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化粘着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XD1机车,粘着利用控制,ARMA,软件优化
优化粘着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顺,刘振华,高首聪,张征方,胡云卿[1](2014)在《HXD1机车粘着利用控制软件优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HXD1型国产化电力机车在西安铁路局西康段大坡道启车、提速中存在牵引力发挥不足的问题,通过改进车速计算方法,并利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最优估计滤波理论,优化了蠕滑速度微分估算,提升了牵引力发挥。经过西康段的牵引试验,证明该算法可以提升HXD1机车粘着利用率,达到了牵引力充分发挥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4年06期)
崔小岳,何秋泠,邓雪松[2](2014)在《电力机车粘着控制中滤波环节的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电力机车粘着控制中滤波环节设计优化的问题。在电力机车的粘着控制研究中,传统滤波环节操作繁琐,依靠运行实验反复调试,对控制程序改动大导致实验成本较高,没有形成有效的设计方法。为克服上述问题,采用MATLAB工具与FPGA平台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解决了实验中滤波环节的设计问题。利用FDATools设计所需要的滤波器并结合Fdesign实现数据定点化,之后利用Simulink-Modelsim联合仿真并转换Verilog HDL代码,在FPGA平台上得以实现。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保证了良好滤波效果的基础上,大幅缩短设计时间,使得在车辆实验中便于快速修改,同时也为后续的粘着控制板卡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4年08期)
李宁洲,冯晓云,卫晓娟[3](2014)在《动态多子群QPSO算法及其在机车粘着优化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列车重载和高速运行时轮轨间粘着存在极限状态以及此时最优粘着利用能否获得的问题,利用所提出的动态多子群QPSO算法训练神经网络,并基于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设计了机车粘着智能优化控制器,通过对电机转矩的动态调整,实现了轮轨间粘着的最优利用。仿真研究中,利用典型测试函数对所提出的动态多子群QPSO算法进行性能测试,证明该算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寻优精度和效率,能有效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学习能力,将该算法应用于机车粘着优化控制中,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林文立,刘志刚,方攸同[4](2012)在《地铁列车牵引传动再粘着优化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利用轮轨间粘着力,保障列车牵引/制动性能的发挥,提出基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地铁牵引传动的再粘着优化控制方法,当检测到车轮发生空转/打滑时,可根据转矩、速度等信息快速搜寻到当前路况下的最大粘着峰值点,并通过对给定转矩的动态调整,实现轮轨间最优的粘着利用.为兼顾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提出全维渐近状态观测器的极点配置方法,并建立了MATLAB/Simulink模型进行实例仿真和现场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控制方法再粘着的整体利用率大于80%,满足地铁列车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建柏,曾云[5](2011)在《HX_D1C机车粘着利用控制的研究与优化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HXD1C机车在兰州铁路局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对机车粘着利用控制软件做出相应的改进。同时介绍了基于加速度微分的控制策略,提供相关的试验波形。结果表明粘着利用控制软件的改进切实提高了HXD1C机车在长大坡道和小曲线半径线路条件下的牵引性能。(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1年03期)
黄景春,肖建,蒋林,陈爽[6](2009)在《利用小波分析和云模型实现机车优化粘着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电力机车粘着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包含粘着特性的机车牵引力传递模型;利用小波分析消除车轮速度信号中干扰噪声,提高机车空转趋势识别的可靠性。云模型将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定性概念和定量表示间的转换;针对机车牵引系统的强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设计了云模型粘着控制器。通过与传统的粘着控制方法对比表明,小波分析和云模型粘着控制方法不但可以有效抑制空转,同时可以实现优化粘着控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王辉,肖建[7](2003)在《小波分析在机车优化粘着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机车粘着控制中粘着利用机理,提出了空转趋势识别方法,并采用小波变换这一工具对含有随机干扰信号的瞬时轮周加速度信号进行了多分辨率分析,即把轮周加速度信号分解为多个层次的细节部分和平滑部分。轮周加速度信号中的噪声被分解到了各层的细节部分,由剩余的平滑部构成轮周加速度发展趋势曲线,并对其微分。然后根据其加速度微分值进行空转趋势识别。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空转趋势识别方法的模糊粘着控制能充分利用粘着力,避免空转发生;小波分析方法的应用有效避免空转趋势误识别,提高了粘着控制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R,Schreiber,王渤洪[8](1995)在《建立在粘着特性曲线斜率基础上的优化叁相交流机车粘着利用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的粘着利用的最佳控制,能获取用现有方法还不能认识的空转和打滑状态。它是能准持续运行在最大粘着系数附近的控制方案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力牵引快报》期刊1995年12期)
优化粘着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电力机车粘着控制中滤波环节设计优化的问题。在电力机车的粘着控制研究中,传统滤波环节操作繁琐,依靠运行实验反复调试,对控制程序改动大导致实验成本较高,没有形成有效的设计方法。为克服上述问题,采用MATLAB工具与FPGA平台相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解决了实验中滤波环节的设计问题。利用FDATools设计所需要的滤波器并结合Fdesign实现数据定点化,之后利用Simulink-Modelsim联合仿真并转换Verilog HDL代码,在FPGA平台上得以实现。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保证了良好滤波效果的基础上,大幅缩短设计时间,使得在车辆实验中便于快速修改,同时也为后续的粘着控制板卡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化粘着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顺,刘振华,高首聪,张征方,胡云卿.HXD1机车粘着利用控制软件优化改进[J].机车电传动.2014
[2].崔小岳,何秋泠,邓雪松.电力机车粘着控制中滤波环节的优化设计方法[J].计算机仿真.2014
[3].李宁洲,冯晓云,卫晓娟.动态多子群QPSO算法及其在机车粘着优化控制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
[4].林文立,刘志刚,方攸同.地铁列车牵引传动再粘着优化控制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
[5].张建柏,曾云.HX_D1C机车粘着利用控制的研究与优化改进[J].机车电传动.2011
[6].黄景春,肖建,蒋林,陈爽.利用小波分析和云模型实现机车优化粘着控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
[7].王辉,肖建.小波分析在机车优化粘着控制中的应用[J].铁道学报.2003
[8].R,Schreiber,王渤洪.建立在粘着特性曲线斜率基础上的优化叁相交流机车粘着利用的控制[J].电力牵引快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