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测量数据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家佳[1](2021)在《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城镇居民的住宅水平显着提高,餐厨空间作为家庭的烹饪与交流中心,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居民重视。为保证住宅建设高效率进行,装配式建筑一直是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基本方法就是标准化设计。因此,对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设计研究既是城市居民需求,也是住宅产业化的需要,对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城市普通住宅的餐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餐厨空间的具体界定为独立式厨房、餐室厨房和在位置上与厨房相邻且不与起居室连通的就餐空间。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图表分析等方法,以人体工程学理论、标准化理论、常用家具电器尺度为研究依据,从餐厨空间的面积尺度、位置关系、平面布局等方面分析,将调研和分析数据与我国现有标准进行对比,归纳设计出适用于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体系。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住宅标准化以及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归纳了现代餐厨空间的新需求,提出标准化设计的新趋势;第三章针对青岛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了青岛市的气候、饮食、餐厨行为特点,总结了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设计要素,论述了普通家庭餐厨空间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居民对餐厨空间的需求和理想尺度;第四章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分别为:人体工程学理论、标准化理论、家具设备尺度、餐厨位置关系、平面布局共五个方面;第五章将餐厨空间划分为三部分,分别设计标准化模式,整合并绘制平面图,针对前文提出的青岛市餐厨空间现状和设计要素,提出适用于青岛市普通住宅的餐厨空间标准化体系。本课题希望通过对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设计研究,形成适用于青岛的普适性餐厨模数和空间尺度,对城镇住宅的标准化、模数化、高效化和地域特色化具有一定意义。
刘云[2](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生产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家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使用上,用户开始更多的注重家具在使用中的情感交流。物与人之间的沟通则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进行,由此,家具造型在家具设计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家具设计思路和方法。家具的传统设计开发模式大多是凭借设计师的直觉来进行,受设计师的主观审美及个人经验影响较大,难以形成科学标准的设计体系,同时由于产品研发成本的限制及产品市场响应的需求,传统家具设计模式重研发轻市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仿生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可以快速有效提取自然生物系统的理想特征和有机形态,充分把握自然界生物的根本特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对于家具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还可以更高效的使产品与市场接轨,使产品在拥有原创设计的同时,能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仿生家具在视觉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图像特征,充满激情和活力,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仿生设计手法被应用到家具设计中,仿生设计已成为探索现代家具多元化创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课题研究以家具常见种类座具为例,(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坐”,同“座”。坐,在词性上属于动词,泛指“坐”这一动作;座,在词性中是名词属性;坐具,一词常指中国传统坐具椅、凳等。本课题中座具主要指的是现代家具座椅的一类统称,因此,选用“座具”二字为课题名称用词)提出了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和原理进行仿生座具设计的构想,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提取生物的形态、结构并优化,把握自然生物的特征,提高仿生家具设计的精度,节省产品从设计构思到实践生产的时间,仿生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把握合理性,使仿生家具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提升人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以马蹄莲为仿生物原型,开展对仿生座具的设计研究,获取并重构马蹄莲的曲面造型结构;提取特征要素,通过参数化设计原理开发马蹄莲仿生座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仿生座具进行方案评估,通过产品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马蹄莲仿生座具的模型,分析产品造型质量。
马宁[3](2021)在《面向联合办公环境下的智能升降工位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办公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公模式自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开放、自由的办公理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办公工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情感化设计和外观设计等宏观层面,针对联合办公空间工位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立足于联合办公空间内智能办公工位设计,依托智能化技术,将智能化的办公系统应用于现代办公家具的设计中,探索符合联合办公模式下定制化工位高度解决方案,设计出高效、舒适、健康的智能办公工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成果如下:(1)针对联合办公空间中,公司、团体或个人创业者通过租赁的形式使用联合办公空间内的工位等办公设施,其面向的人群具有一定流动性,所以办公过程中遇到的工位私密性差、工效低、噪音污染等问题在联合办公空间中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在联合办公人群需求为驱动点,对于联合办公空间下的智能化办公模式展开了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功能性、人性化、易用性等设计原则。(2)针对联合办公空间内的办公群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从人机工程学出发,通过对36组不同性别、身高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办公桌面高度实验,参照健康办公参数分析搭建起各性别、身高节点所对应的桌面高度数据库,再通过私密性屏风、个人身份识别码、桌面高度定制化等功能的研究与设计,为联合办公员工提供归属感。(3)结合智能工位的设计策略,进行系列工位方案的设计,并采用权衡矩阵对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基于结果制作工位模型以及构筑虚拟办公场景进一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完成智能工位的设计实践方案;(4)基于以上设计方案,开展办公工位的详细设计工作,利用桌面高度数据库参数,制作完成嵌入在智能工位内部的办公系统,再对工位的外观、结构、产品尺寸、人机交互等进行细致描绘,完成整体的办公工位解决方案。最后基于LEGO EV3硬件制作比例为1:5的工位样机模型,将系统嵌入进工位模型后,可以根据预设好的员工信息完成身份识别、数据匹配、桌面抬升等操作,验证了设计实践效果的科学性。
安家成[4](2021)在《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总体养老需求。而当下老年人养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机构养老模式也逐渐引起国家重视,伴随着各项有关政策出台及行业规范的颁布,将推动我国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在盲目追求养老机构建设“量”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忽略了老年人对其内部空间“质”的需求。而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对青岛市建成养老机构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设计层面问题,其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了养老机构内部空间人文关怀缺失。此类问题解决需依靠空间设计层面有效方法地指引,但这正是目前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首先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轨迹将养老机构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床位起居、居室休息、交通联系和公共活动空间,按照空间的不同将其存在问题细化,并提炼出相应空间元素。文章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宏观方向的空间设计层面和微观方向的空间细节把握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优化设计对策,为验证文中所提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选取了作为设计重点的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模式,并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情绪测量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测量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情绪研究方法,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心率、血压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正负性情绪量表、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分值量表等主观情绪量表的最终测得数据,对所选取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量化测评和检验,进而用以揭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选取设计模式变化对老年人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行,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本实验原理不断完善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闭环测评系统,进而建立切实有效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未来养老机构乃至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建设提供一定助力。
王子轩[5](2021)在《智能办公家具交互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疫情的长期影响,智能化的交互方式在智能办公家具的应用场景中显得极为必要。办公人群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多重因素带来的身心压力,为了能够给广大办公人群更好的关怀,减轻办公压力,消除公共接触可能会带来的病毒传播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设计者必须通过系统化的交互设计优化办公人群在办公环境中的交互行为,营造办公人群与办公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本研究在提供系统化实体交互方案和智能办公家具交互软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办公人群的交互行为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研究。为了能够获取足够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查阅有关智能办公家具交互的文献,分析现有研究内容加以整理分析并利用到本研究中;其次,通过跨学科研究法,使更多有效内容融入智能办公家具交互的研究中;再次,通过与室内设计相关的横向与竖向交互设计方法确定了智能办公家具交互的空间设计方案;然后,利用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调查分析办公人群的行为特征和空间特征,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用户对于使用智能交互类软件和办公时的需求等方面的感受及建议,根据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结合之前的所有研究内容搭建了一个支持多种智能办公家具及设备交互的场景和一款用于系统化智能办公家具交互的应用软件,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创新,并在此场景中进行了多次智能交互软件测试以验证办公人群在办公空间中利用智能交互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交互设计中人、物和环境三者密不可分,物与环境的构建对人群的行为领域有引导性作用,物与环境会对人的交互行为进行反馈,良好的反馈体现了用户交互体验的效果。(2)智能办公空间的研究需要考虑多领域学科的交叉,设计智能化办公空间并在其中完成相关的智能交互动作,首先要考虑建筑结构、平面结构等建筑学有关知识,将一个空间的内外部结构合理规划,后期才能将关键交互客体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3)用户在办公空间内的行为活动决定了交互设计的方向,所有的交互设计节点需要注重用户的行为特征,要考虑用户的各项行为活动以及用户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场景为用户提供对应的交互引发和反馈。(4)交互设计的重点之一是把交互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交互设计中不仅需要提供实体操作环境,也需要完善利用应用程序的虚拟交互系统。家具在办公空间中体量庞大,处理好智能办公家具的交互设计是形成系统化智能交互环境的关键。(5)在智能办公家具App的设计上,需要经过后端编程和前端界面设计的紧密合作,功能框架的建设决定了App主要功能的实现,界面的外观需要满足大部分人的审美要求,在终端和家具实体的交互操作上要达到便捷易使用的效果。本研究迎合了当下社会需求以及办公人群对于办公环境的要求,实现了办公家具智能交互的系统化,研究成果中的智能办公家具交互应用程序已获得两项个人软件着作权并用于部分购买办公家具的企业,且效果良好。
赵如玉[6](2021)在《健康老年人居家用上肢训练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加剧,老年人对于居家健身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人普遍存在肩关节痛和上肢肌肉组织萎缩的问题,而健康老年人会通过主动健身来提高上肢功能。但现有的家用健身产品市场上,针对老年人上肢训练的产品还比较匮乏,健身器械与居家环境的适配性不高,存在上肢向身体后侧运动训练产品的市场空白。本研究以此为契机,针对老年人上肢锻炼薄弱的问题,展开健康老年人居家用上肢训练器的设计研究,满足老年人在居家环境中对上肢训练的需求,并解决家用型健身产品与住宅空间相容性差的问题。针对现有上肢健身产品训练方式不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层次分析法、实验分析法对老年人上肢关节活动度进行主观难易度判断和与标准值的差异性比较,发现老年人上肢肩关节水平伸展和肩关节伸展活动能力差,明确了上肢训练器的训练形式。然后针对健身产品与居家环境适配性差的问题,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和行为分析法对老年人日常居家行为和一天的活动路线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产品与家具椅结合的可能。从老年人心理、生理、行为特征和环境特征,结合对现有上肢训练器产品的问题点总结,得到总的用户需求。针对用户需求难以客观转化为产品设计方案的问题,本研究利用QFD-AD集成模型理论,对收集到的老年人用户需求通过“Z”字形映射,转化为产品的功能需求、进而转化为产品的设计参数,最终得到五个结构设计方案,再利用最小信息公理求解信息量最小的方案,即最优产品解。对最终产品利用老年人体数据进行人机尺寸分析,最后利用JACK人机虚拟仿真软件客观的评价产品的可用性,评价结果良好,满足老年用户群体的需求。本研究创新的将QFD-AD集成模型理论应用到老年健身器材领域上,并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本研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老年人上肢关节活动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到老年人上肢最需要训练的方式,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范郡胜[7](2021)在《基于东北地区的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东北地区的经济振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家庭生活中,衣柜的使用频率是家具中较高的,在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特征所导致的服饰种类多样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东北地区使用者和生产者需求的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之路,是本次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实地调查法、网络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力求探索出适合东北地区的定制衣柜的模块化设计方法。本文由五章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等基本信息;第二章研究了模块化设计及模块化设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模块化设计在定制衣柜行业的适用性、定制衣柜的发展、研究了东北地区的全年气候变化、气温与衣物的关系、东北地区的储物方式,并总结了根据衣物储存方法得出四个储存区域;第三章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研两种方式,获取了使用者对家中现有衣柜的使用感受结果。首先,通过观察得出衣柜使用的行为路径,并根据产品的使用方式将定制衣柜的使用感受分为四个方面:质量方面、实用方面、美观方面、地域方面,然后通过调研,获得使用者在使用衣柜时关于这四个方面的满意度和重要性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回归方程:满意度=0.918+0.162×质量方面+0.255×实用方面+0.172×美观方面+0.161×地域方面,得到实用方面是最影响衣柜的使用感受的因素。第四章分析了衣柜与衣物的使用关系、衣柜与人的使用关系、得出四种模块的大小和位置区域;第五章研究了衣柜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通过加装封边板、石膏板造型、踢脚板来改变衣柜的整体尺寸,并研究了在遇到特殊墙体时应该如何设计柜体,得出了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的方法,结合设计案例剖析了柜体模块化组成方法。在最后的结论对本课题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套可以适应不同空间尺寸的模块化衣柜设计方法,并归纳了模块的尺寸及位置的确定方法并反思了研究结果,对后续的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赵温馨[8](2021)在《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抑郁症患病人数的不断增长;抑郁症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越来越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产生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13周岁至18周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形态特征和需求为基础,通过对现在青少年使用家具的设计分析、有效缓解与治疗抑郁症的产品和艺术疗法分析;并结合调节心理、舒缓情绪与躯体不适的设计要素归纳出增强认同感和成就感、减少自我否定意识、增强自尊、敞开心扉建立友谊的家具产品适用设计策略。基于对文献、相关医学资料、网络数据和实地访谈观察及调查分析;将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归纳和总结为家庭、学习和社会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习惯特征以及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对精神层面、生活环境、安全以及家具产品优化的需求。基于对市面现有的青少年阶段常用家具优点与不足、缓解抑郁症相关产品与APP的有效要素、艺术疗法对缓解和治愈抑郁症有效手段方法的研究分析,得出从心理方面、情绪控制方面和减缓躯体症状方面缓解青少年抑郁症的这三大要素。根据有效缓解抑郁症手段方式与家具产品设计语言融合;从优化舒适性与安全性、家具功能针对性以及家具产品对患者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方面入手,最终得出青少年阶段常用家具具有缓解和辅助治疗特性的适用策略:(1)通过座椅类家具优化坐姿形式来舒缓躯体不适,防止抑郁症由于躯体症状而延发情绪、心理问题恶化。(2)通过床类家具增加智能助眠系统和优化功能的方式提升睡眠质量;预防和舒缓青少年抑郁症情绪不良问题。(3)通过桌类家具结合有效艺术疗法方式进行居家治疗。实现自我创造、内心想法外在化表达以及互动模式对缓解和治愈青少年抑郁症效果已经在医学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适于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期望对有效缓解青少年抑郁症相关设计提供另一种思路;扩大了学科交叉范围;并且也希望为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的家具设计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李爽[9](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高校建筑快速扩建与改建以及学习模式更新与多样化的进程中,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突显。但通过初步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由于物理环境不舒适、多种行为相互干扰或座椅设施缺失导致使用效率不高。针对这一现状,并考虑由于非正式学习空间功能复合性所带来的设计与改造困难,本文选取多源数据研究方法,提取空间内的物理环境数据、使用者的定位信息数据以及主观评价数据,通过建立这些数据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关系,以信息图示语言对比与叠加,呈现人们的主观选择、客观行为与室内的物理环境之间的冲突和联系。经由多源数据之间的互相支撑与印证,结合建筑师的主观经验判断,有助于更精准的拿捏空间使用的关键性问题,完成以问题为导向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更新设计的方法和流程。本研究首先梳理了非正式学习及空间的形式与特征,结合对西安及其他城市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具体使用问题。再通过文献搜集和分类建筑案例,解析典型的国内外非正式学习空间形式和设计策略,并提取可数据化的空间使用影响因素。根据研究方法和案例解析,选择了本次的研究对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楼四楼建筑广场,于六月到七月连续六天的9时至21时之间,采集空间中人员定位数据、物理环境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对三种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性描述,分别以时间或空间作为标量获取不同的可视化结果。其次对比或叠加分析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视化图示,寻找其异同。经过上述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三种数据基于时间形成的序列以及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都有各自的特点,传达出不同信息内容。例如温度和湿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平稳,客观定位数据的空间分布状态在展览和平常两个期间差别较大等等。另一方面,探讨了使用者的主观喜好以及客观定位分别与物理环境数据之间的联系,即物理环境因素对使用者的选择有不同强度的影响,例如光照强度相比于其它因素与人员分布轨迹关系较大。这说明不同数据之间的组合验证会发现一些与以往判断相出入的信息,并能捕捉到该空间的关键性问题。最后,结合设计经验和数据分析结果,对空间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改造方法与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开拓了数据可视化分析在建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多源数据的采集、可视化与分析的完整流程进行梳理,并为今后基于数据的行为研究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更新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朱凯[10](2020)在《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逆向工程的产品快速数字化优势,结合产品创新和成本控制理念,解决企业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品质、成本控制等问题。将逆向工程技术引进家具开发领域,完善逆向开发的创新性。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由浅入深的解析塑料座椅的逆向开发构建与逆向后的产品创新。以促进逆向工程在塑料家具领域的应用,提升塑料类家具产品的创新能力及产品附加值,激发更多的家具产品创新与应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塑料座椅的快速数字化和设计创新过程,侧重对塑料座椅的逆向数字模型外观创新和结构优化,使产品快速开发的基础上更符合市场需求及品质需求。通过逆向工程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交叉并在塑料座椅开发中的应用,促进逆向工程向创新化发展,打破传统逆向工程“仿制”的弊端,突出与传统逆向开发模式所不同的创新性。首先,根据塑料座椅企业的特殊性,对塑料座椅企业产品开发时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和归纳,整理出目前存在的重难点,分别是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分析和归纳了问题导致的要素,初步构思出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解决开发重难点问题的方案。而后,对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归纳,为本文研究逆向工程在塑料座椅开发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深入研究了逆向数据测量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设备操作与校准,通过技术实施总结出适合于塑料座椅数字化测量的设备选择、设备校准方式、技术操作的方法和流程;整合并指出逆向数据的处理、优化、精简流程以及适合塑料座椅的点云数据处理和优化技术及原理;归纳塑料座椅的三维数字化点云的曲面重构和曲面光顺技术要点,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塑料座椅曲面重构及重构模型曲面光顺的问题。最后提出塑料座椅在逆向数据获取阶段应该注意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而,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创新方法对塑料座椅进行创新设计。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塑料座椅的品类和档次划分,重新规划了产品的策略;提出基于动势形态的造型元素提炼方法和用户痛点的形态划分元素提炼方法,结合造型设计开发软件,对塑料座椅的外观进行深化创新设计,总结出区别于传统逆向开发模式的外观创新要点和方式。最后,从结构问题优化与解决的角度出发,解决塑料座椅目前存在的结构设计缺陷和固定结构问题,使产品的可靠性和品质获得提升;根据成本控制的要求,对塑料座椅的材料、注塑件壁厚、加强筋设计进行优化,归纳结构成本优化的方法;从批量生产的角度出发,解决模具目前的浇口和顶针问题;最后总结了目前错误的结构设计思路,并利用工业设计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人体测量数据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测量数据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市场需求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普通住宅 |
1.3.2 餐厨空间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餐厨空间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综述 |
2.1 国内外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研究综述 |
2.1.1 国外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 |
2.1.2 国外住宅标准化相关文献综述 |
2.1.3 我国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 |
2.1.4 我国住宅标准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外住宅餐厨空间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住宅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2 我国住宅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3 国外住宅餐厨空间文献综述 |
2.2.4 我国住宅餐厨空间文献综述 |
2.3 我国餐厨空间的新需求与标准化趋势 |
2.3.1 我国餐厨空间的新需求 |
2.3.2 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目的、方法与对象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2 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分析 |
3.2.1 气候分析 |
3.2.2 饮食特点分析 |
3.2.3 餐厨行为特点分析 |
3.2.4 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设计要素 |
3.3 调研概况与餐厨空间现状总结 |
3.3.1 分阶段概况总结 |
3.3.2 餐厨空间概况纵向对比 |
3.3.3 餐厨空间使用现状概况 |
3.3.4 餐厨空间家具设施概况 |
3.4 调研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3.5.1 餐厨空间现存问题总结 |
3.5.2 餐厨空间调研尺度总结 |
第4章 餐厨空间标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人体工程学理论 |
4.1.1 餐厨空间的相关人体尺度 |
4.1.2 人体尺寸的应用原则 |
4.1.3 人体尺寸在餐厨空间的应用途径 |
4.2 标准化理论与应用 |
4.2.1 标准化的定义 |
4.2.2 标准化的原理 |
4.2.3 标准化的应用形式 |
4.3 家具及电器设备的尺度 |
4.3.1 厨房的家具尺度 |
4.3.2 厨房的电器设备尺度 |
4.3.3 用餐空间的家具尺度 |
4.4 功能分区与布置形式 |
4.4.1 餐厨空间的功能分区 |
4.4.2 厨房的流线与布置形式 |
4.4.3 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 |
5.1 现有标准规范的不足 |
5.2 餐厨空间的面积及尺度 |
5.2.1 厨房的最小面积尺度 |
5.2.2 厨房的适宜面积尺度 |
5.2.3 用餐空间的最小面积尺度 |
5.2.4 用餐空间的适宜面积尺度 |
5.3 餐厨空间的划分与标准化模式 |
5.3.1 餐厨空间的划分方法 |
5.3.2 操作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3 储藏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4 就餐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5 餐厨空间标准化尺度总结 |
5.4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组合方式 |
5.4.1 青岛市住宅套型综述 |
5.4.2 餐厨空间平面布置形式的选择 |
5.4.3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要素 |
5.5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设计 |
5.5.1 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图表 |
5.5.2 不同套型面积的标准化模式选择 |
5.5.3 家庭类型及餐厨空间模式 |
5.6 本章小节与图集汇总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家具仿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2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工程实践法 |
1.5.4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
2 逆向工程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
2.1 逆向工程简介 |
2.1.1 逆向工程技术 |
2.2 逆向工程与仿生设计 |
2.2.1 逆向工程与形态仿生 |
2.2.2 逆向工程与结构仿生 |
2.2.3 逆向工程与功能仿生 |
2.3 逆向工程应用于座具仿生设计中的优势 |
2.3.1 辅助生物形态定量分析 |
2.3.2 快速构建理想座具模型 |
2.3.3 实现座具快速成型 |
2.4 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实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生物特征的逆向采集与处理 |
3.1 生物原型与座具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
3.2 生物原型特征分析——以马蹄莲为例 |
3.2.1 马蹄莲形态特征分析 |
3.2.2 马蹄莲肌理特征分析 |
3.2.3 马蹄莲设计语义分析 |
3.3 马蹄莲形态三维数据采集 |
3.3.1 数据采集设备和软件平台 |
3.4 设备参数设定及采集前处理 |
3.4.1 设备参数制定 |
3.4.2 采集前处理 |
3.5 马蹄莲形态数字化 |
3.6 马蹄莲三维特征数据处理 |
3.6.1 数据前处理 |
3.6.2 点云特征优化 |
3.6.3 点云特征精简 |
3.7 马蹄莲三维模型重构 |
3.7.1 重构思路 |
3.7.2 模型重构 |
3.8 马蹄莲特征提取与可编辑化 |
3.8.1 曲面特征的提取与可编辑 |
3.8.2 特征线提取与追加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仿生座具设计方案推导与实践 |
4.1 座具的特征 |
4.2 仿生座具的设计原则 |
4.2.1 造型灵活性 |
4.2.2 结构稳定性 |
4.2.3 材料可塑性 |
4.2.4 环保轻量化 |
4.3 可编辑模型的方案推导 |
4.3.1 初始模型的产品化尺寸匹配 |
4.3.2 Nubrs转换T样条曲面 |
4.3.3 产品定位 |
4.3.4 功能和尺寸 |
4.3.5 设计方案推导 |
4.4 马蹄莲仿生座具方案可视化 |
4.4.1 方案一 |
4.4.2 方案二 |
4.4.3 方案三 |
4.5 产品落地性研究与工艺设计 |
4.5.1 材料设计 |
4.5.2 色彩设计 |
4.5.3 表面处理 |
4.5.4 成型工艺 |
4.5.5 工艺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5 方案评估与模型制作 |
5.1 模糊综合评价 |
5.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1.2 仿生座具的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5.2 方案细化 |
5.3 模型制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面向联合办公环境下的智能升降工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由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合办公模式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办公家具研究现状 |
1.3 办公概念阐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2 办公工位需求分析 |
2.1 环境场景分析 |
2.2 设计原则 |
2.3 功能需求分析 |
2.3.1 智能调节 |
2.3.2 私密性 |
2.3.3 基础功能 |
2.4 人性化需求分析 |
2.5 市场需求分析 |
2.6 智能工位应用与前景 |
2.6.1 智能工位应用 |
2.6.2 智能工位发展前景 |
2.7 本章小结 |
3 设计策略与方案优化 |
3.1 产品定位分析 |
3.2 概念方案设计 |
3.2.1 设计灵感 |
3.2.2 设计概念 |
3.3 方案筛选 |
3.3.1 方案评估 |
3.3.2 方案优化 |
3.4 产品模型构建与渲染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系统搭建 |
4.1 联合办公场景用户行为流程图 |
4.2 员工信息整理与数据库建立 |
4.2.1 实验内容 |
4.2.2 实验的基本设置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系统硬件配置方案 |
4.4 系统程序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5 智能升降工位设计实践 |
5.1 外观设计 |
5.1.1 结构设计 |
5.1.2 产品尺寸和人机关系 |
5.2 用户操作界面设计 |
5.2.1 工位调节界面 |
5.2.2 APP操作程序界面 |
5.3 人机交互设计 |
5.3.1 办公环境交互设计 |
5.3.2 工位交互设计 |
5.4 智能升降工位应用实践 |
5.4.1 硬件模型制作 |
5.4.2 系统搭载运行 |
5.4.3 办公空间使用场景 |
5.5 迭代优化构想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4)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
1.3.2 VR场景构建研究综述 |
1.3.3 用户知觉体验情绪测量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养老机构现状及其空间环境调研 |
2.1 国内部分城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1 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2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3 青岛市养老机构现状 |
2.2 调研对象选取 |
2.2.1 调研对象概要及其空间环境现状 |
2.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2.2.3 调研结果总结 |
2.3 划定研究空间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现存问题探析 |
3.1 居室空间内部问题 |
3.1.1 床位起居空间缺乏个人私密性 |
3.1.2 居室休息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
3.2 建筑空间内部问题 |
3.2.1 交通联系空间格局形式刻板化 |
3.2.2 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利用率低下 |
3.3 室内空间问题成因 |
3.3.1 空间设计层面问题成因 |
3.3.2 空间边界设计元素提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4.1 居室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1.1 床位起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2 居室休息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 建筑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2.1 交通联系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2 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3 室内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对策 |
4.3.1 居室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3.2 建筑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策略有效性验证 |
5.1 实验理论基础 |
5.1.1 VR技术结合建筑设计概述 |
5.1.2 VR与建筑空间交互设计理念 |
5.1.3 情绪诱发条件及场景设计原则 |
5.2 实验场景建立 |
5.2.1 实验场景构建依据 |
5.2.2 关键设计模式选取 |
5.2.3 对照实验场景建立 |
5.3 实验目的及技术条件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技术条件 |
5.4 实验时间地点及对象选取 |
5.5 情绪测量实验方法 |
5.5.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 |
5.5.2 主观情绪量表测试 |
5.6 实验实施流程 |
5.6.1 准备阶段 |
5.6.2 前测阶段 |
5.6.3 实验阶段 |
5.7 量化测评数据分析 |
5.7.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数据分析 |
5.7.2 主观情绪量表测量数据分析 |
5.7.3 综合对比分析 |
5.8 量化测评研究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养老机构居室空间场景模型构建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实验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智能办公家具交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交互设计的办公家具与空间概念分析 |
2.1 办公空间的特殊性 |
2.1.1 办公空间的定义 |
2.1.2 智能办公空间的实现 |
2.2 智能科技融入办公空间 |
2.2.1 智能家具 |
2.2.2 智能化设备 |
2.3 常用智能化办公家具的交互设计 |
2.3.1 智能升降桌的交互方式 |
2.3.2 智能柜的交互方式 |
2.3.3 智能灯的交互方式 |
2.4 系统智能办公家具的技术背景 |
2.4.1 网络协议技术 |
2.4.2 办公空间中的网络协议技术 |
2.4.3 电力载波通信(PLC)技术 |
2.4.4 Zigbee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办公空间中家具交互设计方法与用户需求理论研究 |
3.1 智能办公空间的横向与竖向设计 |
3.2 智能办公空间横向交互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
3.2.1 智能办公家具横向交互设计的概念 |
3.2.2 智能办公空间横向交互设计的特点 |
3.3 智能办公空间竖向交互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
3.3.1 智能办公空间竖向交互设计的概念 |
3.3.2 智能办公空间竖向交互设计的特点 |
3.4 基于智能化家具交互的用户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
3.4.1 基于智能化家具交互的用户需求的概念 |
3.4.2 基于智能化家具交互的用户需求的特点 |
3.5 智能化办公家具交互与用户需求的关联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办公家具的交互模式与交互行为分析 |
4.1 物与环境的交互分析 |
4.1.1 家具与建筑的生态交互 |
4.1.2 现实加虚拟环境下的智能交互 |
4.1.3 物与环境的共享性 |
4.2 人与物的交互分析 |
4.2.1 办公空间对办公人群的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 |
4.2.2 办公人群在智能化环境下引发的行为活动类型 |
4.3 实地调研动态行为活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问卷调研与分析 |
5.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5.1.1 问卷构成 |
5.1.2 问卷实施 |
5.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5.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
5.2.2 调查人群办公学习空间情况 |
5.2.3 调查人群对智能化办公的认知情况 |
5.2.4 调查人群对办公环境属性要求的情况 |
5.2.5 调查人群痛点及问题分析 |
5.2.6 调查人群对于交互方式意愿的分析 |
5.2.7 调查人群对于交互App的需求分析 |
5.2.8 调查人群对当前工作环境满意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化智能办公家具交互设计实践 |
6.1 智能化办公空间的模拟建设与规划 |
6.1.1 办公空间内交互客体的分区与布置 |
6.1.2 各区域主要功能介绍及客体交互设计思路 |
6.1.3 设计依据与目的 |
6.2 系统化智能办公家具交互App的设计实践 |
6.2.1 软件框架及主要功能设计 |
6.2.2 设备权限及隐私相关功能 |
6.2.3 App主页的主要功能及使用方法 |
6.2.4 智能柜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5 智能灯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6 智能升降桌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7 新风机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8 健康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9 系统后台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10 智能场景预设功能和使用方法 |
6.2.11 其他功能和使用方法 |
6.3 智能办公家具交互App在模拟场景中的可行性验证 |
6.3.1 模拟实体办公空间的可行性 |
6.3.2 使用App完成空间内智能交互动作的可行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软件着作权 |
附录1 智能办公家具交互问卷调查 |
(6)健康老年人居家用上肢训练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上肢训练的研究现状 |
1.2.2 家用上肢训练器的研究现状 |
1.2.3 现有上肢训练器面临的问题 |
1.2.4 QFD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5 公理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6 QFD-AD集成模型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老年人群需求与上肢功能分析 |
2.1 健康老年人的界定 |
2.2 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分析 |
2.2.1 生理特征 |
2.2.2 心理特征 |
2.3 老年人居家环境与行为调研分析 |
2.4 老年人居家健身需求分析 |
2.5 老年人上肢运动功能研究 |
2.5.1 上肢运动功能定义 |
2.5.2 老年人上肢关节活动的实验研究 |
2.5.3 老年人上肢活动主观难易度分析 |
2.5.4 老年人上肢活动最大关节角度分析 |
2.5.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用上肢训练器的分析和QFD-AD的应用 |
3.1 家用上肢训练器的调研分析 |
3.1.1 上肢训练器的定义及分类 |
3.1.2 家用上肢训练器存在的问题 |
3.1.3 家用上肢训练器的功能分析 |
3.1.4 家用上肢训练器的造型分析 |
3.2 QFD-AD在家用上肢训练器中的应用 |
3.2.1 上肢训练器的用户需求权重分析 |
3.2.2 上肢训练器的设计需求分析 |
3.2.3 上肢训练器的设计参数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实践 |
4.1 设计方案及草图 |
4.2 模糊信息公理求解最佳设计方案 |
4.3 设计定位 |
4.3.1 功能定位 |
4.3.2 造型定位 |
4.3.3 技术定位 |
4.4 产品方案 |
4.4.1 产品方案展示 |
4.4.2 产品方案优化 |
4.5 人机工程学分析 |
4.5.1 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
4.5.2 上肢训练器的使用模式分析 |
4.5.3 肩关节伸展训练人机分析 |
4.5.4 休闲座椅模式人机分析 |
4.5.5 肩关节水平伸展训练人机分析 |
4.6 最终方案 |
4.7 样机制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评价 |
5.1 JACK人机工程学设计与分析 |
5.2 JACK虚拟环境下上肢训练器人机分析及评价 |
5.2.1 建立仿真组 |
5.2.2 建立数字人模型 |
5.2.3 仿真组与数字人模型姿态匹配 |
5.2.4 上肢可达域分析与评价 |
5.2.5 上肢静态受力强度分析与评价 |
5.3 产品可用性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存在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东北地区的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模块化设计在各行业的应用 |
1.5 技术路线 |
2 东北地区定制衣柜理论分析与研究 |
2.1 定制衣柜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
2.1.1 定制衣柜的优势 |
2.1.2 定制衣柜的分类及主体结构 |
2.1.3 定制衣柜中常用的配件 |
2.1.4 东北地区定制衣柜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及要点 |
2.2 东北地区定制衣柜设计特点分析与研究 |
2.2.1 东北地区气候特点与衣物分析 |
2.2.2 东北地区衣柜功能需求分析与研究 |
2.2.3 东北地区衣物的储存方式 |
2.2.4 东北地区定制衣柜的功能划分 |
2.3 小结 |
3 东北地区家庭对衣柜使用情况的满意度分析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3.1.1 研究假设 |
3.1.2 模型设定 |
3.1.3 研究变量释义及可衡量标准界定 |
3.1.4 问卷设计及抽样调查 |
3.2 数据分析 |
3.2.1 调研结果的描述分析 |
3.2.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3.3 小结 |
4 东北地区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的功能模块尺寸研究 |
4.1 功能模块与物的尺寸 |
4.1.1 物的尺寸 |
4.1.2 标准模块的尺寸研究 |
4.1.3 模块尺寸界定 |
4.2 模块与人体尺寸 |
4.2.1 人体的尺寸 |
4.2.2 穿衣顺序与模块位置 |
4.2.3. 人体的功能尺寸研究 |
4.2.4 模块高度的范围的界定 |
4.3 小结 |
5 东北地区的模块化定制衣柜设计研究与应用 |
5.1 模块在衣柜设计中的应用 |
5.1.1 室内空间尺寸 |
5.1.2 实际衣柜尺寸调研 |
5.1.3 衣柜尺寸的设计研究 |
5.1.4 特殊柜体 |
5.1.5 柜体的开料 |
5.1.6 衣柜中功能部件尺寸 |
5.1.7 东北地区的模块化衣柜举例 |
5.2 东北地区衣柜模块化设计的应用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北地区衣柜使用感受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8)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相关产品及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特征及需求研究 |
2.1 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
2.1.1 家庭因素 |
2.1.2 学习因素 |
2.1.3 社会因素 |
2.2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特征研究 |
2.2.1 生理特征 |
2.2.2 心理特征 |
2.2.3 行为特征 |
2.2.4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特征研究的总结及启示 |
2.3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需求研究 |
2.3.1 案例调研 |
2.3.2 用户需求调查 |
2.3.3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需求分析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研究 |
3.1 青少年家具设计分析 |
3.1.1 市场分析 |
3.1.2 学习桌类家具 |
3.1.3 床类家具 |
3.1.4 学习椅类家具 |
3.1.5 目标群体相关家具设计情况 |
3.2 有效缓解抑郁症的相关设计 |
3.3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的启示与不足 |
3.3.1 艺术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的启示 |
3.3.2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及产品设计存在的不足 |
3.4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问题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
4.1 设计遵循原则 |
4.1.1 优化舒适性与安全性 |
4.1.2 功能针对 |
4.1.3 积极导向作用 |
4.2 青少年抑郁症家具设计 |
4.2.1 学习桌类 |
4.2.2 床类 |
4.2.3 座椅类 |
4.3 设计方案评价与反馈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3岁至17岁人体各尺寸百分位表 |
附录B 设计方案尺寸图 |
附录C 青少年抑郁症群体生活状态问卷调查 |
附录D 青少年抑郁症人群家具设计方案满意度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形式分类与使用现状 |
2.1 非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空间 |
2.1.1 概念来源与历史观点 |
2.1.2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与特征 |
2.1.3 非正式学习及空间形式 |
2.2 研究概念界定 |
2.2.1 相近概念辨析 |
2.2.2 本研究的概念限定范围 |
2.3 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现状 |
2.3.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2.3.2 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形式案例解析 |
3.1 独立行为模式承载空间 |
3.1.1 聚集性点状空间 |
3.1.2 边缘性线性空间 |
3.2 混合行为模式承载空间 |
3.2.1 平铺性面域空间 |
3.2.2 综合性整体空间 |
3.3 更新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
3.3.1 以节点或线性空间改造为主体 |
3.3.2 以单层空间改造为主体 |
3.3.3 以整体空间改造为主体 |
3.4 本章小结 |
4 非正式学习空间影响因素数据化与实验设计 |
4.1 多源数据采集的渠道与方法 |
4.1.1 多源数据的特征及用途 |
4.1.2 多源数据的空间采集途径 |
4.1.3 多源数据采集的设备与方法 |
4.2 实验设计 |
4.2.1 研究对象背景 |
4.2.2 设备简介与测量内容 |
4.2.3 实验步骤与设备布置 |
4.3 多源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4.3.1 多源数据收集 |
4.3.2 多源数据清洗与处理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1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 |
5.1.1 数据分析方法 |
5.1.2 数据可视化的意义与用途 |
5.1.3 数据可视化的逻辑 |
5.1.4 数据可视化方法的应用与拓展 |
5.2 单源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2.1 定位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2.2 物理环境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2.3 调查问卷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3 多源数据可视化与分析 |
5.3.1 定位数据与问卷数据关联分析 |
5.3.2 物理数据与定位数据关联分析 |
5.3.3 问卷数据与物理数据关联分析 |
5.4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
5.4.1 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总结 |
5.4.2 空间分布数据分析总结 |
5.4.3 数据与数据的比较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更新设计原则与方法 |
6.1 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原则 |
6.2 基于调查问卷提出的问题与策略 |
6.3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问题总结与更新设计 |
6.3.1 研究导向的整体理念 |
6.3.2 可变动的空间与构件 |
6.3.3 物理环境的问题与策略 |
6.3.4 室内细部优化措施 |
6.4 拓展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讨论 |
7.1 总结 |
7.2 本研究的优缺点及相关讨论 |
7.3 未来的工作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附录 |
(10)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行业背景 |
1.2 塑料座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究 |
1.2.1 塑料座椅的特殊性 |
1.2.2 企业的产品开发现状 |
1.2.3 导致开发现状的构成要素 |
1.2.4 初步解决方案构想 |
1.3 技术研究现状 |
1.3.1 逆向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2 逆向工程在家具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4 工程解决的问题及价值 |
1.4.1 工程解决的问题 |
1.4.2 工程的价值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2 逆向工程及其关键技术 |
2.1 逆向工程概述 |
2.2 应用领域 |
2.3 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 |
2.3.1 测量技术 |
2.3.2 数据处理技术 |
2.3.3 基于IMAGEWARE的曲面重构技术 |
2.3.4 基于参数化的模型曲面构建技术 |
2.3.5 曲面光顺技术 |
2.4 逆向工程现有的不足之处 |
2.5 塑料座椅的逆向工程方案构思 |
2.6 本章小结 |
3 塑料座椅的逆向工程开发实践 |
3.1 引言 |
3.2 塑料座椅的点云数据获取 |
3.2.1 表面的喷粉处理 |
3.2.2 贴扫描反射贴片 |
3.2.3 三维扫描仪的操作与校准 |
3.2.4 三维影像的精准获取与格式输出 |
3.3 塑料座椅点云数据处理 |
3.3.1 点云特征基准面的拼合 |
3.3.2 杂点的删选与剔除 |
3.3.3 点云特征的修补 |
3.3.4 点云数据的优化与提炼 |
3.4 塑料座椅的曲面重构 |
3.4.1 IGES网格数据的预处理 |
3.4.2 塑料座椅模型曲面重构实施 |
3.4.3 塑料座椅曲面重构的技术要求与特征评价 |
3.5 塑料座椅模型的曲面光顺 |
3.5.1 塑料座椅曲面光顺处理实施 |
3.5.2 塑料座椅重构曲面的曲率分析 |
3.5.3 塑料座椅曲面重构后精度分析 |
3.5.4 塑料座椅曲面光顺的评价标准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逆向数字模型的塑料座椅设计创新与优化 |
4.1 引言 |
4.2 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创新导入 |
4.2.1 产品重新定位与划分 |
4.2.2 外观设计元素提炼 |
4.2.3 设计创新工程深化 |
4.2.4 设计创新的技术要点 |
4.3 基于成本控制的结构优化 |
4.3.1 需优化的结构问题 |
4.3.2 产品固定结构问题解决 |
4.3.3 注塑件壁厚优化 |
4.3.4 加强筋设计问题解决 |
4.3.5 脱模斜度优化 |
4.3.6 模具结构优化与问题改善 |
4.3.7 结构设计思路的转变 |
4.4 本章小结 |
5 技术应用评价 |
5.1 技术评价 |
5.2 技术应用反馈 |
5.2.1 经济价值体现 |
5.2.2 品质提升体现 |
5.2.3 成本控制体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人体测量数据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D]. 金家佳.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D]. 刘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面向联合办公环境下的智能升降工位设计[D]. 马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4]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安家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5]智能办公家具交互设计与研究[D]. 王子轩.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6]健康老年人居家用上肢训练器设计研究[D]. 赵如玉. 东华大学, 2021(01)
- [7]基于东北地区的定制衣柜模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D]. 范郡胜.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适于青少年抑郁症人群的家具产品设计研究[D]. 赵温馨.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李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逆向工程的塑料座椅开发技术研究[D]. 朱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