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标记物论文-曾叙,何海平,彭里磊,陈礼刚

表面标记物论文-曾叙,何海平,彭里磊,陈礼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标记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CD133,靶向治疗

表面标记物论文文献综述

曾叙,何海平,彭里磊,陈礼刚[1](2019)在《胶质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及相关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有高度侵袭性,对常规治疗有抵抗力,易复发,其主要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加放化疗,但预后仍较差。胶质瘤干细胞(GSCs)是胶质瘤中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特性的一类细胞群,作为胶质瘤的起始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复发的关键因素。CD133被认为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标记物,且用作GSCs的标记物。虽然目前其生物学意义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133参与了GSCs介导的肿瘤形成和复发。文章主要就GSCs表面标记物CD133及其相关靶向治疗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燕琴,王易之,智宇[2](2019)在《牛上皮细胞中有效表面标记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上皮细胞容易被多种病毒感染,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表征上皮细胞状态的一种手段,但是大多数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也会在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为了选择高效、独特的上皮标记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牛肾上皮细胞(KE)、舌上皮细胞(TE)、甲状腺上皮细胞(TYE)以及A549细胞和SW480细胞中,检测了AE3(basic cytokeratin)、AE5(CK 3/2p)、CK7、LH1(CK1/10)、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DesmoplakinⅠ/Ⅱ(DSPⅠ/Ⅱ)、E-cadherin和ZO1(zona occludens-1)等8种上皮标记物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在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来源的A549、SW480肿瘤细胞中表达良好;E-cadherin仅在上皮细胞中表达;LH1(CK1/10)和ZO1在所有被检测的细胞中都没有表达。结果表明,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可以作为有效的上皮细胞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标记物,E-cadherin可以作为特异性的上皮细胞标记物。(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马睿玲,张秋菊,王新斌[3](2019)在《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一种常常致命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化疗耐药性。癌症的主要恶性表现包括复发、转移和化疗耐药性,且都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存在有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CSCs已经在包括肝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被鉴定和确定。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许多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的机制。基于这些研究结果,LCSCs的根除是靶向治疗的目标之一。本综述重点介绍LCSCs表面标记物最新进展及其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崔国宁,刘喜平,曾庆涛[4](2018)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之表面标记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兼具间充质、内皮细胞、肌肉细胞的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与整合素,但是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之潜能,因而相关表达的阳性CD分子及相应基因表达可间接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检测指标。目前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应的表面标记物被广泛应用,可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有相应的表面标记物、反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阳性CD分子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艳春,赵丽娜,张献宇,乔红梅[5](2016)在《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37℃细胞孵箱中体外培养3 d后,向细胞中加入流式抗体Mouse CD3e PE-CY7、Mouse CD4FITC、Mouse CD44 PE、Mouse CD62L APC,同时设阴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水平。结果: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19.09%,其中98.61%的细胞为CD44~+,68.71%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8.96%,其中71.82%为CD44~+,11.27%为CD62L~+。哮喘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后直接做流式检测,CD3~+CD4~+细胞占20.33%,其中97.72%的细胞为CD44~+,75.74%为CD62L~+。体外培养后CD3~+CD4~+细胞占7.2%,CD44阳性细胞占58.21%,CD62L阳性细胞仅占2.77%。结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和CD62L发生巨大变化,CD62L呈现明显下调趋势,接近消失,CD44也有下调。(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杜华,师迎旭[6](2016)在《胃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研究与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最近人们研究发现,肿瘤的复发与肿瘤干细胞密切相关。肿瘤干细胞理论为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确定的表型有利于锁定胃癌干细胞,这有助于探讨胃癌干细胞在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为治疗胃癌提供新思路,但其表型仍存在争议。目的:综述胃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分别以"Gastric Cancer Stem Cell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 ed英文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1965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文献,共保留6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通过分析整理,传统上的肿瘤干细胞表型不适合于标记胃癌干细胞。研究发现CD90在胃癌原发性肿瘤中有表达,分离后经无血清肿瘤球培养法培养可获得肿瘤球。CD24的表达有助于提高胃癌细胞的黏附、侵袭、迁移能力。此外研究证实CD44及CD54共表达的细胞会大量出现在胃癌复发早期患者的体内而不是晚期,表达CD44及CD54的肿瘤细胞很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以及复发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CD44~+CD24~+CD90~+CD54~+很可能是胃癌干细胞的表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41期)

孙敏洁,周静,高峰[7](2016)在《内皮微粒表面标记物的研究现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是内皮细胞活化或凋亡时脱落的带有细胞膜成分的微小囊泡结构,可有效反映内皮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其表面携带多种标记物质,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均有所表达。目前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检测,方法简便,结果相对可靠。本文主要从激活、凋亡两方面就EMPs表面标记物的意义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李士亭,陶文成[8](2015)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肿瘤干细胞不仅能启动肿瘤发生,还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肿瘤干细胞来说,识别其特异性细胞表面标志物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胃癌组织标本CD44蛋白表达,应用Pearsonχ2检验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确定CD4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00例胃癌标本中,59例(59.0%)标本CD44蛋白呈阳性表达。CD44蛋白在距胃癌原发灶边缘5 cm以上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广泛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少量表达于细胞浆。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的表达和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但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管浸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等有关(P<0.05),其中,肿瘤浸润越深、组织学分级越高、肿瘤直径越大、有淋巴结转移,则CD44蛋白表达阳性率越高,CD44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以上结果表明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23期)

赵变军[9](2015)在《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全世界首要的死亡因素,全世界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疾病。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癌症病人存活的关键因素。肿瘤细胞表面肿瘤标记物的表达种类、表达水平及其构型的变化,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肿瘤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细胞的恶化和突变紧密关联。对肿瘤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进行同时检测,不仅能够大幅提高检测的正确率,更有助于阐明肿瘤标记物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本论文旨在建立一种针对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蛋白的荧光检测方法,为乳腺癌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高灵敏、高准确性的细胞水平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实现了乳腺癌细胞表面多肿瘤蛋白的同时检测,还能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加以区分,在与肿瘤蛋白相关的癌症早期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主要内容如下:设计了一种可激活的适配体探针分子,利用其与目标蛋白结合前后荧光信号的改变实现了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蛋白的同时检测。该探针分子由识别序列和修饰序列两部分组成,其识别部分为能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的适配体序列,我们在其两端分别修饰了完全互补的碱基序列(即修饰序列),使探针分子表现为茎环状,并在其5'端标记荧光发光基团,3'端标记淬灭基团。当探针分子与细胞作用前,由于荧光发光基团和淬灭基团靠得很近,发生了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而荧光淬灭。因此,探针分子本身几乎检测不到荧光信号。而当探针分子与细胞作用后,其茎环状结构被打开,造成荧光基团远离淬灭基团,荧光信号恢复。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的可激活适配体探针并对其分别标记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实现了细胞内多种肿瘤相关蛋白的同时检测。根据可激活适配体探针荧光信号的恢复达到乳腺癌MCF-7细胞的高灵敏检测,其灵敏度可以低达每毫升10个细胞。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所设计的可激活的适配体探针有效避免了背景信号的干扰,大幅度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可激活的适配体探针不与血液中非目标物质发生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该探针与目标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另外,用叁种不同的可激活的适配体探针与不同的乳腺癌细胞作用,通过检测叁种肿瘤相关蛋白在各个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对不同型别乳腺癌细胞做出了区分。可见,该检测方法对乳腺癌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5)

张成龙[10](2015)在《利用CD133~+肿瘤表面标记物分离、鉴定和培养胃癌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CD133+在胃癌(Gastric cancer)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CD133+细胞在胃癌中的分布、形态特征、数量及其意义;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胃癌中的表达,了解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以CD133+作为胃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机械法分离原代培养的胃癌干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 MACS)的方法分离和培养胃癌CD133-肿瘤干细胞,观察含有CD133+胃癌肿瘤干细胞球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胃癌CD133+肿瘤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建立胃癌动物模型,观察CD133+与CD133-致瘤率的情况及肿瘤大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中CD133+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机械法分离出的原代培养的胃癌干细胞发现其细胞形态小而圆。2.CD133+细胞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和培养中能够悬浮生长、增殖,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逐渐聚集,同时形成悬浮的肿瘤细胞球。3.筛选前细胞CD133阳性率为5.05%,筛选后细胞阳性率为88.07%,筛选后细胞的阳性率显着高于筛选前细胞的阳性率。’4.本文将新鲜分选出的5×104个CD133+与CD133-分别皮下注射至裸鼠腋下,分为阳性组(CD133+)和阴性组(CD133-),每组6只。阳性组82.5%成瘤(5/6),阴性组16.67%(1/6)。由表1结果可知,CD133+肿瘤率与肿瘤大小均高于CD133-。5.瘤体组织通过HE染色后,可观察到CD133+散在表达于细胞胞膜上。结论:CD133+是胃癌肿瘤干细胞的一种表面标记物,对于胃癌中CD133+检测的表达强度,有利于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CD133+为胃癌肿瘤干细胞的有效标志物。(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表面标记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上皮细胞容易被多种病毒感染,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表征上皮细胞状态的一种手段,但是大多数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也会在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为了选择高效、独特的上皮标记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牛肾上皮细胞(KE)、舌上皮细胞(TE)、甲状腺上皮细胞(TYE)以及A549细胞和SW480细胞中,检测了AE3(basic cytokeratin)、AE5(CK 3/2p)、CK7、LH1(CK1/10)、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DesmoplakinⅠ/Ⅱ(DSPⅠ/Ⅱ)、E-cadherin和ZO1(zona occludens-1)等8种上皮标记物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在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来源的A549、SW480肿瘤细胞中表达良好;E-cadherin仅在上皮细胞中表达;LH1(CK1/10)和ZO1在所有被检测的细胞中都没有表达。结果表明,AE3、AE5、CK7、EMA及DSPⅠ/Ⅱ可以作为有效的上皮细胞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标记物,E-cadherin可以作为特异性的上皮细胞标记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标记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曾叙,何海平,彭里磊,陈礼刚.胶质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及相关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2].王燕琴,王易之,智宇.牛上皮细胞中有效表面标记物的筛选[J].动物医学进展.2019

[3].马睿玲,张秋菊,王新斌.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9

[4].崔国宁,刘喜平,曾庆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8

[5].李艳春,赵丽娜,张献宇,乔红梅.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前后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44、CD62L的变化[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

[6].杜华,师迎旭.胃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研究与最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7].孙敏洁,周静,高峰.内皮微粒表面标记物的研究现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

[8].李士亭,陶文成.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9].赵变军.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0].张成龙.利用CD133~+肿瘤表面标记物分离、鉴定和培养胃癌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表面标记物论文-曾叙,何海平,彭里磊,陈礼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