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生理想,张张,红领巾,思想认识水平,志愿服务活动,青春气息,闹社,民族团结,知行合一,春运
人生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昌平[1](2019)在《艰辛知人生 实践长才干》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寒假,在我州各社区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上,在“红领巾”小课堂上,在春运志愿服务的人流中,在闹社火的队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他们是返乡大学生。为丰富返乡学生假期生活,近年来,我州各县市、各级团组织采取多种(本文来源于《昌吉日报(汉)》期刊2019-03-01)
王德胜,马和民[2](2019)在《指向人生实践的课程改革:挑战、经验与实施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青少年频发的人生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借鉴历史经验,指向人生实践的课程改革是对这一挑战的直接回应,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结构等诸多环节。指向人生实践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养成德性和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提升学生应对人生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课程资源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探索未来生活时的迷茫与难题;课程结构建立在学科课程、人生实践的综合课程和学校的隐性课程叁个层面上。(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汤池[3](2017)在《论红军早期杰出将领曾士峨的人生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曾士峨(1904-1931),湖南益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后随毛泽东经历秋收起义、叁湾改编,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6岁担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31年9月8日牺牲于高兴圩战役。曾士峨的人生实践体现的崇尚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战强敌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当代启示。(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17年08期)
赵晓晖[4](2017)在《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谢颂羔(1895-1974),笔名济泽,英文名Zong-KaoZia(简称Z.K.Zia),曾长期担任广学会的编辑部主任,兼任沪江大学教授,是近代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胡适、陈垣、张伯苓、丰子恺等近代文化名人都有交往。他一生有着译近200部,发表文章600多篇,在宗教教育、文学翻译及创作、青少年教育、社会启蒙等多方面均有不凡成就,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但1951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致湮没无闻,至今尚无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为揭示这一类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在大量搜集一手资料和深入考证、实地走访的基础上,首次对谢颂羔的文化理想和人生实践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他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思考。本文共八章。鉴于谢颂羔被湮没很深,前四章主要考述了他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人生实践及与各界友人交游的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纠正了目前学界的一些错误,构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一章《时代境遇与思想根源》查考了基督教进入宁波的经过并对谢颂羔的家庭出身进行了深入考证。家庭出身使得基督教文化在他的成长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他的思想根源。第二章《文化人格的形成》通过梳理谢颂羔的中英文着述,结合国内外校史资料拼接出了他的求学经历。中西合璧式的教育培养了他的人格,留学经历给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造就了他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第叁章《人生实践的过程及结局》综合各种史料还原了谢颂羔的人生实践,他深受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的影响,要求自己"既能说,又能行",为用基督教改变中国人而奋斗。第四章《人生的拓展》通过多方印证的方法爬梳了谢颂羔与胡适、丰子恺、贺川丰彦等大量中外友人交游的经历及内容。他的交游以基督教为中心,又不仅仅局限于基督教中人。通过与这些友人的交游,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人生,同时感染了朋友,也影响了社会。后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谢颂羔文化理想的内容及其在各方面实践的成就,对其翻译、着述中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及宗教文学思想作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并探究了他对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第五章《文化理想的叁个维度》分析了谢颂羔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辅以科学创造新的中国文化的理想,并就他对"人格救国"理念的发展和宗教教育的观点进行了阐述。第六章《着译实践及其思想意蕴》论述了谢颂羔在编辑翻译、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第七章《教育实践及其思想意蕴》主要论述了谢颂羔在编写教材、为青少年提供读物及英语教育方面的成就。第八章《社会启蒙实践的一种范式》分析了谢颂羔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做的启蒙工作,有显性启蒙和隐性启蒙两个维度,重点突出了他的公民观、妇女观及家庭观在现代中国的价值。本研究以谢颂羔为标本,运用"内部的他者"的概念,比较全面地研究了谢颂羔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突破了"内部的他者"专指进入某一系统主体的外国人这一局限,更加侧重中西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作为基督徒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从而加深了对那一个时代和当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认识。本文还强调了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进行接触的时候,作为弱势文化"内部的他者",更应注意自己角色定位的问题,有助于学术界对以谢颂羔为代表的近现代基督教知识分子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跨文化研究能在一个更为客观的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上展开。(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6-04)
上官冉子[5](2016)在《搭建人生实践舞台 深化职工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构成部分,对推动与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拉动劳动关系与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特性,旨在深化拓展职工文化建设,搭建人生实践舞台。做到提高认知、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6年22期)
苏喜庆[6](2015)在《为历史存正气——从人生实践到艺术实践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楷模柳青》一文中研究指出柳青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实践的观念和意识始终左右着他对于人生、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成为其艺术生命形成的坚实基础。柳青在践行革命精神、开拓文学疆场、服务社会建设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身体力行、高风亮节的作家情操,显示着我们当今时代所召唤的文学精神。强烈入世精神和参与意识也构成了柳青作品中积极介入生活、参与实践的文学倾向。从人生实践到文学实践的创作生涯,是柳青人生观、文学观和党性原则的典型范式。(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黄俊华[7](2015)在《信仰点亮人生 实践成就梦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日报讯 (黄俊华)昨日是五四青年节。省委书记李鸿忠,与省领导傅德辉、梁惠玲、郭生练等一道,来到武汉大学看望老师和青年学生,参加“信仰点亮人生”主题团日活动,与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各级共青团组织、广大共青团干部和(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5-05-05)
周瑾[8](2014)在《道行之而成——潘公凯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美术界一位卓有成就者,潘公凯的艺术探索既涵盖美术创作、理论与教育,又跨界涉足装置与建筑设计,更从艺术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拓展,思考中国现代转型的历程与前途,以及中国道路对于人类未来的潜在意义。传统与现代、创作与理论、学术与行政、求知与弘道,在潘公凯这里经由转化性的创造而得以贯通,这来自于完整人格的生命自觉,并体现于坚韧沉着的人生践行。(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金柄珉[9](2014)在《丹斋申采浩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申采浩是近代韩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申采浩的主体哲学涵盖着主体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历史意义、现实价值等。主体哲学贯穿在申采浩抗日活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中。他毕生投入民族独立运动,展示了抗日斗士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作为历史学家他以民族史观批判传统史学和殖民主义史学,确立了韩国近代史学;作为作家其文学作品,尤其是在中国流亡时期创作的文学遗稿最为迫切地表现出其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陶新勇[10](2011)在《论唯物辩证法与人生实践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物质世界的每个角落,无不时刻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在漫漫人生的每次旅程,无不表现出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叁个方面讨论了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生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人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青少年频发的人生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借鉴历史经验,指向人生实践的课程改革是对这一挑战的直接回应,涉及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结构等诸多环节。指向人生实践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养成德性和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以提升学生应对人生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课程资源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与问题、探索未来生活时的迷茫与难题;课程结构建立在学科课程、人生实践的综合课程和学校的隐性课程叁个层面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生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1].昌平.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N].昌吉日报(汉).2019
[2].王德胜,马和民.指向人生实践的课程改革:挑战、经验与实施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汤池.论红军早期杰出将领曾士峨的人生实践及其当代启示[J].党史博采(理论).2017
[4].赵晓晖.将天国建在人间—谢颂羔(1895-1974)的文化理想与人生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5].上官冉子.搭建人生实践舞台深化职工文化建设[J].祖国.2016
[6].苏喜庆.为历史存正气——从人生实践到艺术实践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楷模柳青[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黄俊华.信仰点亮人生实践成就梦想[N].湖北日报.2015
[8].周瑾.道行之而成——潘公凯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金柄珉.丹斋申采浩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实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陶新勇.论唯物辩证法与人生实践关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