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于丹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元典,丹现象,出版业
于丹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唐慧梅[1](2016)在《文化元典遭遇现代化困境“于丹现象”给出版业带来的契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文化元典遭遇现代化的困境中,看"于丹现象"给出版业带来的契机。文化元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却遭到了困境。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在跨媒介的融合中,"于丹现象"的出现,给文化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足以说明"于丹现象"的影响力之大。如果出版业能恰好的抓住"于丹现象"的影响,依据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出版业的困境中找到发展的契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文化元典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丹现象"的正负面影响,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作了一些思考,最终得出出版业只要抓住机会,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发展的契机,并且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2期)
刘学明[2](2015)在《“于丹现象”何错之有》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此后,在出版界、学术圈、政商界、时尚界,刮起一阵阵旋风,她的书累计过千万,她成为各类媒体的常客,她出入政府学习、市民讲堂、职业培训,被冠以“精神导师”(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5-10-21)
杨少涵[3](2014)在《普及经典还是扭曲经典?》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丹的确存在其自身的硬伤与短板,从不同角度来指出其硬伤,以期修正之,是必须的。于丹在大众媒体包装下的流行产品,往往是打着普及经典的旗号,却不小心做了扭曲经典的事情,也便有了骤热骤冷,这也许是大众流行现象的内在特质。 一 《于丹〈论语〉(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4-12-18)
王银燕[4](2014)在《自我说服的实现——“于丹现象”受众的修辞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丹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化倾向,即传统文化的复兴。虽然,于丹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于丹现象"仍然有着庞大的受众。这一现象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其他的说服手段,其中之一则是受众的自我说服。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知晓于丹教授本人及其讲座内容,进而自我构筑于丹本人及其理论甚至《百家讲坛》节目的修辞权威,并通过自我接收于丹的修辞暗示,促成自我的思维论辩,最终完成修辞接受。(本文来源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孙小兵,蒋存祺[5](2013)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于丹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2012年于丹在北大被轰事件出发,分析了大众文化背景下该事件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人人都拥有话语权的时代,更需要包容和理解,同时要理性发表看法,避免对文化以及文化学者的过度消费。(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3年11期)
金浪[6](2013)在《由“于丹现象”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由"于丹现象"引发思考,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有效作用、方法途径、鲜明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致力于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参考,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21期)
钱理群[7](2013)在《“于丹现象”的社会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着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商》期刊2013年01期)
肖鹰[8](2012)在《从“求真悦学”到“视学为术”——“于丹现象”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求真悦学王国维是开创20世纪中国新学的大师巨子,陈寅恪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王静安先生遗书》)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自沉昆明湖是为殉文化精神而死,他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思想而(本文来源于《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叁十年评论精选(下)》期刊2012-07-01)
王萌萌[9](2012)在《传统文化遭遇现代传媒——“于丹现象”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舞台上出现一位宣讲孔子之道的"学术超女",以致后来被媒体追捧为"女孔子",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教师——于丹。自从在央视一炮而红后,于丹将其讲稿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命名为《于丹〈论语〉心得》也取得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对于于丹这种用现代传媒宣讲传统文化的方式,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3期)
江艺敏[10](2011)在《从于丹现象看《论语》的当代处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于丹〈论语〉心得》只是当代社会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它在给大众启蒙的同时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传达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使《论语》在当代陷于尴尬境地。(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1期)
于丹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此后,在出版界、学术圈、政商界、时尚界,刮起一阵阵旋风,她的书累计过千万,她成为各类媒体的常客,她出入政府学习、市民讲堂、职业培训,被冠以“精神导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于丹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唐慧梅.文化元典遭遇现代化困境“于丹现象”给出版业带来的契机[J].商.2016
[2].刘学明.“于丹现象”何错之有[N].中华读书报.2015
[3].杨少涵.普及经典还是扭曲经典?[N].文学报.2014
[4].王银燕.自我说服的实现——“于丹现象”受众的修辞学解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5].孙小兵,蒋存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于丹现象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6].金浪.由“于丹现象”引发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
[7].钱理群.“于丹现象”的社会危害[J].中国民商.2013
[8].肖鹰.从“求真悦学”到“视学为术”——“于丹现象”批判[C].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叁十年评论精选(下).2012
[9].王萌萌.传统文化遭遇现代传媒——“于丹现象”文献综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10].江艺敏.从于丹现象看《论语》的当代处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