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症论文-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双相抑郁症论文-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相抑郁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相抑郁,双相抑郁,童年虐待,认知偏差

双相抑郁症论文文献综述

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1](2018)在《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童年虐待、认知偏差及认知情绪调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在童年虐待经历、认知偏差、认知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别。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问卷(DAS)、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对83例发作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76例发作期单相抑郁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双相抑郁组CTQ-SF总分[(41. 34±5. 92) vs.(38. 28±7. 90)]及躯体虐待[(6. 81±1. 93) vs.(6. 08±1. 80)]、性虐待因子[(6. 35±1. 49) vs.(5. 42±0. 94)]分均显着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78、2. 45、4. 66; P <0. 05或P <0. 01)。双相抑郁组DAS强制性因子[(22. 12±3. 55) vs.(20. 82±4. 51)]、依赖性因子[(22. 43±5. 20) vs.(19. 87±5. 18)]、自主性态度因子分[(24. 63±7. 24) vs.(22. 41±5. 95)]及CERQ-C自我责难[(14. 24±2. 47) vs(13. 43±2. 42)]、接受因子分[(13. 98±3. 66) vs (12. 82±2. 94)]显着高于单相抑郁组,而认知哲学因子分[(16. 47±5. 42)vs.(18. 45±4. 00)]低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04、3. 11、2. 10、-2. 60,P <0. 05或P <0. 01)。结论:双相抑郁较单相抑郁症患者可能具有更多的童年虐待经历,更为严重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与认知情绪调节问题。(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伟伟[2](2018)在《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为抑郁症自杀意念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样本选自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发作期的抑郁症患者,共251例,其中单相抑郁症患者161例,双相抑郁症患者9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及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双相抑郁症患者的住院次数、就诊次数均多于单相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相、双相抑郁症患者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优于双相抑郁症患者。(3)自杀意念发生率在单相、双相抑郁症患者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自杀意念总分和自杀意念各维度得分上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BDI总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5)双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BDI总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总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或﹤0.05)。双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主观支持得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或﹤0.05)。(6)抑郁水平、心理弹性、自杀未遂史、社会支持、年龄、性别依次进入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抑郁水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饮酒史依次进入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7)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弹性在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8.28%。社会支持在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4.28%。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6.01%。结论(1)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之间显着相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而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抑郁水平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2)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通过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水平可降低抑郁水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3)心理弹性在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通过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可能为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期刊2018-05-28)

柳建鸿[3](2018)在《单、双相抑郁症临床特征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对比单、双相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例单相抑郁症视作单相组,50例双相抑郁症患者视作双相组,另外选取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接受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利用HAMD进行抑郁程度的测量。结果单相组初次发病年龄(37.56±12.45)岁,焦虑评分(10.85±2.33)分,认知评分(7.85±1.60)分,存在明显发病诱因占52%,均与双相组(29.34±12.59)岁、(10.39±2.22)分、(6.82±1.86)分、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3.265 7、3.258 4、3.058 7、7.452 6,P<0.05);双相抑郁症患者FT3、FT4指标测定结果高于单相患者;单相患者HAMD迟滞因子评分和血清T4指标水平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症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双相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为血清FT4。(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14期)

刘刚,钟鸣,崔明湖[4](2018)在《叙事疗法对双相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双相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例,其中干预组患者用丙戊酸钠片、喹硫平片联合叙事疗法,对照组单纯给予丙戊酸钠片、喹硫平片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评测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测验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各领域分及总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经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疗法对双相抑郁症患者的干预能改善其残留症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统计》期刊2018年02期)

陈源瑜,姜东耀,东红升,东贵荣[5](2018)在《双相抑郁症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50岁,因"情绪低落与过度兴奋交替出现7年余",2016年6月1日于我科就诊。2009年9月因脑部外伤昏迷3 d,苏醒后出现嗅觉减退,伴有嗜睡、乏力、对周遭事物兴趣下降,时有兴奋狂躁。MRI示两侧额叶前部皮层区脑挫伤,以左侧明显。住院期间予脑出血常规治疗。2013年3月于上海某医院诊断为双相抑郁症,用西药碳酸锂、拉莫叁嗪、富马酸喹硫平片等对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但仍有情绪低落与过度兴奋出现,服药后有双手颤抖、恶心欲吐等不良反应。刻诊:神志清楚,对答流利,语多声大,情绪激动,双手微颤抖,晨易早醒,(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8年01期)

刘舜华,张志勇[6](2016)在《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抑郁(单相组)及31例双相抑郁(双相组)患者分别评定沉思量表(RRS)、一般拖延行为问卷(GP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对26名正常对照者(健康组)给予RRS和GPS评定,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抑郁组的RRS总分(55.8±9.5)显着高于健康组[(45.8±8.1),P<0.01)],抑郁组的GPS总分(57.2±8.9)也显着高于健康组[(49.3±8.4),P<0.05];单相组和双相组的RRS总分及GPS总分与HAMD总分及阻滞、绝望感因子分均呈显着正相关(r=0.368~0.491,P<0.05或P<0.01);单相组与双相组的RRS总分及各因子分和GP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比健康人更易陷入沉思,且也较易采取拖延方式;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的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未见实质性差别,但在临床上需加以关注。(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王小泉,王祖森,侯正华,梁可美,宋传福[7](2015)在《单、双相抑郁症临床特征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双相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42例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7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和69名正常对照组健康人的血清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临床症状及抑郁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叁组间甲状腺功能的差异,以及单相、双相抑郁患者甲状腺素水平与其HAMD各项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起病年龄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少于单相抑郁组(P<0.05)。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HAMD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组的认知障碍因子分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叁组间血清T3、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抑郁组的FT3低于双相抑郁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双相抑郁组血清FT4高于单相抑郁组及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单相、双相抑郁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HAMD总分无相关性(P>0.05),单相抑郁组血清T4水平与阻滞因子分成正相关(P<0.05)。结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症患者可能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FT4可能是双相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刘丽萍[8](2015)在《逍遥散联合用药治疗双相抑郁症临床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逍遥散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门诊和住院56例双相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阿米替林,观察组2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逍遥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逍遥散作用靶点;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周进行HAMD、TES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1.4%VS 42.8%,χ2=4.667,P=0.029);治疗4周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1%VS 53.5%,χ2=5.240,P=0.02);观察组HAMD治疗4周后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11.12±3.52)VS(15.70±2.25)(t=5.841,P=0.001);治疗后两组各项TESS因子指标均有显着下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结论逍遥散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双向抑郁症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5年22期)

花玲玲[9](2015)在《单双相抑郁症患者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时空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在识别情绪面孔早期是否会受情绪刺激影响,及后期识别喜悦面孔时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治疗后这种交互作用是否会改变,尚不清晰。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仍缺少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在临床工作中以抑郁发作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因此,寻找可以区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像学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目的:1)探究情绪识别早期,情绪刺激对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皮层下通路的影响。2)探究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表情时,前额叶-杏仁核最优效能连接模式及情绪加工异常潜在机制。3)探究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效能连接变化情况,寻找治疗有效的脑影像学标记。4)探究前额叶-纹状体环路是否可以区分以抑郁发作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和单相抑郁症,寻找可以识别双相情感障碍的脑影像学标记。方法:患者均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者,符合DSM-IV-TR单相抑郁症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上述患者中以抑郁发作起病,经过1-4年随访发现符合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者,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入组。经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MAD)及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 BRMS)等临床量表评分后,通过CTF275通道脑磁图采集脑磁信号,经SPM8软件包进行预处理,应用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 DCM)和格兰杰因果模型(Granger causal model,GCM)分析,提取感兴趣脑区效能连接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1)通过DCM计算,贝叶斯模型选择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识别情绪面孔时存在处理模式差异,健康对照组在0-100ms时间段内即受到悲伤面孔刺激的影响,而抑郁症患者在150-200ms时间段内才受到悲伤面孔影响。最优模型效能连接参数比较显示:在识别悲伤情绪面孔时,0-100ms时间段内,抑郁症患者左侧V1到OFC的调制连接明显下降(P=0.01),右侧Pul到OFC的固有连接明显下降(P=0.04)。在0-150ms时间段内,抑郁症患者右侧V1到OFC的固有连接显着增强(P=0.01)。在0-200ms时间段内,左侧Pul到OFC调制连接下降(P=0.04),右侧Pul到Amy固有连接显着下降(P=0.04)。2)通过DCM计算,贝叶斯模型选择结果提示,最优模型特征是Amy、ACC、DLPFC两两存在自上而下的调制连接,该模型超越概率为0.41。在固有连接水平上,抑郁症患者右侧Amy到ACC的前向连接显着减弱(t=-2.50,P=0.016),ACC、Amy到DLPFC前向连接均显着增强(t=2.37,P=0.022 & t=2.10, P=0.04).3)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者在识别悲伤面孔时叁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my到DLPFC. DLPFC到Ventral striatum存在差异(P=0.00049&P=0.047),而识别喜悦面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识别喜悦面孔时,治疗前抑郁症患者ACC到OFC. Ventral striatum到OFC效能连接值相对于正常人减弱(P=0.047&P=0045),缓解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抑郁症患者在识别悲伤面孔时,Amy到DLPFC. DLPFC到Ventral striatum效能连接减弱(P=0.004&P=0.0084),而DLPFC到ACC. Ventral striatum到OFC效能连接增强(P=0.0168&P=0.0044)。缓解期ACC到DLPFC. ACC到Ventral striatum. DLPFC到、Ventral striatum效能连接减弱(P=0.022,P=0.025&P=0.035),而Ventral striatum到OFC效能连接增强(P=0.045)。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相比,识别喜悦面孔无显着差异,而Amy到DLPFC的效能连接缓解期增强(P=0.012)。4)在识别悲伤面孔时,OFC到ACC效能连接叁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识别喜悦面孔时,ACC到VMPFC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A.单相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识别悲伤情绪面孔时,VMPFC到ACC、VMPFC到OFC、OFC到VMPFC、OFC到Ventral striatum效能连接下降(P=0.0094,P=0.015,P=0.028&P=0.022);在识别喜悦情绪面孔时ACC到OFC. VMPFC之间的效能连接值下降(P=0.007&P=0.004);B.识别悲伤情绪面孔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对于正常人ACC到OFC, OFC到ACC之间的效能连接值增强(P=0.016&P=0.038);在识别喜悦面孔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单相抑郁症患者相比,在识别悲伤面孔时Ventral striatum到ACC、OFC到ACC效能连接增强(P=0.047&P=0.013);在识别喜悦面孔时,Ventral striatum到ACC效能连接增强(P=0.04)。结论:1)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早期模式不同于健康对照者,情绪处理早期杏仁核和眶额回对视觉皮层存在反馈调节,但未明显受到情绪刺激影响,且抑郁症患者在情绪处理早期便出现感知异常。2)抑郁症患者右侧半球自下而上的固有连接异常,而处理喜悦面孔时前额叶-杏仁核脑区之间的调制连接并未出现明显异常。3)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在识别悲伤面孔时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有缓解,但仍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在识别喜悦面孔时与健康对照者无明显差异。缓解期抑郁症患者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之间的效能连接与健康对照者无明显差异,且较治疗前增强,提示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之间的效能连接可作为临床抗抑郁药短期疗效评价的影像学标记。4)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识别喜悦面孔时,前额叶-纹状体环路与健康对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相抑郁症患者下降,提示前额叶-纹状体环路可作为区分单相抑郁症和以抑郁相起病的双相情感障碍的脑影像学标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26)

刘火荣,赖根祥[10](2014)在《帕罗西汀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双相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临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阿米替林,2粒/d顿服;观察组30例在阿米替林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1粒/d顿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3、6周进行HAMD、TESS量表评分,比较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各期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含量。所得数据经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有效率比较行Fisher检验,HAMD、TESS量表评分、Hcy含量的比较行t检验。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0.0%(27例),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6.7%(20例)(χ2=4.812,P=0.029);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治疗后3周和6周的HAM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167~5.841,P=0.015~0.001)。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9例),显着小于对照组的70.0%(19例),χ2=6.695,P=0.010;且TESS各项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8.599~10.67,P=0.000)。此外,治疗后各时段观察组Hcy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2.447~4.014,P=0.035~0.015)。结论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双相抑郁症在起效速度和临床疗效方面均具有较高优势,且能够减少阿米替林单药应用时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4年04期)

双相抑郁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为抑郁症自杀意念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样本选自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发作期的抑郁症患者,共251例,其中单相抑郁症患者161例,双相抑郁症患者90例。利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及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双相抑郁症患者的住院次数、就诊次数均多于单相抑郁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相、双相抑郁症患者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优于双相抑郁症患者。(3)自杀意念发生率在单相、双相抑郁症患者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自杀意念总分和自杀意念各维度得分上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BDI总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及心理弹性总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5)双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BDI总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心理弹性总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或﹤0.05)。双相抑郁症患者绝望因子、乐观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与主观支持得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或﹤0.05)。(6)抑郁水平、心理弹性、自杀未遂史、社会支持、年龄、性别依次进入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抑郁水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饮酒史依次进入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7)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弹性在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8.28%。社会支持在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4.28%。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自杀意念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46.01%。结论(1)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之间显着相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而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抑郁水平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2)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通过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水平可降低抑郁水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3)心理弹性在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通过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可能为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风险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相抑郁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童年虐待、认知偏差及认知情绪调节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8

[2].张伟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单相及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D].济宁医学院.2018

[3].柳建鸿.单、双相抑郁症临床特征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2018

[4].刘刚,钟鸣,崔明湖.叙事疗法对双相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18

[5].陈源瑜,姜东耀,东红升,东贵荣.双相抑郁症案[J].中国针灸.2018

[6].刘舜华,张志勇.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沉思反应及拖延行为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

[7].王小泉,王祖森,侯正华,梁可美,宋传福.单、双相抑郁症临床特征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J].精神医学杂志.2015

[8].刘丽萍.逍遥散联合用药治疗双相抑郁症临床作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

[9].花玲玲.单双相抑郁症患者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时空模式初探[D].南京大学.2015

[10].刘火荣,赖根祥.帕罗西汀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双相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4

标签:;  ;  ;  ;  

双相抑郁症论文-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