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塞式真空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动,活塞式真空发生器,节能,阶梯式流量控制
活塞式真空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潘孝斌,李小宁,许有熊[1](2009)在《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节能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真空吸盘吸取工件后的真空维持阶段,为了能够减少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耗气量,提出了3种节能控制回路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阶梯式流量控制方式节能效果显着、适应范围广。为此,深入研究了供给流量与工况参数、结构参数的相互影响关系,以此为依据设计了真空压差致动的阶梯式流量控制阀。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同级别射流式真空发生器,改进后的活塞式真空发生器不仅能够迅速达到要求的真空度,而且在60 s工作时间内减少约71%的耗气量,实现了节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9年07期)
潘孝斌,李小宁,许有熊[2](2009)在《新型节能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射流式真空发生器需持续供气以维持真空,需消耗大量压缩空气。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容积扩张产生真空原理的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总体结构方案。为了提高系统极限真空度、缩短真空响应时间、减少耗气量,该方案中采用了两个不等径活塞的设计方案和由抽气换向阀控制真空腔室气体流动并在真空维持阶段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法来提高性能指标。活塞式真空发生器原型样机的试验结果表明,其极限真空度可达93kPa,真空响应时间约为3.70s,在60s工作时间内的耗气量较同级别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的耗气量减少了约71.3%。(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9年11期)
潘孝斌,李小宁[3](2008)在《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改进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相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它具有供给压力低、耗气量少的优点,在气动真空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针对原系统设计中的不足,提出了以一个抽气换向阀替代原有两个抽气单向阀的改进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系统的主要性能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极限真空度可达93kPa,超过同级别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在同样供给流量下,抽取1L容器真空度达80KPa时的响应时间减少了约12.5%。(本文来源于《液压气动与密封》期刊2008年02期)
潘孝斌[4](2008)在《新型节能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气动真空吸取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射流式真空发生器是分布式真空吸取系统的核心元件,它根据拉瓦尔喷管原理进行工作。在工作时,压缩气体直接由入口射向出口且必须持续供气,因而效率低、耗气量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种新型的活塞式结构的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研究应运而生。在论文中,针对活塞式真空发生器原理性样机在响应时间、耗气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解决了如何实现快速响应低耗气的技术问题,论文的研究对实现气动真空系统节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文中对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对PVG原理性样机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VG原理性样机主要在真空响应时间和耗气量这两个主要性能指标上与同级别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在论文中通过对活塞式真空发生器主要性能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减少系统真空响应时间为目标,研究提出了采用低压损切换结构、真空腔室开启平衡气道、不等径活塞设计的改进措施,提出了兼具快速响应低耗气特点的活塞式真空发生器的总体结构(PVG-R),为展开进一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分析PVG-R系统动态响应特性,以及主要结构参数和供给压力对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导出了各腔室气体流动过程的能量方程,再结合质量流量方程和活塞运动方程,建立了PVG-R系统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增加活塞运动行程、适当减小驱动腔直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极限真空度和减少系统响应时间;在满足系统响应时间的前提下,降低系统供给压力有利于减少系统的供给流量和耗气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结构的PVG-R原型样机,对PVG-R原型样机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试验研究了主要结构参数、供给压力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影响,对系统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再结合抽气流道流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系统的结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50L/min的供给流量下,PVG-R原型样机的极限真空度约为93kPa,高于同级别ZH1OD型射流式真空发生器91kPa和PVG原理性样机的85kPa,抽取1L真空容器真空度达80kPa时的响应时间约为3.70s,较同级别ZH1OD型射流式的4.80s和PVG原理性样机的12.60s分别减少了约22.9%和70.6%。在供给流量一定的条件下,减少了真空响应时间,也就减少了真空响应过程的耗气量。最后,为了进一步减少活塞式真空发生器在真空维持阶段的耗气量,提出并实现了阶梯式供给流量控制技术。根据活塞式真空发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深入分析了系统结构参数、工况参数与真空响应过程的相互影响关系,找出了在不降低其它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真空维持阶段供给流量的技术途径。在本文研究的PVG-R总体结构基础上,提出了PVG-RL总体结构,设计了内嵌有经济、小型的阶梯式流量控制阀的PVG-RL原型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同级别ZH1OD型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相比,PVG-RL原型样机不仅能够迅速达到要求的真空度,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耗气量;在真空维持阶段的供给流量最低可降至12L/min,在工作时间60s内,可节省耗气量约71.3%,实现了课题提出的快速响应低耗气活塞式真空发生器的研制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2-01)
潘孝斌,李小宁[5](2008)在《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理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系统性能水平以及进一步的系统优化设计,需要对系统参数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依据前期的实验研究结果,将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活塞运动过程简化成匀加速、匀速、匀减速3个运动过程,得到了活塞运动速度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了不同运动阶段被抽取的真空容器内压力变化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并采用热量补偿的方法对热交换过程的影响及时地进行修正,通过累加计算,得到了真空容器及吸盘的真空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08年01期)
潘孝斌,李小宁[6](2007)在《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改进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相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它具有供给压力低、耗气量少的优点,在气动真空系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文中针对原系统中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以一个抽气换向阀替代原有两个抽气单向阀的改进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系统的主要性能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极限真空度可达93 kPa,超过同级别的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在同样供给流量下,抽取1 L容器真空度达80 kPa时的响应时间减少了12.5%。(本文来源于《真空》期刊2007年06期)
活塞式真空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射流式真空发生器需持续供气以维持真空,需消耗大量压缩空气。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容积扩张产生真空原理的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总体结构方案。为了提高系统极限真空度、缩短真空响应时间、减少耗气量,该方案中采用了两个不等径活塞的设计方案和由抽气换向阀控制真空腔室气体流动并在真空维持阶段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法来提高性能指标。活塞式真空发生器原型样机的试验结果表明,其极限真空度可达93kPa,真空响应时间约为3.70s,在60s工作时间内的耗气量较同级别射流式真空发生器的耗气量减少了约7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塞式真空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潘孝斌,李小宁,许有熊.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节能控制研究[J].机械设计.2009
[2].潘孝斌,李小宁,许有熊.新型节能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J].中国机械工程.2009
[3].潘孝斌,李小宁.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改进设计及试验研究[J].液压气动与密封.2008
[4].潘孝斌.新型节能活塞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理工大学.2008
[5].潘孝斌,李小宁.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理论模型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
[6].潘孝斌,李小宁.双活塞缸式气动真空发生器的改进设计及试验研究[J].真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