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分子论文-冯晓桃,段慧明,程永芳

存活分子论文-冯晓桃,段慧明,程永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存活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型糖尿病,游离脂肪酸,自噬,内质网应激

存活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桃,段慧明,程永芳[1](2019)在《自噬在胰岛β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游离脂肪酸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β细胞进行性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关键,保护和促进胰岛β细胞存活是防治T2DM的重要策略,自噬在维持胰岛β细胞存活与发挥其生物功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2DM往往伴有脂质代谢紊乱,游离脂肪酸(FFA)可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依赖的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以及非m TOR依赖性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途径、PKR/JNK信号通路和Ⅲ型PI3K信号通路)诱导胰岛β细胞自噬。阐明FFA调控胰岛β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将为开发保护和促进胰岛β细胞存活的药物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4期)

沈雅威[2](2018)在《低氧胁迫对皱纹盘鲍和绿盘鲍存活、免疫生理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具规模的鲍养殖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2016年我国鲍的产量近14万吨,占世界鲍养殖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中福建省产量约占全国80%。但是,南方海域夏季高温期常出现水体低氧问题,从而导致养殖鲍大量死亡现象,制约着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鲍耐低氧能力评测体系、明晰低氧胁迫下鲍在生理活动和分子水平是如何响应以及适应的,为培育养殖鲍耐低氧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温带种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DD)及其与暖水种绿鲍(H.fulgens)(FF)的杂交种绿盘鲍(DF,DD♀×FF♂)进行了存活、免疫、转录响应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叙述如下:1、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耐低氧能力评价(1)研究了 DD和DF在低氧胁迫下的存活情况,计算得20 ℃和28 ℃下两种鲍的低氧半致死浓度,发现28 ℃下DD的96 h-LC50(4.82 mg/L)大于DF的96 h-LCs0(3.18),表明DF在高温低氧下表现出存活率的优势。(2)研究了低氧胁迫下鲍的心率变化规律,建立了以低氧心率拐点(Arrenius break of dissolved oxygen,ABDO)评测鲍耐低氧性状的新方法,并在皱纹盘鲍和绿盘鲍中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发现,20 ℃下DD和DF的ABDO 分别为 2.20 mg/L 和 2.02 mg/L,25 ℃下 DD 和 DF 的 ABDO 分别为 3.25 mg/L 和 2.36 mg/L,28 ℃下 DD 和 DF 的 ABDO 分别为 3.89 mg/L 和 2.49 mg/L,表明DF在高温低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调节心率变化的能力,更能耐受极限低氧。(3)测定了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耗氧率,在20 ℃下,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耗氧率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25 ℃和28 ℃下,绿盘鲍的耗氧率显着高于皱纹盘鲍,表明DF在高温低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氧气摄取能力。2、低氧下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免疫特性分析(1)对经24 h低氧胁迫的DD和DF注射哈维氏弧菌菌液,存活曲线直观表明了 24 h低氧胁迫削弱了 DF的免疫能力,对DD基本没有削弱作用。(2)研究了低氧胁迫过程中DD和DF血淋巴总血细胞数(THC)、血细胞死亡率、吞噬活力和活性氧水平(ROS)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发现经受24h低氧胁迫后,DD在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吞噬活力、血细胞存活率这叁个方面表现出强于绿盘鲍的能力;但在经受96 h低氧胁迫后,DF在血淋巴总血细胞数、吞噬活性、产生活性氧的能力等方面更强。说明低氧处理短时间内DD免疫力受到削弱作用小,而随着低氧处理时间延长,DF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免疫能力。3、鲍低氧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学研究(1)通过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mRNA和lncRNA)分析,从低氧胁迫24h后的皱纹盘鲍鳃组织中鉴定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和lncRNA,它们主要参与到能量代谢、DNA合成代谢、细胞凋亡、离子转运、局部粘着、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唾液分泌、蛋白/维生素消化和吸收、病原免疫应激等生物学过程,显示了鲍在低氧胁迫下的分子响应过程,在于维持自身有氧代谢、控制能量消耗、提高免疫能力。(2)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筛选得6个表达量随环境溶氧单调增/减的差异基因,检测比较这些基因随低氧处理时间的表达量变化,推测这6个基因的作用可能是接收外界低氧刺激信号并将该信号通过PI3K/Akt传递到HIF-1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秦珊珊[3](2018)在《白藜芦醇调控Akt/mTOR-自噬通路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MTS分析、细胞流式分选、荧光染色、RNA干扰、Western blot等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以Raji细胞和小鼠原代脾脏B细胞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白藜芦醇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白藜芦醇调控mTOR-自噬途径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白藜芦醇阻滞hsBAFF诱导Akt激活关联B细胞自噬抑制依赖的增殖和存活。结果如下:1白藜芦醇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Raji细胞和原代B淋巴细胞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2.5-10 μM)预处理1 h后经2.5 μg/ml hsBAFF刺激48 h,采用细胞计数、MTS分析、台盼蓝染色和细胞流式分选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存活表现。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浓度依赖地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活性;白藜芦醇浓度依赖地抑制hsBAFF促进的活B细胞数量。提示:白藜芦醇能够抑制hsBAFF刺激的B细胞增殖和存活。2白藜芦醇调控mTOR-自噬途径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Raji细胞和原代B淋巴细胞、或用慢病毒shRNAmTOR、shRNALC3-I/II、shRNA GFP感染的Raji细胞、或用腺病毒Ad-GFP-LC3感染的Raji细胞,在白藜芦醇(2.5-10 μM)预处理1 h后经2.5 μg/ml hsBAFF刺激12 h或48 h、或用雷帕霉素(100 ng/ml)预处理Raji细胞2 h并再用白藜芦醇(10 μM)预处理1 h之后加2.5 μg/ml hsBAFF刺激12 h或48 h。细胞计数和MTS分析细胞增殖和存活表现,GFP-LC3成像和MDC染色评估B细胞自噬体表现,Western blot分析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抑制hsBAFF激活mTOR通路关联B细胞自噬水平改变;雷帕霉素强化白藜芦醇调控mTOR-自噬途径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下调mTOR增强白藜芦醇对hsBAFF刺激的B细胞增殖和存活的抑制。提示:白藜芦醇调控mTOR-自噬途径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3白藜芦醇阻滞hsBAFF诱导Akt激活关联B细胞自噬抑制依赖的增殖和存活Raji细胞和原代B淋巴细胞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2.5-10 μM)预处理1 h后经2.5 μg/ml hsBAFF刺激12 h;或用Akt抑制剂X(20 μM)和白藜芦醇(10μM)联合预处理Raji细胞1 h之后加2.5 μg/ml hsBAFF刺激12 h或48 h。细胞计数和MTS分析细胞增殖和存活表现,GFP-LC3成像评估B细胞自噬体表现,Western blot分析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hsBAFF刺激的B细胞Akt激活;用Akt抑制剂X抑制Akt强化白藜芦醇阻滞hsBAFF诱导B细胞自噬抑制依赖的增殖和存活。提示:白藜芦醇阻滞hsBAFF诱导Akt激活关联B细胞自噬抑制依赖的增殖和存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5)

贺继刚,韩金秀,李贝贝,李宏远,撒亚莲[4](2018)在《过表达IDO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排体促进移植心脏存活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过表达IDO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分泌外排体促进移植心脏存活的分子基础。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GV308携带IDO转染构建过表达IDO大鼠BMSCs,并加入基因开启剂强力霉素(DOX),按照分泌外排体的类型分为3组:过表达IDO-BMSCs-exosome组(过表达IDO组)、空载体-BMSCs-exosome组(空载体组)、BMSCs-exosome组(BMSCs组);然后采用SBI公司的ExoQuick-TC提取3组分泌的外排体,同时建立大鼠腹腔异位移植心脏模型;经尾静脉给予相应细胞分泌的外排体,利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注射3组外排体后2d移植心脏的心功能变化。另将注射吗替麦考(吗替麦考组)及建模未处理(未处理组)的大鼠作为对照。进而采用小RNA测序技术检测过表达IDO组大鼠BMSCs外排体中与免疫相关的microRAN表达。结果:心脏彩色超声结果显示:过表达IDO-BMSCs分泌的外排体可以有效改善异位移植心脏存活。而根据KEGG分析可见前20位上调microRNA中涉及免疫的有10个,其中miR-540-3p的差异倍数(FC)值上升幅度最大。前20位下调microRNA中涉及免疫的有3个,其中miR-338-5p的FC值下降幅度最大。结论:通过采用小RNA(sRNA)测序技术检测过表达IDO组大鼠BMSC分泌外排体内与免疫相关的microRNA,最终确认上调重点microRNA为miR-540-3p,下调重点microRNA为miR-338-5p。(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周震涛[5](2017)在《c-Kit-Gαi/Gab1信号复合物在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者多为年龄处于10-20岁的青少年。OS恶性程度甚高,可于短期内转移。化疗药物应用于OS治疗,起到一定效果,但部分OS患者化疗反应差、易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上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提高。研究证实,多个促癌基因(oncogenes)过度表达和活化是OS化疗抵抗、浸润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OS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异常表达及活化在OS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c-Kit是一种III型RTK,其配体(ligand)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SCF特异性结合后,c-Kit二聚化或寡聚化,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mTOR通路、ERK-MAPK通路通路,最终促进细胞存活、增殖、及凋亡抵抗等。近年来,研究证实Gαi蛋白与Gab1蛋白偶联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RTKs)可以介导一些生长因子如:EGFR、FGFR、PDFGR等,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但c-Kit受体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如何激活下游PI3K-Akt-mTOR通路和ERK-MAPK通路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探索SCF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并着重探讨c-Kit-Gαi/Gab1复合物在SCF激活骨肉瘤细胞下游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方法1.首先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比较MC3T3-E1成骨细胞、OB-6骨细胞与骨肉瘤细胞系MG-63和U-2OS这四种细胞中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2.再以不同浓度的SCF处理MG-63与U-2OS细胞24小时、48小时,运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用MTT法和Brdu法检测SCF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3.为了比较MC3T3-E1成骨细胞、OB-6骨细胞与骨肉瘤细胞系MG-63和U-2OS这四种细胞中Gαi1/3、Gab1蛋白的表达情况,我们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来进行测定;4.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方法比较骨肉瘤组织与周边正常骨组织中c-Kit、Gαi、Gab1的表达情况以及检测SCF诱导后的MG-63细胞及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MEFs)中c-Kit-Gαi-Gab1耦联情况;5.为了进一步探究SCF刺激MG-63细胞后AKT-mTORC和ERK-MAPK信号通路表达情况,以及Gαi蛋白和Gab1蛋白在SCF/c-Kit激活AKT-mTORC和ERK-MAPK信号通路中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进行分别检测SCF诱导MG-63细胞和MEFs相关细胞的Akt(Thr308和Ser473)、mTORC1、S6、GSK、Gab1、c-Kit、S6K、ERK蛋白表达及活性改变。研究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培养的OS细胞株(MG-63、U-2OS)中,c-Kit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C3T3-E1成骨细胞、OB-6骨细胞(p<0.05)。2.SCF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MG-63、U-2OS)增殖和克隆形成(p<0.05)。3.在培养的OS细胞株(MG-63、U-2OS)中,c-Kit、Gαi1/3、Gab1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成骨细胞和骨细胞。4.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证实,在骨肉瘤组织中c-Kit、Gαi1/3、Gab1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周边正常的骨组织。另外在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及小鼠胚胎成纤维母细胞中(MEFs)中,添加SCF可以诱导c-Kit-Gαi-Gab1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耦联复合物。5.SCF可以激活骨肉瘤细胞中AKT-mTORC和ERK-MAPK信号通路,并且这种激活作用在小鼠成纤维细胞(MEFs)中受到Gαi蛋白的介导。6.Gab1蛋白可以介导SCF激活骨肉瘤细胞(MG-63)和小鼠成纤维细胞(MEFs)中Akt-mTORC和ERK-MAPK信号通路。7.在MEFs中,基因敲除Gαi可以抑制SCF诱导的Gab1(Tyr627和Tyr307)磷酸化。研究结论:1.SCF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MG-63、U-2OS)存活与增殖,其受体c-Kit在骨肉瘤组织与细胞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的组织与成骨细胞。2.Gαi-Gab1信号复合物作为c-Kit接头蛋白,通过介导下游重要信号(PI3K-Akt-mTOR、ERK-MAPK)的转导,从而促进OS细胞的存活与增殖。该研究为Gαi-Gab1信号复合物作为OS新生物标记和诊疗指标提供理论依据。针对该复合物的靶向治疗,有望通过干扰该信号通路,从而找到有效抑制骨肉瘤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晓静[6](2017)在《共刺激分子OX40调控双阴性T细胞转化及存活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是一种新型有效的细胞增殖检测方法,而流式细胞术能够进行多重染色,可同时分析多种淋巴细胞亚群,在进行淋巴细胞检测时更有优势。本研究旨在建立EdU掺入法用于T淋巴细胞体内增殖的方法,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EdU染色过程,并评估EdU检测体内淋巴细胞增殖的有效性。方法:首先将C57BL/6小鼠来源脾细胞进行体外染色、固定、透膜及EdU染色,明确EdU染色过程中4%多聚甲醛固定剂,皂素和Triton X-100透膜剂,以及Click反应过程对常见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CD25抗原完整性及不同荧光标记抗体荧光强度的影响,优化EdU染色过程,并对比皂素和Triton X-100透膜剂对EdU阳性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向B6D2F1小鼠尾静脉注射CD45.1阳性C57BL/6小鼠来源脾细胞建立过继性转移淋巴细胞体内增殖模型,比较不同方式(尾静脉、腹腔注射)、不同剂量(0-30 mg/kg)EdU之间淋巴细胞增殖率差异,从而优化检测体内淋巴细胞增殖时EdU使用方法。此外也对优化的EdU掺入法与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及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用于体内淋巴细胞增殖检测时的效能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通过优化的EdU掺入方法检测体内固有胸腺细胞及骨髓细胞的增殖。结果:脾细胞表面染色后经适当固定、透膜可以保护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抗原的完整性,并对APC、PE、PE-Cy7、FITC和Per CP-Cy5.5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Click反应可使PE、PE-Cy7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E、PECy7偶联抗体可在Click反应后进行表面染色,染色前使用3%FBS室温孵育封闭30 min可有效降低淋巴细胞的假阳性率;尾静脉与腹腔注射EdU,检测到淋巴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差别(P>0.05);淋巴细胞增殖率呈EdU剂量依赖式增加,当剂量增加至20 mg/kg时,增殖率达到饱和;EdU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与BrdU法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CFSE。在检测体内固有淋巴细胞增殖时,胸腺细胞及骨髓细胞中具有明显的EdU阳性细胞。结论:1.EdU掺入法联合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检测体内T淋巴细胞增殖。2.优化的EdU掺入法与BrdU法检测T细胞增殖效能一致,但更简单易行。3.EdU掺入法可用于体内固有淋巴细胞的检测。目的:双阴性T细胞(double negative T cells,DNT细胞)是体内一类能够负性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但其来源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结果发现DNT细胞可以从CD4+T细胞转化而来,而CD4+T细胞只有在经过分裂增殖之后才可以向DNT细胞转化。共刺激分子在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刺激分子在DNT细胞转化及增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首先通过共刺激分子中和抗体及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KO)小鼠探讨OX40、CD40及CD28共刺激信号对DNT细胞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检测转化的DNT细胞表面OX40的表达量。同时用体外培养及体内过继转移的方法,通过EdU、Annexin V及流式检测,对比B6 DNT与OX40 KO DNT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 L、Survivin及BCL2样蛋白11(BCL2 like protein 11,BCL2L11)表达差异,明确OX40在DNT增殖调控中的作用。其次使用外源性IL-2体外刺激B6 DNT细胞,明确IL-2与OX40关系。体内外分别用IL-2 Fc蛋白/IL-2刺激B6 DNT及OX40 KO DNT细胞,通过EdU及Annexin V方法检测DNT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明确OX40是否参与IL-2对DNT细胞存活的调控。最后通过生物学预测方法确定OX40启动子上游转录因子,并结合转录因子激动剂,明确参与IL-2调控OX40分子表达的信号分子。结果:在DNT细胞转化体系中加入OX40中和抗体后,DNT细胞的转化效率明显降低,而加入CD40、CD80及CD86中和抗体后DNT细胞的转化效率无明显下降。同时利用OX40 KO小鼠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转化进一步证实了OX40可参与调控DNT细胞的转化。流式检测发现转化的DNT细胞表达OX40,且其表达量显着高于活化的CD4+T细胞,而凋亡率较其减少。通过体内外对比研究发现,OX40敲除后DNT细胞EdU阳性率下降,Annexin V比例增加,提示OX40 KO DNT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同时流式及real-time PCR结果均显示OX40 KO DNT细胞Bcl-2、Bcl-x L、Survivin等抗凋亡基因表达低于B6 DNT,BCL2L11促凋亡基因表达高于B6 DNT,OX40敲除后NFκB1、P65信号通路活性降低。IL-2刺激使DNT细胞OX40表达增加,体内外实验对比分析B6 DNT、B6 DNT+IL-2及OX40 KO DNT+IL-2叁组间DNT的活性发现,加入IL-2后DNT增殖增加、凋亡减少,抗凋亡基因Bcl-2、Bcl-x L、Survivin表达上调,而当IL-2刺激OX40 KO DNT细胞时,其增殖减少、凋亡增加,且上述抗凋亡基因表达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IL-2刺激可导致DNT细胞内PPARγ下调,同时PPARγ激动剂可使DNT细胞表面OX40表达降低,增殖减少,凋亡增加,Bcl-2、Bcl-x L抗凋亡基因表达下降,BCL2L11促凋亡基因表达上升。结论:1.OX40共刺激信号可增加DNT细胞的转化效率。2.OX40共刺激分子通过NF-κB信号通路上调Bcl-2、Bcl-x L、Survivin抗凋亡基因,并下调BCL2L11促凋亡基因表达,促进DNT增殖、减少凋亡。3.IL-2可以通过直接调控OX40表达,发挥促进DNT细胞增殖,减少凋亡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刘田田[7](2017)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调控雄性生殖干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性原细胞及精原细胞统称为雄性生殖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维持干细胞库,也可以分化产生精子。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唯一可以将亲本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成体干细胞。SSCs可以分化为精原细胞并起始精子发生,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受到组蛋白修饰的影响。组蛋白H3和H4的赖氨酸残基上可以发生叁种甲基化修饰,包括一、二和叁甲基化。通常H3K4和H3K36的甲基化与基因的转录激活相关,而H3K9,H3K27和H4K20的甲基化与转录抑制相关。这些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受到甲基转移酶或去甲基化酶的催化。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SET domain,bifurcated 1),也称为ESET,可通过H3K9me2/3调控异染色质的形成,抑制基因表达。SETDB1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维持、神经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组织免疫荧光等技术研究了SETDB1调控小鼠精原干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以及SETDB1对猪性原细胞存活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Setdb1敲低可引起C18-4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及凋亡晚期DNA的断裂,且Setdb1-KD诱导了促凋亡基因Bax、Apaf1、p53、Caspase9表达的上调,抑凋亡基因XIAP表达下调。说明Setdb1干扰可以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凋亡。(2)Setdb1-KD可激活PTEN,进而抑制AKT及FOXO1的磷酸化。Setdb1及Pten的双敲低可挽救细胞凋亡的发生,且反转了由于Setdb1-KD诱导的凋亡及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说明了PTEN/AKT/FOXO1通路参与了Setdb1-KD诱导的小鼠精原干细胞凋亡。(3)SETDB1可与AKT相互作用,且SETDB1可以增强AKT对下游靶蛋白FOXO1的调控,抑制FOXO1的入核,从而抑制其自身启动子的转录活性。Setdb1-KD可诱导FOXO1进核,并激活促凋亡基因Bim和Puma的表达。说明SETDB1可以协同AKT调控FOXO1活性并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4)H3K9me3-ChIP结果显示,Setdb1-KD导致了基因Pten、Foxo3和Bim启动子区域H3K9me3水平的降低,而Foxo1、Puma、Bax和Bcl2启动子区域的H3K9me3无显着变化。另外,SETDB1-ChIP显示,SETDB1可以直接结合到Pten、Bim、Puma和Bax基因启动子区域。结果说明,SETDB1只负责部分基因启动子上H3K9me3修饰,且SETDB1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Pten及Bim启动子区域催化H3K9me3修饰,从而调控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存活。(5)在猪睾丸发育过程中,SETDB1的表达量随着猪的发育逐渐升高,而H3K9me3的表达水平在出生7天猪睾丸中表达量最高。在7天和两月龄猪的睾丸组织中,SETDB1在性原细胞和精原干细胞中呈胞质分布,而H3K9me3呈核周分布。在成年猪睾丸组织中,SETDB1定位于精原干细胞和分化的精原细胞的细胞核,而H3K9me3在精原干细胞中呈核周分布,在分化的精原细胞中呈斑点状分布。(6)为了研究SETDB1在猪性原细胞中的功能,通过差异贴壁富集性原细胞,富集后的性原细胞纯度可达到76.5%±3.9%。通过Western及RT-PCR结果发现,SETDB1主要表达于性原细胞。说明SETDB1在调控猪性原细胞的存活上可能发挥着重要功能。(7)SETDB1干扰引起猪性原细胞凋亡,且凋亡的发生不依赖于H3K9me3;另外,SETDB1可与催化H3K27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EZH2结合,且SETDB1敲低引起H3K27me3水平的降低,说明SETDB1干扰调控猪性原细胞的凋亡是通过H3K27me3水平调控的。综上所述,通过PTEN/AKT/FOXO1通路及H3K9me3水平,Setdb1-KD诱导小鼠精原干细胞的凋亡;SETDB1协同AKT参与对下游靶蛋白FOXO1的活性调控。同时,SETDB1-KD也诱导猪性原细胞凋亡,但是H3K9me3水平并未改变,而与SETDB1结合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催化的H3K27me3水平的降低有关。本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机制和凋亡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并填补了表观遗传调控雄性生殖干细胞存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今后雄性不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家清,于云龙,王慧星,刘华亭[8](2016)在《microRNAs 224和21对人胶质瘤干细胞存活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icroRNAs 224和21对人胶质瘤干细胞存活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q PCR检测恶性胶质瘤样品、人GBM干细胞、人工建立的GBM干细胞系和人体组织中microRNAs的失调表达情况。GBM神经球干细胞系、GBM干细胞系(0822、0308和A172)、人工建立的细胞系U373及永生化人星形胶质细胞分别转染miR-21,miR-224模拟物或抑制剂,然后通过膜联蛋白Ⅴ染色及Caspase 3/7活性检测细胞凋亡,活细胞计数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利用Target Scan生物学软件预测miR-21和miR-224的靶基因,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检测microRNAs对Bim基因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miR-21或miR-224模拟物或抑制剂后对Caspase 3,Caspase 9及Bim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q PCR检测结果表明,GSC、人肿瘤组织和GBM神经球干细胞中,miR-21和miR-224显着上调表达(P<0.05)。细胞凋亡和细胞生长检测结果表明,miR-224和miR-21能调控GSC细胞凋亡和生长。靶基因预测分析Caspase 3,Caspase 9和Bim 3'-UTR序列为miR-224和miR-21潜在的靶基因,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证实Caspase 3,Caspase9和Bim 3'-UTR序列为miR-224和miR-21的直接靶点。进一步的实验证明,miR-224和miR-21通过直接靶向Caspases和Bim调控细胞生长和凋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miR-224和miR-21是GSC的凋亡抗性的重要生理驱动因子,其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程文德,冷敏芳,王伟源,肖小琴,林梅英[9](2016)在《有丝分裂抑制因子、Ki-67、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及存活素蛋白的表达在水泡状胎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丝分裂抑制因子(p57KIP2)、Ki-67、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水泡状胎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3-12间病理科诊断为完全性水泡状胎块40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20例,水肿性流产20例,正常妊娠绒毛2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重新读片确认诊断。免疫组化分别检测P57KIP2、Ki-67、CD31以及Survivin在上述病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HM组患者P57KIP2阳性率显着低于其他叁组患者,HA组和正常妊娠绒毛组Survivn、Ki-67指标阳性率显着低于其他二组,CD31指标检测显示CHM组患者血管发育不良率显着高于其他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57KIP2、Ki-67、CD31以及Survivin蛋白在水泡状胎块组织中表达情况,可显着提高水泡状胎块的诊断正确率,并可区分PHM与CHM两类患者,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降低持续性或恶性高风险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6年08期)

易继海[10](2016)在《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近年来常见的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每年感染者日益增加,发展中国家发病严重,且发病疫区甚至已扩展至部分发达国家,布鲁氏菌病已经对我国畜牧业以及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公共卫生健康,布鲁氏菌病目前蔓延较快,控制力弱,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蒙古、中国、印度等国家。现已有的针对布鲁氏菌病的疫苗的有效性较弱,不足以完全控制住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菌,侵袭力强、传播范围广、人感染布鲁氏菌后造成波浪热、关节炎等症状;母畜感染此病后易造成流产,公畜感染此病后得睾丸炎。布鲁氏菌存在着自己特有的生物活性,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与宿主的免疫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具有复杂的信号调控网络。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布鲁氏菌侵染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以及其胞内生存的具体机制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对布鲁氏菌是如何削弱宿主细胞的免疫能力和致病机制,将为我们寻找新型的布鲁氏菌控制策略提供新的方向和奠定理论基础。所以我们对牛种布鲁氏菌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目的:本研究是以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布鲁氏菌强弱毒株的侵染下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在布鲁氏菌致病过程以及胞内存活的作用机制。(1)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侵染巨噬细胞后确定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2)分析不同感染时间和不同感染复数对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的影响。(3)分析比较加抑制剂后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刺激下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性。(4)分析加抑制剂后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在胞内存活的差异。(5)分析比较加入抑制剂后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1)用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和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以感染复数为100,侵染巨噬细胞4 h、8 h、24 h和48 h小时后,弃去培养液,加入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吸取上清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此方法同时检测在不同侵染时间和不同感染复数(MOI)时布鲁氏菌2308和RB51侵染巨噬细胞对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2)首先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该抑制剂BAY11-7082是否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用不同浓度抑制剂孵育巨噬细胞后,牛种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巨噬细胞然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同时,检测加入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后进行CFU计数,对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在胞内生存的影响。(3)通过用抑制剂孵育1h后,再用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侵染巨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2.(1)用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和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以感染复数为100,侵染巨噬细胞4 h、8 h、24 h和48 h小时后,弃去培养液,加入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吸取上清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此方法同时检测在不同侵染时间和不同感染复数时布鲁氏菌2308和RB51侵染巨噬细胞对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2)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该抑制剂AG 490是否对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用不同浓度抑制剂孵育巨噬细胞后,牛种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侵染巨噬细胞,然后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量。同时,检测加入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后进行CFU计数,探讨对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在胞内生存的影响。(3)通过抑制剂孵育1h后,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RB51侵染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3.用纯化的布鲁氏菌LPS和布鲁氏菌LPS-O链缺失株分别侵染巨噬细胞,接着分别检测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1.(1)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可以强烈的激活NF-κB信号通路,光滑型布鲁氏菌2308则很弱甚至不激活NF-κB信号通路。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RB51侵染巨噬细胞8小时,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最强,侵染时布鲁氏菌的感染复数对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感染复数为80侵染时间为8 h时RB51和2308对NF-κB激活程度最强。(2)台盼蓝染色观察该抑制剂BAY11-7082对细胞没有副作用。加入抑制剂后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且对抑制剂有浓度依赖性;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进入经过抑制剂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后,细菌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数量明显高于未处理组。(3)细胞的凋亡率从8.22%下降到7.51%,小幅度下降。2.(1)牛种布鲁氏菌强弱毒株都可以激活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且在侵染时间为8 h感染复数为80时强烈激活,具有侵染浓度依赖性。(2)台盼蓝染色观察该抑制剂AG 490对细胞没有副作用。加抑制剂后,光滑型牛种布鲁氏菌2308,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RB51可以影响TNF-α、IL-6的表达,不会影响IL-1β的表达。加抑制剂后胞内粗糙型布鲁氏菌数下降明显。(3)加抑制剂后,粗糙型布鲁氏菌RB51细胞的凋亡率从27.76下降到19.34%,而光滑型细胞的凋亡率变化不大。3.用牛种布鲁氏菌强弱毒株纯化的LPS按照浓度梯度侵染巨噬细胞后,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当用布鲁氏菌M5及其纯化的M5-ΔWbo A的LPS侵染巨噬细胞后,都没有激活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结论: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可以不同程度的激活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和细胞凋亡。而布鲁氏菌LPS对NF-κB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存活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具规模的鲍养殖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2016年我国鲍的产量近14万吨,占世界鲍养殖总量的九成以上,其中福建省产量约占全国80%。但是,南方海域夏季高温期常出现水体低氧问题,从而导致养殖鲍大量死亡现象,制约着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鲍耐低氧能力评测体系、明晰低氧胁迫下鲍在生理活动和分子水平是如何响应以及适应的,为培育养殖鲍耐低氧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结合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温带种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DD)及其与暖水种绿鲍(H.fulgens)(FF)的杂交种绿盘鲍(DF,DD♀×FF♂)进行了存活、免疫、转录响应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叙述如下:1、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耐低氧能力评价(1)研究了 DD和DF在低氧胁迫下的存活情况,计算得20 ℃和28 ℃下两种鲍的低氧半致死浓度,发现28 ℃下DD的96 h-LC50(4.82 mg/L)大于DF的96 h-LCs0(3.18),表明DF在高温低氧下表现出存活率的优势。(2)研究了低氧胁迫下鲍的心率变化规律,建立了以低氧心率拐点(Arrenius break of dissolved oxygen,ABDO)评测鲍耐低氧性状的新方法,并在皱纹盘鲍和绿盘鲍中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发现,20 ℃下DD和DF的ABDO 分别为 2.20 mg/L 和 2.02 mg/L,25 ℃下 DD 和 DF 的 ABDO 分别为 3.25 mg/L 和 2.36 mg/L,28 ℃下 DD 和 DF 的 ABDO 分别为 3.89 mg/L 和 2.49 mg/L,表明DF在高温低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调节心率变化的能力,更能耐受极限低氧。(3)测定了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耗氧率,在20 ℃下,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耗氧率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25 ℃和28 ℃下,绿盘鲍的耗氧率显着高于皱纹盘鲍,表明DF在高温低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氧气摄取能力。2、低氧下皱纹盘鲍和绿盘鲍的免疫特性分析(1)对经24 h低氧胁迫的DD和DF注射哈维氏弧菌菌液,存活曲线直观表明了 24 h低氧胁迫削弱了 DF的免疫能力,对DD基本没有削弱作用。(2)研究了低氧胁迫过程中DD和DF血淋巴总血细胞数(THC)、血细胞死亡率、吞噬活力和活性氧水平(ROS)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发现经受24h低氧胁迫后,DD在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吞噬活力、血细胞存活率这叁个方面表现出强于绿盘鲍的能力;但在经受96 h低氧胁迫后,DF在血淋巴总血细胞数、吞噬活性、产生活性氧的能力等方面更强。说明低氧处理短时间内DD免疫力受到削弱作用小,而随着低氧处理时间延长,DF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免疫能力。3、鲍低氧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学研究(1)通过高通量测序和转录组(mRNA和lncRNA)分析,从低氧胁迫24h后的皱纹盘鲍鳃组织中鉴定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和lncRNA,它们主要参与到能量代谢、DNA合成代谢、细胞凋亡、离子转运、局部粘着、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唾液分泌、蛋白/维生素消化和吸收、病原免疫应激等生物学过程,显示了鲍在低氧胁迫下的分子响应过程,在于维持自身有氧代谢、控制能量消耗、提高免疫能力。(2)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筛选得6个表达量随环境溶氧单调增/减的差异基因,检测比较这些基因随低氧处理时间的表达量变化,推测这6个基因的作用可能是接收外界低氧刺激信号并将该信号通过PI3K/Akt传递到HIF-1信号通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活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桃,段慧明,程永芳.自噬在胰岛β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游离脂肪酸对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2].沈雅威.低氧胁迫对皱纹盘鲍和绿盘鲍存活、免疫生理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初探[D].厦门大学.2018

[3].秦珊珊.白藜芦醇调控Akt/mTOR-自噬通路抑制hsBAFF刺激B细胞增殖和存活分子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贺继刚,韩金秀,李贝贝,李宏远,撒亚莲.过表达IDO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排体促进移植心脏存活的分子机制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

[5].周震涛.c-Kit-Gαi/Gab1信号复合物在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存活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孙晓静.共刺激分子OX40调控双阴性T细胞转化及存活的机制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7

[7].刘田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B1调控雄性生殖干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王家清,于云龙,王慧星,刘华亭.microRNAs224和21对人胶质瘤干细胞存活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

[9].程文德,冷敏芳,王伟源,肖小琴,林梅英.有丝分裂抑制因子、Ki-67、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及存活素蛋白的表达在水泡状胎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

[10].易继海.NF-κB,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

标签:;  ;  ;  ;  

存活分子论文-冯晓桃,段慧明,程永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