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缪宏,杨铮,王蒙,陈学好,张瑞宏

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缪宏,杨铮,王蒙,陈学好,张瑞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堆肥,装备,性能试验,螺带-螺杆

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缪宏,杨铮,王蒙,陈学好,张瑞宏[1](2018)在《螺带-螺杆式搅拌好氧堆肥反应器研制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堆肥反应器存在的原料呈压实块状、通气性能差、通风阻力大、产品难以均质化等问题,设计了螺带-螺杆式好氧堆肥反应试验装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螺带-螺杆搅拌作用的搅拌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进行了好氧堆肥性能试验。通过流场的数值模拟,揭示了螺杆-螺带式搅拌叶片对物料具有很好的搅拌及轴向流动性能,堆肥试验结果表明:上、中、下3层的50℃以上的时间分别为7.3、6.8、5.5d,反应过程中氧气体积分数均大于8%,各层堆料的最终碳氮比介于15~20之间,发芽指数均大于88%,重金属含量符合农用标准的要求,因此该反应器可以实现好氧堆肥的无害化、均质化。(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陈鹏[2](2016)在《自吸式搅拌鼓泡反应器中硝酸还原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自吸式搅拌鼓泡反应器中进行硝酸还原反应研究,即一氧化氮与硝酸和甲醇反应生成亚硝酸甲酯的反应研究,实验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温度、压力以及液相停留时间对NO转化率和MN收率的影响,并通过离子色谱分析反应后的液相组成。结果表明,在0.5bar,温度为65℃,硝酸浓度为10%,气相中NO浓度为15%,液相停留时间为4h的条件下,NO转化率可达85%,MN收率约89%,由离子色谱可知有一部分NO与HNO3反应生成了HNO2,在大量甲醇存在的溶液环境下,可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6年09期)

原杰,赵斌,叶建林,董斌,金跃峰[3](2016)在《锆钢复合板反应器包覆式搅拌轴的设计与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搅拌式反应器中搅拌轴采用纯锆、纯钽等有色金属时会大大增加设备制造成本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包覆式结构的搅拌轴。包覆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制造实现。通过搅拌轴制造关键工艺措施的有效控制,最终制造的包覆式搅拌轴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达到了要求的功能与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期刊2016年08期)

韩柏[4](2016)在《一种新型叁轴联动式搅拌反应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创新设计的叁轴联动式搅拌反应器,其结构特点是采用了行星轮传动的叁轴联动式搅拌方式,包括主搅拌齿轮轴组件、两个行星搅拌齿轮轴组件、分别固联于叁个轴上的搅拌器等。操作时,位于反应器筒体中央的主搅拌齿轮轴在动力装置带动下转动,同时在齿轮啮合传动下两个行星搅拌齿轮轴既有公转又有自转,因此实现了叁轴联动的搅拌运动。相对于单一轴搅拌,叁轴联动式搅拌反应器具有搅拌效果好、传热效率高等优势。(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6年07期)

曹乔乔[5](2016)在《鼓泡式搅拌反应器内两相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鼓泡式搅拌反应器结构是综合鼓泡塔与搅拌槽的特点从而进行设计的,反应器底部安装气体分布器,液面附近安装了搅拌装置。气体通过气体分布器通到反应器中,在气体分布器与搅拌器的协同作用下,不仅增加气液相接触面积,而且可以对液体进行搅拌,从而使气液混合更加均匀。本文利用软件ANSYS CFX对反应器的内部流场特性进行理论上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搅拌桨安装高度和不同入口气速下的流场流型、气含率、液相速度、轴功率、湍动能及湍动能耗散云图,确定出最佳搅拌桨安装高度为280mm≤h≤320mm,即安装高度为1/3H≤h≤1/2H,最佳入口气速为0.03m/s。搅拌桨转速为400r/min时,反应器内部具有较高的气含率,又具有理想的液相速度,气液混合效果较为理想。在软件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着重从功率、相对消耗功率、气含率等方面对鼓泡式搅拌反应器进行实验,然后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并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验证,得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结果比较相似,还可以得出:搅拌功率P随着搅拌转速N呈指数形式逐渐增加,两者的关系符合P∝N3,且搅拌通气的功率比搅拌不通气功率略小;搅拌转速一定时,搅拌介质密度大的功率消耗相应也比较大;反应器相对消耗功率RPD<1,相对消耗功率RPD随着搅拌桨转速的增大,值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原杰,赵斌,叶建林,董斌,金跃峰[6](2015)在《锆钢复合板反应器包覆式搅拌轴的设计与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搅拌式反应器中搅拌轴采用纯锆、纯钽等有色金属时会大大增加设备制造成本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包覆式结构的搅拌轴。包覆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制造。通过搅拌轴制造关键工艺措施的有效控制,最终制造的包覆式搅拌轴的功能与质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达到了技术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张龙平[7](2014)在《螺带式搅拌状态下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反应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处理是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炼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高固含量的干法稀酸预处理工艺极大地降低了水耗和能耗成本,是最具工业应用潜力的预处理技术之一。传统的预处理反应器往往缺乏有效的传热和传质混合,导致高固含量的预处理均一度差、抑制物的生成增加,影响了后续的酶水解和发酵过程。本文首先与在新20L螺带搅拌预处理反应器上进行了玉米秸秆原料的干法稀酸预处理实验,验证了螺带搅拌可以提高预处理效果。然后,建立了高固含量物系的表观粘度、有效剪切速率来表征流变性质的流变模型和测定方法,并测定了不同含水量和不同预处理时间的玉米秸秆物系的流变性质,结果表明物系呈现出剪切稀化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含水量增加和预处理时间的增加都增强了其剪切稀化性质。之后使用Solidworks、Ansys CFD和CFX等软件构建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以搅拌功率和混合效率为指标,通过搅拌冷模实验在5L、50L和500L叁个尺度搅拌反应器中验证了流变模型和CFD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最后将建立的CFD模型在2.5m3的螺带搅拌预处理反应器中进行了底部结构的设计与桨叶结构参数的优化,为螺带搅拌式搅拌的预处理反应器放大与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6)

陈佳[8](2012)在《侧进式搅拌反应器内均相及多相流体动力学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侧进式叁相搅拌反应器是脱硫吸收过程的核心设备,在烟气脱硫过程(FGD)中得到广泛应用。反应器内存在复杂的流体办学行为,包括浆液、固体颗粒和氧化空气的叁相流动,直接影响传质和化学反应,决定了整个吸收塔的脱硫效率。但是,由于设备尺寸较大(直径达20m)和大量固体颗粒(脱硫产品晶体)、气泡(氧化空气)的存在,其流体力学的实验研究颇为困难,其设计和优化主要通过工程经验来实现,致使反应器的性能难以达到设计要求。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已经成为工业设备设计中通用的流体力学研究手段,但对侧进式叁相搅拌釜,目前还鲜有报导。本文针对大型侧进式搅拌釜,以CFD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釜内均相和多相流场开展深入研究,以望为脱硫塔叁相氧化釜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采用雷诺平均N-S控制方程组和标准k-e湍流模型相结合,以一个直径和高度均为13m的大型侧进式搅拌釜为研究对象,对其内部均相宏观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将计算域划分为大约90万网格时计算得到的搅拌功率曲线和流体速度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考察不同操作参数和搅拌桨安装情况对釜内低速死区分布的影响发现,增大搅拌转速很难彻底有效地消除水平面上的死区;搅拌桨垂直向下5.71°或水平偏转11°安装能明显改善流体运动。叁桨和四桨搅拌体系对釜上部流场的优化要好于两桨体系;但在相同转速下,双桨、叁桨和四桨搅拌釜的搅拌功率不同程度地高于单桨搅拌釜。综合考虑,叁桨体系搅拌效率较高。其次,对叁种轴流桨:宽叶推进式轴流桨(WBH)、旋流式轴流桨(MTP)和窄叶推进式轴流桨(NBH)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低粘度流体搅拌中,WBH和MTP的搅拌功率较高,但由于泵排量也较大,因此泵送效率明显高于桨叶较窄的NBH。叁种桨叶背后均形成一个单一的尾流漩涡,但是WBH和MTP的尾涡结构使得釜内整体循环流动更理想,即排出流类似于水平射流,且速度分布梯度较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流动;而NBH的排出流一定程度地偏向桨径向方向,导致其泵轴向排量明显小于WBH和MTP。此外,MTP的流线型桨叶使得其尾涡里的湍流动能较小,能有效地预防搅拌桨周围气穴的形成,因此将其应用到一个冷模气液侧进式搅拌釜中,气液分散效果较好。第叁,检验了不同气液界面边界条件和相间作用力模型对气液两相流模拟的影响。采用的气-液界面边界条件包括:速度进口、压力出口、仅考虑质量守恒的脱气边界和同时考虑相间反作用力的脱气边界;而相间作用力模型包括:标准S-N曳力模型、修正S-N曳力模型、Tsuchiya曳力模型和升力作用模型。结果显示,在采用速度进口作为气-液边界面条件、修正S-N模型或Tsuchiya模型作为曳力模型时,总体气含率和气体分布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且升力作用对预测结果影响不大。气体的加入会对液相流场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釜上部区域内;增大转速能增强釜上部的液相轴向运动和釜下部的液相径向运动;大通气量和高转速下,釜中心到壁面间的通气区域内局部气含率梯度较大,导致流体密度差增大,从而使得整体流动更为剧烈。第四,采用考虑气泡聚并和破碎的气泡界面浓度模型(BIACM)(?)和气泡群平衡模型(BPBM)两种气泡尺寸预测模型对气-液侧进式搅拌釜内气泡尺寸分布进行了研究,实现了BIACM-CFD和BPBM-CFD耦合计算。在BPBM-CFD耦合计算中,将Luo&Svendsen破碎模型分别与Luo聚并模型和Prince聚并模型组合。结果表明,在较高湍动能耗散率区域内,这两个聚并模型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预测气泡尺寸均集中在3-5mm之间,这与实验结果相一致。最后,采用欧拉-颗粒多相流模型对固-液两相流进行模拟,考察了RSM和标准k-εmixture两种湍流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欧拉-颗粒多相(EGM)方程和标准k-εmixture湍流方程相结合的CFD模型的预测较为准确;临界悬浮转速和颗粒粒径及固体装载量之间、无量纲颗粒悬浮高度与搅拌转速之间均成线性关系;大颗粒由于自由沉积速度增加,增加搅拌转速对固体悬浮的改善不明显;高固含量下,受阻沉降和悬浮粘度增加的共同作用使得颗粒悬浮均匀度增加。(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11-12)

胡雨晨[9](2012)在《溢流式搅拌釜反应器内多相流动与混合的理论研究与工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搅拌釜常常在化学工业中作为反应器使用,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搅拌釜的混合性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过程经济性、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搅拌釜的研究开始较早,但由于其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对其的认识尚不深入。尤其对于工业中常见的叁相搅拌体系,因其同时存在着均相混合、气液分散、固液悬浮叁方面的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还不系统和成熟,严重地束缚了对搅拌釜的设计和操作优化。乙烯淤浆聚合工艺(CX工艺)装置的扩能与放大即为一例。CX工艺使用气液固叁相搅拌釜作为反应器,由于聚合反应过程与搅拌釜多相流动极其复杂,在聚合釜的放大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四大难题,即搅拌桨轴向混合性能不佳、浆液外循环技术理论基础缺乏、聚合釜顶浆液夹带现象严重、聚合釜热质传递及操作特性研究不足。对此四大难题的研究将极具科学意义和工程意义。本论文针对CX工艺的溢流式多层桨搅拌釜,采用声发射检测技术、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辅以希尔伯特-黄变换(HHT)信号分析方法、以期揭示四大难题的理论本质,进而提出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论文对搅拌釜流场、外循环的叁相混合效果、浆液夹带发生机理、搅拌釜的热质传递过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以声发射技术结合HHT分析的新型检测方法和多个过程参数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系列聚合装置的优化改造方案,研究结果对工业搅拌釜反应器的操作及设计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借助Fluent软件进行多层桨搅拌釜内均相流场模拟,研究乙烯淤浆聚合搅拌釜反应器各层桨叶及其相关内件的作用,从而分析现有搅拌桨的优劣。进一步,针对现有搅拌桨的不足,借助CFD模拟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多层搅拌桨。1)利用CFD进行CX工艺聚合釜内流场模拟,深入认识原有搅拌桨各部分的作用及其不足。发现原有搅拌桨存在着轴向混合不足、分区严重、圆盘上方混合较弱等缺点,因而尝试对其进行优化改造。2)利用CFD对搅拌桨进行优化。将上层桨叶的圆盘直径增大,并确定增大两个叶片长为最佳条件。上层桨叶圆盘增大后圆盘下方轴向混合得到强化,气体停留时间更长。3)将中层桨叶改为45°斜叶圆盘涡轮,并确定上流式涡轮为最佳选择。中层桨叶优化后釜中间区域轴向混合加强,分区得到很大程度减弱。4)在顶部添加一个45°上流式斜叶涡轮,其桨径与中层桨叶一致。顶部桨改善了搅拌釜上部区域的混合效果,并有调整流型及控制浆液夹带的作用。2.通过冷模实验研究外循环对于多相搅拌釜内均相混合、气液分散、固液悬浮叁方面的影响,揭示外循环的流体混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循环优化设计的相关依据,并借助CFD模拟进行外循环技术的优化设计,在保证外循环撤热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其多相流体混合行为。1)外循环流量影响了全釜混合效果,一定程度的外循环能够增强釜内轴向混合,从而降低全釜混合时间;过大流量的外循环会对原有的多个小循环的良好流场造成破坏,从而不利于混合,增大了混合时间。外循环的流速影响了局部混合效果。外循环流速越大,其对入射口附近的流场冲击越大,这种冲击甚至可能影响到全釜的流型。2)建立了声发射技术结合HHT分析的搅拌釜临界分散转速的测量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测量不同外循环流量下的搅拌釜临界分散转速。结果发现,代表搅拌釜气液分散性能的临界分散转速随外循环流量的增加而变大,即外循环越大气液分散状况越差。其主要原因为,外循环增大了釜内的轴向流动而减弱了径向流动,而搅拌釜内气体的分散更多地依靠径向流动。因此,外循环对气液分散是不利的。3)建立了声发射技术结合HHT分析的搅拌釜临界悬浮转速的测量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测量不同外循环流量下的搅拌釜临界悬浮转速。结果发现,代表搅拌釜固液悬浮性能的临界悬浮转速随外循环流量的增加而变小,即外循环越大固液悬浮效果越好。其主要原因为,外循环增大了釜内的轴向流动而减弱了径向流动,而搅拌釜内固体的悬浮更多地依靠轴向流动。因此,外循环对固液悬浮是有利的。4)从外循环入射流速及流量、注入高度、入射角度叁个方面对CX工艺聚合釜的外循环技术进行优化,提出相应的优化标准。具体来说,外循环流量应满足对气液分散影响不大于20%、撤热能力增加至少20%两个条件,从而确定最佳的外循环流量为400m3·h-1至600m3·h-,优选580m3·h-1;外循环流速应满足不造成外循环管道内固体沉积和粘壁现象、对流场局部冲击尽可能小两个条件,从而确定最佳的外循环流速为4m·s-1~9m·s-,优选为6m·s-;外循环注入高度应满足轴向流量尽可能小、周向流量尽可能大、径向流量指向搅拌轴叁个条件,从而确定最佳的外循环注入高度为1.9m~2.3m,优选2.05m;外循环角度应满足尽可能使水平流动转化为垂直方向的轴向流动这一条件,从而确定最佳的外循环入射角度为45°~60°,优选60°。3.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和多相流动理论对CX工艺中聚合釜的浆液夹带现象进行检测与理论建模。一方面,建立实验室冷模装置,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实现雾沫夹带量的定量检测,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工业聚合装置,实时在线地检测浆液夹带量,为装置的优化控制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基于多相流动理论建立浆液夹带的理论模型,并在此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装置的改进建议,以期有效控制浆液夹带现象,实现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1)利用声发射技术,辅以HHT分析方法,对冷模实验装置及工业聚合釜进行雾沫(浆液)夹带量的在线检测,以期建立雾沫(浆液)夹带量的声发射预测模型。首先,进行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的雾沫夹带量的定量检测实验,得到了雾沫夹带量的声发射预测模型,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0.3%,初步证明了声发射检测雾沫夹带量的可行性。其次,利用实验室搅拌釜冷模装置得到了雾沫夹带量与通气速率的经验关联式,并进一步验证了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将声发射检测技术成功用于工业聚合装置,关联得到的较为准确的结果。由此,我们得到了一种雾沫(浆液)夹带量的实时在线检测方法。2)对搅拌釜内浆液进行拟液相处理,从气液两相流动理论及气液搅拌混合理论出发,建立了搅拌釜内浆液夹带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分为液面夹带机理及液面以上空间夹带机理两部分。3)以得到的搅拌釜内浆液夹带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两种减少浆液夹带的聚合装置优化方案,即使用新型搅拌桨的聚合釜(桨型优化)和带扩大段的聚合釜(釜型优化)。4.深入研究生产负荷变化过程中乙烯淤浆聚合反应器的操作性能。考察生产负荷对聚合反应重要参数(如浆液浓度、停留时间、聚合得率等)的影响,分析负荷变化过程中聚合釜的撤热情况,研究气液分散传质性能随负荷的变化情况。1)对生产负荷从6.5t·h-1提高到7.5t·h-1的过程作详细分析。通过计算发现关键操作参数随负荷升高有着显着的变化。负荷升高以后浆液浓度显着增大,在7.5t·h-1的生产负荷下已经超过了设计值。催化剂停留时间显着减小,同时也导致催化剂得率变低、产品的灰分增大。另外,负荷提高后循环气流量大大增加,一方面釜顶换热器负荷吃紧,另一方面浆液的夹带将会愈加严重,因而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受到影响。2)进行热量衡算分析,结果表明负荷升高后装置的总撤热能力略显不足,釜顶换热器基本已满负荷是其主要因素。3)通过气液传质分析,发现负荷升高后搅拌釜中气液传质情况有所恶化,主要体现在临界分散转速升高、平均气泡直径增大、比界面积和传质系数下降。5.利用几何相似放大和非几何相似放大两种方法进行年产30万吨HDPE聚合釜的放大设计。1)利用几何相似放大方法进行聚合釜放大设计,得到直径5.2m、总高7.96m、体积为150m3的聚合釜,其结构与原聚合釜完全一致。2)选用新型的带有扩大段的聚合釜进行非几何放大,以夹带区表观气速一致、浆液区高径比调整至1.3为放大准则进行聚合釜结构设计。设计得到的聚合釜夹带区釜径5.2m,浆液区釜径4.48m,总高8.45m,总体积127m3。3)将新型聚合釜与几何相似放大所得聚合釜相比,发现其可以节约空间和制造、运输成本,并且有更好的混合效果、撤热能力和控制浆液夹带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张林进,陈功国,叶旭初[10](2011)在《侧进式搅拌反应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某钢铁厂烟气脱硫吸收塔底部浆液池的侧进式搅拌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搅拌转速和搅拌桨安装角度等因素对3维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5股流体的相互作用下,反应器内存在一个顺时针的整体大循环流动,相邻搅拌桨之间存在两个小漩涡。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大,中心线上底部的速率迅速增加,当转速大于等于120 r/min时,该处速率接近或达到中心线上速率的最大值,有利于避免中心区底部的固相沉积。随着左偏角度的增大,中心漩涡区域外扩,中心线上底部的速率有所减小,而相邻桨叶之间下部的速率略有增加。下偏角度的增大,使得相邻桨叶之间下部的速率略有减小,而过大的下偏角度使得搅拌桨主作用区无法直接作用到支撑柱内部,导致中心线上底部的速率减小。(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1年02期)

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自吸式搅拌鼓泡反应器中进行硝酸还原反应研究,即一氧化氮与硝酸和甲醇反应生成亚硝酸甲酯的反应研究,实验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温度、压力以及液相停留时间对NO转化率和MN收率的影响,并通过离子色谱分析反应后的液相组成。结果表明,在0.5bar,温度为65℃,硝酸浓度为10%,气相中NO浓度为15%,液相停留时间为4h的条件下,NO转化率可达85%,MN收率约89%,由离子色谱可知有一部分NO与HNO3反应生成了HNO2,在大量甲醇存在的溶液环境下,可稳定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缪宏,杨铮,王蒙,陈学好,张瑞宏.螺带-螺杆式搅拌好氧堆肥反应器研制及应用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8

[2].陈鹏.自吸式搅拌鼓泡反应器中硝酸还原反应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

[3].原杰,赵斌,叶建林,董斌,金跃峰.锆钢复合板反应器包覆式搅拌轴的设计与制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

[4].韩柏.一种新型叁轴联动式搅拌反应器的设计[J].机械.2016

[5].曹乔乔.鼓泡式搅拌反应器内两相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

[6].原杰,赵斌,叶建林,董斌,金跃峰.锆钢复合板反应器包覆式搅拌轴的设计与制造[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5

[7].张龙平.螺带式搅拌状态下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反应器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设计[D].华东理工大学.2014

[8].陈佳.侧进式搅拌反应器内均相及多相流体动力学的数值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9].胡雨晨.溢流式搅拌釜反应器内多相流动与混合的理论研究与工程优化[D].浙江大学.2012

[10].张林进,陈功国,叶旭初.侧进式搅拌反应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1

标签:;  ;  ;  ;  

管式搅拌反应器论文-缪宏,杨铮,王蒙,陈学好,张瑞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