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髁突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叁维运动轨迹,数字化技术
髁突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郭传瑸[1](2018)在《髁突叁维运动轨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下颌运动过程中髁突功能面的叁维运动轨迹,为颞下颌关节窝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1名来源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的研究生志愿者颅颌面部进行锥形束CT扫描,数据重建得到颅颌面叁维模型;同时利用虚拟架的牙列叁维运动轨迹跟踪装置记录志愿者下颌运动轨迹,结合颅颌面叁维模型和下颌骨运动轨迹数据,推算和模拟髁突叁维运动轨迹。进一步确定髁突功能面,对髁突功能面在下颌张口、前伸、侧方运动过程中的叁维形态进行拟合,推算髁突功能面的叁维运动形态。研究结果:下颌张口运动时髁突功能面先向下方运动,继续加大开口度的过程中,功能面向前上方运动,髁突功能面起始位置与终末位置的直线距离为8.34mm。下颌前伸运动时髁突功能面向前下方滑动,滑动距离为8.64 mm。下颌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突功能面运动范围较小,仅为轻微转动,最大运动幅度为1.97 mm;而非工作侧髁突功能面较工作侧运动幅度大,运动方向为向下前内方,移动距离为7.65 mm。研究结论:虚拟架的牙列叁维运动轨迹跟踪装置与数字化建模技术结合,可实现对下颌骨髁突运动轨迹的准确模拟,并可进一步推算髁突功能面的叁维运动形态。(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邹璐芗,何冬梅[2](2018)在《正常颞下颌关节与人工关节假体髁突的运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运动对于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髁突运动的测量方法众多,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文章对有关正常颞下颌关节和人工关节假体髁突运动测量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自主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郑红,张志光,张松梅,薛鹏[3](2017)在《无症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个体的动态磁共振及髁突运动轨迹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颞下颌关节盘早期的前移位临床上可无弹响症状,了解无症状颞下颌关节盘的早期移位个体的髁突运动中心轨迹特点,将有助于早期发现隐匿性颞下颌关节结构内紊乱疾病。方法动态磁共振(Cine-MRI)和ARCUSdigma系统检查30例无症状个体开闭口过程中髁状突-关节盘运动特点和下颌运动范围。结果 CineMRI显示30例无症状人群中,20例健康颞下颌关节、10例单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闭口位关节盘本体部仍呈双凹形、盘后区均有轻度增厚和前移位,盘-突关系在小开口(<2 cm)期恢复正常;无症状可复性关节盘的运动中心轨迹出现弹跳切迹和偏摆,光滑性、重复性及双侧运动中心轨迹的对称性不及健康人,但是切点运动轨迹平滑,与健康人的切点运动轨迹基本一致;运动轴在髁突轨迹弹跳时出现偏斜,然后保持平行,呈现开闭口初、末时密度比开闭口中时大;髁突运动中心运动距离(13.6±3.7)mm,下颌切点运动距离(40.5±3.4)mm。结论髁突运动轨迹能间接反映髁突-关节盘复合体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为下一步临床使用下颌运动轨迹仪作为早期关节盘移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常忠福,陈杰[4](2016)在《恒牙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髁突运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正常、AngleⅢ类错和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temporomandibular dysfunctions,TMD)患者下颌前伸、后退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运动的记录对比,确定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从而为错畸形及TM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实验组)、单纯AngleⅢ类错(对照1组)、正常者(对照2组)各30例,采用计算机化髁突轴图描记仪(CADIAXⅢ)记录下颌功能运动时的髁突运动情况,比较各项测量指标并做定性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髁突各项运动最大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1组相比,开、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各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尤其在垂直向上,差异显着。实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各项运动在Y轴上变异最大。除左、右侧方运动工作侧大于正常组外,其他各个方向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尤其在开、闭口运动水平向上和上、右侧方向运动最大空间位移上,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结论:AngleⅢ类错伴TMD患者较AngleⅢ类错和正常在叁维方向有较典型的髁突运动轨迹。(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龙丹,俞律峰,邹德荣[5](2015)在《不同治疗方法对特殊TMD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运用髁突轨迹描记仪来阐述咀嚼肌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与咬合垫治疗伴有磨牙症TMD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方法 3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叁组,BTX-A组进行双侧咬肌肌内注射BTX-A,咬合垫组进行咬合垫治疗,对照组进行双侧咬肌肌内注射安慰剂,对研究对象应用ARCUS digmaⅡ进行髁突轨迹描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记录每组双侧髁突的轨迹参数,运用SA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BTX-A组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在3个月时出现显着改变(P<0.05),咬合垫组在1个月时发生改变(P<0.05),但叁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前伸运动中,BTX-A组在治疗前后下颌运动明显改善(P<0.05),同时与其他两组相比效果显着(P<0.05),咬合垫组及安慰剂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时,髁突运动也出现显着变化(P<0.05),但叁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叁组在治疗过程中均可改变髁突运动情况,各具特点。(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许妍[6](2014)在《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运动特点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运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伴下颌偏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正常牙合对照组20名。利用ARCUSdigma系统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合对照组髁状突运动特点的差异。结果:1.下颌大张口运动和前伸运动时,偏斜组患者双侧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P<0.05)。与正常合者相比,在最大张口运动中,偏斜组患者双侧髁突横向侧移明显。2.下颌从ICP到RCP时,以及从ICP到最大前伸位时,偏斜组错合患者双侧髁突移动方向不协调的比例较大(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运动对称性较差,不协调的比例较大。(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5)
高振[7](2014)在《恒牙合安氏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髁突运动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恒牙合安氏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髁突运动,分析恒牙合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下颌边缘运动(前伸后退、开闭口、左右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探讨垂直骨面型是否影响安氏Ⅲ类患者的髁突运动。[方法]按照下颌平面角(SN-MP)类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恒牙合安氏Ⅲ类错合者60名(ANB=-1.02°±0.48°,男32例,女28例),低角组(SN-MP<29°)、均角组(29°≤SN-MP≤40°)、高角组(SN-MP>40°),每组各20例。年龄18至25岁,平均21.84±2.35岁。采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III)记录下颌在各种边缘运动时(最大开闭口运动、前伸后退运动、左右侧方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对结果加以分析、比较。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在下颌各种边缘运动中,安氏Ⅲ类错合组与正常合组的髁突运动轨迹相似性很高,在运动范围上安氏Ⅲ类错合组小于正常合组。其中,下颌前伸后退运动中,左侧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低角组、均角组与正常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最大空间位移低角组与正常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右侧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在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与正常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最大空间位移在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与正常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开闭口运动中,右侧髁突在矢状向最大位移低角组与正常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右侧方运动时,左侧髁突在垂直向最大位移低角组、均角组与正常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左侧方运动时,右侧髁突在垂直向最大位移低角组与正常合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最大空间位移在低角组、均角组与正常合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个体间差异较大。与正常合组一样,安氏Ⅲ类错合组各组在下颌的前伸后退、开闭口运动中,左右两侧髁突的运动轨迹基本对称。在下颌前伸后退运动、开闭口运动时,安氏Ⅲ类错合组与正常合组均呈现矢状向位移大于垂直向位移、垂直向位移大于水平向位移的现象。安氏Ⅲ类错合组,在下颌前伸后退运动时,各个方向上位移呈现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均角组小于高角组趋势;下颌开闭口运动时,各个方向上最大位移呈现低角组大于均角组、均角组大于高角组趋势;下颌左右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突各个方向上位移较小,未呈现一定规律性,非工作侧髁突,除水平向位移差别不大外,其他方向均表现为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均角组小于高角组的趋势;但这种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合安氏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在各个方向上最大位移呈一定规律性,但尚不能确定垂直骨面型为髁突运动的影响因素之一,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5-24)
张龙丹,俞律峰,李烨侃[8](2013)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在垫治疗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Ⅱ1)类错患者下颌左侧方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之间的差异,并且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法评价垫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正常40例(对照组)以及安氏Ⅱ1类错患者40例(试验组),其中应用垫治疗1个月者10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髁突运动轨迹。采用SAS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左侧方运动中左右侧髁突最大空间位移[(12.19±2.12)mm和(13.36±1.31)mm]均显着大于正常组[(8.89±1.51)mm和(9.87±0.57)mm],P<0.05,非工作侧水平向和垂直向最大位移量[(3.07±0.64)mm和(8.18±0.51)mm]均显着大于正常组[(1.57±1.02)mm和(6.21±0.42)mm],P<0.05和0.01;髁突位移5 mm时左右侧矢状髁道倾斜度(sagittal condyle inclination,SCI)分别为(56.94±6.26)°和(60.64±8.04)°,左右侧水平髁道倾斜度(trans-verse condyle inclination,TCI)分别为(14.39±6.19)°和(15.21±6.89)°;均大于正常组[(45.27±6.53)°、(43.17±4.53)°、(3.01±1.39)°和(2.82±1.32)°,P<0.05和0.01。而在治疗前后工作侧及非工作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有明显差异。垫治疗在1个月期间并不能明显改善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错。(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烨侃,俞律峰[9](2013)在《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髁突侧方运动轨迹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轨迹的特征及和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正常12例,单侧后牙深覆盖32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扫描ARCUS digmⅡ型记录髁突运动轨迹。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侧方运动中非深覆盖侧髁突矢状向及最大位移量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水平位移小于对照组(P<0.05),非深覆盖侧髁突向后运动的幅度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孟菲,高晓辉,杨晓江,廖囡囡,温黎明[10](2012)在《骨性Ⅲ类正颌手术前后髁突运动对称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下颌边缘运动的对称性,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髁突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15人,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运用下颌叁维超声定位技术.ARCUSdigma系统对最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两侧髁突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下颌最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骨性Ⅲ类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组的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冠状向上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组双侧髁突叁维方向的运动轨迹均较好,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9个月时下颌功能性运动逐渐趋于正常,提示应将正颌手术后正畸时间保持在9个月以上。(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髁突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运动对于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髁突运动的测量方法众多,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文章对有关正常颞下颌关节和人工关节假体髁突运动测量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自主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髁突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黄超,郭传瑸.髁突叁维运动轨迹的初步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邹璐芗,何冬梅.正常颞下颌关节与人工关节假体髁突的运动比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8
[3].郑红,张志光,张松梅,薛鹏.无症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个体的动态磁共振及髁突运动轨迹特点[J].解剖学报.2017
[4].常忠福,陈杰.恒牙AngleⅢ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髁突运动特征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6
[5].张龙丹,俞律峰,邹德荣.不同治疗方法对特殊TMD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6].许妍.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运动特点的初步研究[C].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2014
[7].高振.恒牙合安氏Ⅲ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髁突运动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4
[8].张龙丹,俞律峰,李烨侃.髁突运动轨迹描记在垫治疗错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3
[9].李烨侃,俞律峰.单侧后牙深覆盖患者髁突侧方运动轨迹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10].孟菲,高晓辉,杨晓江,廖囡囡,温黎明.骨性Ⅲ类正颌手术前后髁突运动对称性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