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句论文-吴克乘

对偶句论文-吴克乘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偶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享,激励,积累,对偶句

对偶句论文文献综述

吴克乘[1](2018)在《用分享激励积累对偶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偶句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任务体验、检查监督、筛选推荐、激发兴趣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学生积累对偶句,能丰富文化储备,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2期)

戚兰兰,王银泉[2](2018)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出发,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对偶句英译,以李照国的英译本(李本)为例,依据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信息以及审美再现方面的理论内容,从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段层叁个层次详细研究李本中对偶句审美信息的英译处理,探究其英译是否达到审美信息效果的最大化,并最终总结李本译文再现《内经》中对偶句审美信息的各种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1期)

张婧易[3](2014)在《鲁迅杂文中的对偶句初探——并以《且介亭杂文》叁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时地使用骈偶句是鲁迅文章的一大特色,至今,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的句子还时时为人们所称道和铭记。这首先得益于其深厚的旧学功底,对对子是基本功之一。据说在叁味书屋时,他的"对课"成绩相当不错,屡得塾师寿镜吾先生称赞,还曾恶作剧地悄悄建议同学以"四眼狗"对老师出的"独角兽"。1鲁迅自己在《南腔北调集》序中称要将这集名与日后将出的《五讲叁嘘集》配对,因为私塾里对对子(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陈春娟[4](2014)在《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偶句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西厢记》中的对偶句、《西厢记》许渊冲译本和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本中对应的对偶句译文为研究对象,从音、形、意叁个方面对比研究对偶句两种译本的优劣,以检验关联理论对对偶句翻译的指导作用,并从中探索对偶句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许译本以间接翻译为主,直接翻译为辅,而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本(以下简称S&W译本)则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许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效果,具有较高的综合信度和效度,基本都能实现最佳关联;而S&W译本对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特点不够重视,以直接翻译为主,因此在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方面,综合效度和信度相对较低,比较难以实现最佳关联;2)以关联理论为标准,本文从两个译本中探索出了针对对偶句音美、形美和意美叁种特征的一系列翻译策略。本文对比研究的结果检验了关联理论对对偶句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针对对偶句音美、形美和意美特点的翻译策略可为今后的对偶句翻译研究提供借鉴及为对偶句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4-03-30)

郑力乔[5](2013)在《凝炼而不失灵动的风景——论对偶句在唐五律中的妙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偶不单纯是一个语言表现形式的修辞概念,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它连贯着文体文气的风格和意涵,也与诗人的全幅人格与整体生命力直接关联。在我国唐代五言律诗的写景长卷中,对偶句铸就的是一道凝炼而不失灵动的风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05期)

李苹,施蕴中[6](2012)在《《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着,而且也是一篇文学巨着,其突出特点表现在阐述深奥医理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1]。讨论《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的时候,必须了解这样一个现象:英语中没有与汉语对偶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英语中的"antithesis"有人汉译为对偶,其实英语的"antithesis"和汉语"对偶"并不完全一致。了解汉语"对偶"和"antithesis"之间的重合及差异有助于研究《黄帝内经》中对偶句的翻译。(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常锟[7](2010)在《《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浩瀚的中国历史文学的星空中.红楼梦一直被誉为一颗明珠。这个着于19世纪中期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的伟大的古典小说一直在其后的200多年里被广为流传。这部小说主要记录并描述了中国封建时代晚期一个贾氏大家族兴衰没落的轨迹。其书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因为他它涸盖了封建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内容,包括了建筑,戏剧,养生,烹饪,饮食,治病,风俗,诗歌,艺术,宗教等等内容。时至今日,红楼梦已经被翻译成超过23种不同语言,60多个译本,其中有12本为全译本,同时为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翻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在其英文本中最广为流传也最受称颂的有两个版本,其一为我国着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ad Mansions以及英国着名汉学家Davld Hawkes和John M1nfbrd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但是在两种不同译者的译本中,两位译者说秉承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杨译主要采用归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法。而在翻译领域,基于对翻译的归化法和异化法的不同理解和使用的不同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对偶旬这个具备典型汉语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对偶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两种翻译特色的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笔者意在通过上述比较而强调,翻译就是既在意义上同时也在文体上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来表达原文本的舍义。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传递文化,而在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法精确地再现原文本的含义并不意味着不能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来再现原文本的含义。以红楼梦译本的对偶旬翻译比较为基础,我们认为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都可以通过异化性的意译或者是归化性的直译,甚至是通过两者的有机的融合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于红楼梦两种译本中的对偶句(或对仗旬)翻译的音,形,意方面的比较,对于异化和归化进行对比性研究。通过这种此对和研究,强调出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两种翻译机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而通过美学标准的审视以及语言转换功能角度的分析,意在强调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翻译中国文学中对偶现象这些要求较高的翻译实践活动中,有机的结合两种翻译方法,即异化和归化,源语言中的美学信息和交际功能被很好的诠释出来,并以此为广大的翻译学习者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通过杨霍两人翻译作品的对比,发现译者和读者在追寻核心语言表达和表象的动态互动的平衡中,无论采用归化抑或是异化的翻译策略.都可以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最大化。而在这样的隐性和显性表达策略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译者对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考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11-01)

孙锐[8](2007)在《辩证思维影响下的汉语对偶句及其英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辩证思维孕育了汉语的对偶句。对偶因其形式优美、寓意深刻、易于诵记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析对偶句的语义结构,采用直译、省略、转移等英译方法可实现汉语对偶句的翻译。(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谢贵鑫[9](2007)在《古诗词曲中对偶句的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词曲要教学生读好,其中的对偶句更应教学生读好,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对偶句知识更应教学生掌握好。对偶句的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即相同)、平仄相对(即相反)、句法结构相对(即相同)、意义相关和相对、要避免同字相对。现以唐王维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中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来说明。(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07年20期)

张纯丽[10](2007)在《排比句和对偶句差异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修辞知识中,排比句和对偶句很相近,都是属于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尽管排比句和对偶句很相近,但同中有异,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相似中寻求不同,找出二者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别。(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7年06期)

对偶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出发,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的对偶句英译,以李照国的英译本(李本)为例,依据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信息以及审美再现方面的理论内容,从语音层、词语层和句段层叁个层次详细研究李本中对偶句审美信息的英译处理,探究其英译是否达到审美信息效果的最大化,并最终总结李本译文再现《内经》中对偶句审美信息的各种翻译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偶句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克乘.用分享激励积累对偶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2].戚兰兰,王银泉.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8

[3].张婧易.鲁迅杂文中的对偶句初探——并以《且介亭杂文》叁集为例[J].上海鲁迅研究.2014

[4].陈春娟.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偶句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4

[5].郑力乔.凝炼而不失灵动的风景——论对偶句在唐五律中的妙用[J].名作欣赏.2013

[6].李苹,施蕴中.《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

[7].常锟.《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孙锐.辩证思维影响下的汉语对偶句及其英译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谢贵鑫.古诗词曲中对偶句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10].张纯丽.排比句和对偶句差异小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

标签:;  ;  ;  ;  

对偶句论文-吴克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