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像学征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周围型小肺癌,HRCT
影像学征象论文文献综述
唐士军,郑一兵[1](2019)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与影像学征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诊断的价值。方法:将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时间为2015年3月—2018年12月,将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者纳入对照组,将HRCT检查者纳入实验组,对比2组检查的结果。结果:两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分叶征、短毛刺征、细支气管气相、棘突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影像学征象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CT增幅均值为(36.45±10.20)HU,64.00%患者的CT值增幅在20HU以上,80.00%患者强化均匀,12.00%患者静脉期显示结节中间或边缘点高密度阴影。结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HRCT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临床应将这两种检查方法结合,以此获得更好的诊断效果。(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冀鲲鹏[2](2019)在《周围型肺癌中常见CT征象和能谱参数影像学表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周围型肺癌的患者进行常规平扫和能谱模式下的增强扫描,来获得周围型肺腺癌(ADC)、肺鳞癌(SC)和小细胞肺癌(SCLC)的常见CT征象和能谱参数的影像学表现,记录后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所收集的150例(包括50例ADC,50例SC,50例SCLC)经由病理结果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资料以及临床资料。所有周围型肺癌的患者都通过常规CT平扫和能谱模式(GSI)下的增强扫描,对叁组肺癌的CT征象以及能谱参数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记录和相关检验,然后对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表现再次进行叁组肺癌中的两两组间比较。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T征象中的病灶形态、边缘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空洞、纵隔肿大淋巴结伴融合改变以及能谱参数中的NIC、能谱曲线斜率在叁组肺癌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形态在ADC与SC组有差异;分叶征在SCLC与ADC组有差异;边缘毛刺征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有差异;支气管截断征在ADC与S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血管集束征在ADC与SCLC组间有差异;胸膜凹陷征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空洞在ADC与S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纵隔肿大淋巴结伴融合改变在SCLC与ADC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5)。NIC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能谱曲线斜率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状,边缘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更倾向于周围型ADC;肿块状,边缘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空洞更倾向于周围型SC;边缘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融合改变更倾向于周围型SCLC。高NIC和能谱曲线斜率更倾向于周围型ADC。与周围型SCLC相比,周围型ADC和SC的NIC、能谱曲线斜率更高。能谱参数对周围型AD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CT征象。(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1)
周智鹏,何徽,曾阳东,龙梅,凌秀梅[3](2019)在《PACS系统影像征象分类模块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的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临床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以疾病为主导,按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来进行教学[1],这种教学方法对医学生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影像诊断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于医学影像学来说,对病变的影像征象进行准确的识别、判断和分析是影像诊断的基础,也是医学生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随着精准医学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对于诊断和治疗精确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影像学的见习教(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新新,马晓文[4](2019)在《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附1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手术病理诊断,回顾性分析18例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结果:18例行X线检查,14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发生在骨干12例,干骺端4例,骨端2例。所有病例均见不连续的硬化缘,病灶内见不规则致密分隔。位于骨干表现为纵向膨胀性中心性骨质破坏,位于干骺端及骨端表现为横向膨胀性偏心性骨质破坏。9例出现病理性骨折。1例发生在胫骨近端病灶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中青年,股骨、胫骨骨干多见,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不规则断续硬化缘,内部可见骨性分隔,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可出现病理性骨折,磁共振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熟悉这些征象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曾繁文[5](2018)在《煤矽肺患者DR胸片与CT影像学征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R胸片与CT检查在煤矽肺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方法:选取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煤矽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接受DR胸片与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与DR胸片检查相比,CT检查的疾病检出率(95. 16%> 82. 26%)以及对于胸膜增厚、空洞、钙化以及纵隔淋巴受累等合并症的检出率相对更高(P <0. 05),而漏诊率(4. 84%<11. 29%)和误诊率(0 <6. 45%)相对更低(P <0. 05)。结论:在煤矽肺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的应用效果优于DR胸片。(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8期)
张源,陈海松,冯卫华,周锐志[6](2018)在《四肢骨影像学类死骨征象的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影像学类死骨征象在四肢骨不同疾病中的出现率。方法:回顾分析四肢骨病变并有骨质破坏患者的资料,共253名患者13个病种,诊断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均经CT检查,163例经平片检查,144例经MRI检查,叁种检查齐全的共66例。在CT图像上观察病灶内此征象的出现情况,统计出现此征象的病种及出现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3%(12/13)的病种和43.1%(109/253)的病例出现此征象。不同病种其出现率不同,骨髓炎为52.9%(27/51),骨结核为70.0%(7/10),骨转移瘤为47.1%(48/10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为32.1%(9/28),骨巨细胞瘤为22.2%(6/27),骨结核中类死骨征象出现率最高(χ2=11.532,P<0.05),其次为骨髓炎和骨转移瘤。亦可出现于其他疾病中,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3/8),淋巴瘤1例(1/6),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2/5),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3/5),骨化性纤维瘤1例(1/8),骨血管肉瘤1例(1/1),纤维肉瘤1例(1/1),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0例(0/1)。结论:绝大多数有骨质破坏的四肢骨良恶性疾病中可不同比例的出现类死骨征象,在骨结核中出现率最高,其次为骨髓炎和骨转移瘤。应结合其它征象具体分析做出定性诊断以避免误诊。(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建明[7](2018)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征象和病变危险度分级。方法方便选择2011年4月—2017年4月该院GIST患者80例,均采取多层螺旋CT横断位扫描,对其影像学征象、病变危险度分级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低度危险,23例中度危险,11例高度危险;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其肿瘤生长方式、平扫密度、最大径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应用在GIST诊断中能通过分析其征象判定病变危险度,进而提高治愈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33期)
王婷婷,董江宁,林婷婷,王裴培[8](2018)在《头颈部及胸部髓外浆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头颈部及胸部髓外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6例髓外浆细胞瘤病例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病例中,肿块位于口咽部1例、鼻腔2例、肺内2例、纵隔1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中等度-明显强化,且肿瘤周边可见增粗血管影;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DWI像扩散受限明显,部分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肿瘤坏死不明显,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性强化。结论髓外浆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病理活检;术前CT及MRI检查能明确病变范围、临近组织及淋巴结受累情况,对该病的早期诊治、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张继荣,梁建林[9](2018)在《头颅CT影像学征象与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头颅CT影像学征象与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头颅CT检查,并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对可能引起rtPa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T显示的组织低密度程度、梗死范围、中线移位情况、基底池形态、脑岛带征及皮髓界限模糊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低密度程度、梗死范围及中线移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临床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时,头颅CT影像学征象能够辅助判断患者预后,脑组织低密度程度、梗死范围及中线移位程度可作为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29期)
封助波[10](2018)在《继发性卵巢癌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继发性卵巢癌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4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继发性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临床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记录两组诊断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2例继发性卵巢腺癌患者CT定性诊断准确率69. 05%,转移与复发诊断符合率48. 48%,MRI定性诊断准确率92. 86%,转移与复发诊断符合率84. 85%,MRI定性诊断准确率、转移与复发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肿瘤分型诊断比较上,MRI诊断准确率90. 48%(38/42)亦明显高于CT诊断的69. 05%(29/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 974,P=0. 028)。结论:临床上CT和MRI对于继发性卵巢癌都具有一定的鉴别与诊断能力,但后者的诊断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9期)
影像学征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周围型肺癌的患者进行常规平扫和能谱模式下的增强扫描,来获得周围型肺腺癌(ADC)、肺鳞癌(SC)和小细胞肺癌(SCLC)的常见CT征象和能谱参数的影像学表现,记录后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所收集的150例(包括50例ADC,50例SC,50例SCLC)经由病理结果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资料以及临床资料。所有周围型肺癌的患者都通过常规CT平扫和能谱模式(GSI)下的增强扫描,对叁组肺癌的CT征象以及能谱参数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记录和相关检验,然后对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表现再次进行叁组肺癌中的两两组间比较。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T征象中的病灶形态、边缘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空洞、纵隔肿大淋巴结伴融合改变以及能谱参数中的NIC、能谱曲线斜率在叁组肺癌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形态在ADC与SC组有差异;分叶征在SCLC与ADC组有差异;边缘毛刺征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有差异;支气管截断征在ADC与S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血管集束征在ADC与SCLC组间有差异;胸膜凹陷征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空洞在ADC与S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纵隔肿大淋巴结伴融合改变在SCLC与ADC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5)。NIC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能谱曲线斜率在SCLC与ADC、SC与SCLC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状,边缘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更倾向于周围型ADC;肿块状,边缘毛刺征、支气管截断征、胸膜凹陷征、空洞更倾向于周围型SC;边缘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伴融合改变更倾向于周围型SCLC。高NIC和能谱曲线斜率更倾向于周围型ADC。与周围型SCLC相比,周围型ADC和SC的NIC、能谱曲线斜率更高。能谱参数对周围型AD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CT征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像学征象论文参考文献
[1].唐士军,郑一兵.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HR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价值与影像学征象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冀鲲鹏.周围型肺癌中常见CT征象和能谱参数影像学表现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周智鹏,何徽,曾阳东,龙梅,凌秀梅.PACS系统影像征象分类模块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9
[4].刘新新,马晓文.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附18例)[J].现代肿瘤医学.2019
[5].曾繁文.煤矽肺患者DR胸片与CT影像学征象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6].张源,陈海松,冯卫华,周锐志.四肢骨影像学类死骨征象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
[7].王建明.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8
[8].王婷婷,董江宁,林婷婷,王裴培.头颈部及胸部髓外浆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9].张继荣,梁建林.头颅CT影像学征象与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10].封助波.继发性卵巢癌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标签: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周围型小肺癌; H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