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我造粒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污染物去除,沿程变化
自我造粒流化床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花[1](2012)在《生物造粒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自我造粒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运行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在对以往的反应器其加以改进后重新建立一座生物造粒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该装置基建安装灵活,设备投资少,占地面积小,污泥含水率低。对该装置进行中试试验,处理能力为5m3/h,通过分析该装置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流化床处理小规模分散污水的可行性。在生物造粒流化床稳定运行后,对系统进出水的COD、TP、NH3-N、TN、浊度以及SS进行连续监测,对流化床沿程各取样点诸如进水、加药混合前后水、以及在距内筒底部进水点高度分别为140cm、175cm、215cm、245cm处的水样和出水共八个水样的各项污染物和DO、SOUR进行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流化床对COD、TP、浊度和SS去除效果较高,分别为90%、90%、97%、86%。,基本能达到二级出水的效果;流化床对氮的去除效果相对低下,但提高外筒DO能在一定程度提高脱氮效果。在对内筒污泥中微生物进行分析可知,混凝造粒产生的颗粒污泥能增加内筒中微生物量,丰富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增加外筒DO能提高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效果和硝化菌反硝化菌的脱氮效果。生物造粒流化床与臭氧气浮组合工艺用于陕鼓集团的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作为二级处理的流化床系统能够大大降低臭氧气浮工艺的进水负荷,提高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出水能够满足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该工程充分证实了流化床作为分散处理污水构筑物的可行性,在污水处理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钟晓梅[2](2010)在《自我造粒型流化床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建成污水处理厂一百多座,但在单个城市本身的处理率不高;处理厂运行经费高;污水处理设备产需矛盾突出;处理工艺选择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污泥处理难度大,没有真正达到无(本文来源于《城乡建设》期刊2010年01期)
李金容,李志华,王晓昌,王振,李佳育[3](2009)在《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溶解态、胶体态及颗粒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形态对颗粒粒径和有效密度有较大影响,即溶解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小,胶体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次之,颗粒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大;有效密度规律则相反。此外,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有效密度沿床层高度的变化有不同分布,即自我造粒流化床底部形成的颗粒有效密度最大,但同种原水水质条件下颗粒粒径没有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9年07期)
李金容[4](2009)在《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我造粒型流化床在给水和污水处理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包括高浊度原水的净化、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污泥脱水以及短工艺流程的市政废水处理等。如今,上向流自我造粒流化床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生活污水的处理中。此项技术集混凝造粒、高效固液分离为一体,对悬浮物、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高。显然,自我造粒流化床颗粒的易于脱水、高效废水处理性能与其自身的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目前对其内在机理尚缺少研究,尤其是污水中的不同形态的有机污染物对颗粒形态自身特征的影响尚不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叁种不同形态的有机物(溶解态、胶体态、颗粒态)模拟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并采用高岭土提供浊度,进行了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的大小、密度、孔隙率等特征以及对应水质的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上向流自我造粒流化床中,在各种有机物的配水基质下,床内的泥床高度、水头、污染物去除率等随运行时间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由于此种变化与颗粒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可将床内颗粒污泥的成长划分为几个阶段:(a)造粒母体的形成阶段;(b)颗粒的成长阶段;(c)颗粒的成熟阶段。(2)颗粒的形成是造粒流化床污染物去除效果好的主要原因,而污染物的去除率也与原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溶解态污染物去除率高于于胶体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去除率。(3)溶解态有机物配水下形成的颗粒平均粒径最小,仅为0.18 cm;胶体态有机物配水下形成的颗粒平均粒径次之,为0.26cm;颗粒态有机物配水下形成的颗粒平均粒径最大,高达0.34cm。但叁种配水条件下的颗粒的有效密度与粒径规律恰恰相反。(4)原水中有机物分子量越大,形成的污泥颗粒的有效粒径越大,有效密度则越小。从而推断出在用自我造粒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时,形成的造粒颗粒的孔隙率会变大,颗粒有效密度会降低。(5)越靠近流化床底部,污泥颗粒的有效密度越大,颗粒越密实。所以采用底部排泥法所排除的污泥含水率最低,固液分离效果最好。(6)在各种有机物的配水形式下,沿着流化床的水流方向,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变化不大,有效密度则依次降低,各个断面处污染物的去除率的也无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李佳育,李金容,王振[5](2009)在《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对不同吸附质的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取自自我造粒流化床中的成熟颗粒做吸附剂,在不同浓度的叁种吸附质条件下,对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造粒流化床中,相同吸附质浓度越大,颗粒对吸附质的吸附量越大,但吸附效率却恰恰相反,呈逐渐降低趋势;不同吸附质在相同浓度下,颗粒对分子量大的吸附质的吸附效率高于分子量小的吸附质。(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王晓昌[6](1999)在《自我造粒型流化床中颗粒流态的试验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用高岭土染色制成颗粒示踪剂考察自我造粒型流化床颗粒流动规律的试验方法.用这种方法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固体颗粒在流化床内部的混合和运动情况,并能通过流化床出口处示踪剂浓度变化掌握颗粒在流化床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文章根据试验数据的分析整理,提出了平推流——完全混合流串并联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概括床中颗粒流动的一般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2期)
自我造粒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建成污水处理厂一百多座,但在单个城市本身的处理率不高;处理厂运行经费高;污水处理设备产需矛盾突出;处理工艺选择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污泥处理难度大,没有真正达到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我造粒流化床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花.生物造粒流化床一体化处理装置的自我造粒及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钟晓梅.自我造粒型流化床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10
[3].李金容,李志华,王晓昌,王振,李佳育.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
[4].李金容.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5].李佳育,李金容,王振.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对不同吸附质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保科技.2009
[6].王晓昌.自我造粒型流化床中颗粒流态的试验测定[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