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文文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面板识别,图像分割,ANN,OCR
中文文字论文文献综述
崔路路[1](2019)在《中文交通面板识别及文字提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了智能交通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交通面板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路况、警告、安全等重要信息。现有的基于颜色分割的交通面板定位方法只是针对单色背景交通面板的,而我国交通面板的背景色主要以蓝色和绿色为主,因此现有的方法不适用于我国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自然场景下中文交通面板定位与识别的方案,并设计实现了交通面板定位识别系统。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SV和分水岭算法的交通面板定位方案,利用“过滤器+HSV颜色模型+几何特征”相结合的模型实现对自然场景下的交通面板的定位。该方法首先利用图像灰度等级的分布,结合分水岭图像分割算法,将图像中容易给交通面板定位带来干扰的蓝天区域和绿色植物区域进行过滤。然后设定HSV的最佳阈值,保留图像中所有的交通面板区域。最后利用国内交通面板的几何特性,筛选出所有交通面板的候选区域。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我们的数据集上,可以定位77%左右的中文交通面板,其中也证明了过滤器的有效性。其次,本文提出一种提取交通面板边缘区域特征的方法,并将HOG特征与提取的特征相结合,基于ANN训练得到交通面板识别器。调研发现,国内的交通面板在靠近边缘的部分,都有一个白色的边框,这一特征可以更加有效的标识交通面板区域。在我们的交通面板的数据集上,通过大量实验,我们的方法将平均误差值降低了2个点,精确率提高了大概0.4个百分点。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中文交通面板识别及文字提取系统,该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客户端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交通面板的定位和识别功能,同时用户可以对识别结果进行评分,并上传给服务器,有助于服务器端对数据进行再次处理,不断的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集。目前我国还缺少中文交通面板的数据集,因此本系统对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备的中文交通面板数据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系统利用谷歌开源的Tesseract OCR技术对本系统中涉及的中文字符进行训练,最终实现中文文本信息的提取。(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2-26)
杜钦[2](2018)在《从近现代中文文字变革与活字排印发展看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梳理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成因,从不同角度对近现代中文版面肌理进行质性分析,为当代的更广义的基于规则的文字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在现代铅活字中文排印法诞生于中国并发展成熟于东亚叁国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文版面肌理受到语言体式变革、正文字体与字形变化、中西文混排、新式标点符号的采用以及标点行内化、直排书写转为横排书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样态。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现代中文版面与古典版面有了极大差别,版面肌理以及基本组版逻辑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结论对上述因素的分析论述,总结出现代中文版面肌理具体体现为一种等高、等宽、等距的汉字为主体的文本,其中包含了变高、变宽、变距的非汉字字符;在两端对齐的总体格局下,为了保证标点避首尾禁则,根据标点符号占宽进行有规律的调整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王美柱[3](2018)在《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信息化处理能够有效解决汉语汉字如何输入和输出计算机这一问题,对于研究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和中文信息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中文信息化处理和语言文字规范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科幻画报》期刊2018年12期)
竺海娟[4](2018)在《《锦中文画——中国古代织物上的文字及其图案研究》的推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日期:2018-05-01作者:刘安定李斌着开本:787mm×1092mm 1/16纸书定价:$98页码:162页ISBN:978-7-5669-1391-3装订:平装字数:378千字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读者对象:专业读者及爱好者《锦中文画——中国古代织物上的文字及其图案研究》由武汉纺织大学服装馆刘安定博士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李斌博士合着,它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织物上文字图案的专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纺织工程方面(本文来源于《服饰导刊》期刊2018年05期)
吕晗[5](2018)在《互文视角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字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其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而中华文明在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方面则更具特色。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术语的正确英译对于促进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交流,对于推动世界文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绝世鸿着,《文心雕龙》以中华文化、语言和思想为基础,全面总结、探索和论述了文化、语言和文学的精气神韵。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译本,主要由杨国斌、宇文所安、黄兆杰和施友忠所翻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应试教育下固有的评判标准外,翻译质量的高低无法一概而论。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文”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笔下的文章通常可以当作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个人状态的真实写照。因此,读者,亦或是译者通过解读原作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可以为之后分析乃至翻译原作奠定基础。作为一门专门用于研究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古老学科,阐释论经历了从神学阐释论到现代哲学阐释论的漫长过程。究其根本,翻译即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是理解和表达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表达则是对原文的阐释,由此可见,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而其进行阅读和阐释的过程必然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互文性理论的介入显得尤为必要。该理论起源于符号学,克服了传统结构主义对于文本的局限性认识,并借助文学作品互相交错的表现形式,从广义的层面上,在对原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时,加入历史与文化的因素,使其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确保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能更趋合理与全面。《文心雕龙·原道》中“文”共出现二十次,除去文王等专有词汇,还剩十八处。就文学的本质而言,刘勰认为“道”是其内容,而“文”则是其表现形式。通过后世对于其在《原道》中对于“道”和“文”的关系的解释可知,“道”对应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本文选择孙昌坤所着的“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的翻译”中由于文章篇幅限制而没有利用互文方式,对杨国斌,宇文所安以及黄兆杰对“文”字的翻译的十处中的五处进行解读,并借助阐释论的观点进一步分析叁位译者对于“文”字的理解与翻译,并试图为其中稍显偏颇之处给出个人看法和评价。(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袁博[6](2017)在《联合国隆重庆祝“谷雨·中文日”》一文中研究指出20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第八届中文日活动,以书法展示、传统功夫表演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联合国官员、多国外交官和美国民众前来欣赏。当天的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认识和喜爱,也使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中国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作(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4-23)
张华民[7](2017)在《引用象形文字来提升识字教学的能力——以香港非华语中学生学习中文情况作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坊间很少引用象形文字作为识字教学的教材,希望藉此介绍它的用处。利用象形文字去意会汉字的由来,触类旁通,能加强中文字的印象。非华语相比华语的中文老师而言,更应有这样的装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识字量,又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错别字出现等作用。汉字虽然绝大多数是形声字,但仍离不开表意元素,说明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源头就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所指的是‘六书'的象形字和指事字,这两类字的数量虽然极少,但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可以说是汉字的‘母亲',好比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象形文字(指篆书或之前的字体)虽然不适用于今天,但却是根据实际的物体和抽象的事情构造而成的,所以比较容易了解(尤其前者),也是有趣的。如果能够引用,就可以体会其形态,有助于识字的掌握;继而触类旁通,会意字和形声字等也有所依据,对非华语学生以不能‘见字识音'而要硬记读音的做法去学习汉字来得有效。以文本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主要以非华语中学生的教材及其作品等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比较文字,突显图象和笔昼;以及参考个人教学经验,观察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结果发现,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兴趣提升,减少错别字,加快识字量,能把握多一些汉字,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提升兴趣方面,譬如在开课时,用文字游戏把象形字分类,识别不同的动物、植物,给学生体会中文字有趣的地方;又如把一幅象形字山水图展示出来,请学生从图中找出‘日、火、云(云)、山、木、目、鹿、石、水、鱼、舟、人'等正体字;又如利用资讯科技播放动昼或图画,观赏由象形字演变成正体字的过程,发挥联想力;又如正体字与象形文字配对。在减少错别字方面,譬如比较笔昼,如把‘眼'字写‘日艮',比较象形字‘日'和‘目'字的不同;又如猜字谜游戏,突显象形文字的元素。在加快识字量方面,譬如在有意无意中灌输象形文字;讲授篇章、句子中加插识字教学,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本文来源于《第七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1-05)
刘源[8](2016)在《从文邑到文神——甲骨、金文中“文”字内涵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基本用于商周王室与贵族祖先之美称。受《村中南》"文邑受禾"材料之启发,可知日名与谥号中的"文"实与"大"相通,可训为伟大。《殷本纪》"帝太丁",《竹书纪年》作"太丁"或"大丁",殷卜辞作"文丁",是为新证。西周金文中"文神"与"大神"并称,亦为佐证。西周金文与《清华简·厚父》中"前文人",亦可读为"前大人",较旧诂"前世有文德之人",更为顺畅。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也是颂扬周文化伟大之意。(本文来源于《甲骨文与殷商史》期刊2016年00期)
刘蕤[9](2016)在《影响中文文字编排“易读性”的要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字编排在版式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字应避免繁杂凌乱。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使人快速的阅读,产生舒适的阅读体验。本文分析了影响中文文字编排易读性的要素:字体、字号、栏宽、字距和行距、对齐、背景,并阐述了提高文字易读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曾铁[10](2015)在《完善文字美丽中文主流报纸要做导师样板——读2015年6月上半月沪、京叁报所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全国百强报纸"(大报)当奉《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人民日报》的有关社论为圭臬,为优化汉语、美丽中文多献力。大报是高端、权威媒体,它是读者的中文课本、教师,其文字应精准,文章当有文采;大报必须文字合范、文章优美,以范导读者,助社会"绿色"发展。所以,报人应始终致力于完善报纸的字、词、句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圆"中国梦",大报要基于规范地汉语向社会输送"正能量",助力全面提升社会品质。(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中文文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梳理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成因,从不同角度对近现代中文版面肌理进行质性分析,为当代的更广义的基于规则的文字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在现代铅活字中文排印法诞生于中国并发展成熟于东亚叁国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文版面肌理受到语言体式变革、正文字体与字形变化、中西文混排、新式标点符号的采用以及标点行内化、直排书写转为横排书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样态。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现代中文版面与古典版面有了极大差别,版面肌理以及基本组版逻辑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结论对上述因素的分析论述,总结出现代中文版面肌理具体体现为一种等高、等宽、等距的汉字为主体的文本,其中包含了变高、变宽、变距的非汉字字符;在两端对齐的总体格局下,为了保证标点避首尾禁则,根据标点符号占宽进行有规律的调整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文文字论文参考文献
[1].崔路路.中文交通面板识别及文字提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杜钦.从近现代中文文字变革与活字排印发展看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形成[J].包装工程.2018
[3].王美柱.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研究[J].科幻画报.2018
[4].竺海娟.《锦中文画——中国古代织物上的文字及其图案研究》的推介[J].服饰导刊.2018
[5].吕晗.互文视角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字翻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袁博.联合国隆重庆祝“谷雨·中文日”[N].文汇报.2017
[7].张华民.引用象形文字来提升识字教学的能力——以香港非华语中学生学习中文情况作为分析对象[C].第七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8].刘源.从文邑到文神——甲骨、金文中“文”字内涵再探[J].甲骨文与殷商史.2016
[9].刘蕤.影响中文文字编排“易读性”的要素分析[J].艺术科技.2016
[10].曾铁.完善文字美丽中文主流报纸要做导师样板——读2015年6月上半月沪、京叁报所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