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

论绘画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

一、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论文文献综述)

卫迎[1](2019)在《陈卓明雕塑创作艺术特色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陈卓明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这一代人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段,在前期受到苏联雕塑教学模式的影响,至后期八九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他们处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转折期,责任与选择、谋生与专业、局限与拓展、承前与启后,这一代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卓明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继承老一辈雕塑家的传统,立足湖湘文化的敢为人先与厚重,体会南方艺术的细致,吸收国际多元文化并融入到自己的雕塑创作当中,在他的作品中饱含浓郁的湖湘本土特色和时代气息。本文以陈卓明1982年大学毕业后至21世纪初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对他的人生履历及雕塑创作进行系统梳理,论述其雕塑创作成就、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色,试图界定他对湖南雕塑创作所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开篇绪论中阐述了研究对象、意义与研究现状,并梳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节从宏观历史视野中,挖掘陈卓明艺术发展历程与雕塑创作风格形成的根源;第三章节从雕塑创作视角出发,通过分析陈卓明创作的湖湘名人系列雕塑与国际艺术交流成果,以微观角度剖析其人物品格及重要艺术作品,展现其艺术成就;第四章节,研究陈卓明雕塑创作的表现语言,分析其中所传达的湖湘文化精髓思想,并与同时代或同类的艺术家作品进行横向比较,综合说明其雕塑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深层韵味。最后对全文的观点做梳理与总结。

饶丹[2](2018)在《中国艺术传统中“线”的视觉转化——以“洛神赋”主题的艺术表现为例》文中提出以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技法为切入点,考察"线性"在"洛神赋"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视觉转化,进一步分析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线性特征,归纳其美学上的共通性,并以此说明本土民族艺术的自律性发展与现代性转化的双重意义,以期未来中国艺术以既独立又开放的文化姿态与西方世界展开对话。

陈长田[3](2015)在《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 ——20世纪前半期以西画为中心的中国美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激剧变动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段的中国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美术家引入发展西画、变革传统绘画、探索中西融合等美术实践深深影响了今天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格局。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承上启下的变革过程进行探索和研究,成为富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本文便是采用新思路和新角度对此段中国美术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结果。本文对有关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细致考察后,指出了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多元的现代性”与“回归中国”三种思考架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者缺少对美术家在具体语境中艺术实践复杂性与生动性的揭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法国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提出了以探析美术家在特定语境下实践活动为路向的新研究思路,以及在这一思路下的研究角度——文化合法性和实践策略。这一新思路和新角度,期望给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研究带来新的方法论启示;超越艺术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把美术与生产它的特定场域联系起来,既拒绝纯粹的内在解读,也反对将艺术直接化约为各种外在因素导致的结果;去艺术家与艺术品生产的直觉、自由之魅;为当代美术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选择了西画这一考察样本,详细探析了西画家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中,围绕文化合法性争夺所运用的各种实践策略,展示了西画家在特定语境下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力图实现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西画发展的新鲜解读。全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指出了现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新思路。第一至第四章合为上编,主要探讨了西画家争夺和建构西画文化合法性的话语策略。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西画东渐”的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进行梳理和考察,归纳出四个极具符号权力的关键词:“民族国家”、“科学”、“民主”与“自由”。然后对这四个关键词何以能成为具有赋予场内事物合法性的符号权力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和论证。文化合法性争夺的关键是获取符号权力,即占有符号资本。西画倡导者对文化合法性的寻求便是围绕这些符号资本进行的。关键词的确立,明确了西画家实践策略分析的基本维度。第二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初至20年代初西画倡导者围绕“民族国家”以及“科学”两个符号资本对西画文化合法性的话语争夺和建构。西画倡导者对西画助益实业发展功能以及对西画能够表征科学的话语阐述,契合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潮,获取了“民族国家”与“科学”两个符号资本,使西画得以被合法引入国内并获得发展。与此同时,西画倡导者还通过揭示对手(国画)的合法性危机以及激进的话语表述等策略,辅助了文化合法性的夺取。第三章主要考察了20年代中至1937年西画场域内写实阵营与现代主义阵营的合法性争夺和建构。西画场域内现代主义西画兴起后,现代主义倡导者通过话语宣扬“美育”、去“科学化”、情感表现,以及带有先锋色彩的激进话语表述,与文化场域中的“民族国家”及“自由”符号资本建立了关联,建构并扩大了在西画场域中的合法性。写实阵营面对现代主义阵营的权力争夺,则采取了经典化、再赋“科学”之魅策略,来维护自己在西画场内的地位。西画阵营内部两派博弈的同时,外部则面对与国画阵营的合法性之争,在民族主义高涨给后者带来地位提升的现实下,西画阵营开始通过民族化的策略,来建构民族文化的身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抗战时期西画阵营围绕“民族国家”符号资本的话语争夺和建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国家处于危亡的关头,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民族国家”成为压倒一切的权力符号。西画阵营主要通过宣扬自身宣传救国的功能,以及建构民族身份的策略,维护了其在中国美术场域中的合法地位。第五至八章合为下编,主要探讨了西画家开拓合法社会空间的策略。第五章探讨了西画家运用社团策略对西画社会空间的开拓。这不但揭示了西画家争夺合法性的权力诉求,也解释了20世纪前半期美术社团何以多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为实施开拓,他们普遍倾向于:强调社团的社会功用、征集会员、组织社团美术教育、举办美术展览以及创办专业刊物。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西画展览策略。展览中西画展示扩大了西画的社会影响,在策略的实施中,西画家倾向于:塑造西画展览的社会形象、在展览会中争夺评审权。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利用传播媒介策略。实践中,西画倡导者普遍倾向于利用传媒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他们通过宣扬自创刊物的社会功能、利用大众媒体、专业刊物以及编撰出版着作等举措,保障了策略的有效实施。第八章主要探讨了美术教育策略。西画家利用西画教育,实现了西画知识的扩大再生产。为保障空间开拓,在策略的实施中他们普遍倾向于:在教学中实行中西画分科、设置科学合理的西画课程以及配置优良的师资和完备的教具。结语部分明确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即西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并合法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前半期西画倡导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运用各种策略围绕文化合法性争夺实践的结果。

秦寿平[4](2013)在《写实素描影响下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衍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西式写实素描的本土化进程及其所影响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衍变为主线展开研究,而这两条相互缠绕并行的主线,所贯穿起来的近一个世纪的素描及水墨写意人物画作品,又成为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写实素描的本土化改造,无时不在影响着水墨写意人物画的语言衍变,所以,抛开写实素描,就无从论及二十世纪乃至现下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本文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绘画作品本体语言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三个历史时期(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不同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比较,缕析出一条动态的艺术发展脉络,同时,这条脉络又揭示了一种语言生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即每种有价值的语言生成都与当时具体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对我们当下艺术语言的探索与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同样有助于现下正在进行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实践者,对个人独特绘画语言生成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把握,其中涉及到的具体作品绘画语言层面地深入探讨,也可以为理论研究者提供一种经验参照,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樊潇[5](2012)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油画的发展与现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甘肃油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研究,简要的介绍了甘肃油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而且也对甘肃油画发展现代性的变革也进行了思考。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叙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并指明其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单的介绍甘肃油画的的起源。第三部分着重写了改革开放初期甘肃油画的发展情况。第四部分列出几位近些年来对甘肃油画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第五部分对甘肃油画的发展进行思考,研究了甘肃油画的地域特征,包括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等等。

覃小芳[6](2011)在《素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的创造思维,禁锢了创作欲望。多元化的素描教学模式以多元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工具环境展开教学,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理念、风格等互相渗透,促进发展。

罗悦[7](2011)在《浅析中国当代民俗风情绘画的精神内涵》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概念介绍,首先区分了“民族”、“民俗”与“民间”的含义差异,明确“民俗艺术”和“民俗风情绘画”的内涵及两者关系,为全文论述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民俗风情绘画与民间艺术、传统中国画及传统风俗画的比较研究,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何谓“民俗风情绘画”,并对其特点、内涵等进行详细论述。在定义解析之后,本文从艺术审美、情感需求、文化传承三个角度由表及里地论述了当代中国艺术家情系民俗风情绘画的根源所在及其创作动机来源。在泛而论及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民俗情结之后,本文又通过对以民间美术、地域风貌、民俗事项等不同题材为取材方向的三类民俗风情绘画的研究,缩小范围集中论证,用实例来进一步证实民俗风情是中国艺术家普遍关注的题材,并详细论述了绘画民俗化进程中的各项问题。随后,本文从当代中国艺术创作中民俗元素表层下精神内涵缺失这一角度展开论述,进入本文的论证重点章节,力图在批判与反思之后点明油画民俗化现象的价值与意义。抨击了为走艺术捷径而产生的“伪民俗”现象,否定了这种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不顾传统文化精神的创作风气。同时,面对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本文也对传统民俗风情绘画在城市化语境下的前景与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只有用动态发展的能动眼光来看待民俗,同步关注乡土民俗和都市民俗,当代民俗风情绘画才能健康发展,越变越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民族的后代,在绘画艺术民俗化之路上,我们无疑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与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与超越。

阳文风[8](2003)在《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白华不但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美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学理论大家。宗白华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其一,新诗理论。在新诗发展初期,宗白华就参与了新诗的创作和理论建构,他针对当时新诗创作的实际和自己对新诗的理解,提出了“以哲理做骨子”、“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以代表时代的精神”、“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等一系列新诗主张,从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新诗发展的弊端,促进了新诗的成长,丰富了现代诗学的内涵;其二,意境理论。在古代意境理论和王国维境界说的基础上,宗白华在意境的涵义、意境的特点、意境的创构等多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意境诗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进了整个意境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为古代诗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某种范例,填补了现代诗学研究的空白。其三,比较诗学。宗白华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能够深入到中西文化精神的核心处,从文化的整体上去进行诗学之间的比较。具有融会贯通性、“整合研究”性、人文关怀和文化关怀性等特点。在方法论上堪为当下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其四,生命诗学。“生命”,是宗白华诗学的关键词。宗白华继承了中国传统生命诗学的品格,受中西生命哲学的影响,极力主张文学艺术要表现生命。宗白华以“生命”作为契合点,接通了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一度中断的血脉。 在整个20世纪中国诗学史上,宗白华虽然不是以诗学着称,也没有留下厚长的诗学着述,但在很多方面,我们必须“回到宗白华”,从他那里吸取营养,借鉴经验,受到启迪。宗白华诗学为21世纪中国诗学的发展和建构指明了前进的路径。

杨恭胜[9](2000)在《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文中指出

二、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论文提纲范文)

(1)陈卓明雕塑创作艺术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陈卓明的艺术成长历程
    第一节 社会地域背景
    第二节 求学经历
第三章 陈卓明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湖湘名人系列
    第二节 国际艺术交流成果
        一、日本获奖经历
        二、非洲艺术援助教学及文化交流
第四章 陈卓明雕塑艺术特色
    第一节 表现语言
        一、写实性
        二、写意性
        三、雕塑泥味
        四、雕塑力感
    第二节 深层韵味
        一、悲悯情怀
        二、本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陈卓明雕塑艺术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艺术传统中“线”的视觉转化——以“洛神赋”主题的艺术表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研究中“线”的概念界定与延伸
二、中国绘画史中“线”的纵向演变
三、“洛神赋”中“线”的横向演变
四、“线性结构”在“洛神赋”艺术表现中的美学共通性
五、中国艺术传统中“线”的世界性志向
结语

(3)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 ——20世纪前半期以西画为中心的中国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文化实践·文化合法性·策略
    一、20 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二、问题研究的路向、角度与展开
    三、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上编 话语策略
    第一章 “西画东渐”的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中具符号权力的关键词分析
        一、民族国家
        二、科学
        三、民主
        四、自由
    第二章 西画倡导者围绕“民族国家”、“科学”符号的话语建构(20 世纪初—20年代初)
        一、引入西画:西画助益实业
        二、倡导写实:写实关联科学
        (一)从“实业救国”向“科学救国”转变
        (二)争夺“科学”符号资本:“写实=科学”
        三、宣扬中国画危机:质疑对手合法性
        (一)中国画不能促进实业的发展
        (二)中国画不能以科学的精神表现事物
        四、凸显危机:激进的话语表述
        五、西画地位确立及西画场域中写实样式的独霸
        (一)西画地位确立
        (二)写实样式独霸
    第三章 西画场内写实派与现代派的文化合法性之争(20 年代中-1937)
        一、现代派合法性的话语建构
        (一)“美育”启蒙:现代主义艺术的功能宣示
        (二)去“科学”之魅:艺术≠科学
        (三)个性情感表现:对“自由”的诠释
        (四)激进话语表述:前卫与反叛
        二、写实派对合法性的再维护
        (一)经典化策略
        (二)再赋“科学”之魅
        三、民族身份焦虑与民族身份的话语建构
        (一)焦虑:民族身份缺失
        (二)建构:民族化策略
    第四章 抗战及其以后写实西画的合法性维护(1937-1949)
        一、宣传与救国:民族危亡语境下的社会功能宣扬
        二、油画民族化:民族身份建构的进一步深化
下编 社会空间开拓策略
    第五章 社团:聚力开拓西画社会空间
        一、聚力:社会资本的集聚
        二、开拓:社会形象的塑造与力量的壮大
        (一)介入社会,塑造形象
        (二)征集会员,壮大力量
    第六章 展览:西画展示与空间开拓举措
        一、西画展示与社会空间的开拓
        二、保障社会空间开拓有效性的举措
        (一)西画展览的社会形象塑造
        (二)展览会中的评审权争夺
    第七章 传媒:西画宣传与知识传播
        一、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开拓
        二、传播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宣扬传媒的社会功能
        (二)借力大众媒体
        (三)利用专业刊物
        (四)编撰着作
        三、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以“决澜社”为例
    第八章 教育:西画知识的社会再生产
        一、西画教育与社会空间的开拓
        二、西画知识扩大再生产的保障
        (一)中西画分科
        (二)西画课程设置
        (三)师资与教学设施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写实素描影响下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懵懂的初始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创立的先声——写实素描的早期吸收
    第一节 “如镜取影”——波臣画法的吸收
    第二节 “以西法作中土绘事”——郎世宁与清代宫廷绘画的吸收
    第三节 写真与写意的糅合——任伯年肖像画的吸收
第二章 援西入中极尽融合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的初创——立足素描调整笔墨
    第一节 语言初创之架构——守古之佳融西之长
    第二节 写实素描的引入
    第三节 语言融合之价值与冲突
        一. 写实素描观念之于水墨人物画的价值——现实关怀
        二. 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相互对接的冲突——排斥对抗
    第四节 “徐蒋”绘画语言融合的初探:从《愚公移山》到《流民图》
        一.徐悲鸿《愚公移山》
        1. 以古喻今的现实关照
        2. 结构严谨的写实造型
        3. 钩勒擦染的笔墨表现
        4.徐悲鸿写实造型的写意化倾向
        二.蒋兆和的《流民图》
        1. 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
        2. 坚实厚重的写生造型
        3. 富于质感的笔墨语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取精遗粗渐收淘溶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的进境——改造素描笔墨为本
    第一节 写实素描的本土化改造
        一. “水墨素描”
        二. “结构素描”
        三. 素描的衍生形式:速写
    第二节 作用于水墨人物画实践的语言探索
        一. 勾皴擦染
        二. 勾铺点染
        三. 简率尚平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语言之集大成:《人民总理》
第四章 别开门径自见本真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的化境——开放的素描多元的笔墨
    第一节 重构的写实素描
    第二节 多元的语言实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5)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油画的发展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甘肃油画的起源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甘肃油画的发展
    3.1 甘肃第二代油画家及其代表作
    3.2 改革开放初期甘肃油画的发展
第四章 90年代以来甘肃油画的发展现状
    4.1. 90年代初期甘肃油画的发展
    4.2. 90年代的甘肃油画家及其代表作
    4.3. 关于甘肃油画教育的一些思考
第五章 对甘肃油画发展的反思
    5.1 甘肃油画的地域性特征
    5.2 甘肃油画浓郁的民族气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素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描的艺术形式
二、素描教学现状
三、多元化的素描教学模式
    1.以创作素描为主线, 表现手法多元化
    2.素描教学方法多元化
        (1) 素描短、长训结合法。
        (2) 向大师学习。
        (3) 素描训练加、减法。
        (4) 工具材料的创造性使用。
    3.教学环境多元化
    4.工具材料多元化

(7)浅析中国当代民俗风情绘画的精神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与范围
    五、论文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第一章:民俗与民俗风情绘画
    第一节:民俗概念源起
        一、民俗与民族
        二、民俗艺术与民间艺术
    第二节:民俗风情绘画涵义辨析
        一、民俗风情绘画与民间美术的区别
        二、民俗风情绘画与传统中国画的分别
        三、民俗风情绘画与传统风俗画的差别
    第三节:农村乡土民俗与都市民俗文化差异与比较
第二章:油画作品中的民俗情结及创作动机
    第一节:民俗风情题材的审美导向
        一、民俗形象
        二、民俗心理
    第二节:艺术家的情感需要
        一、自我之情
        二、故乡之情
        三、他乡之情
    第三节: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传承责任
        一、本土化与民族化
        二、全球化与世界性
第三章:民俗风情绘画分类解读
    第一节:以民间美术为灵感沃土的民俗风情绘画
    第二节:以地域风貌为主要表现的民俗风情绘画
    第三节:以民俗事项为描绘对象的民俗风情绘画
第四章:民俗风情绘画的剖析与展望
    第一节:当代油画民俗化现象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民俗元素表层下精神内涵缺失的反思
        一、取悦西方,形而下的商业运作
        二、脱离社会,无意识的形式主义
    第三节:城市化语境下传统民俗风情绘画的前景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诗学家宗白华
    1 诗学与美学的关系
    2 作为诗学家的宗白华
    3 关于宗白华诗学的研究
第一章 宗白华新诗理论与中国现代诗学
    第一节 “以哲理做骨子”
    第二节 “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
    第三节 “以代表时代的精神”
    第四节 “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
第二章 宗白华意境理论与中国现代诗学
    第一节 古代意境理论及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二节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 宗白华意境理论生成的现代诗学语境
    第四节 宗白华意境理论为现代诗学带来了什么
第三章 宗白华比较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
    第一节 中国现代比较诗学述略
    第二节 宗白华比较诗学的特点
    第三节 宗白华比较诗学对中国现代诗学的价值
第四章 宗白华生命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特质
    第二节 宗白华生命诗学的内涵
    第三节 宗白华生命诗学生成的原因
    第四节 宗白华生命诗学的现代意义
结语: “回到宗白华”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宗白华诗学着述年表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四、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卓明雕塑创作艺术特色探析[D]. 卫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中国艺术传统中“线”的视觉转化——以“洛神赋”主题的艺术表现为例[J]. 饶丹. 美育学刊, 2018(04)
  • [3]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 ——20世纪前半期以西画为中心的中国美术研究[D]. 陈长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4]写实素描影响下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衍变研究[D]. 秦寿平. 南京艺术学院, 2013(12)
  • [5]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油画的发展与现状[D]. 樊潇. 西北民族大学, 2012(05)
  • [6]素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浅析[J]. 覃小芳. 柳州师专学报, 2011(04)
  • [7]浅析中国当代民俗风情绘画的精神内涵[D]. 罗悦.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 阳文风. 暨南大学, 2003(03)
  • [9]论素描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J]. 杨恭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标签:;  ;  ;  ;  ;  

论绘画的多样性、现代性和民族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