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植物论文-吴翼,刘蕊,郭爱汕,李静,杨耀东

棕榈植物论文-吴翼,刘蕊,郭爱汕,李静,杨耀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榈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棕榈科植物,硅胶干燥,DNA提取,椰子

棕榈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吴翼,刘蕊,郭爱汕,李静,杨耀东[1](2019)在《硅胶干燥对棕榈科植物DNA提取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硅胶干燥法对棕榈科3个不同属作物椰子、油棕和槟榔的叶片经干燥处理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3个月,以新鲜叶片为对照,采用简易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分析硅胶干燥处理后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硅胶干燥法处理的叶片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较好,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完全可以应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硅胶干燥法处理的叶片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即可达到后续试验的要求,这为今后棕榈科植物试验材料的中短期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张永,谢连科,吴中杰,刘国强,周守军[2](2019)在《棕榈油甲酯化制备植物绝缘油的热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由于运动黏度较大、凝点高,限制了其在油浸绝缘高电压设备中作为绝缘油的使用。植物油通过酯交换反应,能够大大降低其黏度,提高散热性能。为探究经酯交换得到甲酯的热稳定性,以NaOH为催化剂,棕榈油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反应(醇油摩尔比9∶1、反应温度65℃、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30 min)制备得到棕榈油甲酯。通过热重分析平台分别在10、20、30、40℃/min升温速率条件下考察棕榈油甲酯与棕榈油热稳定性,并基于等转化率法采用非预置模型FlynnWall-Ozawa计算两者的热解活化能,利用Avrami理论计算热解反应级数。结果表明,棕榈油经酯交换后起始分解温度大大降低,棕榈油和棕榈油甲酯的热解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95. 57 kJ/mol和57. 14 kJ/mol,反应级数分别为0. 315~0. 383和1. 402~1. 580。(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9期)

廖孝伟,何银忠,任匀[3](2019)在《棕榈科植物在云南的引种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棕榈科植物是一种热带植物,其主要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在这些地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棕榈科植物具有潇洒爽朗的美学形态,欣赏价值很高,在营造海滨风情、东南亚风情等景观意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西南地区引进栽培后,经常发生缓苗期长、效果表现慢、栽培死亡率高等现象。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探讨棕榈科植物的引种栽培技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黄玉叶[4](2019)在《棕榈科植物缺水生理及其症状图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引经据典论证棕榈科植物在不同缺水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并利用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图片,展示棕榈科植物在轻度、间歇性重度、重度和极度缺水状态下出现的4种不同症状。(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夏龙华[5](2019)在《浅析棕榈科植物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棕榈科植物枝干优美,是重要的热带风光植物。本文通过调查华南农业大学棕榈科植物的种类和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大学校园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广州大学校园的绿化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14期)

刘敏,魏开云,王锦,张夏梦,宋鼎[6](2019)在《基于SBE法的景洪市棕榈植物景观配置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景洪市棕榈植物造景进行了与5种景观要素搭配类型(植物、建筑、景观小品、山水地形和道路广场)的景观美景度评价,对不同受测评价群体的风景审美特点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受测群体在景洪市棕榈植物景观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对植物种类丰富性、水平结构丰富性、垂直结构丰富性、色彩结构丰富性4个植物景观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棕榈植物与5种搭配类型的回归模型,以此探讨棕榈植物景观要素与搭配类型的相关性,总结出棕榈植物景观配置的最佳搭配方式。提出在未来植物景观配置中可适当多进行道路广场的棕榈植物景观营造。(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3期)

周继中,叶醒波[7](2019)在《南方棕榈科植物红棕象甲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棕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2003年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为一种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外来入侵检疫性林业生物,其寄主广泛,目前已发现并已报道的寄主有加拿利海枣、江边刺葵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重点危害椰树和海枣,其中包括椰子、油棕、叁角椰子、加拿利海枣、台湾海(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9-05-09)

冯昊[8](2019)在《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四川棕榈科植物引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棕榈科植物引入四川地区之后,对四川本地的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多元性的文化支持。在多种棕榈科植物中,并非均具备了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故而在四川地区的引种分布规律,以及后续的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同作用。为此,本研究围绕棕榈科植物在四川地区的引种规律,细分了不同属种类型,总结了相应的引种特征,并提出了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够更为合理的引种棕榈科植物,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吴江林[9](2019)在《棕榈科植物入侵害虫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枣椰扁潜甲Wallacea dactyliferae是一种新发生的棕榈科入侵害虫,该虫原产于印度南部,随后扩散到孟加拉国、越南、泰国及我国的云南、台湾地区等,2004年入侵并定殖于法国。枣椰扁潜甲具有一定的入侵能力,未来可能在我国进一步扩散危害。而对于大多数昆虫而言,温度是制约其种群分布及扩散范围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围绕枣椰扁潜甲的最适温度范围以及枣椰扁潜甲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这两个科学问题,来回答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为枣椰扁潜甲的种群发生预测和防控,以及我们对昆虫温度的适应性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枣椰扁潜甲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龟甲亚科Cassidinae、Botryonopini族。成虫的主要识别特征是其口器离触角着生位置处较近,触角间未被大唇基隔开,触角基部4节呈亚念珠状,红褐色,被稀疏的短柔毛,第5~11节呈线状,黑色,宽与长相等,密被短柔毛。2.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枣椰扁潜甲的发育历期、生殖能力、存活率以及种群参数,同时预测600 d内各虫态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5℃、20℃、25℃、30℃条件下枣椰扁潜甲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070、0.0227、0.0376、-0.0028,种群的净增殖率分别为16.8、100.4、69.5、0.8。因此30℃以上的温度不利于枣椰扁潜甲种群增长;20℃是繁殖的最适温度;25℃是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3.明确了解枣椰扁潜甲成虫对极端高温的耐受极限,在受到0.5h~4 h的极端高温胁迫时,其致死中温度(High lethal temperature,HLT_(50))为37.4℃~40.7℃,短时间内(0.5 h)可承受39℃以下的高温,但不具备长时间耐高温的能力。4.明确了枣椰扁潜甲成虫对极端低温的耐受极限和耐寒策略。枣椰扁潜甲成虫期的过冷却点为-17.6℃,然而成虫在受到1 h~8 h的极端低温胁迫后时,致死中温度(Low lethal temperature,LLT_(50))为-4.9℃~-9.6℃。因此枣椰扁潜甲成虫早在体液结冰时便全部死亡,在25℃恒温饲养条件下成虫的耐寒策略应为寒冷敏感型,耐寒性较弱,不具备长时间的耐低温能力。5.在经过不同强度快速冷驯化处理后,枣椰扁潜甲成虫耐寒性得到显着的提升,在-9℃/2 h胁迫下的存活率从22.2%可上升至60.0~100%。同时在经过快速冷驯化以后,枣椰扁潜甲成虫的过冷却点由-17.6℃降低至-20.9℃~-28.3℃;虫体内的含水率从64.2%降低至48.3%;虫体内的甘油及海藻糖含量最多可分别上调84.0%、100%;而虫体内的糖原含量只在0℃时显着下降21.8%,其它快速冷驯化处理后没有显着变化。综上所述,枣椰扁潜甲的最适温度为25℃,枣椰扁潜甲对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不强,但其耐寒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通过快速冷驯化迅速提升耐寒性,这表明枣椰扁潜甲可能会对我国北方的棕榈科植物产生一定威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及预测其潜在分布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15)

徐云,范青海,吴梅香,张飞萍[10](2019)在《浙、闽、粤、琼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在体视显微镜下直接检查被昆虫和螨类为害所致的扭曲、畸形、黄化叶及叶背可见红色细点的叶片的方法,对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4省12个城市的棕榈科植物进行调查。共采集江边刺葵、假槟榔和国王椰子等34种棕榈科植物240份样品,制作标本700余片,鉴定出细须螨科3属12种,为害较严重的有加州短须螨、卵形短须螨、紫红短须螨以及印度雷须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棕榈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油由于运动黏度较大、凝点高,限制了其在油浸绝缘高电压设备中作为绝缘油的使用。植物油通过酯交换反应,能够大大降低其黏度,提高散热性能。为探究经酯交换得到甲酯的热稳定性,以NaOH为催化剂,棕榈油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反应(醇油摩尔比9∶1、反应温度65℃、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30 min)制备得到棕榈油甲酯。通过热重分析平台分别在10、20、30、40℃/min升温速率条件下考察棕榈油甲酯与棕榈油热稳定性,并基于等转化率法采用非预置模型FlynnWall-Ozawa计算两者的热解活化能,利用Avrami理论计算热解反应级数。结果表明,棕榈油经酯交换后起始分解温度大大降低,棕榈油和棕榈油甲酯的热解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195. 57 kJ/mol和57. 14 kJ/mol,反应级数分别为0. 315~0. 383和1. 402~1. 58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榈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吴翼,刘蕊,郭爱汕,李静,杨耀东.硅胶干燥对棕榈科植物DNA提取效果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张永,谢连科,吴中杰,刘国强,周守军.棕榈油甲酯化制备植物绝缘油的热稳定性分析[J].中国油脂.2019

[3].廖孝伟,何银忠,任匀.棕榈科植物在云南的引种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9

[4].黄玉叶.棕榈科植物缺水生理及其症状图鉴[J].现代园艺.2019

[5].夏龙华.浅析棕榈科植物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中的应用[J].花卉.2019

[6].刘敏,魏开云,王锦,张夏梦,宋鼎.基于SBE法的景洪市棕榈植物景观配置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9

[7].周继中,叶醒波.南方棕榈科植物红棕象甲防治技术[N].中国花卉报.2019

[8].冯昊.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四川棕榈科植物引入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

[9].吴江林.棕榈科植物入侵害虫枣椰扁潜甲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D].福建农林大学.2019

[10].徐云,范青海,吴梅香,张飞萍.浙、闽、粤、琼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J].植物保护.2019

标签:;  ;  ;  ;  

棕榈植物论文-吴翼,刘蕊,郭爱汕,李静,杨耀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