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大麻,性别分化,分子标记
性别分子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赵越,孙宇峰,韩承伟,韩喜财,姜颖[1](2019)在《分子标记技术在工业大麻性别分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大麻性别表达影响着工业大麻种子、纤维和药用成分产量,其性别表达除了受到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复杂性使得性别研究一直是工业大麻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分子标记技术能在DNA水平上鉴定工业大麻性别,开发与工业大麻性别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大麻性别早期鉴定和特定性别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分子标记在工业大麻性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郭丹丹[2](2019)在《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绝大多数猕猴桃属植物是功能性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实生个体童期长达5~7年。早期生产上栽培种植的品种主要来自于中华猕猴桃复合体,软枣猕猴桃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栽培种类。目前产业上雌株的经济价值和需求明显高于雄株,育种工作仍主要集中在雌性优良品种选育方面。因此,利用幼苗早期性别鉴定的技术或标记,在育种过程中进行实生苗早期性别鉴定,提前去除多余雄株,将节约大量的育种成本,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首先利用PCR扩增技术,验证前人在中华猕猴桃或其相关群体中已开发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在本研究所用材料中的通用性;进一步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自行开发了软枣猕猴桃实生苗性别早期鉴定分子标记,以实现软枣猕猴桃植株性别的早期鉴定,并在中华猕猴桃中进行了通用性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已报道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的通用性验证。以已知性别的64份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材料和64份软枣猕猴桃材料,对前人已开发的两组猕猴桃性别鉴定分子标记,SCAR标记SmX和SmY1,以及SSR标记A001、A002和A003,进行通用性检验。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所用的64份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样品中,SmX未表现出性别特异性,而SmY1能够很好地鉴定中华猕猴桃的性别,雄性植株性别鉴定准确率为96.55%、雌性准确率为100%,可广泛应用于中华猕猴桃原变种的性别鉴定;A001、A002和A003的性别鉴定准确率均较低,未表现出性别特异性。(2)对于本研究所用的64份软枣猕猴桃样品,SmX和SmY1均不能有效鉴定其性别,A001、A002和A003叁个SSR标记也不具有性别特异性。(3)由于两组标记在软枣猕猴桃样品中均不能通用,因此有必要开发基于软枣猕猴桃实生苗性别早期鉴定的分子标记。2.软枣猕猴桃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通用性验证。本研究以软枣猕猴桃人工杂交组合‘红宝石星’(♀)×11-17(雄株代号,经野生软枣猕猴桃植株种子实生选种所得)群体中已结果的实生后代雌雄各15株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BSA分析技术,以‘红阳’猕猴桃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发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结果如下:(1)得到了性别差异序列g11.t2、g1.t1、g11.t3、g2.t2、g5.t1、g3.t1、g6.t1、g4.t1和g11.t1,分别对该9条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技术,筛选得到2对雄性特异性的引物Primer 11和Primer 51;在建库群体以及其他野生自然群体共128个已知性别的软枣猕猴桃样品中对Primer 11和Primer 51进行了PCR验证,两标记验证准确率分别为97.89%和97.03%。(2)分别对Primer 11和Primer 51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其产物序列L11和L51;在猕猴桃基因库(kiwifruit genome database)和Gene-bank中对L11和L51进行Blast分析后发现,该两条片段可能位于猕猴桃性染色体的雄性特异区域,但还需进行进一步定位。(3)在48份(16雄,32雌)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材料中验证两标记的通用性后发现,Primer 11能够得到相应的特异条带,雄性准确率为100%,但雌性验证结果准确率仅为68.8%,表明Primer 11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性别鉴定中有一定的准确率,但仍需加大群体进一步验证;Primer 51在该种样品中未扩增出清晰的条带,表明其不适用于中华猕猴桃的性别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郭丹丹,钟云鹏,方金豹,黄武权,任建杰[3](2019)在《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在软枣猕猴桃中的通用性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猕猴桃是功能性的雌雄异株植物,在育种过程中进行实生苗早期性别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关于猕猴桃属植物早期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开发的报道,用于特定种群实生苗童期的性别鉴定。验证这些标记在其他来源种质资源中的通用性可扩大这些标记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已知性别的64份软枣猕猴桃材料,采用普通PCR扩增的方法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已报道的两组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A001、A002和A003,SmX和SmY1的通用性进行检验。【结果】(1) A001和A002在软枣猕猴桃中均能扩增出多态性片段,且条带清晰明亮,但未出现性别特异片段;(2) A003的PCR扩增结果凝胶图像中,没有清晰的片段出现;(3)在对已知性别的软枣猕猴桃资源的验证试验中,SmX的扩增结果图片显示,所扩增的条带未表现出雌雄特异性,准确率很低,且条带微弱;(4) SmY1在软枣猕猴桃中能够扩增出多态性片段,但未出现性别特异的片段。【结论】在本研究所用的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中,两组标记均未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其性别扩增结果的雌雄鉴别率很低,甚至不能扩增出清晰的片段,故不能用于本研究所用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性别鉴定。(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磊,戴冬洋,熊安平,盛云燕,于明珠[4](2019)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同甜瓜性别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和G基因鉴定甜瓜的性别类型,为甜瓜其他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甜瓜CmACS-7(A基因)与WIP1+Gyno-hAT(G基因)基因结构设计PCR引物,对4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家系及14份甜瓜材料进行检测验证。引物CmACS-7扩增产物在383 bp进行酶切,基因型为AA不能被酶切,扩增产物均被酶切的为基因型aa,酶切位点可分辨共显性基因型;针对WIP1+Gyno-hAT基因结构设计2对引物同时扩增,扩增条带197 bp和184 bp区别G(g)基因基因型。利用自主设计的引物可用于甜瓜苗期筛选雌雄异花同株、全雌系、雄全同株和完全花植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施文瑞,王磊,陈军平,吴利敏,李学军[5](2018)在《鱼类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是目前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类群,已知的现存鱼类约28 000余种[1],超过了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鱼类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学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鱼类的性别分化会受到外部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和食物等)的影响[2],如高温会导致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樊征[6](2018)在《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s),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罗非鱼由于其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一直以来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据FAO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养殖鱼类,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口孵非鲫属中有将近70种,但是只有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以及其杂交品种广泛应用于渔业生产。由于罗非鱼生长具有显着的性别二态性,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因此在生产上更倾向于生产全雄罗非鱼。传统的全雄罗非鱼生产途径有激素处理和杂交。然而激素处理会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且激素残留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杂交,由于缺少准确的分子标记只能依靠测交来鉴定亲本基因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目前生产上仅尼罗罗非鱼具有可以准确鉴定其遗传性别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对于奥利亚罗非鱼虽然有个别有关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报道,但几乎没有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分子标记。因此开发奥利亚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对于生产全雄罗非鱼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作为近缘种,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5%以上,却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系统。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系统为雄性异配的XX/XY型,而奥利亚罗非鱼为雌性异配的ZZ/ZW型。尼罗罗非鱼的性染色体是LG(linkage group)23,在一些品系中也有报道认为其性染色体为LG1。奥利亚罗非鱼在LG3上具有一个的雌性性别决定位点,在LG1上具有一个雄性性别决定位点,且雌性位点上位作用于雄性位点。研究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性别决定基因有助于深入解析丽鱼科鱼类的快速成种及适应性辐射等进化生物学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通过对F2代群体93条个体和两个亲本利用SLAF测序进一步证实奥利亚罗非鱼的性染色体位于LG3,锁定了性别决定候选区间。结合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在性别决定候选区间内部筛选ZZ和WW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例如插入、缺失)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对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236尾F2代个体进行验证,计算吻合率,进一步确定性别决定区间。另外,补充和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全雄罗非鱼的方案。具体结果如下:1.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利用ZZ雄鱼(编号为67958)和ZW雌鱼(编号为67013)两个亲鱼交配,得到F1代个体,并采取了叁种繁殖方案获得F2代群体。第一种方案是将ZW雌鱼和经芳香化酶抑制剂Fetrozole处理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9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3:1,基因型比为1(WW):2(ZW):1(ZZ)的后代,该群体主要用于SLAF测序。第二种是将ZZ雄鱼和ZW雌鱼进行繁殖,得到103尾F2代群体,雌雄比例为1(ZW):1(ZZ),该群体主要用来验证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第叁种组合是将WW超雌鱼与性逆转的ZW假雄鱼繁殖,得到40条后代,全为雌鱼且基因型比例为1(ZW):1(WW),该组合主要目的是构建WW维持系,获得大量的WW后代。2.通过SLAF测序数据锁定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区间。利用奥利亚罗非鱼93尾F2代个体及其亲本进行SLAF测序,共得到499.59 Mreads数据,开发得到822,487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标签230,795个。共有以下8种类型:ab×cd,ef×eg,hk×hk,lm×ll,nn×np,aa×bb,ab×cc和cc×ab。对本实验来说,因为亲本的基因型为ZW×ZW,因此选择hk?×?hk多态性标签作为适合群体的有效标签,一共有14,458个。通过对性别决定区间进行QTL定位,将其性别决定区间锁定在LG3b染色体,具体区间为0–7,319,395之间,约7.3Mb。3.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对奥利亚罗非鱼ZZ和WW个体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在SLAF测序得到的性别决定区间内ZZ和WW基因组序列存在结构差异的位置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与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命名Marker1-5。其中Marker-1和Marker-2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叁种基因型,Marker-3、Marker-4和Marker-5可以区分ZZ和ZW,但无法区分ZW和WW两种基因型。将上述分子标记分别在236个个体中进行PCR扩增验证,发现Marker-1和Marker-2与在所有个体中均与性别完全连锁,而Marker-3,4,5均存在基因型和性别表型不一致的情况,Marker-3和Marker-4有一条不吻合,Marker-5有两条不吻合。4.收窄性别决定区间,寻找性别决定候选基因。根据5个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性别决定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2017年NCBI公布的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画出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LG3染色体中的位置示意图。性别决定区间位于LG3b上0-3,649,243之间,将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统计分子标记在103尾F2代个体中与性别的吻合率,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Marker-1和Marker-2与的吻合率为100%,与性别完全吻合。Marker-3与Marker-4的吻合率为99.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cM(厘摩),Marker-5的吻合率为98.0%,与性别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cM。5.完善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WW超雌鱼方案。利用筛选得到的可以准确区分ZZ,ZW和WW基因型的分子标记Marker-1和Marker-2,可以获得大量的WW超雌鱼,完善了基因型为WY的遗传全雄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体实施方案。1)通过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处理ZZ(♂)×ZW(♀)后代,分子标记筛选出ZW(♂)雄鱼。2)利用分子标记筛选ZW(♀)×ZW(♂)繁殖后代,可以得到WW(♀)超雌鱼。3)通过WW(♀)×YY(♂)杂交可以得到大量全雄WY奥尼杂交鱼。4)也可利用WW(♀)×ZW(♂)可以建立WW超雌鱼的维持系,获得更多的WW个体用于生产。至此,我们可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生产所有的杂交基因型的罗非鱼例如ZX、ZY、WX和WY,可用于生产和性染色体转化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奥利亚罗非鱼的家系,筛选出了5个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补充和完善了全雄罗非鱼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产体系。将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收窄至3.6Mb。(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2)
孙莎[7](2018)在《黄姑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在动物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性别决定类型也多种多样,是研究性染色体进化和性别决定机制很好的材料。多数鱼类具有性别二态性,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对开展性别控制育种和解析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成功开发出可以鉴别其遗传性别的特异分子标记,并克隆了黄姑鱼Dmrt1、Gsdf和Amh叁个性别相关基因,分析了这叁个基因在黄姑鱼中的表达特性,初步探讨了黄姑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分析黄姑鱼Dmrt1基因的结构差异入手,发现该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在X和Y染色体上存在45bp插入缺失片段。针对Y染色体上的45bp缺失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用于其遗传性别鉴定,通过验证不同的黄姑鱼群体发现该分子标记稳定性良好、鉴别结果可靠,可用于黄姑鱼遗传性别的鉴定。2、黄姑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2457bp,其中ORF为906bp,编码30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3’UTR区域同其他物种中的Dmrt1基因一样含有11bp的蛋白结合基序。黄姑鱼Dmrt1基因在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0.0016)。孵化后第49天(49 day past hatch)的雄鱼性腺中检测到有明显表达,104dph表达量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量开始下降,稳定后的表达量约为104dph时的20%左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有重要联系。3、黄姑鱼Gsdf基因在精巢中高表达(P<0.001),除性腺以外的其他组织中也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但表达量远低于精巢。Gsdf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表达,在120dph表达量达到高峰,整个发育过程中Gsdf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Gsdf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发育密切相关。4、黄姑鱼Amh基因在黄姑鱼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5.35×10~(-6))。Amh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检测有微量表达,78dph表达量达到高峰,390dph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稳定,约为78dph时的10%左右。整个发育过程中Am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相对极低,该基因在黄姑鱼精巢分化时期高表达,预示着Amh基因参与了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8-05-04)
谭德阶[8](2018)在《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罗非鱼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原产于非洲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养殖鱼类,其生长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鱼较雌鱼生长快,因此单性养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遗传操作解决罗非鱼的全雄制种问题,既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又可以避免罗非鱼的不可控繁殖。正因为如此,罗非鱼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育种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罗非鱼具有复杂的性别决定方式,既有雄性异配的XX/XY方式,如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也有雌性异配的ZZ/ZW方式,如奥利亚罗非鱼。即便是在同一种,其性别决定也比较复杂,如不同尼罗罗非鱼品系其性染色体既有LG1,也有LG23;从奥利亚罗非鱼鉴定出LG1上的XY性别决定方式和LG3上的ZW性别决定方式。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是口孵非鲫属(Oreochromis)的近缘种,特定组合的种间杂交能产生高雄性率后代,获得杂种优势且后代可育。然而,有些杂交组合并不能产生全雄后代,主要是由于亲本遗传背景复杂等问题导致。因此,通过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克隆性别决定基因进行遗传操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近缘种的杂交,有助于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构建近等基因系,为图位克隆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对生产上罗非鱼的全雄制种以及性别决定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以及红罗非鱼为材料,构建奥尼罗非鱼杂交系、奥尼近等基因系和红尼罗非鱼杂交系,结合前期报道的LG1上的性别决定区间,本研究通过对奥利亚罗非鱼基因组重测序,并以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为参考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筛选到雌、雄特异的性别连锁分子标记,收窄了性别决定区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尼罗罗非鱼XX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ZZ为父本,构建奥尼罗非鱼杂交系,并用杂交后代与母本连续回交构建近等基因系。通过连续多代回交,不断将母本遗传物质引入到杂交后代,使雌雄个体之间仅有雄性性别决定区间来源于ZZ,而其他部分与尼罗罗非鱼XX没有差异,现已建至回交叁代(BC3)。XX与ZZ的杂交F1代ZX(尽管杂交鱼的性染色体不再是原来LG3和LG23,为便于表述和书写,将其简写为ZX)为全雄且可育,而回交后代雌雄性比均为1:1。用杂交F1代雄鱼(ZX♂)与性逆转雌鱼(ZX♀)杂交建立F2,其后代基因型比为XX:ZX:ZZ=1:2:1,雌雄性比为1:3。此外,杂交使得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方式由雌性异配的ZW转换为雄性异配的XY(ZX)。而且杂交鱼的性别决定位点既不是位于尼罗罗非鱼的LG23,也不是位于奥利亚罗非鱼的LG3,而是位于LG1,并且是雄性性别决定位点,实现了性染色体的转换。2.对奥利亚罗非鱼ZZ进行重测序,然后与尼罗罗非鱼XX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在LG1上的序列差异较大的结构变异附近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转化为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从200对引物中筛选出能区分杂交后代基因型性别ZZ、ZX、XX的分子标记27个,从5’到3’方向依次命名为Marker-1到Marker-27,用这些标记对所有后代进行遗传性别鉴定,筛选重组个体。通过对BC1群体73个个体中重组子的筛选结果,利用JoinMap 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其中Marker-22、-23和-24的重组率最低,与性别决定位点联系最为紧密。基于所有标记对杂交后代的重组个体鉴定结果,发现Marker-10到Marker-21之间的吻合率相同,均为96.2%;Marker-22的吻合度最高,准确率为96.7%;Marker-23的准确率为96.0%。而Marker-1到Marker-10与Marker-24到Marker-27的吻合度明显低于Marker-10到Marker-23。根据以上结果,定位奥尼杂交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区间在Marker-10到Marker-23之间,对应的基因组长度约为0.6 Mb。3.以红罗非鱼XY为父本,黑色(野生型)尼罗罗非鱼XX为母本,构建红尼罗非鱼杂交系。杂交一代体色为红色带黑斑,雌雄性比为1:1,通过F1代雄鱼(XY)与雌鱼(XX)自交,产生的F2代雌雄性比1:1,但是体色发生性状分离,红色:红色带黑斑:黑色=1:2:1,即F2代体色为红色:黑色=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表明红色受常染色体上显性单基因控制,且与性别不连锁。4.对红尼杂交鱼进行性染色体及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性染色体也在LG1,与奥尼杂交鱼的性染色体相同,并且奥尼杂交鱼筛选出的LG1上的2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有17个在红尼杂交鱼中同样适用,其余标记在该杂交系为多态位点。这1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在红尼杂交系的F2代中均筛选到10个重组个体,有相同的吻合度。根据以上结果,定位的红尼杂交鱼的性别决定区间涵盖以上17个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其中Marker-10到Marker-23这一区间与奥尼杂交鱼的性别决定区间重迭,表明LG1上的性别决定位点极有可能在该区域。两个杂交系的杂交结果及所确定的性别决定区间略有差异,表明即便是近缘种杂交,但由于亲本的性别决定系统和性染色体的不同,杂交后出现重组抑制的区域有差异。综上所述,罗非鱼是研究性别决定与染色体进化的良好模型,本研究通过构建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发现杂交能加速性别决定方式和性染色体转换的研究;通过筛选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发现这两个杂交系的性别决定区间在LG1的同一位置,表明该区间受到重组抑制,在罗非鱼中相对保守,相比于LG23和LG3,LG1可能是更古老的祖先性染色体,这对解析罗非鱼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性染色体的进化以及丽鱼的快速成种和适应辐射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杂交获得大量的分子标记,为图位克隆LG1上的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在罗非鱼的全雄制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江海英,陈金平[9](2017)在《施氏鲟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序列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鲟鱼起源于泥盆纪,是软骨硬鳞下纲中现存唯一的目,素有"活化石"之称。鲟鱼籽酱被誉为"黑珍珠"。近年来,鲟鱼养殖和鱼籽酱生产在国内发展迅速,我国是最大的鲟鱼养殖国和主要的鲟鱼籽酱出口国,年养殖鲟鱼6万余吨,约占世界养殖总量的87%,年出口鲟鱼籽酱60余吨。然而,鲟鱼生长周期长,无副性征,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尚不清楚,难以进行早期性别鉴定和性腺发育调控,无法满足鲟鱼籽酱生产中对(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李旭,吴松权,姜明亮,朴一龙[10](2016)在《软枣猕猴桃性别相关的SRAP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软枣猕猴桃成龄雌株、雄株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手段及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初筛的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可稳定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的引物组合,19个雌、雄植株共得到77个条带,多态性条带为72个,多态率达到93.50%;雌株多态性比率为68.8%,雄株多态性比率为87.0%;me2-em1、me6-em6、me7-em5、me7-em7这4对引物的扩增结果表现出雌雄株间的多态性比率具有明显差异;供试的19个植株经聚类分析分成2组,2组中均有70%以上表现出相同的性别。基于性别相关的SRAP可以有效分辨出软枣猕猴桃雌株、雄株。(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性别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绝大多数猕猴桃属植物是功能性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实生个体童期长达5~7年。早期生产上栽培种植的品种主要来自于中华猕猴桃复合体,软枣猕猴桃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栽培种类。目前产业上雌株的经济价值和需求明显高于雄株,育种工作仍主要集中在雌性优良品种选育方面。因此,利用幼苗早期性别鉴定的技术或标记,在育种过程中进行实生苗早期性别鉴定,提前去除多余雄株,将节约大量的育种成本,加速育种进程。本研究首先利用PCR扩增技术,验证前人在中华猕猴桃或其相关群体中已开发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在本研究所用材料中的通用性;进一步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自行开发了软枣猕猴桃实生苗性别早期鉴定分子标记,以实现软枣猕猴桃植株性别的早期鉴定,并在中华猕猴桃中进行了通用性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已报道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的通用性验证。以已知性别的64份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材料和64份软枣猕猴桃材料,对前人已开发的两组猕猴桃性别鉴定分子标记,SCAR标记SmX和SmY1,以及SSR标记A001、A002和A003,进行通用性检验。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所用的64份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样品中,SmX未表现出性别特异性,而SmY1能够很好地鉴定中华猕猴桃的性别,雄性植株性别鉴定准确率为96.55%、雌性准确率为100%,可广泛应用于中华猕猴桃原变种的性别鉴定;A001、A002和A003的性别鉴定准确率均较低,未表现出性别特异性。(2)对于本研究所用的64份软枣猕猴桃样品,SmX和SmY1均不能有效鉴定其性别,A001、A002和A003叁个SSR标记也不具有性别特异性。(3)由于两组标记在软枣猕猴桃样品中均不能通用,因此有必要开发基于软枣猕猴桃实生苗性别早期鉴定的分子标记。2.软枣猕猴桃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通用性验证。本研究以软枣猕猴桃人工杂交组合‘红宝石星’(♀)×11-17(雄株代号,经野生软枣猕猴桃植株种子实生选种所得)群体中已结果的实生后代雌雄各15株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及BSA分析技术,以‘红阳’猕猴桃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开发性别鉴定分子标记。结果如下:(1)得到了性别差异序列g11.t2、g1.t1、g11.t3、g2.t2、g5.t1、g3.t1、g6.t1、g4.t1和g11.t1,分别对该9条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技术,筛选得到2对雄性特异性的引物Primer 11和Primer 51;在建库群体以及其他野生自然群体共128个已知性别的软枣猕猴桃样品中对Primer 11和Primer 51进行了PCR验证,两标记验证准确率分别为97.89%和97.03%。(2)分别对Primer 11和Primer 51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其产物序列L11和L51;在猕猴桃基因库(kiwifruit genome database)和Gene-bank中对L11和L51进行Blast分析后发现,该两条片段可能位于猕猴桃性染色体的雄性特异区域,但还需进行进一步定位。(3)在48份(16雄,32雌)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材料中验证两标记的通用性后发现,Primer 11能够得到相应的特异条带,雄性准确率为100%,但雌性验证结果准确率仅为68.8%,表明Primer 11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性别鉴定中有一定的准确率,但仍需加大群体进一步验证;Primer 51在该种样品中未扩增出清晰的条带,表明其不适用于中华猕猴桃的性别鉴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分子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赵越,孙宇峰,韩承伟,韩喜财,姜颖.分子标记技术在工业大麻性别分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作物杂志.2019
[2].郭丹丹.软枣猕猴桃(Actinidiaarguta)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郭丹丹,钟云鹏,方金豹,黄武权,任建杰.猕猴桃性别分子标记在软枣猕猴桃中的通用性验证[J].果树学报.2019
[4].范磊,戴冬洋,熊安平,盛云燕,于明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同甜瓜性别植株[J].生物技术通报.2019
[5].施文瑞,王磊,陈军平,吴利敏,李学军.鱼类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8
[6].樊征.奥利亚罗非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D].西南大学.2018
[7].孙莎.黄姑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D].集美大学.2018
[8].谭德阶.罗非鱼近缘种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D].西南大学.2018
[9].江海英,陈金平.施氏鲟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序列的筛选[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李旭,吴松权,姜明亮,朴一龙.软枣猕猴桃性别相关的SRAP分子标记[J].江苏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