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等长训练论文-王宸铭

超等长训练论文-王宸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等长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立定跳远,实验组,折返跑

超等长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王宸铭[1](2019)在《超等长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素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等长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抗阻力训练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一种先做肌肉拉长式的离心收缩然后快速转变成肌肉缩短式的向心收缩,从而达到锻炼肌肉力量的目的。它可以改变运动员肌纤维的数目和横截面积,改变以前肌肉力量的比重,突破以前的许多运动生化的指标,为以后的运动训练选材、训练与比赛都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改变传统抗阻力的训练模式,让肌肉去适应新的刺激强度从而增强快肌纤维的比例。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而言,该阶段正是身体素质上升的黄金时期,运用超等长训练能否更好更快地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本文采用实验法来验证,把年龄在18—(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9年27期)

王兴旺[2](2019)在《超等长训练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18名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进行超等长训练后下肢膝关节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的变化,探究超等长训练是否对下肢力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进而为青少年击剑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9年05期)

向梦[3](2018)在《超等长训练提高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等长训练提高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校大学生排球运动员20名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其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训练,研究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添加超等长训练.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试验前后弹跳力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前两组弹跳力指标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之后两组弹跳力相关指标都有变化,研究组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立定跳远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添加超等长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弹跳力,应将超等长训练法加入排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解鑫,毛佳佳[4](2018)在《超等长训练的理论进展与实践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等长训练是现代力量训练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爆发力素质的有效练习手段。肌肉弹性组织的能量贮存与释放、牵张反射导致的神经肌肉反射活动加强,是超等长训练的主要生理基础。触地时间控制是超等长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改变跳跃方式、负荷刺激、训练环境和训练部位,可以大大丰富超等长训练的形式。负重超等长训练、水中超等长训练和沙上超等长训练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不同的训练可以产生不同的功效。在超等长训练的实践策略上,需要特别重视动作技术的准确性、基础力量水平的匹配性、训练方式方法的针对性以及运动负荷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8年11期)

刘瑞东,徐文祥,姜自立,李庆[5](2018)在《超等长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训练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理学适应机制为依托,阐述了超等长训练方法的演变与进展,以及如何更合理地应用该训练方法。重点介绍了在训练实践中较为热门的负重超等长训练,以及在训练中最新兴起的水中和沙上超等长训练。水中和沙上超等长训练更加突出预防损伤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应用这一新方法,对于提高这一群体的运动成绩和防止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1)弹跳高度、负重大小、弹跳速度和频率以及跳跃技巧等是影响超等长训练的关键因素。在进行超等长训练时,要强调"SSC"收缩的连贯性和动作速度;(2)在进行超等长训练时,不能过分追求跳深的高负重,较高的负重会使跳深触地时间和"SSC"收缩耦联时间延长,从而降低练习效果。因此,进行较低负重的跳深练习更利于提高爆发力;(3)沙上或水中超等长训练可作为陆上训练的辅助或交叉方式融入整个训练计划,促进超等长力量和专项成绩的提高,为运动员、特别是处于康复期运动员、青少年或女性运动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体育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朱轶群,徐中华[6](2018)在《负重超等长训练对击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负重超等长训练对击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以江苏省击剑队12名运动员为实验观察对象,所选对象均为右手击剑;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名运动员,实验组运动员采取负重超等长训练,对照组运动员则采取传统负重肌力训练,对比两组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情况。结果:实验组肌力测试中,膝关节屈肌、伸肌在训练后峰值分别为114.5±25.6、183.6±43.6,下蹲跳Pmax为276.8±73.2;对照组肌力测试中,膝关节屈肌、伸肌在训练后峰值分别为111.2±22.7、174.7±41.2,下蹲跳Pmax为254.3±60.1。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击剑运动员进行负重超等长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下肢爆发力,尤其在提升运动员膝关节伸展的快速力量以及屈伸力量效果显着,因此可考虑在击剑运动员训练当中使用该训练方法。(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邓剑斌[7](2018)在《超等长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及和提高”是我国武术发展几十年始终如一的指导方针。1960年,国家体委提出“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这叁个方向造就今天的竞技武术,主要的原因在于:武术套路的编排多样性、动作快、负荷量增大、形象美、腾空高、重心落地平稳。在这种情况下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需要更好的体能素质来发挥更高的水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福州市少体校20名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实验对象,探讨超等长训练对其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实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超等长训练相比于传统抗阻力下肢爆发力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其原理除了下肢力量、爆发力的提升也提高了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和身体协调性。2、16周的超等长训练能提高请少年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的质量。超等长训练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行下肢爆发力训练时,训练强度是低强度低量、中强度中量、高强度中量。3、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超等长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间歇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原则。(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林楠[8](2018)在《休息时长对于负重超等长训练肌肉疲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篮球运动中包含大量的快速启动和跳跃动作,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以作为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基础。目前研究表明,提高爆发力需要增加最大力量和动作速度,传统的训练方法并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点,所以出现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负重超等长训练法,该方法能满足在增加最大力量的同时也提高动作速度以达到增加爆发力的目的,但目前有关负重超等长训练的训练强度特别是组间休息时间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明确结论。本文旨在通过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不同组间休息时间负重超等长测试,来探讨休息时间的不同对运动员下肢肌肉疲劳的影响,以期通过实验找到合适的组间休息时间,为今后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本文将对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肌肉疲劳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表面肌电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测力台系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运动员今后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将10名大连理工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队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表面肌电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测力台系统对10名运动员进行不同组间休息时间负重超等长测试,记录下肢主要肌肉的肌电信号、运动阶段和恢复阶段的肌氧饱和度变化和蹲跳动作的力学参数变化,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1、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表面肌电信号的肌电强度各组之间变化并不相同,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比目鱼肌的平均功率频率在1分钟组间休息时间阶段出现显着下降趋势,其他被测肌肉的平均功率频率各组之间的变化不尽相同,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显着性差异。2、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近红外光谱的肌氧饱和度在运动阶段随着跳跃次数增加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并未出现最低值;恢复阶段的肌氧饱和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受试者在1分钟内基本可以恢复到接近运动前的水平,说明1分钟组间休息时间可以满足肌肉恢复的需要。3、组间休息时间不同的负重超等长训练测试中,力学参数的峰值力、地面接触时间和平均功率组间均未表现出差异性。运动员们的各项指标结果各有不同,教练员可以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特征制定适合的训练方案。此外,还可以为运动训练的监测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3)

丁娜[9](2017)在《浅析超等长训练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超等长训练模式已经在国内外的体育训练当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无论是进行跳跃类的练习,还是短距离跑,都在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超等长练习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提高爆发力与快速力的有效训练方法。本文通过对超等长训练的生理机制分析,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15期)

毛丽君[10](2016)在《多角度橡皮带超等长训练对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标枪的投掷过程中,尤其是最后用力技术是影响成绩的关键所在。在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效果的优劣主要体现的动作结构的连贯性和技术动作的稳定性上。良好的最后用力技术效果可以保证最佳的出枪角度,较好地保证力与标枪纵轴的一致性等关键技术的正确性。在标枪的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经常出现动作结构不连贯、技术动作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影响最后成绩。因此,如何提高最后用力技术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18期)

超等长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18名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进行超等长训练后下肢膝关节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的变化,探究超等长训练是否对下肢力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进而为青少年击剑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等长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宸铭.超等长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素质影响[J].百科知识.2019

[2].王兴旺.超等长训练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影响[J].运动.2019

[3].向梦.超等长训练提高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效果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解鑫,毛佳佳.超等长训练的理论进展与实践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

[5].刘瑞东,徐文祥,姜自立,李庆.超等长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训练启示[J].体育学研究.2018

[6].朱轶群,徐中华.负重超等长训练对击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

[7].邓剑斌.超等长训练对少年儿童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训练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林楠.休息时长对于负重超等长训练肌肉疲劳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丁娜.浅析超等长训练的生理机制[J].才智.2017

[10].毛丽君.多角度橡皮带超等长训练对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效果的影响[J].知识文库.2016

标签:;  ;  ;  ;  

超等长训练论文-王宸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