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空间扩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城市,城市空间扩展,遥感监测
城市空间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武,胡艳,丁忆,段松江,王亚林[1](2019)在《特大型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M影像、SOPT-5影像和GF-1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2000~2015年重庆市主城区扩展过程进行遥感监测,并结合重庆市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区扩张的驱动力进行统计分析,为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王绍博,罗小龙,顾宗倪,唐蜜,张培刚[2](2019)在《精明增长背景下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甄江红,王亚丰,田圆圆,何孙鹏,王金礼[3](2019)在《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备受关注。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借助1977—2014年遥感影像,基于城市用地扩展定量分析及相关评估方法,从资源、环境、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风险变化等角度,对其空间扩展所致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面积扩大5.65倍,生态用地减少18.18%,城市排污总量增加1.62倍,热岛比例指数升高0.40倍,斑块数量增加1.12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8.3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8.37%,生态压力指数升高6.11倍。可见,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扩展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导致生态用地减少、环境污染加重、热岛效应显着、景观格局破碎、生态功能减退、环境质量降低、生态风险加剧的原因之一。研究结论可为有效遏制城市用地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源[4](2019)在《成渝城市群空间扩展及内部要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指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传统的乡村类型向城市类型转化的过程,而城市化最显着的特征是城市建设扩展边界不断扩大,原有乡村用地类型变化为城市建设空间。建成区作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对其扩张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快速、准确掌握城市化过程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根据不同研究成果可以制定出符合各个城市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的研究不断加深,由于其可获取性以及能够准确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建成区的研究当中。在城市群研究过程中,各行政区建成区面积的扩展只能分析其自身发展情况,对于城市群整体发展情况还需要结合各行政区之间要素特征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把握城市群整体结构与形态。因此本文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来提取长时间序列的城市建成区,分析城市建成区的扩张的时空特征和不同时期驱动因子变化情况,然后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变化情况。本文的研究区域为成渝城市群,数据来源为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与NPP-VIIRS(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研究时间为2002-2017年,其中根据依据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与《成渝经济区域规划》批复的时间点,选取2007年与2011年为时间点将研究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研究,采用了经验阈值法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提取城市建成区域并分析其扩展特征及驱动因子变化,然后采用中心性指数、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等模型,对2002-2017年成渝城市群“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城市群内部的整体格局形态。具体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灯光数据经验阈值法与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准确的提取城市建成区面积,但对于城市群研究过程阈值选取方面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存在不同的建成区灯光阈值,单一的阈值设定会使得局部区域建成区面积过大或过小。(2)成渝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较中东部发达地区较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与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从建成区空间扩张特征来看整体上处于低速缓慢的扩展状态,而扩张合理性来说由于扩张速度较慢,城市群内整体人地关系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3)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均衡,成都市重庆市两个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城市群内部其他地区,且《成渝城市群区域规划中》中关于城市规模结构的规划与现实情况有所差距,除两大核心城市以外,重点培育的区域中心城市及作为支撑的小城镇其影响范围较小,还不能较好的分担核心城市的城市功能。(4)成渝城市群规划中设计的“一轴两带,双核叁区”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重庆市与成都市双核地位稳固,其经济隶属范围覆盖整个成渝城市群,结合经济联系强度分析,沿长江城市带和成德绵乐城市带的两带部分,其经济联系强度在均处于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郝丽莎,王晓歌,乔文怡,张莉[5](2019)在《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表征和驱动力。以1936—2015年间6个代表性年份的城市交通地图为数据源,提取相应年份南京城市轴线图,利用基于空间句法的整合度、城市扩张强度(SS-EII)和智能度指数,分析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和特征,划分演化阶段,并分析城市加速扩张阶段的空间扩展质量。结果表明:①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大体经历了滞缓(1936—1971年)、复兴(1971—1982年)和加速(1982—2015年)叁个阶段,逐渐突破老城区,向西南、东北、南部和西北实现全方位空间扩展,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②加速阶段空间扩展质量总体较高,交通网络建设逐渐与用地扩张相协调,并开始引导城市空间多中心扩散,但各中心间有机联系不足,导致城市空间整体性和空间效率有所降低。③应进一步加强多中心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人口、经济有机疏散,并提高城市空间整体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尚媛[6](2019)在《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市空间扩展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把握城市空间格局的结构性特征和发展模式,其监测数据可以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文章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和专题资料,利用空间象限方位、紧凑度、分形维数等计算方法,对2000至2017年济南市城区空间扩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至2017年间,济南市主要沿东西方向扩展,平均扩展速度为13.07 km~2/a;在5个监测时段,济南市城区的分形维数值均>1.5,城区边界图形复杂,紧凑度指数均<1,形状紧凑度较差,扩展类型由外部扩展向内部填充转变;济南市新增城区的土地来源主要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且逐年的耕地占比减少,建设用地占比增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杜军,宁晓刚,刘纪平,邱士可,王浩[7](2019)在《基于遥感监测的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格局与形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0年、2002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开展北京城区边界信息提取,从城市扩展过程、空间形态、扩展类型、空间结构演变4个方面对北京市城区空间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3年北京市辖区城区面积扩展了559.20 km~2,2013年的城区面积是1990年的2.29倍,城区面积扩展明显;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显着的阶段性,1990—2002年、2002—2013年两个时段的城市扩展面积及速率均呈显着增加趋势,前期以中心城区外围的"片状"扩展为主,后期以内部填充的集约式扩展为主。(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汤润清[8](2019)在《唐山打造站西片区“城市门户”》一文中研究指出站西片区即唐山火车站西侧的区域,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起京山铁路,西至外环高速路,向北与唐山高新区空港片区接壤,向南与丰南区国丰北区衔接,总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将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双创高地、医疗康养高地和品牌教育高地,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创新孵化与加(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4-03)
涂月[9](2019)在《成都市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扩展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断与周围区域进行物质、信息、资金、人口等资源的交换,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种交换被称作空间相互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间差距日益增大;城市扩展快速且无序,“摊大饼”式扩展方式无以为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协调区域内部城市间关系,引导城市有序扩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区域内部综合质量不断增强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扩展无序等问题也比较严峻。因此,对成都市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变化状况、城市扩展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二者内在联系,对优化城市布局,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发展,高效配置城市间资源,促进成都市“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域内15个区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城市辐射力、城市吸引力、城市间交换力等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域内各城市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各城市潜力值并进行分析;利用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度、城市扩展重心移动、扩展方位指数等4个指标对城市扩展特征进行测度分析;最后分别从增量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城市潜力与由城市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构成的综合扩展速率、城市合力与各城市不同方位扩展特征进行协调性分析,探索城市间相互作用与城市扩展的内在联系,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6年,成都市域内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各城市潜力值显着增强,区域内部不均衡性明显,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由普遍为弱联系转变为一般联系。对外联系强度为主城区最高,其次为主城区周边城市,区域边缘城市最低。主城区与其周边城市相互作用强较高,一体化趋势明显。市域内各城市的潜力值显着提升,以主城区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四周递减。(2)2001-2016年,成都市域内各城市扩展态势迅猛。城市扩展在时间上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强度中等”的特点,空间上则整体表现出向东向南扩展的特点。2001-2016年,整个区域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858.817 km~2,双流扩展面积最大,蒲江扩展面积最小;成都市城市建成区扩展速度为13.699%,2010-2016时段扩展速度比2001-2010有所降低,双流扩展速度远高于其它城市,而主城区最慢;成都市城市建成区整体扩展强度为0.472,2010-2016时段扩展强度比2001-2010时段有所降低,两个时段内,郫都、温江、新津叁个城市扩张强度变化较大;从城市重心偏移和扩展方位指数来看,区域内大多数城市整体向东向南扩展,重心向东南移动,部分城市向西或向北扩展,重心向西、向北移动。(3)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城市潜力表现为显着的协调性状态。成都市域内各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潜力的脱钩状态主要分为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叁类,二者之间协调状态较为显着,即城市建设用地伴随着城市潜力增长同步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4)研究期内,市域内15个城市整体表现出合力与城市扩展较为协调状态。2001-2010、2010-2016以及2001-2016叁个时段内,“量协—向协”型方位在4种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36.67%、41.67%、39.17%。从2001-2010时段到2010-2016时段,“量协—向协”型方位与“量失—向失”型方位均有所增加,且后者增量多于前者,表明城市扩展与合力之间的协调状况朝着两种态势发展,且不合理态势发展速度略高于合理态势。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与城市扩展协调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城市规划、行政区划等叁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汤隽晟,葛永进,马浩[10](2019)在《近代上海城市的空间扩展——基于上海城市地图的研究(1927—1948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1927、1937和1948年的上海地图来分析近代上海城区的空间扩展,可以发现上海城区基本是在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租界位置越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在近代上海空间扩展中,交通因素起决定作用,故当船舶被汽车所取代时,上海城市的空间才开始飞速扩展。(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9年03期)
城市空间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我国超大城市而言,正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型的时期,识别新发展背景下超大城市空间扩展出现的新特征、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剧烈的地区,上海在空间扩展方面已经经历巨大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基于此,文章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基于空间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驱动力分析模型,对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①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呈现明显的"S"型结构,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同时,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计划属性。②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呈现由蔓延式—跳跃式向填充式扩展模式演变的特征。微更新、微改造、替换将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常态。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市场力逐渐取代行政力成为影响上海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环境的不景气及依靠投资带动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使得扩大内需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空间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1].范文武,胡艳,丁忆,段松江,王亚林.特大型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
[2].王绍博,罗小龙,顾宗倪,唐蜜,张培刚.精明增长背景下上海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9
[3].甄江红,王亚丰,田圆圆,何孙鹏,王金礼.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9
[4].刘源.成渝城市群空间扩展及内部要素特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郝丽莎,王晓歌,乔文怡,张莉.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19
[6].尚媛.济南市城市空间扩展动态监测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9
[7].杜军,宁晓刚,刘纪平,邱士可,王浩.基于遥感监测的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格局与形态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8].汤润清.唐山打造站西片区“城市门户”[N].河北日报.2019
[9].涂月.成都市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扩展协调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10].汤隽晟,葛永进,马浩.近代上海城市的空间扩展——基于上海城市地图的研究(1927—1948年)[J].城市住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