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国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下柴小学73450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的关键是做好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将多年来我校对特殊家庭的学生教育实践作初步探索,以资借鉴。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这个功能是无以替代的。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许多孩子有了幸福的春天。但特殊家庭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这说明了特殊家庭往往不能正常发挥教育功能。
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或其中一方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的家庭。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家庭自然结构很大程度上在他们学习、成长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许多孩子产生“问题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特殊家庭的孩子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因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完整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受伤害,性情孤僻、古怪、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遵守纪律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轻微违法行为,令班主任头痛。
一、基本现状
我校现有4个教学班,学生74人。经摸底特殊家庭状况如下:父母离异家庭学生3人,父母缺损家庭5人,长期外出家庭28人。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在人生中可谓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正常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态,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其中:消极情绪占25.15%;恐惧占26.89%;愤怒占17.15%;羞愧、作恶梦占27.7%;烦躁、焦虑占27.77%;对成人敌意占21.53%;对朋友有攻击想法占19.58%;出现问题行为者占38%。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甚至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给校风、学风、班风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基本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社会、学校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1.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1)办好家长学校
我校的家长学校创办于2005年。办班分两种方式:一种按年段分班,另一种按家长素质层次分班。每学期两次,一次针对年段不同特点,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年段为单位举行;另一次考虑家庭接受知识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在时间的安排上,我校根据农村家长绝大多数是农民的实际,白天他们不是上山便是下地,如果在白天组织家长学习,学员请假或缺席的就会很多,只有利用傍晚时间进行,学员的出勤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我校通过动员教育,让95%的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目的是一方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家长的素质,努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消除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家教失误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教育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家长、教师可以说是教育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引导家长对子女实施“温暖”教育
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缺陷。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在感情上要真心地接纳,努力创造条件,抹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特别是再婚家庭,对待非亲生子女,应该把接纳作为教育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孩子在感情上与家庭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我们要求家长,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特征去认真剖析,时时调整孩子不正确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和恐怖。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体贴,平等地对待他们,用灼热的爱去感化他们。这样,他们总有一天会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正确教育。我校三年级学生张某,父母离异多年,法院把他判给父亲,父亲经常对其拳脚交加,孩子变得孤僻,攻击性强,且受教育后经常反复,校方在分析其家庭及家教状况,多次请其父到校进行专题辅导后,家长对教育孩子方式明显改善,本学期以来该生整个精神状态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正那些学生的不良品行,我校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为此,学校成立了“特殊生助学基金会”,由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全校师生自愿捐款,每学期开展一次。对于这些同学,我们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节假日组织他们来校座谈,外出参观,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关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我校的《后进生转化生动故事集》中有许多特殊生的生动故事,事迹感人,影响深远。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要注重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指出:第一,不要有自卑心理,应相信老师和同学不会歧视你。第二,要学会做人,尊敬长辈,与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第三,要培养自己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4)定期开展特殊生家长研讨会
特殊生性格相对孤僻,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甚至陷入误区,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家庭教育“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学校便针对特殊生所产生的问题行为状况进行分类建档,定期组织特殊生家长(或监护人)来校开展家教研讨会,家长(监护人)可以谈问题、谈方法、谈心得、谈经验、谈烦恼。学校根据不同家长的不同问题进行剖析,并引导每一个家长对子女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尤其是一些离异家庭的特殊生,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使家教工作难以开展,校方便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介入家庭跟踪辅导,帮助家长消除与子女间的思想隔阂,缩小感情上的距离。
(5)建立帮教网络
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为他们建立帮教卡,定期组织他们来校参加活动,并和镇、村、派出所等经常联系,防止他们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员来往。当然,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要抓反复、反复抓。因为反复不等于重复,重复中往往有着变化、有着进步。当他们发生反复时,我们就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弄清原因,然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多关心他们,哪怕有些微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
3.充分利社区教育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特殊家庭学生品行的不良还有一定的社会因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孩子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为了减轻和消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灵创伤,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镇村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各方面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
(1)生活上照顾他们
由镇、村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2)思想上关心他们
建议镇村干部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如单亲家庭又家境贫困的学生,容易造成过份自卑,性格孤僻,与同学不合群,上课精神不集中的状况。那么,我校就把这些孩子与做思想教育有经验的老师结对子,组织老师经常性家访,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找孩子谈心,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对学习的看法等,帮助其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政治上引导他们
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因而,及时请派出所、司法机关同志来校、班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强调“远离毒品”、“告别网吧”的必要性,讲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三、主要成果
几年来我校由于重视特殊家庭的学生教育,家长得到了普遍的培训,家教水平不断提高,积极配合了学校的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化了校园育人环境,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1.校风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校风状况决定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影响校风的无非是某些学生经常性产生问题行为。如果那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矫正,那么整体校风便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我校几年来由于特别重视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保证了特殊生的安定稳定,进而使我校办学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学生犯罪事件,不能不说与学校加强对特殊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2.特殊生家长的家教水平大大提高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特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学校的管理情况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他们主动学习,提高了认识水平。
3.特殊生的信心不断增强
我们学校认真加强学生的“六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校通过多种渠道还给他们“信心”,从而大大增强了特殊生的各种信心。据统计,我校四种特殊生产生问题行为明显减少,做人信心与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许是“没妈的孩子早当家”,特殊生在逆境中更易出人才,普遍自立自理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