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触发时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事件触发,传输时延
触发时延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9)在《带有传输时延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事件触发机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Lyapunov稳定性分析方法,考虑了在无确认机制下存在着传输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触发器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单通道网络控制系统,利用辅助变量建立混杂系统模型,根据被控系统的动态输出设计事件触发控制策略,并分析了系统的渐近稳定性.然后,针对双通道异步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根据控制器的动态输出和被控系统的动态输出分别设计事件触发控制策略,构造Lyapunov函数,给出了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针对一类线性系统,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并且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理论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于峰,刘智武,陈长胜[2](2019)在《时间触发总线时间同步和端到端时延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TTP总线时间同步机制和基于中断方式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模式,以及节点间时间同步、端到端时延和抖动等参数,设计了同步精度和时延测试方法,构建测试原型系统和配置场景并开发测试用例。结果表明,各节点间的时间偏差小于总线配置场景所允许的同步精度上限5us,端到端时延263.30~267.43us。因时间槽设置为250us,可知主机应用层与总线控制器同步方式下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主要取决于时间槽所占时间。此测试方法和所用的原型系统可用于TTP总线通信系统设计和部署的优化。(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9年02期)
章栎[3](2018)在《通信时延下网络控制事件触发设计及在四旋翼飞控系统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广泛使用和信息处理及通讯技术的持续发展,近些年来,信息集成和控制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针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然而,由于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中网络通信带宽和资源有限,为了减小不必要的浪费,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事件触发通信机制。同时,网络传输中不可避免存在时延,而受到该因素影响,基于事件触发的网络控制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出比较差的性能甚至不稳定。因此,考虑通信时延的影响,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器设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考虑通信时延影响,设计新颖的事件触发机制,研究一类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等问题,并将结论应用于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针对系统状态可测与否,分别利用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研究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器设计等问题。分析中设计了改进型事件触发机制,而且泛函构造时不仅考虑尽可能多系统信息,而且引入可调参数以充分利用时延变化率的信息,使用一些新颖的积分不等式考虑了现有文献丢失的信息,结论保守性能大大降低。其次,考虑系统状态可测与否,利用采样数据设计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控制器,基于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研究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器设计等问题。所设计的事件触发机制不仅能实时反映被控系统的变化情况,而且引入了更多的可调量,在降低数据传输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结论的保守性。通过与常规事件触发机制对比,结论的适用范围能得到大大拓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结论的有效性及先进性。最后,将上述基于状态反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四旋翼飞行控制系统模型中,通过计算求解并进行仿真验证,说明本文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牟宗磊,宋萍,翟亚宇,陈晓笑[4](2018)在《分布式测试系统同步触发脉冲传输时延的高精度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测试系统中数据采集装置接收到触发指令的时延不同且未知而影响同步触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时在线测量触发脉冲传输时延测量模型和数据回传模型,以及基于延时链循环比较法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实现了同步触发脉冲传输时延的精确测量,为后续同步触发误差的精确校准提供了高精度的时延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分布式测试系统同步触发脉冲传输时延的高精度测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赵岩,廖敏夫,段雄英,刘志恒,葛国伟[5](2017)在《激光触发真空开关触发稳定性及时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影响激光触发真空开关(LTVS)导通时延及抖动特性的关键因素,搭建LTVS高电压大电流实验平台,分别改变触发激光能量、工作电压、触发极性以及触头间距等参数,考察其对LTVS导通时延和抖动特性的影响,并对LTVS的导通机制及触发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触发激光能量、增加主间隙电压、采用阴极触发方式或者缩短触头间距均可减少开关的导通时延及时延抖动;LTVS的导通是激光轰击触发极产生初始等离子体的热过程与主间隙两端电场加速初始等离子体扩散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对LTVS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3期)
毛晓坡,何正浩,王英,樊文芳,林华中[6](2015)在《多棒型激光触发真空开关时延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激光触发真空开关(Laser Triggered Vacuum Switch,LTV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初始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扩展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工作在不同的间隙电压、激光波长、激光能量和极性配置下开展了一系列实验。通过对开关结构的改进提高了开关的耐流能力;间隙距离的增加,使其耐压能力得到提高;独特的触发片结构设计,降低了开关对激光能量的依赖,减少了开关的时延。(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黎,蔡礼,鲍超斌,齐向东,林福昌[7](2012)在《触发管型气体开关导通时延的分析及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触发管型叁电极气体开关导通时延的分析估算对于开关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触发管型气体开关放电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利用电子崩–流注理论分析解释了触发管气体开关主间隙的击穿过程,由Raether击穿判据推导了以空气为绝缘介质的触发管型气体开关导通时延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制作了一个触发管型气体开关及其触发装置进行验证性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Raether判据可用于判定快、慢导通机制的发生;高欠压比和低欠压比下,计算模型能够正确地反映出触发管型气体开关的导通时延特性,而且符合理论研究中的慢触发和快触发机制特点;触发间隙的击穿在中等欠压比值下,对促进主间隙流注的形成有作用,导致实测导通时延减小。分析计算模型可作为触发管型气体开关设计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孙铁平,丛培天,曾正中,郭宁,白晓燕[8](2011)在《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单级模块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12支路并联的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单级模块,给出了模块的电路结构和关键器件参数,实验获得了12只多间隙气体开关的自击穿特性和触发特性。同时,还给出了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模块输出电流的初步实验结果,工作电压150kV时,次级短路放电电流幅值为235kA,电流前沿88.2ns(10%~90%)。次级带0.58Ω负载情况下,输出电流幅值114.5kA,电流前沿88.9ns(10%~90%)。利用微分环测量了12只开关的触发时延分散性,结果表明100次实验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对输出电流的影响不大,电流幅值和前沿的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0%,4.0%,电流波形的畸变主要以平顶为主。(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1年12期)
秦风,常安碧,丁恩燕,金晓,罗敏[9](2011)在《辉光放电触发赝火花开关的时延及抖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辉光放电触发赝火花开关,对其时延和抖动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了开关时延、抖动与辉光放电电流、气压、触发电压及阳极电压的关系。当辉光放电电流小于0.30 mA时,开关无法触发导通;当电流为0.35~0.60 mA时,随辉光放电电流的增大,开关时延、抖动减小;当辉光放电电流为0.60 mA时,开关时延、抖动基本不变,出现饱和。当氦气气压低于6 Pa,开关难以触通,与理论计算值6.95 Pa吻合;当氦气气压为6~12 Pa时,开关的时延、抖动随气压的升高而减小;气压为12~30 Pa时,开关工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当触发电压小于3 kV,开关难以触通;随着触发电压的增大,开关时延、抖动减小;当触发电压大于5.3kV,开关时延、抖动基本保持不变。开关在稳定工作条件下,阳极电压在8~25 kV范围内变化时;开关时延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1年05期)
焦健,张钦宇,李晖,李安国,陈萍[10](2009)在《CFDP协议触发NAK型文件传输时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深空通信环境,研究了CCSDS提出的CFDP文件传输协议,在协议条件下对其触发NAK型传输模式提出了一种适合远距离低传输率的延时触发方法。在地-月、地-火空间通信条件下,对延时触发NAK型传输模式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在保证通信效率的前提下对NAK触发策略和ARQ计时器进行最优化设置,推导出该延时触发NAK型在理论上的最小传输时延期望表达式。与即时NAK和延时NAK传输方式比较,延时触发NAK型具有更小的文件传输时延,具备更优的文件传输性能,提高了系统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触发时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TTP总线时间同步机制和基于中断方式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模式,以及节点间时间同步、端到端时延和抖动等参数,设计了同步精度和时延测试方法,构建测试原型系统和配置场景并开发测试用例。结果表明,各节点间的时间偏差小于总线配置场景所允许的同步精度上限5us,端到端时延263.30~267.43us。因时间槽设置为250us,可知主机应用层与总线控制器同步方式下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主要取决于时间槽所占时间。此测试方法和所用的原型系统可用于TTP总线通信系统设计和部署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发时延论文参考文献
[1].王鑫.带有传输时延的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事件触发机制的设计[D].郑州大学.2019
[2].于峰,刘智武,陈长胜.时间触发总线时间同步和端到端时延测试方法[J].信息通信.2019
[3].章栎.通信时延下网络控制事件触发设计及在四旋翼飞控系统中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4].牟宗磊,宋萍,翟亚宇,陈晓笑.分布式测试系统同步触发脉冲传输时延的高精度测量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5].赵岩,廖敏夫,段雄英,刘志恒,葛国伟.激光触发真空开关触发稳定性及时延特性[J].电工技术学报.2017
[6].毛晓坡,何正浩,王英,樊文芳,林华中.多棒型激光触发真空开关时延特性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
[7].李黎,蔡礼,鲍超斌,齐向东,林福昌.触发管型气体开关导通时延的分析及估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
[8].孙铁平,丛培天,曾正中,郭宁,白晓燕.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单级模块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
[9].秦风,常安碧,丁恩燕,金晓,罗敏.辉光放电触发赝火花开关的时延及抖动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
[10].焦健,张钦宇,李晖,李安国,陈萍.CFDP协议触发NAK型文件传输时延的研究[J].宇航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