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党超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党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移动,银行,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党超[1](2017)在《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冲击的传导路径和激励,分析资本流动和银行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多个与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分析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据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防范化解危机的能力,对监管部门和银行的经营者提出政策性意见。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首先,阐述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结合资本管制、巴塞尔协议、货币政策等相关理论概念,阐明国际资本流动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的影响。其次,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资本充足率和信贷传导的关系、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阐述。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含义、分类、流动原因和流动影响四个方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剖析。资本流动可以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资本流动,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流动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主要包括汇率和利率等因素。资本流动能够解决资本流入国投资资金不足的情况,有利于该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资本的快速出入也会造成该国金融秩序的混乱,过度依赖外资,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是指商业银行在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原有经营状态的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测度,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互补地分析。第3章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传导机制。国际资本流动包括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不论是流入还是流出都会对一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冲击。一方面,国外资金的流入会给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供给,使一国的信贷资产增加,促进该国的投资比例上升,使该国经济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流入的资本除会增加流动性以外,还会带来经营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引发全国的债务危机。从国际资本的流出方向来讲,资本的突然流出会造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信贷规模收缩,陷入经营危机。接着,本文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的叁个影响路径,即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和继发性冲击的阐述,国际资本流动主要通过叁种路径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冲击:直接冲击路径、间接冲击路径和继发性冲击路径。直接冲击路径主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通过直接作用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产生冲击。间接冲击路径指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经济因素产生冲击,这些因素的变动又影响了该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继发性冲击路径指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对某单一银行产生冲击之后,通过危机的传染作用使得整个银行体系产生综合性风险。第4章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现状分析。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日渐增大与贸易部门、投资部门的关系密切。中国在向世界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商品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潜力。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上良好的避险货币,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直线增加。2015年,中国进行了“811”汇率改革,20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首次出现下滑。2016年,美国连续进行了多次加息,导致资金大量回流,中国的资本净输出仍为正值,但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二元银行体制阶段、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阶段、国有银行商业改革阶段和以股份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中国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资本流入中国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的同时,也会增加经营风险,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第5章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选取前文所述的BSS指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因变量,并根据实际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因素,合理选取了外商直接投资FDI,SEC海外直接投资,短期外债SD,中长期外债LD,外汇占款/M2(FEM2),通货膨胀率CPI变化率(DCPI),GDP增长率(DGDP),汇率变化率(DEX),利率变化率(DI),上证指数变化率(DS)作为解释变量来建立模型。从实际现实出发,本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SEC海外直接投资,短期外债SD,中长期外债LD四个指标是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而后6个指标属于控制变量。研读相关文献以及使用eviews检验后发现,CPI、GDP、汇率、利率、上证指数的原始数据都存在单位根现象,不能直接应用于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为了简化模型,本文选择使用后五个指标的变化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此时控制变量指标消除了单位根现象。本文将使用eviews7对变量之间进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海外证券投资、外汇占款/M2、CPI指数、汇率变化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负相关,且海外证券的贡献度最大,其他投资、上证指数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正相关,且其他投资贡献度最大,在所有显着相关的变量中,海外证券贡献度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变量,外商直接投资、GDP增长率、实际利率不显着。第6章化解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影响的建议。后金融危机时代化解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的建议。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要做好充分的流动性和监管准备,防范危机的发生。中国政府应灵活搭配各种资本流动管理工具,加强国际协作,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以加强银行的清偿能力,提高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持续不断推动银行的深化改革,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做好充分准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宋丽杰[2](2017)在《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全球发展范围来说,影子银行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已深深渗透到商业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形式已成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形式;商业银行不断加深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银证合作、银信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等模式。此外,民间融资的形式已被大大拓展,各种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以疾风迅雷的速度遍布神州大地,这种与银行相抗衡的力量,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规范,引起了社会深深的担忧。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利弊两方面。文章客观理性地分析带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并从各个角度,在理论上剖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实证分析验证其影响效果。首先,由于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影子银行的权威定义,文章在借鉴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创新的形式和趋势,对影子银行在此创新背景下给出界定并分类,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给予详细分析。将对影子银行影响大,占比高的业务形式通过整合计算,测算出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其次,关于商业银行稳定性并没有一个现有的测量标准。所以,本文将在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宏观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运营的因素叁大类别,其中选出具有代表意义对商业银行影响大的指标来综合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再次,针对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着手,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业务增强机制和风险传递机制。另外,基于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算标准的分析,选取其他相关解释变量,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就目前阶段而言,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具有推动作用。最后,根据实证模型得出结论,并从叁方面提出建议:国家适度鼓励影子银行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优化其内控机制;推动金融改革,引导影子银行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晓静,董慧,吴比,林思闪[3](2016)在《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刘岳[4](2016)在《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致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影子银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影子银行规模发展的不断壮大,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所造成的诸多影响成为了金融领域探讨和研究的焦点。体制本身的漏洞还有融资的外在需求使得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近几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势头迅猛,并且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从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入手,介绍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现状,定性分析影子银行规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2002-2015年的数据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以及相对规模进行的测度,运用"阈值分析"的方法通过对9个指标的阈值分析和统计计算得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稳定性数值。最终设定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内在联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规模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不能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定义为促进或者阻碍。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良性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对我国金融市场起到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在相应的政策监管下,逐步实现合法化、透明化。所以,政府应该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予以规范,使其顺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转,并最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潘妮[5](2016)在《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3月,河北最大的担保公司河北融投担保集团陷入破产重组的窘境,由其担保的500多亿债权的担保责任因而暂时悬置。此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担保风波涉及到了信托、银行、券商、基金和P2P等50家机构,纷纷陷入兑付危机的窘境。河北融投的身陷囹圄令人不得不关注我国影子银行的违约风险。事实上,类似河北融投的国内很多信托产品都是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分销的,并且在把这些产品推销给投资者时说成是能够替代传统存款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有着商业银行充当后盾,投资者自然放松警惕,忽视了投资风险而选择这类影子银行产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信贷收缩以及我国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国内影子银行得到了适宜的生存土壤,其规模在近几年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中国社科院报告称,2014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约占我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20%。而同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也声称,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在全球中排名第叁。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时间之短但速度之快令人忧喜参半。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借贷活动与传统银行竞争,拓展国内投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供给不足和融资需求旺盛的矛盾。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为我国金融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促进金融结构优化调整,带动经济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又有其风险的内生性,规避监管的同时通过信用扩张而降低了货币政策效果,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甚至给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性和隐蔽性,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其准确规模,因而也不能预估其蕴藏的具体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进入加速贬值通道,股市一蹶不振,信用违约频发,国际社会也紧盯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甚至唱衰中国金融体系。然而中国政府对此似乎胜券在握,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今后将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基于对影子银行话题的兴趣以及对我国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注,本文拟就目前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程度,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包括六部分,文章结构和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明确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可能的两个创新点:一是使用面板数据,克服了影子银行样本量少的缺陷;二是在测算影子银行规模时采用较窄的统计口径,这部分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联系紧密,更有研究价值。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包括影子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的概述,总结了国内外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和分类的界定,初步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然后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基本理论进行探讨,概述前人对银行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打基础。第叁章根据第二章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和类型的划分,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所讨论的基于较窄口径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这四部分的影子银行业务的共同特点是,都与传统商业银行联系紧密,可以归类为传统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因此对于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更具有参考价值。在确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统计口径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发展现状,并分别测算了它们的规模。最后通过加总计算出2002-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的绝对规模,为后面实证所需的影子银行相对规模提供数据基础。第四章则是在前文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商业银行多重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取了叁个方面共计11项指标进行分析。分别包括以GDP增长率等3项指标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因素、以M2增长率等3项指标为代表金融环境因素,和以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等5项指标为代表的银行运营状况。采用“指标映射区间打分法”计算出单项指标得分,再按照叁大类指标分别占20%、30%、50%的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2000-2015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综合指数。第五章首先从正反两面着手,定性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然后根据前两章统计测算出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综合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2002-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影子银行绝对规模/GDP)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稳定性综合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添加了GDP增长率、M2增长率以及CPI指数作为控制变量,以及滞后一期的影子银行相对规模作为滞后项,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利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第六章在定性分析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基于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融资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程度不足,狭义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因为其可以作为传统银行信贷的补充,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扩大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为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动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对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议价能力产生冲击,而且影子银行会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弱化监管当局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效果。并且由于狭义影子银行使用银行渠道和银行资源开展业务,一旦发生风险会通过业务链直接或间接传导给银行,这些都会削弱银行的稳定性。所以对待我国影子银行,既不能消极回避,盲目抑制,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引导影子银行有序地服务于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在撰写本文期间,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影子银行问题提出有实际意义的观点和建议。但限于研究水平和文笔能力,笔者在表述某些观点时难免显得粗浅,还请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包涵指正。(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孙琳[6](2015)在《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各类形式的影子银行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其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银行业仍占据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影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外的有益补充,其与商业银行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又有着显着的区别。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因此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及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影子银行产生于利率管制的背景下,满足了市场上的经济主体对货币资金的超额需求,然而目前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还缺乏统一而明确的定义,通过对影子银行的内涵及构成的分析,界定影子银行的范围并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继而辅以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提供依据。一方面通过对影子银行内部构成的分析,计算出影子银行规模;另一方面通过选取宏观经济类、金融环境类、银行经营类叁大类指标赋予各自权重,计算出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综合指数,构建影子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数的回归模型,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定量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以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做数据支撑,否定了以往片面强调影子银行负面效应的结论,得出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稳定性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结论。即在影子银行发展的初期,其规模的扩大对于扩大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随着其规模的无节制扩张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等风险也会削弱银行稳定性,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加剧。根据以上结论,就如何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应明确划分影子银行的监管范围、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隔离制度、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等。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对其合理引导使其向规范化、阳光化发展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陈丽英,余志鸿[7](2015)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基于影子银行业务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我国影子银行作为金融管制下的金融创新产品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我国融资渠道窄、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由于自身的期限错配、高杠杆率等特点也会对商业银行体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李卉[8](2015)在《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者对资本项目管制的成本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收益的权衡做出了深刻的研究。研究表明,如今资本项目管制的成本已经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经济体的发展,也不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高效配置。但是资本项目开放同样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部分金融危机爆发和传染的根源就在于资本项目开放。因此,审慎的做出相关决定对一国货币当局而言必不可少。资本项目开放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经济改革方向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资本项目开放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商业银行体系在国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较差会对该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容易导致金融动荡。研究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中国有重要的意义。货币当局能够提前预知其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提前调整相应的政策,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相关的风险产生,充分利用资本项目开放实现国内资源的高效配置。这篇论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稳定程度量化分析,得出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的结论,分析了2000-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指出了导致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可能的因素。并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实证得出资本项目开放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为中国商业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欢[9](2014)在《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数年间,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引起学术界和监管层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稳定性的关系并降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本文收集整理1987-2013年间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根据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将我国影子银行分为叁类:银行体系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体系外部的影子银行、银行内外部结合的影子银行,再分别选取理财产品、未观测信贷、信托资产和委托贷款作为叁类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并分别测算各部分规模,加总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再选取“影子银行绝对规模/当年GDP”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相对值。其次,运用综合指标法,选取银行存款、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和银行国外净资产为先行指标构建IBSS指标体系来测度商业银行稳定性,在构建IBSS指标时,本文采用了变异系数法设定权重,很好的避免了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形成的偏差,使结果更具客观性。再以银行稳定性指数IBSS为因变量,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Forward Wald方法逐步选择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M2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两个变量通过显着性检验进入回归方程。最后,以IBSS作为因变量,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和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平方作为自变量,M2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多元回归方程。本文的结论是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商业银行稳定性与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一次项呈负相关,次项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U”型阀值关系。这个阀值为54.02%,即当影子银行规模小于54.02%时,随着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提升;当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大于54.02%后,其规模的继续扩大将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下降。可见,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影响不是简单的促进和阻碍,它具有两面性,在影子银行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它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定性,但在超过临界值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指出要通过引导影子银行适度发展、构建影子银行体系审慎的监管框架、健全金融法律法规等多种措施,引导其规范化、阳光化发展,从而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4-12-01)

江西[10](2014)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3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30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份额接近26%,并且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影子银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机构形式,但仍然以信托业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为主,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其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稳定性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存在着正负双重效应。一方面,影子银行满足了市场的投融资需求。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增加盈利渠道,优化收入结构。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首先是流动性风险,一是影子银行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分流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二是影子银行自身的期限错配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其次是根源于影子银行投资对象的弱质性特点易产生的信用违约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也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业务传导至银行内部。并且,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会使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指标失去监管意义。这两种效应此消彼长,因此只要能够规范好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就能促进整个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现状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整个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考虑到影子银行可能会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产生差异,本文在实证研究部分,进一步将商业银行分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研究这种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但是,在分组回归中:影子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正向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却恰恰相反。最后,基于上述回归结果,文章从规范影子银行发展、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机构和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叁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两种金融体系能够共生共赢,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服务于实体经济。本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以及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其次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综述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是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概念进行了简单梳理,然后结合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理论,论述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中国影子银行现状与影响分析。首先,从影子银行的类型、规模和风险叁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并从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政策变动和银行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最后从当前现状的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的正负双向效应。正面效应从对传统金融机构信贷职能的补充和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多样化、优化收入结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负效应从影子银行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以及弱化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描述。第四部分,实证分析。本章在介绍各项指标的选取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的类型分组,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稳定性的效应。第五部分,小结和政策建议。首先,对文章进行了一个梳理,总结出文章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这部分内容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效应,防止自身风险的积聚,给商业银行稳定性带来冲击。并且从提高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给出一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4-11-01)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全球发展范围来说,影子银行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已深深渗透到商业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形式已成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重要形式;商业银行不断加深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银证合作、银信合作以及银证信合作等模式。此外,民间融资的形式已被大大拓展,各种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以疾风迅雷的速度遍布神州大地,这种与银行相抗衡的力量,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规范,引起了社会深深的担忧。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利弊两方面。文章客观理性地分析带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并从各个角度,在理论上剖析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实证分析验证其影响效果。首先,由于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影子银行的权威定义,文章在借鉴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创新的形式和趋势,对影子银行在此创新背景下给出界定并分类,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给予详细分析。将对影子银行影响大,占比高的业务形式通过整合计算,测算出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其次,关于商业银行稳定性并没有一个现有的测量标准。所以,本文将在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宏观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运营的因素叁大类别,其中选出具有代表意义对商业银行影响大的指标来综合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再次,针对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着手,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业务增强机制和风险传递机制。另外,基于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算标准的分析,选取其他相关解释变量,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就目前阶段而言,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具有推动作用。最后,根据实证模型得出结论,并从叁方面提出建议:国家适度鼓励影子银行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优化其内控机制;推动金融改革,引导影子银行良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党超.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

[2].宋丽杰.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7

[3].陈晓静,董慧,吴比,林思闪.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6

[4].刘岳.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5].潘妮.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6].孙琳.我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7].陈丽英,余志鸿.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基于影子银行业务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李卉.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

[9].陈欢.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4

[10].江西.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标签:;  ;  ;  ;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论文-党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