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蚀变分带论文-黄钗弟

构造蚀变分带论文-黄钗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蚀变分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分带标志,蚀变分带

构造蚀变分带论文文献综述

黄钗弟[1](2017)在《赣南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分带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赣南盘古山钨矿是将近百年的老矿山,钨及金、银、铅、锌、钼等矿产在全国居重要位置。其地质研究深入而广泛,但是随着矿床深部外围找矿难度的加大,需要进行成矿地质预测理论方法的创新。根据构造结合蚀变岩的岩石学研究非常薄弱的现状,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下属专题“南岭于都-赣县典型矿田构造控矿和深部成矿规律示范研究”选择“赣南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分带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作为研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应用价值。在垂直方向0-700米海拔范围内的35中段、155中段、335中段、485中段和635中段共5个中段9条实测剖面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石学研究,建立矿物组合规律,并以此为图例编制了“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岩叁维空间分布图”。同时结合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等,探讨了盘古山钨矿的成矿规律。研究取得成果和进展如下:(1)通过实测地质剖面研究,把蚀变岩分为富黑云母角岩带、正常黑云母角岩带、绢云母化石英岩带和弱绢云母化石英岩带。系统提出上述4个蚀变分带的野外标志,包括岩石的产状、结构、构造和颜色等野外特征。(2)厘定了构造蚀变岩分带的标志矿物和矿物含量,(1)富黑云母角岩带:石英(20%-40%)、黑云母(40%-70%),含少量绢云母(小于10%);(2)正常黑云母角岩带:石英(60%-80%)、黑云母(20-40%),含少量绢云母(小于10%);(3)绢云母化石英岩带:石英(80%-90%)、绢云母含量(10-20%);(4)弱绢云母化石英岩带:石英含量为90%以上,绢云母含量低于10%。(3)建立了构造蚀变岩分带图例系统,编制了矿床构造蚀变岩叁维空间分布图。依据岩石、构造、蚀变、成矿物理化学等成矿机理分析,建立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成矿模式。研究表明,钨矿化在富黑云母角岩带中比较富集。(4)垂向分带显示浅部以NEE向和NWW向一组共轭断裂控矿,向深部逐渐变化为以一组NWW向断裂为主控矿。NWW向断裂含矿脉数量较多,NWW向断裂的矿脉品位更高。NWW向断裂蚀变带受雁列形式控制,矿脉呈向南东右行侧列特征。运用斜列构造蚀变带特征,指导生产找矿,获得工程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王宗永,吕古贤,许谱林,杨人毅,罗毅甜[2](2015)在《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蚀变分带研究和构造岩相填图》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整装勘查区的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产钼矿山。该区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经过广泛系统的地质勘测和地质科研工作。然而,该斑岩夕卡岩型钼钨成矿系列或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在野外如何识别通过什么地质测量方法能够把成矿岩系和它们的栾川群变质围岩区别开不仅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泥湖钼钨矿田深部外围找矿的难题。本文研究豫西中生代花岗岩钼钨多金属成矿事件,在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判别标志,开展矿田构造岩相地质填图。通过实测9条构造蚀变分带剖面,在6km2区段内实现1∶1万构造岩相填图。建立接触热蚀变和接触交代蚀变两种类型,确定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以及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共6个分带。结果发现:南泥湖—叁道庄矿区南部接触热变质作用发育,呈环状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而北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呈东西向广泛发育,从东到西依次为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矿区南部围岩以泥质火山岩为主,北部围岩为碳酸盐发育的地层建造,这是影响上述两类蚀变岩分布和发育程度规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区域矿产调查给出了新的思路和实际测量填图成果,对于基础地质科研紧密结合地质找矿生产实践提供了示范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5年04期)

王宗永,吕古贤,许谱林,杨人毅,罗毅甜[3](2014)在《栾川南泥湖钼矿田蚀变分带研究和构造岩相填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豫西中生代花岗岩钼钨多金属成矿事件,在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模式基础上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岩石矿物学判别标志,开展矿田构造岩相地质填图。结果发现:南泥湖矿田南部接触热变质作用发育,呈环状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而北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呈东西向广泛发育,从东到西依次为矽卡岩带、矽卡岩化带和弱矽卡岩化带。矿区南部围岩以泥质火山岩为主,北部围岩为碳酸盐发育的地层建造,这是影响上述两类蚀变岩分布和发育程度规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区域矿产调查给出了新的思路和实际测量填图成果,对于基础地质科研紧密结合地质找矿生产实践提供了示范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0:区域地质研究及编图成果展示论文集》期刊2014-10-20)

郝晓圆[4](2014)在《河南省上宫金矿控矿构造与蚀变分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宫金矿分布于豫西熊耳山一带,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花山-龙脖背斜,是熊耳山矿集区内最重要的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因素,矿体的形成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该区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叁级构造单元——熊耳山幔枝构造。本文在充分利用该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踏勘和室内资料整理,以幔枝构造为理论基础,从构造-岩浆-流体-幔枝构造-成矿系列出发,通过对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空间展布形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等发面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建立成矿演化模式,确定其控矿构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外围和深部找矿预测,主要认识有:1.上宫金矿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多期次的构造-热液活动对于金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不同阶段的构造活动,来自深源的含矿热液,沿断裂带不断向上运移,运移至地壳浅部时,由于其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便会在构造薄弱带等有利部位,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与围岩发生强度不等的交代作用,形成不同的围岩蚀变,最终富集成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黄铁娟英岩化,并且围岩蚀变显示出了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性。2.上宫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核幔边界)并受熊耳山幔枝构造控制,含矿热液在沿拆离带向上运移过程中,被切层断裂所截切,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断裂交叉、分支复合、局部引张等)卸载成矿。3.上宫金矿属于断裂构造控矿,根据其规模大小可划分为Ⅰ、Ⅱ、Ⅲ级控矿断裂,其中Ⅰ级、Ⅱ级控矿断裂控制着区内主要的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工业矿体赋存于带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体的规模、大小、产状等空间分布形态;Ⅲ级控矿断裂以控岩为主,虽含有蚀变及矿化,但由于其规模小、矿化弱,未能形成具有开采价值的工业矿体。4.区内断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迭加作用,突出表现为扭性-张性-压扭性等,根据其应力性质与成矿热液活动关系,可以发现区内断裂具有成矿前张性、成矿期压扭性和成矿后张扭性变形的特点。5.上宫金矿是熊耳山幔枝构造拆离带型金矿,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目前勘探范围内见到的矿体主要是由铲状断裂(F1断裂)所控制,其矿脉连续性较好,延伸稳定,具有重大找矿前景。(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期刊2014-06-01)

罗毅甜[5](2014)在《栾川叁道庄钼钨矿围岩构造蚀变分带的岩石学研究与成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栾川叁道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我国最大钼钨矿山,其地质研究深入而广泛,但是随着矿田深部外围找矿难度的加大,需要进行成矿地质预测理论方法的创新。根据构造结合蚀变岩的岩石学研究非常薄弱的现状,选择栾川叁道庄钼钨矿围岩构造蚀变分带的岩石学研究与成矿分析作为硕士论文题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应用价值。作者负责河南省勘查基金项目《华北古陆南缘河南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聚集区矿田构造岩相与成矿系列研究》的岩石学研究。在5条共4.5km长的地质实测剖面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石学研究,建立矿物组合规律,并以此为图例编制了南泥湖矿田的构造蚀变岩相成矿图。同时结合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等,探讨了叁道庄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叁道庄钼钨矿床为典型,本硕士论文取得成果和进展如下:(1)通过实测地质剖面研究,把蚀变岩分为热接触变质岩和热液交代蚀变岩两部分。热接触变质岩划分为3个带:接触石英岩带、黑云母长英角岩带与透辉石长英角岩带;热液交代蚀变岩划分出2个带:矽卡岩带和矽卡岩化钙硅酸角岩带。(2)系统提出上述5个蚀变分带的野外标志,包括岩石的产状、结构、构造和颜色等野外特征。(3)厘定了构造蚀变岩分带的标志矿物和矿物含量,①接触石英岩带:石英,≥85%,或石英和长石10%~15%;②黑云母长英角岩带:石英(40%~60%)、长石(15%~30%)和黑云母(10%~20%);③透辉石长英角岩带:石英+长石(30%~70%)、透辉石(10%~40%)和角闪石(5%~20%)等;④矽卡岩带:钙铝-钙铁榴石(70%左右或20%~40%)和透辉石(20%~50%);③矽卡岩化钙硅酸角岩带:硅灰石(≥30%)、方解石、透辉石、钙铁榴石。(4)在上述野外和室内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叁道庄钼钨矿床构造蚀变岩分带图例系统,编制了矿区构造蚀变岩相成矿图。(5)矿床成矿过程是,岩浆期后高温热液阶段,叁川组上段钙硅酸角岩-钙硅酸大理岩交代形成矽卡岩,并在矽卡岩中形成浸染状辉钼矿;中低温热液阶段,含矿热液交代各角岩带和矽卡岩带,发生钾化、硅化与碳酸盐化,其中钾化与硅化是主要的成矿阶段。钼矿化在矽卡岩和矽卡岩化钙硅酸角岩中比较富集。依据岩石、构造、蚀变、成矿物理化学等成矿机理分析,建立南泥湖矿田构造蚀变成矿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构造蚀变分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豫西整装勘查区的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产钼矿山。该区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经过广泛系统的地质勘测和地质科研工作。然而,该斑岩夕卡岩型钼钨成矿系列或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在野外如何识别通过什么地质测量方法能够把成矿岩系和它们的栾川群变质围岩区别开不仅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泥湖钼钨矿田深部外围找矿的难题。本文研究豫西中生代花岗岩钼钨多金属成矿事件,在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判别标志,开展矿田构造岩相地质填图。通过实测9条构造蚀变分带剖面,在6km2区段内实现1∶1万构造岩相填图。建立接触热蚀变和接触交代蚀变两种类型,确定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以及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共6个分带。结果发现:南泥湖—叁道庄矿区南部接触热变质作用发育,呈环状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而北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呈东西向广泛发育,从东到西依次为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矿区南部围岩以泥质火山岩为主,北部围岩为碳酸盐发育的地层建造,这是影响上述两类蚀变岩分布和发育程度规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区域矿产调查给出了新的思路和实际测量填图成果,对于基础地质科研紧密结合地质找矿生产实践提供了示范研究,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蚀变分带论文参考文献

[1].黄钗弟.赣南盘古山钨矿构造蚀变分带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2].王宗永,吕古贤,许谱林,杨人毅,罗毅甜.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蚀变分带研究和构造岩相填图[J].地学前缘.2015

[3].王宗永,吕古贤,许谱林,杨人毅,罗毅甜.栾川南泥湖钼矿田蚀变分带研究和构造岩相填图[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0:区域地质研究及编图成果展示论文集.2014

[4].郝晓圆.河南省上宫金矿控矿构造与蚀变分带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

[5].罗毅甜.栾川叁道庄钼钨矿围岩构造蚀变分带的岩石学研究与成矿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标签:;  ;  ;  ;  

构造蚀变分带论文-黄钗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