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盐度论文-牛莹,赵欣怡,周云轩,田波,王利花

表层盐度论文-牛莹,赵欣怡,周云轩,田波,王利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层盐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ODIS,长江口,海表盐度,径流

表层盐度论文文献综述

牛莹,赵欣怡,周云轩,田波,王利花[1](2019)在《基于MODIS的长江口表层水体盐度时空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地处海陆交汇地区,其海表盐度受到长江流域、东海和叁角洲社会经济活动的复合影响。水体盐度直观反映了河口区域冲淡水分布,对于研究淡水羽状锋、长江物质输送与河口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枯季和洪季的长江口盐度实测数据,以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遥感反射率与反射率的比值进行拟合回归分析,建立长江口表层盐度反演经验模型,得到枯季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RMSE)分别为-0.930 3、0.45‰,洪季的相关系数和RMSE分别为-0.818 5、0.88‰;并分析模型在时间尺度上的适用性。利用该盐度反演模型对长江口2007—2016年的表层盐度进行反演,结合大通站记录的长江径流量观测资料,分析长江口表层水体盐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盐度受径流量影响较大,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增趋势,具有季节性分异;枯季近岸盐度较高,高盐度海水可以到达长江口南北支分叉122.5°E附近;洪季冲淡水影响范围广,高盐度海水聚集在123°E以东、31°N以南,长江口北部出现低盐区域;2007—2016年间枯季大通站流量呈上升趋势,平均盐度为29.27‰,总体呈降低趋势,洪季大通站流量呈降低趋势,平均盐度为27.10‰,呈上升趋势,盐度和径流量在年际变化中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祥鹏,张玉红,王爱梅,赵玮,杜岩[2](2019)在《南海次表层盐度的低频变化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联系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关键通道。黑潮北上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将来自西太平洋的信号传入南海,进而影响南海的水动力环境。研究了南海次表层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低频变化规律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次表层盐度近年来的变化。结果显示:1)南海次表层高盐水的位势密度主要介于24~26σθ,受次表层气旋式环流所驱动,盐度气候态空间分布北高南低,以吕宋海峡处为起点,呈逆时针自北向南逐渐降低。2)次表层盐度低频变化显着,与PDO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当PDO处于正位相时,吕宋海峡处西向平流输送加强,次表层盐度升高;当PDO处于负位相时,吕宋海峡处西向平流输送减弱,次表层盐度降低,盐度的变化受到水平环流场的直接影响。3)近年来,南海次表层盐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滞后PDO约10个月, 2006—2014年初,盐度呈下降趋势; 2014—2017年初,盐度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远大于先前下降的速率; 2017年后盐度再次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芬,康建成[3](2019)在《1981—2010年东海及毗邻的西北太平洋表层盐度的气候态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SODA表层盐度月平均数据,通过计算逐点逐年盐度均值、月际差,绘制等值线分布图,分析在新的30年气候基准期(1981—2010年),东海及毗邻的西北太平洋海域表层盐度场气候态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表层平均盐度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升高,形成3个明显的盐度特征场区:东海大陆架海区、东海黑潮海区以及西北太平洋海区;(2)研究区月际表层盐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其中,盐度最小值的周期性规律最显着;(3)在月际变化中,1—4月为盐度高值季节,以3月份盐度最高,为27.5psu;5—8月为盐度低值季节,以8月份盐度最低,为22psu;9—12月为盐度上升季节;(4)依据盐度场的分布,结合地形、气候、海流等特征和前人研究,在研究区选取了22个特征点,从特征点看,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区的特征点盐度月振幅最小;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的D1和位于杭州湾南部的D2盐度月振幅较大,但D1与D2月际变化曲线呈现较为明显的反相关特征,这可能与长江冲淡水水舌夏季北移抑制苏北沿岸流南下和北上的台湾暖流夏强冬弱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牛莹[4](2019)在《长江口表层盐度遥感反演方法比较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地处海陆交汇地区,水体盐度受到长江流域、东海和叁角洲社会经济活动复合影响,盐度直观反映了河口区域冲淡水分布,对于研究淡水羽状锋、长江物质输送、河口环境变化以及特大城市淡水资源安全问题等有着重要意义。卫星遥感作为新的动态监测技术,可及时地提供海表面大范围水环境状况,能够结合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分析盐度的时空变化状况。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Sentinel-3 OLCI、高分一号WFV以及MODIS卫星数据与长江口外表层实测盐度结合,分别建立了长江口外表层水体盐度反演模型。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适合的卫星平台与光谱波段,将反演模型应用于长时间序列盐度遥感监测,分析了2000年以来长江口外表层水体盐度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口CDOM的光谱曲线在不同盐度下存在分异,盐度与CDOM吸收系数之间有着良好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洪季与枯季存在差异,应当分别对洪季和枯季的表层水体盐度进行反演。结合CDOM反演常用波段选择350-680nm作为长江口表层水体盐度遥感反演模型的备选波段范围。(2)构建了基于Landsat 8 OLI、Sentinel-3 OLCI、高分一号WFV以及MODIS的长江口外表层水体盐度反演模型:Landsat 8 OLI洪季反演模型利用443、561nm波段,RMSE为1.83 psu。Sentinel-3 OLCI反演模型枯季利用442.5、510 nm波段,RMSE为1.93 psu;洪季利用442.5、560 nm波段,RMSE为1.02 psu。高分一号WFV2洪季反演模型利用557、676 nm波段,RMSE为2.14 psu;高分一号WFV4洪季反演模型利用550、696 nm波段,RMSE为1.62 psu。MODIS枯季反演模型利用469、555 nm波段,RMSE为0.63 psu;洪季模型利用443、555nm波段,RMSE为0.69 psu。(3)比较分析了4种卫星数据反演模型的拟合波段、反演精度以及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重访周期、历史数据量等,MODIS拥有较高的光谱分辨率、适中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充足的历史数据,反演模型精度较高,适用于长江口表层盐度反演,能够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分析2000-2016年每个月平均MODIS反演盐度与长江径流量的相关性,验证了反演模型在时间尺度上的适用性。(4)分析2000-2016年长江口表层盐度空间分布变化,总体上呈现梯度分布趋势,受径流量变化影响显着,枯季高盐度海水水舌能够越过123°E以东和31°N以北,到达长江口南北支分叉附近,在长江口北部出现高低盐度海水分界线。洪季冲淡水能够影响的范围更广,高盐度海水在123°E以东,31°N以南的地区聚集,长江口北部出现盐度较低区域。(5)长江口表层盐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平环流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较高的一致性。冬季水平流场中,向北运动的台湾暖流与东南方向运动的冲淡水及沿岸流汇合后向西北方向偏转,遥感反演分析发现,长江口3月的平均盐度场中,存在与西北方向水流一致并且逆时针旋转分布的高盐度水舌,而31°N和30°N附近两个圆弧状小型淡水区对应着台湾暖流经由舟山群岛后产生的气旋窝。夏季,在长江强烈径流作用下,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方向偏转,台湾暖流在强烈冲淡水作用下也向东北方向运动。表层水体盐度遥感分析发现8月长江口的高低盐度空间走向具有和水流一致的方向性,并在31°N以南123°E以东的区域形成一个东北方向分界。(6)2000-2016年长江口表层平均盐度在3月与8月均与径流量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80,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反演结果表明:3月的平均盐度呈现小幅下降,8月的平均盐度波动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7)分析长江口风场、水平流场和气候异常对长江口表层盐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夏季强烈的西南风使得淡水峰面向东北方向推进,长江口北部近海区域盐度较低;盛行的东南风使得淡水峰面向西北方向偏转,长江口外123°E附近盐度升高;水平流场特别是冲淡水、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作用对长江口表层盐度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厄尔尼诺现象能够削弱长江口外环流,对盐度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长江径流量对盐度分布的影响更为强烈。(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博,曾丽丽,陈举,谢强,黄科[5](2018)在《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4—2013年的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数据和1980—2010年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数据,发现南海北部次表层水体盐度在2004—2005年间盐度显着增大,相比于气候态均值分别增加了0.1和0.14,而且温盐特征曲线显示盐度增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150m以浅。2004年净淡水通量仅略低于气候态均值,2005年净淡水通量则明显高于气候态均值,因此净淡水通量不会是导致此高盐事件的有利因素。我们进一步通过块体简化盐度收支方程,定量评估盐度收支方程里中平流输运项(包括跨海盆经吕宋海峡的平流输运项和南海海盆内部南北海盆之间的平流输运项)的贡献。发现在2004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北部的盐含量输运显着大于气候态均值,是导致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盐度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探究2005年南海北部盐度持续增强的原因,我们进一步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平流项演变,发现相对于2004年,虽然2005年吕宋海峡盐含量输运略低于气候态均值,但南海内部南海南北海盆间(通过18?N断面进入南海北部)的盐含量输运增强,即在2005年,海盆内部经向平流盐输运的贡献是促使南海北部上层盐度继续增强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1期)

赵鑫,李宏,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6](2016)在《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Argo表层温度和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可统一由混合层深度内对应的平均温、盐度作零阶近似的理论假设,据此利用Chu等提出的最大角度法构建混合层模型,并考虑障碍层和补偿层的影响,得到合成的混合层深度,从而实现了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SST和SSS。以太平洋海域为例,分别利用WOA13气候态(1-12月)资料、TAO逐年逐月资料以及历史船载CTD资料检验了这一假设。不同资料检验结果均表明,反推得到的SST、SSS与实测值相关性较高,两者之间残差也较小。将此方法应用于Argo剖面,反推出对应的SST和SSS,并利用逐步订正法对散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生成2004年1月-2014年12月逐年逐月的1°×1°的网格化SST和SSS。对网格资料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由Argo反推的SST和SSS气候态分布特征与WOA13资料非常相似,差异不大;与TAO实测资料相关性较好,甚至略高于同类型网格资料与TAO资料的相关系数;EOF分析表明,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的主要变化模态,与同类型的网格资料符合性较好。综合来看,构建的混合层模型可以用于Argo表层温、盐度的反推,获得较高质量的SST和SSS,能较好弥补Argo缺乏表层资料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丁晓英,余顺超[7](2014)在《基于遥感的珠江口表层盐度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河口地区咸潮活动规律的监测及拓展新型咸潮监测方法,以MODIS卫星影像数据和2010年~2011年多测次的水色因子浓度实测资料为基础,开展珠江河口表层盐度遥感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河口水域,表层盐度与黄色物质呈负相关关系,建立基于黄色物质的珠江口表层盐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可行;但仅依靠单参数黄色物质的表层盐度遥感模型存在稳定性差、反演精度波动大的问题,为此引入固定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建立遥感数据与固定站点数据协同作用的表层盐度遥感自适应优化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优化模型对河口区表层盐度的监测误差控制在30%以内,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4年05期)

常凤鸣,王倩,李铁刚[8](2014)在《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的定量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输入是全球大洋海水溶解Ba的主要来源,淡水中Ba从粘土悬浮物的脱附作用使得河流输入水体富集Ba2+。河流输入淡水与海水在河口区混合时的粘土絮凝作用使得河口区的水体以高Ba2+和低盐为特征,而外海海域则为高盐、低Ba2+浓度,故可利用河流输入影响显着海区的溶解Ba浓度估计表层海水盐度(SSS)。浮游有孔虫壳体钙化时吸收的Ba与海水中的Ba/Ca比成比例,所以在一些特定海区可以依据岩芯中浮游有孔虫壳体的Ba/Ca定量重建古海水盐度。利(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5)

杨龙奇,许东峰,徐鸣泉,王俊,师鹏飞[9](2013)在《南海北部次表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吕宋海峡是南海与外界水交换的重要通道,黑潮作为北太平洋最强的1支西边界流,在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对南海北部的环流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用1991—2011年期间CTD断面实测资料和高度计资料,提取23.0~25.5kg/m3等密度面之间的盐度极大值,研究了南海北部不同年月盐度极大值变化、黑潮入侵方式与强弱,以及盐度极大值变化与北赤道流分叉点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潮入侵南海方式多样,既有分支形式,也有弯曲、流套形式。(2)不同年月间,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存在较大差别,120°E断面的次表层盐度极大值的变动可超过0.3。(3)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南北变动对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北,黑潮入侵南海较强;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偏南,则黑潮入侵相对较弱。(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杨斌,张晨晓,钟秋平,鲁栋梁,李尚平[10](2012)在《钦州湾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pH值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9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调查资料,分析钦州湾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pH值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钦州湾海水平均温度春季20.4℃,夏季30.1℃,秋季16.0℃,冬季14.6℃,变化特征与气温的季节变化相同,空间分布为夏秋季河口区的水温都略高于湾口区,而春冬季则相反。海水平均盐度春季20.067,夏季17.975,秋季23.864,冬季23.660,表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各季节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河口区低,湾口区高的趋势。海水pH平均值春季7.82,夏季8.11,秋季8.01,冬季8.10,全年空间分布高值区均出现在大风江口外海域。钦州湾海水比较适宜大蚝、对虾、文蛤等广温广盐性品种的海水养殖。(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表层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联系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关键通道。黑潮北上经过吕宋海峡时会将来自西太平洋的信号传入南海,进而影响南海的水动力环境。研究了南海次表层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低频变化规律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次表层盐度近年来的变化。结果显示:1)南海次表层高盐水的位势密度主要介于24~26σθ,受次表层气旋式环流所驱动,盐度气候态空间分布北高南低,以吕宋海峡处为起点,呈逆时针自北向南逐渐降低。2)次表层盐度低频变化显着,与PDO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当PDO处于正位相时,吕宋海峡处西向平流输送加强,次表层盐度升高;当PDO处于负位相时,吕宋海峡处西向平流输送减弱,次表层盐度降低,盐度的变化受到水平环流场的直接影响。3)近年来,南海次表层盐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滞后PDO约10个月, 2006—2014年初,盐度呈下降趋势; 2014—2017年初,盐度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远大于先前下降的速率; 2017年后盐度再次逐渐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层盐度论文参考文献

[1].牛莹,赵欣怡,周云轩,田波,王利花.基于MODIS的长江口表层水体盐度时空分异[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9

[2].王祥鹏,张玉红,王爱梅,赵玮,杜岩.南海次表层盐度的低频变化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19

[3].徐芬,康建成.1981—2010年东海及毗邻的西北太平洋表层盐度的气候态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4].牛莹.长江口表层盐度遥感反演方法比较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张博,曾丽丽,陈举,谢强,黄科.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J].海洋与湖沼.2018

[6].赵鑫,李宏,刘增宏,许建平,孙朝辉.基于混合层模型反推Argo表层温度和盐度[J].海洋通报.2016

[7].丁晓英,余顺超.基于遥感的珠江口表层盐度监测研究[J].遥感信息.2014

[8].常凤鸣,王倩,李铁刚.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的定量重建[C].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9].杨龙奇,许东峰,徐鸣泉,王俊,师鹏飞.南海北部次表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关系[J].海洋学研究.2013

[10].杨斌,张晨晓,钟秋平,鲁栋梁,李尚平.钦州湾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pH值时空变化[J].钦州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表层盐度论文-牛莹,赵欣怡,周云轩,田波,王利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