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题材论文-田维钢

农民工题材论文-田维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工题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农民工,群体形象,话语

农民工题材论文文献综述

田维钢[1](2019)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理念的转变,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对农民工形象的话语表达由精英话语转为大众话语,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也经历了由边缘到主体、由奇观化到平实化、从现实走向诗意的特征转变。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对农民工形象建构也存在一些偏差,体现在农民工群体形象刻板化、人物形象展现的议程设置、人物形象的框架化与模式化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刘宁[2](2019)在《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中的“日常物件”之分析—功能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对各式各样的“日常物件”的描绘,成为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着特殊的形式功能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将这些作品中出现的“日常物件”按照不同的种类分为:做工的“日常物件”,包括铁锤、铁锨、刮板、推车、扁担、电焊机、工具桶、滚筒刷、“工作带”、木头人字梯、安全帽、手套等;迁徙的“日常物件”,包括编织袋和布包;休闲的“日常物件”,包括报纸、书籍、手机、电话、烟卷、塑料盆、瓶子、饭碗以及与吃饭相关的物件。首先,这些“日常物件”在画面中所显示的有关形状的延续、张力的扩展、构图的平衡等功能,对加强画面的形式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这些“日常物件”在画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做工的“日常物件”体现了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阶层和重要力量,是农民工身份的认证;迁徙的“日常物件”揭示了农民工生活上的质朴和艰辛,展示了他们“运动与流动中的生活”状态;休闲的“日常物件”揭示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象征着农民工对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乐观开朗以及美好未来的憧憬等方面的追求。总之,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中的“日常物件”标示着农民工的人物身份和特有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境况。(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向羽[3](2019)在《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题材油画的人物情态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通过对农民工绘画题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农民工绘画题材作品的类型与表达方式。笔者的创作过程结合了自身与家人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从造型、色彩、线条叁个方面来阐述在创作中对农民工人物情态的捕捉。通过对农民工人物情态的逐一解构,进而挖掘出绘画作品中人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以更好地把握作品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油画创作是一个漫长而又严谨的思考过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农民工绘画题材的人物情态表达的分析和研究,来指导自身的油画创作。(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袁一民[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农民工城市化题材的新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围绕市场化改革对农民工生存发展的影响和中国电影创作对这一影响的艺术呼应,以电影中农民工逐步市民化形象嬗变阶段划分的依据,在电影艺术中努力探寻农民工形象图谱背后的复杂社会和心理动因,并由此总结农民工题材电影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8年06期)

宋海永[5](2018)在《农民工题材绘画创作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文化宣传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本质上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反映到美术界,则可见农民工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各大美展中不断出现。农民工作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功臣,用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变着当下城市的生活。这样的领悟,成为绘画创作的第一表现要素与源流根基,我们要表现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褒赞他们付出的辛苦劳作,这是艺术从业者的艺术使命之一。(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8年10期)

张文娟,张莉莉[6](2018)在《农民工子弟题材小说创作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以农民工子弟为题材的小说不断涌现,成为当下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此类创作题材的兴起,既有社会发展的助力,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子弟题材小说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加了新角色,填补了少年文学苦难母题的空白,既具文学意义,又富现实意义。农民工子弟题材小说秉承现实主义传统,重新将目光聚焦于底层弱势群体,是作家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回归,体现了文学对现实的观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宗利东[7](2018)在《我创作农民工题材的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也是这个社会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以农民工题材为创作母体,运用写意的表现方法塑造农民工淳朴与善良的形象。本文将毕业创作的实践过程与中国画理论知识相结合,探索农民工题材的艺术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浏览前辈的绘画作品,总结前人经验将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梳理。笔墨是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是画家再现客观事物的形式语言,所以在绘画过程中笔墨的运用尤为重要。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实践,对笔墨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尝试并总结经验,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方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张权生[8](2018)在《论农民工题材电影的“中国梦”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题材电影深刻地表述了中国梦内涵。农民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成为农民工电影表述中国梦的逻辑起点。农民工电影表述的中国梦,可分为物质文明梦和精神文明梦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梦,就是农民工的致富梦。精神文明梦,包括农民工的安全梦、家和梦、求学梦、诚信梦、公正法治梦。国家政策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市民梦成为农民工最热切的期盼。农民工电影表述中国梦,尚存在叁个问题:苦难叙事;无聊的喜剧化;缺乏人性深度,很难实现精神超越。(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薛佳[9](2018)在《新世纪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以农民工为创作题材的电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进入了繁荣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出现了以喜剧形式和其它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趋势,引起了不小的社会效应。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出现到新世纪的蓬勃发展,此类电影在实践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在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导演把关注的视角放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之上,越来越多农民工题材的电影走入院线,赢得了口碑与票房上的双丰收。农民工题材电影的“大热”究竟是导演对于底层人群生存状态的揭露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还是农民工形象的“泛娱乐化”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农民工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农民工题材电影是具有中国社会转型期特征的电影,本文旨在对新世纪即21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进行研究,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探索其在社会、文学大背景下的新时代中所呈现出的创作特征,分析此类电影的社会价值及存在问题,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对电影的创作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新思考。论文第一章,是对农民工题材电影的概况分析,包括此类电影的界定、发展、以及呈现形式的分类分析;第二章是对农民工题材电影的特征分析,结合多部作品,概括出其区别于其他题材电影的不同之处,第叁章将农民工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单做研究,探讨其呈现出的独特面貌,最后一章,透过该类题材电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做综合分析,探讨此类电影的社会价值,以期对后期的创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金轩[10](2018)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农民工题材的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自80年代新时期的出现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讴歌他们。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对于农民工题材如何超越一个旅游者观察视角,站在当代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以一种新的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审视、表现农民工是本论文的出发点。以理论指引创作,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新印记的农民工,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精神为时代前进而标歌。本文在写作逻辑上,首先是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农民工题材的时代背景及其价值,以80年代起至今的农民工发展背景简要阐述其创作的价值意义。其次梳理了农民工题材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表现,分别从艺术个性的觉醒、内心情感的自由释放、笔墨新语境的自我体现为依据说明不同时期对农民工所侧重的点不同,情感注入的点也不同。最后,结合自己近叁年的农民工题材创作谈谈农民工题材表现形式在我人物画创作中的探究,以发现心灵的意象为出发到笔墨、语言、形式等再到个人生命的体验去探寻心性的归宿。(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6)

农民工题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对各式各样的“日常物件”的描绘,成为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着特殊的形式功能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将这些作品中出现的“日常物件”按照不同的种类分为:做工的“日常物件”,包括铁锤、铁锨、刮板、推车、扁担、电焊机、工具桶、滚筒刷、“工作带”、木头人字梯、安全帽、手套等;迁徙的“日常物件”,包括编织袋和布包;休闲的“日常物件”,包括报纸、书籍、手机、电话、烟卷、塑料盆、瓶子、饭碗以及与吃饭相关的物件。首先,这些“日常物件”在画面中所显示的有关形状的延续、张力的扩展、构图的平衡等功能,对加强画面的形式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这些“日常物件”在画面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做工的“日常物件”体现了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阶层和重要力量,是农民工身份的认证;迁徙的“日常物件”揭示了农民工生活上的质朴和艰辛,展示了他们“运动与流动中的生活”状态;休闲的“日常物件”揭示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象征着农民工对积极向上、与时俱进、乐观开朗以及美好未来的憧憬等方面的追求。总之,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中的“日常物件”标示着农民工的人物身份和特有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境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工题材论文参考文献

[1].田维钢.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变迁[J].当代电视.2019

[2].刘宁.中国当代“农民工题材”油画作品中的“日常物件”之分析—功能与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向羽.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题材油画的人物情态表达[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袁一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中农民工城市化题材的新表达[J].电影艺术.2018

[5].宋海永.农民工题材绘画创作思想初探[J].美术观察.2018

[6].张文娟,张莉莉.农民工子弟题材小说创作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宗利东.我创作农民工题材的艺术表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8].张权生.论农民工题材电影的“中国梦”主题[J].电影文学.2018

[9].薛佳.新世纪中国农民工题材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2018

[10].李金轩.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农民工题材的表现形式[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农民工题材论文-田维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