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列式无人直升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人纵列式直升机,气动模型,不确定性,鲁棒保性能控制
纵列式无人直升机论文文献综述
严强强,盛守照,林群馥[1](2018)在《无人纵列式直升机鲁棒保性能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无人纵列式直升机模型建立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提出一种鲁棒保性能控制器设计方法。以某个转速配平点作为基准状态设计点,设计鲁棒最优保性能控制器,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实现姿态响应的整体平滑,姿态跟随快速,控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8年12期)
张晨[2](2018)在《纵列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气动布局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相比,前、后旋翼的特殊的布置,相互抵消了反扭矩的作用,前后旋翼的布置同时也造成了双旋翼/机身的复杂的气动干扰问题。本文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首先进行纵列式机身的气动特性研究,完成其减阻分析;然后进行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配平计算;最后分析悬停与前飞状态下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的气动流场特性,研究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对双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进行了纵列式机身流场气动特性分析,针对机身头部与动力舱两个因素完成对机身的减阻研究。然后根据纵列式直升机的操纵特点,进行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建模,在旋翼的气动力建模时,通过前、后旋翼的入流比之间的关系考虑双旋翼的干扰对旋翼气动力的影响。在机身的气动力建模时,引入第一章计算出的机身的升阻力等参数。建立纵列式直升机平衡状态方程,完成配平计算。最后,在配平状态下运用动量源方法进行纵列式双旋翼/机身流场的数值模拟,分别研究悬停状态以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双旋翼/机身流场的压力分布以及轴向速度分布,分析双旋翼之间气动干扰和双旋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随着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的增加,双旋翼的拉力系数与功率系数也随着增加。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气动性能,需要尽量增大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严强强[3](2018)在《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以其优异的运输性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是一个通道耦合强、高度非线性的高阶复杂系统,且旋翼间的气动干扰增加了无人直升机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高性能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样例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将参考模型和跟随模型相结合的新型自适应姿态控制方法,并以自主设计的双核控制器为基础进行飞行对比实验,验证了新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优越性,为今后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大包线飞行控制奠定了基础。首先,采用分部件建模方法建立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全量非线性模型并进行配平操作,研究在不同前飞速度下姿态角、操纵量的变化。基于小扰动线性化法获得线性化数学模型,并通过稳定性、耦合性分析无人直升机性能。其次,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纵横向耦合性设计动态解耦控制器,并基于此解耦系统分别进行姿态内回路和位置外回路常规控制器设计。仿真实验表明该控制器能够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进行有效控制。再次,针对测量噪声、配平误差、气动参数不确定性等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姿态控制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将参考模型和跟随模型相结合的新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并进行自适应参数收敛性分析。根据仿真实验结果进而针对参数收敛性问题改进自适应控制结构,解决了测量噪声对自适应参数收敛性的不良影响。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型自适应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姿态跟踪效果。最后,结合DSP和ARM控制器各自特点,设计了一款适用性广、功能丰富的双核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和飞控运算的独立运行。设计了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软件和地面遥控遥测软件,并进行了试飞验证,结果表明新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比常规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品质。(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刘世前,施维,沈勇,朱亮[4](2009)在《基于信息熵的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故障树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故障诊断问题。首先根据其操纵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建立操纵控制故障树及故障传播矩阵。其次运用信息熵决策推理方法,分析样本测量与信息不足引起的不确定决策,进行故障树不确定性推理,并确定故障节点重要度及隶属关系。最后根据二元假设检验,进行故障判定。并针对直升机尾传动轴不对中故障,引起振动与作动器效能降低,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该故障诊断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9年14期)
胡春华,朱纪洪,孙增圻[5](2004)在《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模及其精确线性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牛顿-欧拉法对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近似悬停模态进行数学建模,得出标准仿射非线性状态方程,然后应用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方法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输出可稳定跟踪给定信号.(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04年09期)
胡春华[6](2004)在《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模及非线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是一种很好的侦察平台,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本文针对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独特性能,重点研究了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建模及其非线性控制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 综述并分析了无人直升机的研究现状及非线性控制方法。(2) 针对自研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立了旋翼动力学、操纵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全状态非线性方程,提出简化条件,将之变换为仿射非线性形式。(3) 对于仿射非线性形式的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模型,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了输出跟踪控制律,并分析了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非最小相位特性。(4) 针对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非最小相位特性,提出一种结合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动态扩展和近似线性化进行输出跟踪的方法,并利用Lyapunov函数对输出跟踪误差的有界稳定性进行了证明。(5) 对于纵列式无人直升机跟踪轨迹未知、模型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结合非线性输出调节理论,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内模的输出调节方法。仿真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对一类参数已知或未知的垂直运动的稳定跟踪。(6) 提出一种应用进化策略进行PID形式模糊控制器规则扩展及参数优化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控制器设计。仿真研究表明该控制器可以明显地提高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位置指令响应性能。(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4-01)
王永震,朱纪洪,孙增圻[7](2003)在《无人纵列式直升机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无人机在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清华大学无人机研究的需要,首先分析了无人纵列式直升机的气动布局和操纵特性,建立了旋翼和直升机的数学模型,推导出控制量与飞机飞行状态的关系,实现了在PC机上实时仿真无人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及控制响应。仿真结果较好地反应了纵列式直升机的控制特性,在小扰动情况下的控制效果与直升机的实际飞行状态非常接近,实时仿真得到的控制响应和飞行状态数据为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纵列式无人直升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相比,前、后旋翼的特殊的布置,相互抵消了反扭矩的作用,前后旋翼的布置同时也造成了双旋翼/机身的复杂的气动干扰问题。本文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首先进行纵列式机身的气动特性研究,完成其减阻分析;然后进行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动力学建模并进行配平计算;最后分析悬停与前飞状态下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的气动流场特性,研究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对双旋翼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进行了纵列式机身流场气动特性分析,针对机身头部与动力舱两个因素完成对机身的减阻研究。然后根据纵列式直升机的操纵特点,进行纵列式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建模,在旋翼的气动力建模时,通过前、后旋翼的入流比之间的关系考虑双旋翼的干扰对旋翼气动力的影响。在机身的气动力建模时,引入第一章计算出的机身的升阻力等参数。建立纵列式直升机平衡状态方程,完成配平计算。最后,在配平状态下运用动量源方法进行纵列式双旋翼/机身流场的数值模拟,分别研究悬停状态以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双旋翼/机身流场的压力分布以及轴向速度分布,分析双旋翼之间气动干扰和双旋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随着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的增加,双旋翼的拉力系数与功率系数也随着增加。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气动性能,需要尽量增大前、后旋翼的纵向间距与垂向间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列式无人直升机论文参考文献
[1].严强强,盛守照,林群馥.无人纵列式直升机鲁棒保性能控制器[J].兵工自动化.2018
[2].张晨.纵列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气动布局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3].严强强.纵列式双旋翼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4].刘世前,施维,沈勇,朱亮.基于信息熵的纵列式无人直升机故障树诊断[J].系统仿真学报.2009
[5].胡春华,朱纪洪,孙增圻.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模及其精确线性化方法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4
[6].胡春华.纵列式无人直升机建模及非线性控制[D].清华大学.2004
[7].王永震,朱纪洪,孙增圻.无人纵列式直升机建模与仿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