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元件建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短路计算,发电机模型,负荷模型
元件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雷淇[1](2019)在《适用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交流电网元件短路计算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由于整定计算的计算量大,为提高计算效率,交流保护整定计算所采用的多为简化模型。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运行方式日益复杂,这对现有整定计算中的电力系统元件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发电机模型、负荷模型以及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分析了发电机模型对后备保护整定计算所涉及故障量的影响,确定了发电机模型对不同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影响;结合次暂态发电机模型和阶段式发电机模型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的发电机模型采用建议。在DSP-BPA平台上进行仿真,结合南方电网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在进一步提高后备保护整定计算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提出了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建模方法。分析了负荷对故障计算的影响,提出了负荷对故障后节点电压和短路电流的影响因子;基于电压和电流影响因子,提出了适用于整定计算的负荷筛选方法;探讨了不同的负荷模型对故障计算的影响,提出了负荷模型的采用建议。IEEE标准节点系统仿真表明,负荷大小、位置和模型对故障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负荷筛选方法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计算量。针对含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线路的故障计算,提出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建模方法。分析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等效阻抗模型,基于节点导纳矩阵建立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故障计算的非线性方程组,引入牛顿-拉夫逊法得到了计及MOV动作特性的短路电流和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等效容抗,实现了精细化短路电流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俞军[2](2019)在《记忆元件Simulink建模研究及其在混沌电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忆阻器于1971年由蔡少棠教授首次提出,用于表征电荷与磁通之间的某种关系。随着现代纳米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08年,惠普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第一次成功研制出了忆阻器的物理元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忆阻器的研究狂潮。2009年,两个新型记忆元件(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提出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们除记忆特性外,在较低的频率下表现为非线性电容和非线性电感,在极高频率下表现为线性电容和线性电感的特点,使得它们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这两个新型元件仍未被物理实现。本文在记忆元件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分别搭建了基于Simulink的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分段线性模型,同时,应用Simulink对记忆元件其他模型(如叁次方模型)进行了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出基于忆阻器的指数混沌系统、基于忆容器的混沌振荡器以及基于忆容器和忆感器的超混沌振荡器,讨论了其电路特性,特别是混沌动力学特性;此外,还通过Simulink仿真及DSP实验对它们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在记忆元件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建立了记忆元件的Simulink模型。首先,根据记忆元件的通用定义,设计了忆感器的分段线性数学模型;其次,依据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数学模型,构建了能够直观反映它们记忆特性(即等效值与其历史状态相关联)的Simulink模型,并对模型的电路特性进行了讨论和验证。(2)为研究非线性项与记忆元件相结合的混沌系统,本文在Lu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指数项,并与忆阻器模型相结合,实现了系统维数的增加,构建出一个新混沌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特别地,讨论了电压温度当量UT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Simulink建模仿真和DSP仿真实验对该系统进行了实现。(3)建立了光滑叁次忆容器的Simulink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忆容器的混沌振荡器;同时,通过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该系统初值及参数对其系统状态影响的规律;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混沌振荡器的有效性。(4)为研究同时含有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振荡电路,首先通过POP(Power-Off Plot)方法分别讨论了叁阶忆容器模型和二阶忆感器模型的非易失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忆容器和忆感器的超混沌振荡电路;通过分析,发现了该系统具有共存吸引子及无穷平衡点等特性;最后,通过Simulink建模仿真和DSP仿真实验对振荡电路进行了实现。(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志强,徐廷学,高松,邓春饶,赵建忠[3](2018)在《基于Markov过程的多状态可修元件可靠性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多状态可修元件完全维修建模和非完全维修建模的基础上,应用Markov过程构建了多状态可修元件的视情维修可靠性分析模型。从多状态元件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多状态元件在无维修条件下的状态转移关系,拓展构建了元件在完全维修、非完全维修以及视情维修条件下的状态转移微分方程和关系矩阵。以某可修系统的状态3元件和状态4元件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视情维修相对于完全维修和非完全维修,可以使元件保持更高的可靠度和可用度。(本文来源于《航空兵器》期刊2018年05期)
杨荟琦,李显凌[4](2018)在《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仪的精度建模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疵病检测仪的精度进行预测并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对疵病检测仪机械运动机构进行了精度建模。用低序体阵列和拓扑结构描述了疵病检测仪的结构特点,提出了疵病检测仪的精度模型,针对光学系统的要求进行了误差分离。基于该精度模型,以典型光学元件为例提出了误差补偿的计算流程,对疵病检测仪的精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光学探头的成像点与待测点沿光学探头光轴方向误差最大值为3.0μm,满足光学探头景深20μm的检测要求,同时光学探头成像点与光学元件待测点垂直于光轴方向误差及光学探头光轴与光学元件待测点处表面法向的夹角均在设计指标内。(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6期)
李学锋,李建平,杨丽丽[5](2017)在《核燃料元件制造执行系统业务建模方法研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核电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关系到反应堆安全运行的核燃料元件制造环节,虽然已经实现了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的国产化,但制造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十叁五"制造业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研发一套满足核燃料元件生产管理需求的制造执行系统(MES),本文介绍了基于企业系统与控制系统集成国际标准(ISA-95),采用领域建模分析技术,建立核燃料元件制造企业业务模型,将复杂系统进行简化和抽象,设计了核燃料元件MES系统的工厂静态模型和物料移动业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了核燃料元件MES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期刊2017-10-16)
李蓓[6](2017)在《基于LTCC工艺的无源元件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无线电技术不断完善,特别是通信(比如数据网络、移动电话)、射频识别、导航系统、遥感遥测以及探测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实现与射频电路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射频电路中包含大量无源元件,包括传输线、电容、电感、电阻以及滤波器等。由于在高频情况下无源元件的工作状态非常复杂,性能呈现频变特性,寄生效应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正确描述无源元件的高频响应,建立准确等效电路模型,提高元件性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无源元件根据所适用的频率范围可以分为集中参数元件和分布参数元件。在高频情况下,集中参数元件由于封装参数的原因不能适用于高频电路,所以要在高频电路中将集中参数元件设计成为分布参数元件。工作频率升高是需要在芯片上或者集成电路基板上实现无源元件的主要原因。目前,LTCC(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工艺已经成为集成无源元件的常用技术。论文以基于LTCC工艺的螺旋电感以及垂直叉指结构电容器为例,研究了无源元件的性能,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两种拓扑等效电路模型并进行验证,证明模型的准确性,所研究的频段在12GHz以内。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第一,确定研究方案,给出了无源元件建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第二,对于螺旋电感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性能研究。分别定量和定性研究了螺旋电感的性能,包括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电感值。通过分析,定义并描述了电感的叁个工作区域,以及每个工作区域的特性。(2)优化设计。分别采用解析方法和电磁仿真方法研究电感值和品质因数与版图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造成性能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提供了优化设计方法。(3)建立模型及验证。文章对改进后的单π型等效电路模型以及T型等效电路模型进行研究与验证,提出参数提取方法。结合设计的3.5T六边形螺旋电感,3.5T矩形螺旋电感和4.5T矩形螺旋电感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这两种模型的正确性,并比较优缺点。(4)考虑到无源组合电路中的耦合问题,通过HFSS仿真的方法对于电感之间的耦合进行了仿真分析。第叁,对于垂直叉指结构电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性能优化。采用电磁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容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对电容值、品质因数、自谐振频率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提供了优化设计方法。(2)建立模型并验证。建立了改进后的单π结构模型,提出参数提取方法。结合设计的五层、四层垂直叉指电容的仿真分析结果,验证模型正确性并与改进前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胡劼[7](2017)在《分抗元件构造及分数阶DC-DC变换器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数阶微积分自提出以来就对各领域的建模和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具有分数阶性质的电感和电容作为DC-DC变换器的重要组成元件,其电学特性可随阶次变化而对系统的建模和分析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目前针对分数阶DC-DC变换器的研究文献还十分匮乏,尤其是结合实际的分抗元件展开建模分析更是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先讨论了分抗元件的构造步骤与综合方法,并构造出实际的分抗逼近电路。随后对两种典型的分数阶DC-DC变换器进行建模,采用适合强非线性系统的等效小参量符号分析法进行求解,得到变换器系统状态变量的稳态周期解的解析表达式,并且能从解析解中准确地反映出元件阶次对状态变量的影响。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具有精度较高的优点。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分数阶元件构造的理论基础和常用逼近算法。并以布隆综合法为基础,利用最小函数概念设计了一种适用于0到1阶的无源分抗综合方法。可配合各类逼近算法进行分数阶元件逼近电路的构造。基于该方法构造了分数阶电容和分数阶电感的逼近电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2)分别建立了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运行的分数阶Z源变换器和电感电流断续模式(DCM)运行的分数阶Boost变换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运用等效小参量法分析得到变换器状态变量的稳态周期解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分数阶元件阶次对状态变量各次谐波的影响。本文方法同数值仿真及电路仿真的结果相一致,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3)基于所构造的分数阶电容和电感逼近电路,搭建了运行于电感电流断续模式的分数阶Boost变换器的实验电路。实验结果与基于本文等效小参量法的分析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表明本文方法在分析分数阶DC-DC变换器系统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7)
骞微着[8](2016)在《光电跟踪平台中惯性元件误差建模与补偿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惯性测量元件在光电跟踪平台伺服控制回路中,作为测量载体在惯性空间角速率的敏感元件,为控制系统提供速率反馈。因此,提高惯性测量元件的精度对提升光电跟踪平台的整体精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光纤陀螺由于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等优点目前常被用作稳定平台的测量元件。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和安装时人为因素的影响,惯性元件的敏感方向与载体的轴向存在角度偏差,由此产生安装误差。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速率实验的叁轴陀螺安装误差的标定补偿方法。先推导出陀螺角速率输出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利用叁轴精密惯导测试转台,设计速率实验对安装误差进行标定。在标定实验中,对光纤陀螺的叁个轴向分别取一系列的角速率点,采集数据。最后,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解算出安装误差补偿公式的未知参数。为补偿光纤陀螺的随机漂移误差,本文给出了一种结合ARMA模型和Kalman算法的补偿方法。这是一种基于参数辨识的误差补偿方法。首先,利用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对光纤陀螺的原始输出信号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并使用差分运算进行了平稳化处理。根据AIC准则和Burg方法,建立光纤陀螺信号的AR(3)模型。根据建立的AR(3)模型,推导出Kalman算法中相应的状态方程。针对传统Kalman算法需要先验噪声统计量的问题,结合Sage-Husa方法形成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并对光纤陀螺信号进行滤波。最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Allan方差中各误差项的系数,进行补偿效果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经过补偿后,光纤陀螺输出的均方差从0.0034(°/s)~2降低到了1.4339e-04(°/s)~2。本文给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光纤陀螺建模方法。这是一种基于非参数辨识的误差方法,对非线性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先使用小波分析中的Mallat分解算法提取出光纤陀螺信号中的主趋势项,对其误差余项进行了重构。之后将重构后的信号作为神经网络的目标输出,将原始输出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为了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其拟合精度,本文采用了增加动量因子和自适应调整学习速率的方法来改进网络训练过程。通过性能验证,说明网络对陀螺误差具有良好的预测估计能力。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补偿后,光纤陀螺输出均方差降低到了3.7636e-05(°/s)~2。要优于其他传统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10-01)
张鼎珩[9](2015)在《轴系扭振中非线性元件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轴系的扭转振动是引起内燃机动力装置故障的原因之一。传统的轴系扭振计算是以线性理论为基础的,实际的推进轴系却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性,因此想更加深入揭示轴系的运动规律,就必须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来计算。本文主要讨论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其一是盖斯林格联轴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联接两根相邻的轴,在两根轴之间起到缓冲、减振和提高轴系动态性能的作用。而另一个是扭簧减振器,它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外界带来的轴系之间的冲击,迅速吸收产生的振动,使发动机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首先根据材料力学理论与结构的几何关系,建立一个扭簧的非线性刚度模型,对采用该模型的扭转振动方程,分析了方程解的存在性、周期性以及稳定性,探讨了在无阻尼情况下方程的特解与有阻尼情况下该方程振幅的收敛速度,通过与实验数据的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后面的仿真计算提供理论支持。然后,以东风5机车的内燃机轴系为计算实例,通过观察法,建立含有10个自由度的扭振方程,并在方程中考虑了盖斯林格联轴器的非线性特性对系统的影响,利用参考文献中给出的东风5机车各参数。最后,采用Runge-Kutta法,对自由振动下的固有频率与振型矩阵及受迫振动下的应力、角位移以及扭矩进行计算与分析,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本文理论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12-28)
钟武烨,郑剑平[10](2015)在《长寿命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稳态下排气的初步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裂变气体的排放是长寿命(7~10年)热离子燃料元件的技术要求。本文先介绍使用气体排放装置的必要性及排气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阐述裂变气体释放以及氧化铀芯块蒸发的问题,建立分子流的模型描述混合气体的流动,并给出了稳态条件下气腔的压力及核燃料的流失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期刊2015-09-21)
元件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忆阻器于1971年由蔡少棠教授首次提出,用于表征电荷与磁通之间的某种关系。随着现代纳米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08年,惠普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第一次成功研制出了忆阻器的物理元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忆阻器的研究狂潮。2009年,两个新型记忆元件(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提出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们除记忆特性外,在较低的频率下表现为非线性电容和非线性电感,在极高频率下表现为线性电容和线性电感的特点,使得它们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这两个新型元件仍未被物理实现。本文在记忆元件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分别搭建了基于Simulink的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分段线性模型,同时,应用Simulink对记忆元件其他模型(如叁次方模型)进行了建模,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出基于忆阻器的指数混沌系统、基于忆容器的混沌振荡器以及基于忆容器和忆感器的超混沌振荡器,讨论了其电路特性,特别是混沌动力学特性;此外,还通过Simulink仿真及DSP实验对它们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在记忆元件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建立了记忆元件的Simulink模型。首先,根据记忆元件的通用定义,设计了忆感器的分段线性数学模型;其次,依据忆阻器、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数学模型,构建了能够直观反映它们记忆特性(即等效值与其历史状态相关联)的Simulink模型,并对模型的电路特性进行了讨论和验证。(2)为研究非线性项与记忆元件相结合的混沌系统,本文在Lu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了指数项,并与忆阻器模型相结合,实现了系统维数的增加,构建出一个新混沌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特别地,讨论了电压温度当量UT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Simulink建模仿真和DSP仿真实验对该系统进行了实现。(3)建立了光滑叁次忆容器的Simulink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忆容器的混沌振荡器;同时,通过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该系统初值及参数对其系统状态影响的规律;最后,通过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混沌振荡器的有效性。(4)为研究同时含有忆容器和忆感器的振荡电路,首先通过POP(Power-Off Plot)方法分别讨论了叁阶忆容器模型和二阶忆感器模型的非易失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忆容器和忆感器的超混沌振荡电路;通过分析,发现了该系统具有共存吸引子及无穷平衡点等特性;最后,通过Simulink建模仿真和DSP仿真实验对振荡电路进行了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件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1].雷淇.适用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交流电网元件短路计算建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2].俞军.记忆元件Simulink建模研究及其在混沌电路中的应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3].李志强,徐廷学,高松,邓春饶,赵建忠.基于Markov过程的多状态可修元件可靠性建模[J].航空兵器.2018
[4].杨荟琦,李显凌.光学元件表面疵病检测仪的精度建模及预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5].李学锋,李建平,杨丽丽.核燃料元件制造执行系统业务建模方法研究和应用[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2017
[6].李蓓.基于LTCC工艺的无源元件建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7].胡劼.分抗元件构造及分数阶DC-DC变换器建模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骞微着.光电跟踪平台中惯性元件误差建模与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
[9].张鼎珩.轴系扭振中非线性元件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10].钟武烨,郑剑平.长寿命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稳态下排气的初步建模[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