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儒融合论文-白甲龙

伊儒融合论文-白甲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儒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岱舆,伊儒融合,伦理思想

伊儒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白甲龙[1](2015)在《王岱舆伊儒融合的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王岱舆是开启“以儒诠经”汉文译着活动之先河,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系统阐释伊斯兰教义,打造兼具伊斯兰宗教气息与儒家传统文化气质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宗教哲学思想体系,并刊行其汉文译着,从而打开回汉文明对话与交流之道的第一人。王岱舆在他的叁大汉文译着中建构的中国伊斯兰哲学伦理体系抛却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如果加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合理利用仍然可以对当下的少数民族素质提升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巨大作用,其研究价值难以估量。然而,据笔者考证发现,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回汉文化交流登上新台阶,中阿文明对话进入新高度,伊斯兰教内外学者在加大对中外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王岱舆的哲学思想。但是学术界的普遍做法只是把王岱舆放在伊斯兰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加以涉猎,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岱舆的宇宙观、教道观、叁品论、哲学本体论、认主学、人性论等方面,对包蕴于其叁大译着中的伦理思想关注甚少。即使仅有的两部专题讨论王岱舆思想的经典作品,也并未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和专章论述。专门论述王岱舆伦理思想的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也只是从政治、家庭等小的方面把王岱舆的伦理思想切分开来进行粗浅解读。将它放置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之下,视作一个脱胎于伊、儒两种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完整而独特的思想体系,进而从伊儒融合的角度来加以深入挖掘与系统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伊儒融合的角度对散见于王岱舆叁大译着中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解读和诠释,挖掘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从社会政治、婚姻家庭、经济和个人道德修养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伦理思想之基本内容,总结其伦理思想的特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伦理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求通过这种系统、深入、客观的挖掘、整理和剖析,呈现其具备伊儒融合独特气质的伦理思想体系。为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保证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将文献考证法、对比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并且在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时,又做了符合逻辑的严密布局。在第一章引言部分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突出了选题意义、指出了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之后就从伊儒融合的视角,分叁个章节对‘‘回儒”王岱舆的伦理思想展开了系统论述与深入分析:第二章,对王岱舆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学术渊源进行了挖掘;第叁章,从社会政治、经济:婚姻家庭和个体伦理道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分别对王岱舆伊儒融合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钩沉。最后在第四章结论部分,首先分析了王岱舆伦理思想的特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全面剖析了王岱舆伊儒融合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本项研究发现:1)明末清初社会政治格局的动荡和儒家主流文化的猜疑、排斥、抵制,甚至敌对情绪带给伊斯兰教的生存压力以及由于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导致的穆斯林信仰危机是王岱舆开启“以儒诠经”汉文译着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动力。2)王岱舆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在伊斯兰教神学伦理和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伊斯兰教神学伦理思想,尤其是这一思想体系中的“两世幸福观”、“善恶报应论”、“敬畏”、“顺从”、“坚忍”、“克己”、“公正”、“守中”等伦理学说与规范和儒家世俗纲常伦理所倡导的“天命论”、“扬义抑利”、“克己复礼”、“忠”、“恕”、“孝”等相关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道构成王岱舆伊儒融合伦理思想的学术渊源。3)王岱舆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由社会政治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经济伦理与个体伦理道德修养观这四部分构成。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顺主忠君”自下而上的二元忠诚和“忠主”、“恕人”、“公平治世”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君王之德两部分内容;其经济伦理主要涵盖了“贫富命定”、“扬义抑利”、“谨守中道”、“公平交易”和“施济贫穷”的财富观、义利观、消费观、贸易观和人道主义伦理观等内容;其婚姻伦理主要由“结婚乃真主‘明命…和“鳏寡不宜独守”这两个伊斯兰教宗教道德规范构成;其家庭伦理主要围绕中华传统伦理和伊斯兰宗教道德共同倡导的‘‘孝道”思想展开,主要包括“忠孝两全,方为正道”和“不孝有五,失学为大”这两种观点;其个体伦理道德修养观则由“认主”与“认己”、“听命”与“克己”、“正心”与“正学”和“叁品”与“十条”等主体修养原则构成。4)王岱舆的伦理体系表现出本质的民族宗教性,鲜明的世俗现实性和灵活的伊儒融合性等既有别于阿拉伯伊斯兰神学伦理又与儒家世俗纲常伦理有异的独特气质。5)王岱舆伦理思想的社会影响既表现出其积极的一面,又不失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思想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作用;“扬义抑利”、“公平交易”等经济伦理思想对社会商业行为的匡正作用;以“孝”为核心的婚姻家庭伦理对家庭关系的协调作用。而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伊斯兰宗教世界观的制约下产生的“君权神授”、“甘贫”、“安分”、“男尊女卑”等不合时宜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武文斌[2](2008)在《王岱舆伊儒融合的人性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对人性的论述,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典范,他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人性命题。采用比较的方法,王岱舆分析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性善恶的种种观点。他一方面借用儒家语词和其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又批评了各种人性学说的不足,最后以颂扬伊斯兰教人性论为逻辑结论,把性命的本体归结为真主之造化。他的人性论是一个独特的人性论,他对人性的看法是二重的,在先天的层面上,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具有灵性,人接近于完满;在现实层面上,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具有与神性相对的种种世俗的欲望。神性与人性都存在于人的身上,善性与恶性共同构成人的本质,所以他人性论既不同于主张人性纯恶的恶一元人性论,又不同于主张人性纯善的善一元论,而是善恶两重的人性论。不过他不认为善恶在人性中的地位是同等的,相反,他认为先天之善在人性中更为根本,他高于现实本性之恶。他认为善来自真主,恶出于人的偏私,并且认为“秉性”可以向“真性”靠拢,为了恢复真性,他还结合儒家关于“明明德”和“克己复礼”的思想提出了“大哉回回,乃清真之镜子,天地即彼之模范也。万物之拥护,直为全镜之形;教道之蹉磨,皆缘回镜之光。”的概念。这就是说,能按照圣人的教道,加强个人功修,“自己磋磨自己”(即朱熹所谓的“切己”),克己复礼,就能取得“身回太极之清,性回无极之真”的结果。这与张载所讲的“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王岱舆的色彩更浓厚一些,并作了全面论述,更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伊儒文化都重视人生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价值,因此也都注重自我修养,认为要实现人生价值,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完善理想人格,达到最高境界,必须坚持修养或修炼。本文又详细的论述了王岱舆关于人道德境界的看法和修持的方法,这些都有利于伊斯兰教社会道德的发展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个人有意识地遵循被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社会才会有秩序,才会和谐。他关于人性善的看法,正好可以为人道德的产生与实践提供人性上的理论依据。另外王岱舆关于人性秉恶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的法律建设。人性既然具有恶的一面,那就意味着人自身具有一种否定性的倾向,它使人落后、消极,做出丑恶的事情,因此人不仅仅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回归丛林。王岱舆善恶两重的人性论,既利于人道德的发展与实践,也利于社会的法律建设。也是说,他的人性论思想将道德与法律统一起来,使穆斯林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调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伊儒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对人性的论述,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典范,他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人性命题。采用比较的方法,王岱舆分析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性善恶的种种观点。他一方面借用儒家语词和其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又批评了各种人性学说的不足,最后以颂扬伊斯兰教人性论为逻辑结论,把性命的本体归结为真主之造化。他的人性论是一个独特的人性论,他对人性的看法是二重的,在先天的层面上,他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具有灵性,人接近于完满;在现实层面上,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人具有与神性相对的种种世俗的欲望。神性与人性都存在于人的身上,善性与恶性共同构成人的本质,所以他人性论既不同于主张人性纯恶的恶一元人性论,又不同于主张人性纯善的善一元论,而是善恶两重的人性论。不过他不认为善恶在人性中的地位是同等的,相反,他认为先天之善在人性中更为根本,他高于现实本性之恶。他认为善来自真主,恶出于人的偏私,并且认为“秉性”可以向“真性”靠拢,为了恢复真性,他还结合儒家关于“明明德”和“克己复礼”的思想提出了“大哉回回,乃清真之镜子,天地即彼之模范也。万物之拥护,直为全镜之形;教道之蹉磨,皆缘回镜之光。”的概念。这就是说,能按照圣人的教道,加强个人功修,“自己磋磨自己”(即朱熹所谓的“切己”),克己复礼,就能取得“身回太极之清,性回无极之真”的结果。这与张载所讲的“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的意思是一致的,只不过王岱舆的色彩更浓厚一些,并作了全面论述,更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伊儒文化都重视人生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价值,因此也都注重自我修养,认为要实现人生价值,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完善理想人格,达到最高境界,必须坚持修养或修炼。本文又详细的论述了王岱舆关于人道德境界的看法和修持的方法,这些都有利于伊斯兰教社会道德的发展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个人有意识地遵循被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社会才会有秩序,才会和谐。他关于人性善的看法,正好可以为人道德的产生与实践提供人性上的理论依据。另外王岱舆关于人性秉恶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的法律建设。人性既然具有恶的一面,那就意味着人自身具有一种否定性的倾向,它使人落后、消极,做出丑恶的事情,因此人不仅仅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回归丛林。王岱舆善恶两重的人性论,既利于人道德的发展与实践,也利于社会的法律建设。也是说,他的人性论思想将道德与法律统一起来,使穆斯林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调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儒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白甲龙.王岱舆伊儒融合的伦理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5

[2].武文斌.王岱舆伊儒融合的人性论思想[D].河南大学.2008

标签:;  ;  ;  

伊儒融合论文-白甲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