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选择论文-薛英楼,高菲,许强,黄端杰,王爱民

摄食选择论文-薛英楼,高菲,许强,黄端杰,王爱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摄食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海参,珊瑚礁生境,摄食选择,消化系统

摄食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薛英楼,高菲,许强,黄端杰,王爱民[1](2019)在《黑海参(Holothuria atra)对环境沉积物的摄食选择及消化系统功能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海参(Holothuria atra)是热带珊瑚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代表种类之一,其摄食活动对珊瑚礁生境底质有机物的循环再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叁亚蜈支洲岛典型热带珊瑚礁海域野生黑海参的沉积物选择特征及其触手和消化系统结构功能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黑海参摄取的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粗,其中粒径>0.25mm部分占到了总重量的96.67%。触手上3—6个乳突形成乳突簇[直径(283.00±40.94)μm],适宜摄取大颗粒沉积物。黑海参胃内含物有机物含量显着高于环境沉积物,证实其对有机物含量的选择性;粒径>0.25mm部分有机物含量占摄入总有机物量的75%,与环境沉积物中相同粒度的有机物总量占比接近(76%),表明黑海参选择的沉积物粒径范围有效保证了其高效摄入有机质。黑海参前肠的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胰蛋白酶活性最高,同时绝大部分的有机质(98.33%)在前肠被吸收。组织学定量分析表明,黑海参前肠黏膜层厚度最大,占总厚度的56.33%,这与其高效吸收有机质的功能相适应;后肠的肠壁总厚度和黏膜下层、肌层厚度均显着高于前肠和中肠,表明其具有相对更好的弹性和收缩能力,适合于大颗粒有机质的高效输送与排出。研究结果证实,黑海参摄食器官和消化道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保证了其在珊瑚砂粗颗粒生境中高效摄取有机物。(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杨明鑫[2](2018)在《天津厚蟹对两种翅碱蓬属植物的采食量与摄食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厚蟹广泛分布于辽河口海滩以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为主的植物群落中,其掘穴和摄食对翅碱蓬等生物会产生扰动作用。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体质量的天津厚蟹对翅碱蓬植株的摄食作用和两种碱蓬属植物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厚蟹体质量大小对翅碱蓬的摄食量无明显影响,摄食强度随机性较强,胃容物解剖时发现翅碱蓬呈糜烂状。在两种碱蓬属植株中,天津厚蟹一般对绿色碱蓬有优先摄食行为,对红色翅碱蓬植株摄食较绿色碱蓬相对较少(P <0.05)。(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23期)

胡耿,郭继春,刘德斌[3](2016)在《鲍对海藻的摄食选择与利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鲍对海藻摄食习性的报道,明确指出影响鲍摄食选择的因素主要为鲍本身的嗜好性、海区藻类的易得性和藻类的适口性3方面,比较鲍对不同海藻的消化利用效果,对鲍和海藻的养殖发展与鲍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6年16期)

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4](2016)在《不同生长阶段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池塘藻类的摄食选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很广的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之一,因其分布广、在湖泊中多营底栖生活[1],对污染物具较强耐受且可在体内富集,易采集等特点,可被用做评价湖泊污染的指示生物3][2,。"淡水贝类观察监测体系"自2003年由本实验室提出后,背角无齿蚌被确定为该研究体系的"指示生物",进而创新性地培育出一种规格、遗传质量、数量、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且可野外移殖和回捕的标准化监测指(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赵静,刘涵,原振政,刘谞,王红伟[5](2012)在《日本蟳对3种贝类的摄食选择及摄食节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体质量为60~75 g的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3种贝类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及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喜好性和对光滑河蓝蛤的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为28~29,水温为22~24℃,溶氧为6.8~7.8 mg/L的条件下,有或无底质时雌、雄蟹对光滑河蓝蛤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大于0,为其喜好的食物,而对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的饵料选择指数均小于0。采用定时投喂方式,每隔4 h投喂一次光滑河蓝蛤,日本蟳在有、无底质条件下均表现出昼夜摄食节律。有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23:00—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12 g,7:00—19:00有少量摄食;无底质组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9:00—23:00,平均每小时最高摄食量为0.096 g,7:00—15:00有少量摄食。有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占全天的比值显着高于7:00—19:00(P<0.05),19:00—7:00的摄食频率极显着高于7:00—19:00(P<0.01);无底质组的日本蟳19:00—7:00的摄食量比值与摄食频率均高于7:00—19:00,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陈学雷,陈思,李少菁,林琼武,王桂忠[6](2011)在《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对卤虫的摄食率和摄食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 osain)大眼幼体在不同饵料密度和组合条件下对卤虫(Ar-tem iasp.)无节幼体及成体的摄食率、摄食节律等,发现:光照-视觉因素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捕食卤虫无节幼体的数量无显着影响,但对捕食卤虫成体的影响显着(p<0.05).饵料密度较低(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0 ind/cm3)时,饵料密度与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率呈正相关;饵料密度较高时饵料密度变化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禁食后投饵,在高饵料密度(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0 ind/cm3)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摄食率在短时间(如4 h)较高,随供饵时间的延续摄食率开始下降,较长时间(24 h)摄食率显着较低.以干重计,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对卤虫成体的摄食率全面高于对卤虫无节幼体;但混合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时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摄食的卤虫成体数量较少,表明在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倾向于放弃卤虫成体捕食无节幼体.拟穴青蟹大眼幼体的摄食行为受到被捕食风险和饵料斑块分布的显着影响.育苗生产中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无需高于10 ind/cm3.(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1年02期)

朱爱民,梁银铨,黄道明,胡小建,吴生桂[7](2009)在《匙吻鲟仔稚鱼开口规格及摄食选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培育历史将近20年,目前成活率总体上还不高且有很大的波动性[1—5],与原产地美国本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我国匙吻鲟养殖业的发展。仔稚鱼培育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Tan ia,et a(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黄志旁[8](2009)在《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南部种群的摄食选择、繁殖及过夜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黑白仰鼻猴的食物化学性质对摄食选择的影响,2005年11月采集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群的9种食物(Food )和5种非食物(Non-food)叶片,比较、分析了食物和非食物的总酚和营养成分。食物中的中性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酸性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纤维(Celluloses )等纤维类物质的含量低于非食物;而灰分(Ash)含量高于非食物。但是脂肪(Fat)、粗蛋白(Crude Protein)、精蛋白(Protein)、总酚(Total Phenol)、半纤维(Hemicelluloses)、木质素(Lignin)含量无差异;食物的CP/ADF比值大于非食物。结果表明纤维类物质和灰分影响黑白仰鼻猴摄食选择,龙马山黑白仰鼻猴群偏向选择纤维含量低及灰分含量高的食物。2008年5月- 2009年4月,采用全发生取样法收集分布于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猴群的交配数据,采用单筒望远镜对面观察。初步确定拉沙山猴群全年都交配,高峰期出现在8 - 10月。雌性的邀配方式有俯卧并注视雄性(PG)和跳落两种;雄性的邀配方式有追赶和强迫两种。在27次邀配中雌猴邀配18次,占70%;雄猴邀配9次,占30%。交配持续时间16.15 S±3.99 (n = 27)。交配后有12次理毛,占所有交配的27.91%,无理毛31次,占72.09%。以雌性邀配为主,这与笼养研究结果相似;雌性邀配方式与其他疣猴亚科动物及笼养种群一致;雄性追赶的邀配方式与金仰鼻猴相同,但雄性强迫的邀配方式仅见于该物种,这与笼养的雄性直接爬跨一致,雄性以此达到控制雌性的交配权。2009年2月16日- 4月12日,采用焦点动物-扫描取样法收集拉沙山猴群的出生数据。根据刚出生的婴猴在1.5个月内都由亲猴抱着,在猴群活动区域对面的突出地点用单筒望远镜观察记录猴群觅食或集体转移(单道行走时)过程中的婴猴和成年雌猴数量,统计婴/成雌数比(I / F:Number of infants : Number of adult females)。每天能计数多次时,取I / F值的平均值;从出生开始到结束,将每天的I / F值与相对应的日期作变化曲线图,以获得猴群的出生模式。拉沙山猴群出生始于2月21日,结束于4月2日,中位出生期为3月18日,平均出生期为3月23日,标准差为10天,猴群出生模式为严格的季节性。拉沙山猴群两年(2008年和2009年) I / F均值为0.5,其出生间隔为2年,这与笼养黑白仰鼻猴的出生间隔一致。猴群的出生季节性除了受生物周期律和外部刺激的调控外,还受温度、降雨和食物影响。与北端小昌都猴群出生始于2月4日相比,推迟18天出生;且拉沙山猴群出生高峰为3月14日- 27日,而小昌都猴群出生高峰为2月11 - 25日。支持家域分布纬度及海拔的不同引起南部和北部猴群出生季节的差异。2008年4月- 2009年4月收集拉沙山猴群的过夜地数据。傍晚跟踪猴群至其进入过夜处,次日根据新鲜粪便确定过夜树/过夜地。记录/测量过夜树和过夜地内胸径(DBH) > 15 cm的非过夜树的树种、树高、胸径、底枝高、树冠半径、树冠厚度、树冠的层数及过夜树的利用次数,来了解过夜树的选择性。同时随机在过夜地和非过夜地区域(划分为250×250 m2的地图方格)中心取30×30 m2的样方,记录二者所在区域的林型(> 70%视为纯林)、样方海拔、朝向、坡度及水源距离,测量样方内树的特征(指标与过夜树相同)、乔木层和灌木层(包括竹类)盖度。为探讨食物斑块分布对过夜地选择的影响,记录过夜地与暮食场和晨食场的距离。为分析坡向对过夜地选择影响,记录太阳升起1小时内,过夜地是否照到阳光,照到为向阳,反之为向阴。共收集61个过夜地,其林型主要为针叶林(41 vs. 8);共收集715棵过夜树,其中针叶树(冷杉、铁杉和云冷杉) 709棵,占过夜树的99%。过夜树和过夜树样方内树的树高、胸径、底枝高、树冠半径和树冠层数都分别大于非过夜树和对照样方内的树。拉沙山猴群选择针叶林的针叶树过夜,这与猴群减少捕食和躲避风雪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树特征和林分是过夜地选择的首要因子,安全因子(减少捕食和躲避风雪);过夜地的地形特征是影响过夜地选择的次要因子。猴群在秋季和冬季的暮食场的距离大于晨食场的距离,在食物相对缺乏的季节,猴群通过过夜地选择来减少寻找食物的能量开支。过夜地的水源距离有季节性差异,秋季过夜地的水源距离大于其它季节,水源距离对过夜地选择有影响。猴群利用的过夜地海拔有季节性差异,夏季的过夜地海拔高于冬季和春季;秋季的海拔大于春季。除夏季外,猴群都偏向于选择向阳的过夜地,这种偏好选择在秋季尤为强烈。这与体温调节、食物和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有关。过夜地重复利用率高达42.7%,但过夜树的重复利用率仅为33.3%±12.3%,拉沙山猴群的生境为孤立生境,过夜地的重复利用会增加寄生虫传染,减少对过夜树的重复利用能减少寄生虫的传染,支持寄生虫假说。重复利用过夜树的底枝高、树冠半径和树冠层数小于无重复利用的。底枝高是减少被捕食的主要因子,而重复利用过夜树的底枝高要求并不高,拉沙山猴群对过夜地需求远高于过夜树的需求。拉沙山猴群的过夜地选择与同种其它猴群一样受捕食压力、体温调节、食物、舒适度的影响外,还受孤立生境的影响,增加过夜地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减少过夜树的重复利用,以避免寄生虫传染。(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期刊2009-05-01)

摄食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津厚蟹广泛分布于辽河口海滩以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为主的植物群落中,其掘穴和摄食对翅碱蓬等生物会产生扰动作用。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体质量的天津厚蟹对翅碱蓬植株的摄食作用和两种碱蓬属植物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厚蟹体质量大小对翅碱蓬的摄食量无明显影响,摄食强度随机性较强,胃容物解剖时发现翅碱蓬呈糜烂状。在两种碱蓬属植株中,天津厚蟹一般对绿色碱蓬有优先摄食行为,对红色翅碱蓬植株摄食较绿色碱蓬相对较少(P <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食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薛英楼,高菲,许强,黄端杰,王爱民.黑海参(Holothuriaatra)对环境沉积物的摄食选择及消化系统功能适应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2].杨明鑫.天津厚蟹对两种翅碱蓬属植物的采食量与摄食选择研究[J].现代食品.2018

[3].胡耿,郭继春,刘德斌.鲍对海藻的摄食选择与利用效果[J].饲料研究.2016

[4].苏彦平,陈修报,刘洪波,武秀国,杨健.不同生长阶段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池塘藻类的摄食选择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6

[5].赵静,刘涵,原振政,刘谞,王红伟.日本蟳对3种贝类的摄食选择及摄食节律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

[6].陈学雷,陈思,李少菁,林琼武,王桂忠.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对卤虫的摄食率和摄食选择[J].台湾海峡.2011

[7].朱爱民,梁银铨,黄道明,胡小建,吴生桂.匙吻鲟仔稚鱼开口规格及摄食选择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9

[8].黄志旁.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bieti)南部种群的摄食选择、繁殖及过夜地选择[D].西南林学院.2009

标签:;  ;  ;  ;  

摄食选择论文-薛英楼,高菲,许强,黄端杰,王爱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