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元理解准确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语音信念,元理解监测,语音回路
元理解准确性论文文献综述
丰雨[1](2014)在《语音及语音信念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对人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阅读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也要从元认知的角度考虑。根据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有效的阅读,不仅要求读者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求读者能够正确的判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只有准确的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更有效的学习。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正逐步被新兴的教学方法取代。多媒体日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语音、动画、图片与传统的文字材料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趋势下,阅读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有了语音、图片等新元素的加入。因此,有关阅读理解的研究也必须要考虑这些新因素的加入对阅读的影响。元理解的研究经过二叁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深入。在元理解理论指导之下,研究者对影响元理解监测准确性因素的研究逐渐从客观因素转向主观因素。近年来,元理解领域对信念、期待等因素的讨论越来越多,但研究的结果却不太一致。因此继续研究下去是很有必要的。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试图探究语音以及语音信念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是否有影响以及有何种影响。这里的语音信念是指读者是否相信语音有促进阅读理解的作用。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2(有语音和无语音)×2(相信和不相信)完全随机设计,旨在考查两种因素对阅读理解成绩及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语音类型,分为无语音、普通话语音和法语语音叁个水平,旨在考查在没有信念激活的情况下,语音对读者阅读理解和元理解监测准确性是否有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语音对阅读理解成绩无显着影响;(2)在无信念激活的情况下,语音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有消极影响;(3)不管实际上有无语音,只要读者相信语音有促进作用,就会提高其阅读理解测验的回忆成绩;(4)相信语音的作用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有消极影响,不相信语音作用的读者,其元理解监测准确性显着高于相信的读者。以上结果说明,相比充满人声的环境而言,安静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阅读理解。而对待信念要分情况看。如果处在一个充满人声的环境里,那么相信语音的作用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虽然不相信语音的作用会导致阅读成绩的下降,但却会提升元理解监测准确性。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来看,不相信似乎比相信更好。当然,一个人的信念如果不是那么好转变的话,反过来看,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合适的阅读环境就变得很重要了。(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0)
丰雨[2](2013)在《语音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的"阅读-判断-测试"范式,通过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同步呈现该文本的语音来考察语音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一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在阅读中的语音呈现情况,分为有语音与无语音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自信心判定等级、阅读理解成绩和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结果显示:(1)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自信心判定等级要显着低于无语音条件;(2)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略低于无语音条件,但无显着差异;(3)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要显着高于无语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阅读中同步呈现该阅读文本的语音会阻碍被试对文本的学习,但这种"阻碍"基本不是体现在阅读成绩上,而是体现在被试对所学文本的自信心判定上。实验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在阅读中的语音呈现情况,分为普通话语音、韩语语音及无语音叁个水平。因变量为自信心判定等级、阅读理解成绩和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考察语音影响元理解的原因是语音本身还是因为语音中所包含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结果显示:(1)叁种条件下的自信心判定等级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无语音条件下最高,韩语语音条件下最低;(2)无语音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跟韩语语音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普通话语音条件;(3)韩语条件下,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语音中包含的信息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文本的学习,影响元理解相对精度的是语音中包含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语音本身。(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孙丽影[3](2013)在《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理解监测是元记忆监测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的监测理解的好坏程度,那么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关于元理解监测的一个经典操作程序是:先给读者呈现阅读材料,然后让读者对阅读的材料的理解程度做出理解监测等级的判断,最后读者完成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测验题目。读者的元理解监测相对准确性的是通过读者的理解监测等级的判断和最终的测验成绩的gamma相关求得。相关研究表明元理解监测准确性和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具有相关性,所以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读者的元理解准确性。本研究旨在从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材料的加工方式着手,探究这两者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本文包含两个实验,其中实验一考察的是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对读者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再认题,推理题的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多媒体呈现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元理解监测的判断。(2)多媒体呈现方式提高了推理题目的成绩和元理解准确性。既然呈现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元理解准确性,那么在多媒体呈现方式下,采取概念图的加工策略是否会进一步提高读者的元理解准确性呢?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究概念图的加工策略对多媒体呈现的材料的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以及概念图对再认题和推理题目的元理解准确性是否有影响。实验概念图变量分为无概念图组,即时概念图组合延迟概念图组。实验结果表明:(1)概念图加工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多媒体材料元理解监测判断。(2)概念图加工学习策略能提高元理解准确性。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多媒体呈现方式会提高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及其监测准确性,而且在阅读多媒体呈现的材料中采用概念图加工学习策略可以进一步读者提高元理解监测及其监测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6)
韩婷婷[4](2010)在《不同认知任务与判断形式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推测和确认的思维过程。读者依靠自己的阅读监测能力来判断自己是否读懂了文章。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读者的监测能力很低,并且表现出过度自信的问题。即并没有掌握学习材料,但是自己认为已经很好的学习了文章的内容。因此本研究从提高读者的监测能力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在不同的判断形式下,以及采用不同的认知任务,对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会有怎样的影响,以期寻求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文中所指的元理解监测是指理解评估这一层面,即个体对自己阅读文章的阅读过程以及结果的主观估计。采用自信评价法来测量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本文中分两个部分进行,研究一与研究二都采用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采用2(判断形式)×3(被试类型)被试间设计。研究一用回忆作为认知任务,研究元理解监测的延迟效应,以及术语特定性判断能否更好的提高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研究二中采用关键词作为认知任务,研究采用两种判断形式以及关键词认知任务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通过上述的两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延迟回忆与延迟关键词均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术语特定性判断比全局判断更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准确性。2、在两种认知任务中,都是全局判断的成绩好于术语特定性判断。3、在术语特定性判断形式下,回忆认知任务中,延迟回忆降低了过度自信,关键词任务中,延迟关键词也降低了被试的过度自信。(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0-05-01)
骆振华[5](2010)在《阅读材料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理解是元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元理解准确性是指对阅读材料理解程度的主观判断与实际表现之间的一致程度,分绝对准确性和相对准确性两种。元理解准确性是当前元理解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20多年的元理解研究表明,个体的元理解准确性普遍偏低,而偏低的原因与材料的特征、阅读加工方式、迁移适当程度等有关。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了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即阅读所用材料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目的:探究阅读材料的特征包括文本难度、母语非母语及一组材料中难度差异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叁个实验,均采用组间设计,每组被试20人,均为过了英语六级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分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被试的专业、性别分布均衡。实验一,随机分配的两组被试分别阅读英语六级材料和四级材料,并完成相应测验题,考察被试在阅读不同难度的材料时元理解准确性的差异。实验二,随机分配的两组被试分别阅读英语六级材料和其中文译文材料并完成相应测试题,考察被试在母语和非母语条件下所得元理解准确性的差异。实验叁,在实验一基础上,加一组被试阅读叁到八级的英文混合材料及完成相应测试题,考察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元理解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实验一,在绝对准确性方面,被试在英语四级材料上的得分高于英语六级材料;在相对准确性方面,被试在两种材料上的表现没有显着差异,结果不支持适宜效果假设。实验二,在绝对准确性方面,中文条件下被试对理解程度的主观评价值高于英文条件下的主观评价值,但是在答对题目的数量上,二者没有显着差异;而在相对准确性方面,二者亦没有显着差异。实验叁,混合难度英文材料所得元理解相对准确性高于英语四级和六级材料所得相对准确性。结论:(1)材料难度会影响元理解的准确性。在绝对准确性方面,材料越难,准确性越低。而在相对准确性方面,材料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复杂。总体来说,适宜效果假设仍然成立,太难或太容易的材料均会影响相对准确性。材料难度适中时,相对准确性较好,但是适中范围是较宽的,在这一适中范围内,材料难度对相对准确性的影响不大。(2)母语和非母语条件下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元理解的绝对准确性在母语语境中高于非母语语境,但相对准确性则在两种语境中没有显着差异。(3)一组材料内各篇文章之间的难度差异程度对相对准确性有明显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时,各篇文章彼此之间难度差异越大,相对准确性越高;反之,相对准确性越低。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元理解的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10-05-01)
曾旭丽[6](2009)在《摘要和自我提问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判断自己是否读懂文章的能力对有效阅读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理解监测。一个经常被研究者使用的测量理解监测能力的方法是学习者先阅读文章,接着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做出评估,然后进行理解测验。监测准确性通过学习者的理解评估和成绩之间的相关来计算,这个相关称为元理解准确性。监测准确性和学习者有效自我调节学习之间有着重要关系,所以研究提高元理解准确性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在阅读理解中使用摘要和自我提问,检验这两个策略对元理解准确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要重点探讨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两个策略对记忆性测验(细节题)和理解性测验(推断题)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3(无摘要、即时摘要、延迟摘要)×2(推断题、细节题)混合实验设计,旨在验证摘要策略对元理解准确性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即时摘要和延迟摘要对细节题和推断题的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二也采用3(无提问、非指导性提问、指导性提问)×2(推断题、细节题)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查自我提问策略对元理解准确性的促进作用,并探讨非指导性提问和指导性提问对推断题和细节题的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摘要策略和自我提问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监测。(2)即时摘要对较短文章细节题的元理解准确性有促进作用,而对推断题则没有显着效应。(3)延迟摘要对细节题和推断题的元理解准确性都有促进作用。(4)非指导性提问条件下,提高了细节题的元理解准确性;(5)提供问题主干的指导性提问条件下,提高了推断题的元理解准确性。这些结果表明,如果没有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和理解监测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学者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导,以促进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认知加工和元认知加工。(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2)
徐富明,施建农[7](2008)在《元理解准确性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理解评价范式探讨了大学生的元理解准确性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能够预测其随后的阅读理解成绩,表明其元理解评价具有一定的准确性;(2)延迟概要组学生的元理解准确性高于即时概要组学生和无概要组学生;(3)具有高元理解准确性的延迟概要组学生对其阅读理解活动进行了更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徐富明[8](2005)在《大学生阅读元理解准确性的特点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理解的自我评价范式,旨在检验元理解评价中的“知道的虚幻(illusion of knowing)”现象和“延迟效应(delay effect)”,并对阅读元理解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展开探索。被试为9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实验采用组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入叁个组,即延迟概要组,即时概要组和无概要组,每组32人。实验材料是六篇文章。文章选自莫雷编制的《阅读水平测试》。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理解评定能够预测其随后的阅读理解成绩,即阅读元理解评价具有相当的准确性。(2)延迟概要组学生的元理解准确性要高于即时概要组学生和无概要组学生。这表明阅读元理解评价的确存在“延迟效应”(3)学生元理解准确性的提高有助于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元理解准确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经典的"阅读-判断-测试"范式,通过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同步呈现该文本的语音来考察语音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一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在阅读中的语音呈现情况,分为有语音与无语音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自信心判定等级、阅读理解成绩和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结果显示:(1)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自信心判定等级要显着低于无语音条件;(2)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阅读理解成绩略低于无语音条件,但无显着差异;(3)在有语音条件下,被试的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要显着高于无语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阅读中同步呈现该阅读文本的语音会阻碍被试对文本的学习,但这种"阻碍"基本不是体现在阅读成绩上,而是体现在被试对所学文本的自信心判定上。实验二为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在阅读中的语音呈现情况,分为普通话语音、韩语语音及无语音叁个水平。因变量为自信心判定等级、阅读理解成绩和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考察语音影响元理解的原因是语音本身还是因为语音中所包含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结果显示:(1)叁种条件下的自信心判定等级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无语音条件下最高,韩语语音条件下最低;(2)无语音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跟韩语语音条件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没有显着差异,但均显着高于普通话语音条件;(3)韩语条件下,元理解相对精度Gamma值显着高于另外两种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语音中包含的信息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文本的学习,影响元理解相对精度的是语音中包含的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语音本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理解准确性论文参考文献
[1].丰雨.语音及语音信念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4
[2].丰雨.语音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3].孙丽影.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3
[4].韩婷婷.不同认知任务与判断形式对元理解监测准确性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
[5].骆振华.阅读材料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0
[6].曾旭丽.摘要和自我提问对元理解准确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09
[7].徐富明,施建农.元理解准确性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
[8].徐富明.大学生阅读元理解准确性的特点与机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