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存在主义主人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伯纳德·,马拉默德,《新生活》,存在主义,苦难与救赎
存在主义主人公论文文献综述
舒畅[1](2019)在《从存在主义视域看犹太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苦难与救赎——以伯纳德·马拉默德笔下的《新生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伯纳德·马拉默德是20世纪美国着名犹太作家之一,被誉为最具犹太性的作家,其第叁部作品《新生活》延续了犹太文学作品一贯的主题——苦难与创伤,小说主人公莱文有着家庭环境的心理创伤,又遭受了职场和情场的孤独与迷惘,最终通过自我调适实现了救赎。本文试从存在主义视角对莱文的命运进行分析,观照其从困境中寻求超越的转变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郭蓉[2](2017)在《《钟形罩》主人公生存困境的存在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钟形罩》是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一部半自传性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埃斯特在1950年美国男权文化膨胀时期的生存困境。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为切入点,认为钟形罩意象的形成无关外部力量的压制,而是起源于主人公过于拘泥他人注视所造成的自我异化。主人公埃斯特过于拘泥他者的注视,遭到以父权制为代表的他者的异化,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主人公试图通过想象和自杀来逃避他者注视和异化的困境,但自欺性的逃避抹去了埃斯特的存在和自我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加剧了主人公的异化。在诺兰医生的帮助下,埃斯特最终运用自由选择勇敢抛弃异化的自我、打碎窒息的钟形罩,回归社会,根据自由意志构建自我,而作者普拉斯却自困于钟形罩,失去真正自我。本文分析了由于过分注重他人注视、不能平衡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所引发的精神困惑。面对钟形罩的形成,一味自欺逃避并不能使解决困境,而应运用自由选择打破钟形罩,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本文同时指出尽管《钟形罩》被认为是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但主人公埃斯特只是作者普拉斯的理想自我,普拉斯本人一生未突破钟形罩,并最终以自杀自欺来逃避钟形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欣[3](2017)在《《艰难时世》中女主人公露意莎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艰难时世》是狄更斯直接描写劳资矛盾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功利型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女性的悲惨遭遇,并通过当时环境中几个典型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艰难时世》作为狄更斯晚年写作生涯的重要着作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主要是对《艰难时世》中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功利型社会以及狄更斯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情怀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国内学者对《艰难时世》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主要是从其写作技巧、叙事特征及男性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本文将运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艰难时世》进行解读,即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对女主人公露意莎的不幸婚姻和悲惨生活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其所处的压迫地位及自我成长的过程。从而得出女性若想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就一定要坚强果敢,独立自主。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查尔斯·狄更斯的生平及《艰难时世》的主要内容,并梳理了国内外对狄更斯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是其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内涵。其内涵主要分为叁个方面:女性生存处境,女性他者地位与自我觉醒,以及女性的自我超越。第二、叁、四章分别从上述叁方面理论内涵对《艰难时世》进行详细解读。第二章主要是从社会困境及内心困境两方面对露意莎的生存处境进行阐述,揭示出当时女性所遭受的外部压迫及内心创伤。第叁章则进一步分析了露意莎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并体现在叁个方面:露意莎的他者地位,露意莎的思想转变以及露意莎在行动方面的反抗。第四章主要论述露意莎的自我超越,并从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一方面是追求身体与精神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勇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解救他人于危难。这是女性彻底摆脱父权社会并超越自我的体现。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概述。在《艰难时世》这部作品中,狄更斯以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为创作原型,塑造出众多被功利型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但女主人公露易莎却不甘屈服于社会现实,为所有女性树立了一个勇于追求自我并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正面形象,从而反映出狄更斯对女性实现自我觉醒并挣脱父权制束缚的美好愿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秋霞[4](2016)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维莱特》中女主人公露西的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夏洛蒂·勃朗特把更多的笔触用来描述在生活中饱受磨难的单身知识女性,以唤醒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自我意识。作为她的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维莱特》写于她创作的成熟阶段,更是表达了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小说描写了一位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未婚女性露西在异国他乡找寻个人存在价值和确认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世界的荒谬,人在荒谬世界所经历的异化和焦虑等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在女主人公露西身上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艰难的生活处境让露西对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产生了困惑和迷惘。但她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正视现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突破自在的限制,实现自为,这又与萨特的自我超越的存在主义思想相契合。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以及他者的影响,露西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她努力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探索和建构,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找寻到爱情、事业中的自我身份以及获得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本文尝试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维莱特》,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女主人公露西的生存状态以及身份认同问题,旨在剖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生存困境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作用。本研究能让我们对这部小说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的存在状态,她们的觉醒和反抗意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启示:有时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是可以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行动,不断自我超越,努力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终究会突破环境的限制,在社会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彰显自己价值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孟祥飞[5](2016)在《《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萨姆赛特·毛姆是英国着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毛姆一生着作颇丰,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建树,被冠以“英国当代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作品以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人性洞察力而着称。毛姆的一些作品常以东方为背景,大多以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爱情、婚姻以及殖民统治为题材,包括《在中国屏风上》、《面纱》、《苏伊士以东》。其中《面纱》是众多作品中最受读者喜爱的的一部,被译成多国语言,还被搬上了银幕。《面纱》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创作背景,作品中体现的情感道德冲突,以及对人性的尖锐反讽,使其被誉为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对《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进行剖析,详细分析造成凯蒂他者地位的根本原因以及凯蒂在摆脱他者地位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毛姆的生平以及《面纱》这部作品,并对该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一章理论基础部分概述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主要内容,即女性的生存处境、他者以及自由选择与责任。第二、叁、四章分别从上述叁个方面来分析女主人公凯蒂从他者到自我转变的过程。第二章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英国功利社会的性别分工、家庭模式、婚姻制度,探讨凯蒂的生存困境。第叁章论述凯蒂在寻求自由的过程中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在社会教条和母亲双重压迫下处于他者身份的凯蒂,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她开始逐步反抗父权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桎梏以及无爱婚姻的束缚,修道院的工作使凯蒂重新认识了亲情和爱情,并实现了女性自身存在的意义。第四章论述凯蒂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面临的女性的欲望以及生死选择,进而探讨选择和责任的关系。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结概述,在经历众多磨难后,凯蒂成长为一名追求自由、独立的坚强女性。从而得出,女性有能力拒绝扮演由父权社会定义的传统角色,摆脱他者地位,成为自由、独立的主体。因此,运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分析解读小说,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拓宽研究《面纱》的视角,而且能够唤起我们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曹颖哲,苏佳[6](2016)在《“隐忍”还是“掌控”——《美国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存在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所创作的《美国叁部曲》之一。小说描述了二战后和越战期间,一个成功犹太企业家族在经历了重重痛苦后最终美国梦破灭的遭遇。运用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欺"和"与他人的具体关系"观点探讨小说主人公瑞典佬如何试图掌控一切却又步步隐忍而最终陷入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分析瑞典佬的生存状态,指出人类在作出选择后应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而不是选择逃避陷入自欺,并鼓励人类积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冲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苏佳[7](2016)在《《美国牧歌》中主人公利沃夫的存在主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菲利普·罗斯是当今最着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也是第叁位在世时作品就由美国文库出版综合性、定论性版本的作家。迄今为止,罗斯已在创作领域耕耘逾六十载,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罗斯的作品不仅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荣获了美国文学界的各种奖项和荣誉。《美国牧歌》是罗斯的《美国叁部曲》之一,被誉为最有深度和最有思想的小说之一,并于1998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美国牧歌》不仅是反映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更是一部影响全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佳作。本论文运用萨特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理论对主人公利沃夫从一名优秀犹太企业家到最终陷入困境深渊的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利沃夫陷入痛苦生存境遇的原因。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罗斯及其作品,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罗斯作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存在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萨特,并对本论文涉及到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进行简要说明。第叁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运用存在主义的叁个基本观点分析主人公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首先,分析利沃夫所处时代的荒诞性,并分析在如此荒诞的社会环境下利沃夫的痛苦生存状况。其次,对利沃夫处于与他人冲突中的存在加以分析,并探讨了在此过程中为追寻牧歌生活,利沃夫形成了异化、虚无和焦虑的困惑性本质。最后,从利沃夫的叁次自由选择进行分析,揭示利沃夫在叁次选择均失败后,不但没有承担责任反而逃避失败并陷入自欺。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出《美国牧歌》中主人公利沃夫在荒诞和冲突的生活中无力面对自身的困惑和选择的失败而最终陷入生存困境深渊的过程。同时,运用存在主义分析利沃夫陷入困境的根源能够鼓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要直面荒诞和与他人的冲突,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自欺,才能最终实现自身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晓宇[8](2015)在《论《向北迁徙的时节》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以解读主人公穆斯塔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伊布·萨利赫是苏丹最着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代表作《向北迁徙的时节》中,运用纯熟的意识流、内心独白等技巧,通过描写主人公穆斯塔法早年求学海外,但因受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影响,荒诞地寻求刺激,最终自杀的故事情节,窥视阿拉伯知识分子面对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表现出明显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因此,本文以主人公穆斯塔法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解释作品中隐含的存在主义哲学。(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28期)
魏衍学[9](2015)在《从存在主义视角看《萨勒姆女巫》中主人公的身份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重建主体人格的平民悲剧。该剧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度伦理关怀和道德启谕。笔者根据萨特"自由本体论"的相关概念,结合对《萨》剧主人公主客体人格变迁的研究,着重阐释叁方面的主题:人客体化存在的必然性;普罗克托在人格统一性自欺和真诚之间的挣扎;普罗克托重建主体人格所承载的道德启谕。(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孙小琴[10](2014)在《论《天边外》浪漫主义主人公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剧作《天边外》(1920)是一部典型的诗意剧作,它揭示了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运用对比与隐喻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罗伯特这个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奥尼尔首先用诗意的语言赋予他浓厚的梦幻色彩,使他笼罩在理想、空灵的光环下,其次赋予他古希腊悲剧命运,并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其理想主义精神,最后以结核病的隐喻赋予他崇高的死亡。文章从浪漫主义的艺术视角对罗伯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与观照。(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存在主义主人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钟形罩》是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一部半自传性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埃斯特在1950年美国男权文化膨胀时期的生存困境。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为切入点,认为钟形罩意象的形成无关外部力量的压制,而是起源于主人公过于拘泥他人注视所造成的自我异化。主人公埃斯特过于拘泥他者的注视,遭到以父权制为代表的他者的异化,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主人公试图通过想象和自杀来逃避他者注视和异化的困境,但自欺性的逃避抹去了埃斯特的存在和自我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加剧了主人公的异化。在诺兰医生的帮助下,埃斯特最终运用自由选择勇敢抛弃异化的自我、打碎窒息的钟形罩,回归社会,根据自由意志构建自我,而作者普拉斯却自困于钟形罩,失去真正自我。本文分析了由于过分注重他人注视、不能平衡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所引发的精神困惑。面对钟形罩的形成,一味自欺逃避并不能使解决困境,而应运用自由选择打破钟形罩,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本文同时指出尽管《钟形罩》被认为是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但主人公埃斯特只是作者普拉斯的理想自我,普拉斯本人一生未突破钟形罩,并最终以自杀自欺来逃避钟形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在主义主人公论文参考文献
[1].舒畅.从存在主义视域看犹太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苦难与救赎——以伯纳德·马拉默德笔下的《新生活》为例[J].名作欣赏.2019
[2].郭蓉.《钟形罩》主人公生存困境的存在主义解读[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徐欣.《艰难时世》中女主人公露意莎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刘秋霞.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维莱特》中女主人公露西的身份认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
[5].孟祥飞.《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6].曹颖哲,苏佳.“隐忍”还是“掌控”——《美国牧歌》主人公瑞典佬的存在主义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7].苏佳.《美国牧歌》中主人公利沃夫的存在主义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8].王晓宇.论《向北迁徙的时节》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以解读主人公穆斯塔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
[9].魏衍学.从存在主义视角看《萨勒姆女巫》中主人公的身份重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孙小琴.论《天边外》浪漫主义主人公的塑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