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A成像技术应用

头部CTA成像技术应用

多排头部CTA成像技术现已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头部血管造影成像已被公认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多层螺旋CT由于有其特殊的影像处理方法,因而本文就有关16排头部CTA成像技术及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

我们统计了从2008年8月~12月在16排CT机行头部CTA检查89例,年龄23~65岁,平均45.4岁。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时间0.5s/360°、扫描层厚1~2mm、扫描重建时间0.5s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螺距4~6、对比剂量70~90ml、注射速率2.5~3ml/s、延迟扫描时间18~20s。扫描完毕后即进行常规重建,根据观察部位选取部分或全部重建出的图像资料,将其转成容积数据资料载入工作站中进行数据重建,并可应用图像透明技术(即通过阈值调节窗宽、宽位及各种组织的特性调节图像的表现),根据医师对诊断的需要而进行MPR多平面重建及MIP最大密度投影,对血管走向进行评价。

2结果

经血管内团注造影剂后,检查部位的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对其作连续多层扫描,将扫描数据作三维图像处理,显示头部血管的三维图像。56例头部CTA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3讨论

3.1头部血管重建技术有多种方式,常应用的三维重建有[1]:①表面遮盖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是最常用的三维重建方法。SSD法通过设定阈值产生表面影像,立体感强、操作简便,但图像轮廓欠精细,有放大效应。MIP图像由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像素重建而成,其优点是其灰值能反映组织的实际CT值且显示细节较精细,但立体感差、人工编辑费时费力。②容积显示法(volumerendering;VR)是最高级的三维成像方法,根据各种成分的比例进行像素分类并以不同的灰度显示,使容积扫描范围内所有像素得以利用,VR图像较SSD图像精细,又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立体感优于MIP,可根据需要调节不同组织的透明度以最佳显示血管及病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尤其适合显示重叠的血管、血管与邻近结构的三维关系。本组属采用上述序列。

3.2头部CTA造影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经外周静脉高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当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聚达到的高峰期时,快速采集容积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二维(2D)或三维(3D)血管影像。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有下列优势[1]:①快速大容积扫描的特点,三维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均很高,检查时间短;②无动脉损伤及其它危险性;③不受术后银夹的限制,便于复查等;④能较好地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⑤三维图像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血管形态学细微改变;⑥具有极强的可复性,便于科研与随访复查;⑦可观察瘤体内的有无血栓;⑧可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临近组织的关系。上述检查是常规DSA与MRA所无法比拟的。

3.3头部CTA造影对于扫描技术要求很高[2]:第一是扫描速度至关重要。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我们用的是扫描速度为0.5s/转,螺距4-6,快速扫描的目的是在脑血管动脉期内完成扫描。第二是延迟时间准确无误,确保头部动脉中对比剂浓度在峰值期进行扫描,使头部动脉的CT值达高峰。可采用智能跟踪法。第三要合理应用扫描参数:如层厚、螺距、重建间距等,层厚:它是螺旋CT扫描中最重要的参数,采用尽可能薄的层厚,一般采用1至3mm适宜。螺距:对单层螺旋CT来说,螺距越大扫描获得的信息越少,反之螺距越小扫描时间越长。而对多层螺旋CT而言,由于自动扫描参数的补偿等功能,增大螺距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但对扫描范围的增加有限。重建间距:重建间距越小,三维图像显示血管越平滑,但横断面图像增加,计算机处理时间越长,一般采用0.5至1.0mm间距。

头部MSCTA临床应用价值主要有:适用于头部肿瘤、动脉瘤、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栓塞等。可作为头部血管疾病的筛选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能做动脉造影的患者。当然头部MSCTA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细小的弯曲的血管成像不甚清晰,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沛宏.螺旋CT诊断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26-29,98-106.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55-261.

标签:;  ;  ;  

头部CTA成像技术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