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权力运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贫困,政府权力,基层治理
村庄权力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梅,白浩然[1](2019)在《双重政府权力运作:农村脱贫场景的治理逻辑——基于国家级贫困县村庄减贫实践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脱贫战略实施表征政府权力积极在场。依据多层级政府架构的权责配置,本文将农村场域运行的政府权力划分为"基层政府权力"与"上级政府权力",区分了二者在行使主体、运作轨迹、介入时点与效力属性上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庄减贫案例,探讨双重权力运作对治理效果的形塑机理。研究发现,农村脱贫过程呈现具有时序差异性的多重面向:(1)"基层政府权力"行使主体在地方政府信任支持下统筹村庄党建与脱贫,表现为"减贫战略抓包实施"面向;(2)"基层政府权力"行使主体在扶贫资源总量约束、村庄关怀意识驱动下萌生"代理村庄发展项目申报"面向;(3)"应对上级政府检查"面向,它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主体在"上级政府权力"规制过程中寻求治理避责的理性行为反应。脱贫场景面向的多维性表明减贫治理不只是一个技术治理难题,应当充分认知到政府间权力关系与农村情境关联后的实质影响。研究认为,贫困治理效能优化不仅依赖于建构良善的干群帮扶关系,同时要在提升扶贫资源规模的基础上寻求制度化的治理规制方案、促进"基层政府权力"与"上级政府权力"有效配合。(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睿基,王雪[2](2016)在《村庄合并过程中权力的微观运作——晋西南某镇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有农民维权行动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家—农民"关系的讨论多以对抗为主,形成了"强国家、弱农民"的主流范式;而现实的权力运作过程中强弱关系是辩证的,具体场域中作为国家象征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可能处于弱势,而基层民众则处于强势地位。文章通过对乡土社会中村庄合并这一具体事件的深入考察,对既有"国家—农民"关系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文章认为:一是在特定场域中的国家—农民关系的强弱是辩证的;二是国家与农民关系存在合作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肖日葵[3](2015)在《村庄权力运作利益化及其效应——基于闽南T村水库建设博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闽南T村水库建设博弈为典型个案,描述分化了的村庄政治、经济、宗族精英在农村公共事件中相互角力的过程,并从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视角分析了村庄权力运行的利益化趋势及其多重效应:权力的利益网络构成农村庄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村庄精英和村民因利益的不同而发生分化,并重新以利益为纽带结成联盟,采取一系列策略追逐利益。权力的利益网络在强化村民经济理性的同时,也对村庄秩序整合有潜在的建设性作用。权力利益网络仍然交织着面子、人情、宗族等传统社会关联。(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刘睿基[4](2014)在《村庄合并过程中权力的微观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叁农问题。可见,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人口为主的时期,“叁农问题”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失地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得农民的维权行动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以农民维权行动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中,关于“国家—农民”关系的讨论多以对抗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强国家,弱农民”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与农民互相对抗的主流范式。本文认为,冲突只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个方面,国家与农民关系还应该包含合作的一方面。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实的来讲,在我国更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远离城市扩张,并不存在失地农民问题。而且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国家与农民冲突的根本原因已经不存在。其次,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政府与农民在教育、司法等方面的合作。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乡土社会中村庄合并这一具体事件的深入考察,对既有“国家—农民”关系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希望能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路径。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的论述:在特定场域中的国家-农民关系的强弱是辩证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我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对有关农村社会形态、基层行政权力现有理论的梳理,提出本文的理论关怀。运用访谈、文献等方法,从过程—事件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如实的呈现。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对个案中的国家、农民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对个案合理、清晰的解释。第叁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得出作者的理论关怀。指出既有““国家—农民”关系”理论在解释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国家与农民关系进行理论概括。第四部分主要在个案讨论的基础上的理论推演,提出本文的结论:具体的农村治理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合作是可能的。合作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农民需要的实现,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信。(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4-06-01)
郭政政[5](2014)在《村庄治理中的非正式权力运作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村庄治理中,不仅有自上而下的正式权力,而且交织着多重非正式权力。与正式权力的文本性、科层化不同,非正式权力的运作借取的是传统的本土性资源,遵循地方性规范。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村干部往往把人情、面子等非制度性要素纳入到治理中来。正是源于对地方性规范的共同认知,非正式权力的运作才区别于正式权力,更凸显其灵活性、策略性、复杂性。本文以税费改革为分界,试图通过对平村“做工作”的事件记述,勾勒出村庄治理中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变迁图景,揭示出当下村庄治理的实然状态。本文认为,税费改革前,村庄治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农业税征收、计划生育上面。在平村这两项工作完成的效果很好,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村级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即给群众“做工作”;另一方面是这些工作具有合法性,并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群众的工作好做。二者的结合导引出“做工作—国家暴力”模式,在“国家运动”面前,农民底层反抗的力量是弱小的。税费改革后,村干部从征税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计划生育工作也因村民生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成难题。吊诡的是,村干部越来越难当了。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及上访等事件上,群众的工作很难做。一是可利用的“本土性资源”越来越少,乡土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二是村干部缺乏常规的、制度性的治理手段。二者的结合导引出“做工作—给好处”的模式,村庄治理逐步呈现出无序化的样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周睿[6](2010)在《移民村庄利益分配中的权力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问题化”被提上国家工作的议事日程,生态移民开始作为政府主导的一项重大工程,成为将传统生活中的农牧民带入现代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生态移民的环境意义越来越让位于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而作为政府主导的移民政策,也将更多的农牧民裹胁进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与权力格局中。政府大规模移民工程的背后隐含着诸多令人费解的疑惑,而本篇文章所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政府权力作为大规模社会工程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新的社区整合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又应当呈现出怎样的具体形态?为此,作者将研究的视野投射在一个移民村庄内部,基于对该村的实地调查,力图在不同政策影响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抽离出国家权力运作的一条清晰的线索。本篇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章的导论中,交待此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及既有研究成果。第二章呈现出整个移民村庄形成的始末,与以往整体搬迁的移民村落不同的是,移民来源的多样性,移民政策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利益群体在村庄内部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在此之后进入主题。第叁章呈现出村庄内部基于不同利益诉求而产生的分裂状态。在这里村庄共同体遭遇了行动主体的利益分化而发生“集体情感”的消解,并在政府外在整合力量的缺失下,加剧了分裂格局的呈现力度。第四章呈现的是国家扶贫项目失败的全过程,以及国家权力对移民新村新一轮设计的预演。在这一部分中,政府权力成为一种强势权力,又作为一种反向的力量在村庄治理中起到了加速共同体瓦解的消极作用。而这种“强势”,恰恰在相反的意义上显示出的是国家力量的微弱。在这“强”与“弱”的不同表现中,不得不令人反思国家权力究竟应该呈现怎样的形态。在文章的第五章作者提出,在当下的乡村权力格局中,强制能力的展示和基础权力的履行两个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足,应当切实寻求一个国家权力“强”与“弱”的平衡点,一方面,确保其政治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其制度化地受到规制,以此来保持国家权力的公益性、正义性和利益代表性。对于传统农牧民而言,从根本上打破既有不均衡的权力模式,给与其制度性的生存权利的保障,同时增强其合理占有与支配资源的能力,增强村庄作为共同体载体的公共意义与职能,才能给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一条可行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0-03-15)
尤建明[7](2009)在《互惠、权威、道德与经济发达地区村庄权力的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旧村改造是村庄治理的重要体现,村庄治理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旧村改造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旧村改造作为新农村建设举措之一,其运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村庄治理的正常展开,以及获得怎样的治理绩效。同时,旧村改造本身就是村庄治理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旧村改造是村民群众关心的焦点,也是最容易引起村民不满,诱发矛盾和对抗,导致村治失序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农村推行村民自治,村级组织如何运作公共权力成为影响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拟以浙江省义乌市七一村的旧村改造为例,通过访谈调研,对村庄公共权力运作过程中村庄主体的妥协互动和治理效应做些调查分析,选取七一村构建互信机制、整合村集体资源、拓展村民参与渠道、对外来人员及本村有困难人员的扶持等问题,从互惠规范、权威主义、公众参与和角色重构等方面描述并分析七一村旧村改造过程中村级组织权力的运行,展示村庄精英与村民在这一个公共事件中相互角力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探讨旧村改造中村支书权力运作的道德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5-22)
徐东涛[8](2009)在《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演进和村庄权力的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村庄这个社会有机体内,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社会关联和人际交往的结构方式,其中有些是私人化的,有些是公共性的,当这些带有公共性的社会关联和结构方式,以特定的空间形式相对固定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村落公共空间。它既是物质公共空间,同时又是社会和政治空间。这些村落公共空间以独特的形式在村庄中发挥着各种作用,并且对村庄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七一村个案的考察,来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演变与村庄权力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国家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以村庄为单位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成了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演变和生长,特别是七一村村庄权力运作对七一村公共空间的演变和生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村庄公共空间的演变和生长也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推动了村庄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村庄权力运作的民主化。村庄权力的民主化运作和农村公共空间的演变和生长是相互促进的,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的现代化、民主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3-31)
张娟[9](2006)在《从单向到多元控制——村庄多重权力运作中的博弈困境及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上就是农村权力领域的民主化制度创新,即打破村庄场域内原有的权力格局,导入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权力。而在权力格局打破和重塑的过程中,各权力主体在作用于共同对象——村庄公共事务时,因尚未形成各自独立的、合理的、规范的、成熟的权力运作途径,使得权威基础和效用目标皆不同的多重权力在单一的渠道内输送,从而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和组织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多重博弈,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博弈、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博弈、乡镇政府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博弈。基于此,以制度变迁作为分析框架,以博弈论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深入探究各自的博弈过程与博弈策略,推导出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应星[10](2003)在《身体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对中国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若干案例的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在分析中国土地改革和集体化时期村庄的权力关系时,国家权力向村庄前所未有的渗透,是很早就引起学者们注意的一个现象。但当代中国研究中影响颇大的两种基本研究范式对此现象的解释各异:在最早出现的极权主义研究范式中,它被看成是共产主义中国对社会建立总体性控制的表现;而在后来出现的现代化研究范式中,它被视为可与西欧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state-(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研究》期刊2003年02期)
村庄权力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已有农民维权行动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家—农民"关系的讨论多以对抗为主,形成了"强国家、弱农民"的主流范式;而现实的权力运作过程中强弱关系是辩证的,具体场域中作为国家象征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可能处于弱势,而基层民众则处于强势地位。文章通过对乡土社会中村庄合并这一具体事件的深入考察,对既有"国家—农民"关系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文章认为:一是在特定场域中的国家—农民关系的强弱是辩证的;二是国家与农民关系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权力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梅,白浩然.双重政府权力运作:农村脱贫场景的治理逻辑——基于国家级贫困县村庄减贫实践的调研[J].公共管理学报.2019
[2].刘睿基,王雪.村庄合并过程中权力的微观运作——晋西南某镇的个案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
[3].肖日葵.村庄权力运作利益化及其效应——基于闽南T村水库建设博弈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刘睿基.村庄合并过程中权力的微观运作[D].中共中央党校.2014
[5].郭政政.村庄治理中的非正式权力运作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6].周睿.移民村庄利益分配中的权力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尤建明.互惠、权威、道德与经济发达地区村庄权力的运作[D].浙江大学.2009
[8].徐东涛.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演进和村庄权力的运作[D].浙江大学.2009
[9].张娟.从单向到多元控制——村庄多重权力运作中的博弈困境及路径选择[J].云南社会科学.2006
[10].应星.身体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对中国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若干案例的过程分析[J].中国乡村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