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羟肟类,铜钴镍,溶剂萃取,反协同效应
反协同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瑞四[1](2016)在《基于膦氧类化合物对羟肟类萃取剂的反协同效应分离氨/氯化铵体系中的铜钴镍》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钴镍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相邻位置,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因此金属铜钴镍之间常属于伴生关系,主要存在于低品位硫化矿、氧化矿石、海洋锰结核以及其它二次资源中。这些资源通常利用氨体系或酸体系浸出。由于氨浸工艺具有选择性好,浸出液杂质少,不腐蚀设备的优点,优于传统的酸浸工艺,因而备受青睐。通过氨/铵盐浸出,铜钴镍金属以氨配离子的形式进入浸出液中。但是由于铜钴镍的氨配离子的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因此氨体系中铜钴镍的分离在湿法冶金中已成为公认的难题。溶剂萃取法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金属离子提取分离技术,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包括操作灵活,处理范围广泛,可控的选择性,能耗低等。羟肟类萃取剂是广泛使用的铜萃取剂,但由于在氨体系中铜钴镍化学性质极其相似,此类萃取剂不能对铜钴镍进行萃取分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向羟肟类萃取剂中添加一定量膦酸酯类改性剂,由于此类改性剂含有P=O双键,具有供电子特性可与羟肟类萃取剂中的-OH形成氢键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羟肟类萃取剂的活性,对铜钴镍的萃取具有一定的反协同效应,但此效应强度对铜钴镍萃取具有显着的差异,从而可使氨体系中的铜钴镍达到高效分离。以N902和M5640为萃取剂,选取了TRPO、TBP、BESO作为反协同剂,对氨溶液中的铜钻镍进行了分离研究:1、在氨/氯化铵体系中,首先以N902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对铜进行萃取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对铜、镍的萃取分离。结果表明,N902对铜和镍均具有优良的萃取性能,对铜和镍的萃取率分别达到100%和88.1%,达不到分离效果。当在N902萃取剂中添加一定量的TRPO、TBP或BESO后,萃取剂对镍的萃取效率显着下降,而对铜的萃取效率影响不显着,从而可使铜与镍达到分离的效果。重点考察了振荡时间、N902浓度、反协同剂浓度、总氨浓度、相比以及萃取容量对铜镍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0 vol.%N902和1 vol.%TRPO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相比1:1,总氨浓度为4.0 mol/L时的最优条件下,铜的萃取率大于99.96%,而镍的萃取率低于22.8%。对反协同剂TRPO、TBP和 BESO对铜镍分离效果进行了对比,TRPO>TBP>BESO。2、在氨/氯化铵体系中,利用溶于煤油中的M5640和反协同剂(TRPO、TBP或BESO)对铜和镍进行了萃取分离研究。研究了振荡时间、M5640浓度、改性剂浓度、总氨浓度和相比,对两种金属氨配离子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剂对M5640萃取铜和镍均有一定的反协同效应,该反协同效应对镍的萃取明显弱于对铜的萃取。用10 vol.% M5640/2 vol.% TRPO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总氨浓度为4 mol/L,相比为1:1的最优条件下,铜的萃取率大于99.96%,而镍的萃取率低于6.6%,此时铜/镍的分离系数可达到35250。改性剂TRPO、TBP、BESO对铜镍分离效果进行了对比,TRPO的效果最佳,其次是TBP,与N902体系一致。同时,文中还对M5640萃取铜的机理和TRPO对羟肟类萃取剂的反协同效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萃取络合物为R2Cu,反协同剂与羟肟类萃取剂中的-OH有一定的氢键结合。3、在氨/氯化铵体系中,向N902或M5640萃取剂中添加一定量的反协同剂(TRPO、TBP和BESO)对铜、钴、镍进行了分离研究。研究发现二价钴在氨性体系中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叁价钻,而叁价钴不被羟肟类萃取剂萃取。考察了振荡时间、萃取剂浓度、反协同剂浓度、pH以及相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通过改性的羟肟类萃取剂萃取可使铜与钴镍高效分离,随后,萃余液中的钴镍可采用M5460进行分离,镍被萃取,钻留在萃余液中,从而达到钻镍分离效果。经过上述两步萃取,可达到铜、钴、镍的高效分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谭军军,金小影,汪浩[2](2014)在《Pickering乳液双相反转中的反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化妆品、采油、药品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固定颗粒浓度下,改变油酸钠的浓度对制备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随着油酸钠浓度升高,乳液经历了O/W到W/O,再到O/W叁个阶段,呈现典型的双相反转。令人意外的是,在油包水区域,呈现显着的反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很小的一个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颗粒和表面活性剂同时散失了稳定油水界面的作用,颗粒穿越油水界面进入油相,乳液完全破乳。(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期刊2014-08-04)
韩树民,马根祥,李德谦[3](1991)在《HEH/EHP和伯胺N_(1923)萃取Zn(II)的协同与反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HEH/EHP(HA)和伯胺N_(1923)盐酸盐(RNH_3C1)的正庚烷溶液从HC1介质中对Zn(Ⅱ)的萃取。发现当以RNH_3Cl为主体萃取剂时,添加HA有利于对Zn(Ⅱ)的萃取;当以HA为主体萃取剂时,添加RNH_3C1则抑制了对Zn(Ⅱ)的萃取。考察了温度对协萃平衡的影响,并计算了体系的热力学函数。(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于淑秋[4](1989)在《混合溶剂在金属萃取中“协同”与“反协同”效应的研究(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胺类与中性给体或受体试剂组合,在 V、W、Mo、Re 萃取及分离中出现的“协同”与“反协同”效应,讨论了混合溶剂的萃取行为与萃取历程的关系。中性给体试剂对低浓度胺类从酸性介质中萃钒的协同作用主要是提高了胺-钒萃合物在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中的溶解度;中性给体试剂对伯胺从碱性介质中萃铼的协萃作用主要是它的给体基团与高铼酸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含有活性氢原子有机试剂如醇类及氯仿对叔胺溶剂化萃钨的协同作用主要是为叔胺提供了活性氢,增强了萃合物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1989年04期)
谭佩珺,方成开[5](1984)在《用D_2EHPA和中性有机磷化物从稀硫酸溶液中萃取铀的协同与反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用D2EHPA分别与TBP、P5208、TRPO的煤油混合溶剂从稀硫酸溶液中萃取铀(Ⅵ)的协同及反协同效应。研究了影响协同和反协同效应的因素及其出现的规律。对部分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当有机相中的铀浓度小于50%理论饱和容量时则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若大于50%,便出现反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还表明,控制克分子比即可避免该体系的反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铀矿冶》期刊1984年01期)
反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化妆品、采油、药品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固定颗粒浓度下,改变油酸钠的浓度对制备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随着油酸钠浓度升高,乳液经历了O/W到W/O,再到O/W叁个阶段,呈现典型的双相反转。令人意外的是,在油包水区域,呈现显着的反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很小的一个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颗粒和表面活性剂同时散失了稳定油水界面的作用,颗粒穿越油水界面进入油相,乳液完全破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协同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杨瑞四.基于膦氧类化合物对羟肟类萃取剂的反协同效应分离氨/氯化铵体系中的铜钴镍[D].云南大学.2016
[2].谭军军,金小影,汪浩.Pickering乳液双相反转中的反协同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2014
[3].韩树民,马根祥,李德谦.HEH/EHP和伯胺N_(1923)萃取Zn(II)的协同与反协同效应[J].金属学报.1991
[4].于淑秋.混合溶剂在金属萃取中“协同”与“反协同”效应的研究(Ⅰ)[J].稀有金属.1989
[5].谭佩珺,方成开.用D_2EHPA和中性有机磷化物从稀硫酸溶液中萃取铀的协同与反协同效应[J].铀矿冶.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