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稿同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源语语速,学生译员,英汉有稿同传,口译表现
有稿同传论文文献综述
谢宇宁[1](2019)在《源语语速的变化对学生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的撰写基于笔者为探讨在英汉有稿同传过程中,源语语速的变化对学生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所做的口译实验。本实验以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选取我国东北地区某外国语大学15名MTI口译研究生为实验对象,其母语为汉语,外语为英语。除此之外,笔者以查尔斯·里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所做演讲《开放创新时代》(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为实验源语,通过KMplayer语速转换软件将其前半部分播放速度转为90词/分,后半部分播放速度转为130词/分,通过实验记录并对比被试者的口译表现,同时结合访谈法与有提示回忆法进行定性分析,旨在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以下叁个问题:(1)在英汉有稿同传过程中,源语语速的变化对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是否有影响?(2)若有影响,则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3)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经实验证明:首先,在英汉有稿同传过程中,源语语速的变化对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有影响。其次,这种影响表现在源语语速加快,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误译和漏译次数增多,译语质量下降。最后,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在英汉有稿同传过程中,若源语语速加快,一方面学生译员在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增大,导致其听辨、阅读、记忆的负荷增大,所以译员产生误译、漏译的次数相应地增加,因而其口译质量相应地下降;另一方面,学生译员口译策略的使用次数和种类整体减少,亦导致其口译表现下降。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实验法、访谈法与有提示回忆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说明在有稿同传过程中,若源语语速加快,则学生译员的口译质量下降。综合实验方法的使用达到了叁角验证的效果,能够有效确保本实验的准确性及说服力,并为口译教学、口译实践、口译研究及口译教材编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7)
王畅[2](2019)在《释意理论视角下有稿同传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有幸在读完研一的暑假成为了甘肃省“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旅游推介会的同传译员。本次活动是甘肃省旅游的品牌节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重要宾客、知名旅游组织、旅行商等。这也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篇报告正是基于这次同传活动撰写的。释意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赛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释意理论认为,在口译时,译员会先后或同时经历叁个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译员在进行口译实践时,应该理解原语意义,不受原语语言限制,用译语进行语言的重新表达。该理论认为,翻译的核心是意义,译员不能追求字词的对等,而应该实现意义的对等。在带稿同传过程当中,译者有一定时间去理解原文,进行语言脱壳,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因此,用释意理论指导同传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本次同传的发言人部分为有稿同传,主持人的发言并没有稿件。所以想要很好地完成这次同传并非易事。本篇报告因此也记录了作者译前准备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现场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作者将根据问题的不同,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改善译文的策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作者本身对带稿同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通过撰写这篇报告,总结发现问题,为以后的同传积累经验。(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平平,赵芹[3](2019)在《多任务处理模式下有稿同传教学模型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译员在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四种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实验中的口译表现,讨论文稿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给出了模型介入下优化有稿同传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此构建满足口译市场人才需求的有稿同传教学模型。(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李阳[4](2019)在《汉英有稿同传中信息重组原则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也一直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同传作为工具,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中,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信息,展现中国自身的形象。在众多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做些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所以,对有稿同声传译策略的探究,特别是有稿同传中的汉译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取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进行了模拟口译实践。考虑到本次口译模拟实践中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语法特点和语言习惯的差异,选取了同传中的信息重组原则,在释义理论指导下,探索该理论在汉英同传中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些策略包括信息删减,信息增添,语序调整以及逻辑梳理。本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包括任务背景和对本次模拟口译的译前准备和任务过程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理论背景的介绍。第叁部分是案例分析,基于信息重组原则将笔者与专业译员的口译本文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次实践以及归纳信息重组原则的基本策略的实现方法,为同传译员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王莹,牟玲[5](2018)在《浅谈日中有稿同传中长句的处理现象——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表达的一大特点就是多长句,而日语演讲中结构复杂且冗长的句子也屡见不鲜。长句在日汉口译中本就属于难点,而在时间紧张、压力重大的同声传译中,其难度则要更大。为探讨有稿同传中长句的处理方法,提高有稿同传水平,笔者选取了长句比例非常高的福田康夫首相北大演讲为材料,邀请一位同学进行有稿同传练习。笔者将试译译员的译文与为福田首相进行同声传译的专业译员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专业译员对长句的处理方法,加以学习借鉴。通对试译译员与专业译员译文进行的总结对比,笔者收获良多。(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8年07期)
王飞[6](2018)在《“一带一路”中俄投资市场合作论坛汉英有稿同传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是一篇汉译英有稿同传任务实践报告,描述的口译任务是笔者在“一带一路”中俄投资市场合作论坛上,负责嘉宾陈霞所做的题目为《中国企业俄罗斯投资重点关注问题》演讲的同传工作,主要选取了该演讲的汉语讲话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分析了汉译英有稿同传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和解决方案。在回顾任务过程时,报告主要描述了“译前准备阶段”,并将其分为早期和临时两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并且在“口译进行阶段”描述了详细的口译过程。在“案例分析”当中,报告根据现场同传当中发生的“脱稿”这一变化因素,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分别从叁个层面对文本仔细分析:“误译、漏译、改口和犹豫案例分析”,“顺句驱动原则的运用”以及“‘合理简约’策略的运用”。对任务描述和分析之后报告得出的总结如下:首先,译前的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同传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在发言人脱稿演讲会时,稿子存在就涉及到稿件的取舍和有稿与无稿同传模式转换的问题,为了使同传任务顺利进行,译员需迅速果断地转换为无稿同传;最后,在传译速度方面译员既不能跟的太近,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犹豫和改口,也不能落后太远,以免漏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5-15)
刘翠红[7](2018)在《问题诱因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的对比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同声传译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一些高端会议中。为了确保口译的顺利进行,许多译员有机会提前拿到演讲稿。然而无论是有稿同传还是无稿同传,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译失误。根据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在精力分配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而且译员一旦出现精力饱和,就会出现问题。常见的问题诱因主要是数字,俗语以及信息密集度高的内容。因此,本报告在精力分配模式的指导下,对比分析了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在数字,俗语,脱稿信息,并列结构以及长句上的信息传递。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译者更好地分配精力,从而应对同传中常见的这些问题诱因。笔者对习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演讲做了两次模拟口译,分别是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为避免互相干扰,笔者先做了无稿同传,时隔一个月后,译前两小时拿到稿件,进行了带稿同传。每次模拟实践都是听着原发言人的视频讲话,现场同传并录音,时长约50分钟。同时邀请口译专业老师和同学现场评价译文质量。事后笔者及时地对比分析了两次实践。通过对比分析两次译文可知:第一,在数字,俗语,并列结构中,有稿同传的听力和分析精力、记忆精力有所减弱,因此整体来说,信息比无稿同传更完整准确。第二,在脱稿信息和长句上,无稿同传比有稿同传好。由于笔者在有稿同传中未能很好地分配各项精力,因此遗漏了大部分脱稿信息和长句中的主要信息。而无稿同传主要依靠听力,因此完整译出了脱稿信息。在长句中,遗漏更多的是细节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分配精力,减少这些问题诱因引发的口译失败,译者在译前可以练习数字和准备相关背景信息,译中采取数字先行,近译和预测策略;在俗语中根据情况适当选择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脱稿信息中拉长听说时差,记笔记,采取简化和省略策略,甚至暂时脱离稿件;在并列结构中采用预测,简化和概括策略;在长句中采用顺句驱动,预测,简化和增译策略。本报告分成五章:第一章描述了任务背景,任务详情,任务特点以及任务目标。第二章分叁个阶段详细地描述了两次实践过程。第叁章提供了报告的理论框架,即介绍了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的精力分配模式以及问题诱因。第四章对比分析了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在数字、俗语、脱稿信息、并列结构以及长句中的信息传递,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五章总述了本报告的发现,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及对同传训练和从业者的启发,同时也阐明了该报告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莉俐[8](2018)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汉英及英汉有稿同传与无稿同传口译质量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声传译是国际会议上常见的翻译形式,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研究这一翻译形式。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有稿同传的研究日益增多。关于有无文稿的同传质量对比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个同传方向,即B语言(外语)到A(母语)语言,只有少数研究对比两个同传方向的差异。本篇论文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在英汉和汉英同传中,有无文稿对同传质量的影响。随着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同传。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和无稿同传相比,有稿同传译员面临更多任务的干扰。在本研究中,作者以同传认知资源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实验来研究在中英和英中同传中手头有无文稿和同传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本篇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即使译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文稿,有稿同传的总体质量优于无稿同传;在不同的评估指标及同传方向上,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质量也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为同传译员尤其是同传新手提供应对策略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周梦瑶[9](2016)在《功能翻译理论在中日有稿同传中的应用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日外交形势的不断变化,中日经济交流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动向备受瞩目。如何准确完整地口译中国领导人以及外交官在外交场合的致词,这对外交口译来说极为重要。本文以中日外交致辞为对象,考察其在中译日有稿同传情况下,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可行性。本文选取5篇正式发表过的中日外交致辞,探讨其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特征、文本结构及翻译方法。通过分析语料,剖析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交致辞有稿同传口译策略,即加译、减译、分译、倒译、合译、变译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本文能更好地指导MTI日语口译学习者的口译实践。(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6-30)
张艺洋[10](2016)在《论如何提高有稿同传的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的题目为《论提高有稿同传质量的方法——以“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的现场录音为素材》。如题,本文通过分析“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的现场录音,对先行研究中所提到的翻译质量提高方法进行论证,研究了提高有稿同传质量的方法。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此后两国关系既有过蜜月期,也经历了无数次相持与“冷战”,但是总体上不断向前发展,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日、日中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无论是大型国际会议或是民间商务洽谈,为了进行有效交流,同声传译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口译界的现状了解和笔者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会议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会提前将发言者的讲稿或会议资料配发给译员。很多情况下,配发给口译员的稿子甚至包括了源语和译语的双份稿子。由于一些现实原因,通常译语的稿子并非现场口译员所翻译,这一点也给现场口译员的口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可以说,有稿同传较多见于口译现场。因此,为了保证口译质量,有必要研究提高有稿同传质量的方法。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大部分是有关翻译、口译等的理论研究,针对同传和有稿同传的先行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通过总结前人对翻译、口译方法技巧的研究成果,利用“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的现场录音进行论证,分析得出专门针对有稿同传质量的提高方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共分为叁大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将分别对中日、日中和中英、英中的翻译先行研究进行概括,并总结出针对有稿同传的口译方法。第二章将把“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的现场录音分为完全按照原稿、大体按照原稿和完全脱离原稿叁类,分别分析口译员的完成度和出现的失误。同时,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根据现场口译员的优秀之处和失误之处,提出对于提高有稿同传质量的新观点和新想法。第叁章将根据现场录音具体解析前两章所述的方法技巧,论证得出本文结论,即提高有稿同传质量的方法。为此,本文分别从听力阶段、理解阶段、译出阶段叁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中岛田雅彦、盛可以、平出隆和莫言四位作家的现场发言口译,得出结论如下:首先,在听力阶段,口译员应该以手中稿子为参考,同时认真听取发言者的演讲,特别注意发言者是否有脱稿和细微的语言变化,因为这可能导致所表达意思的微妙变化和信息漏译的产生。其次,在理解阶段,口译员看稿的同时应注意发言者的语气语调,避免死读稿子。另外,由于译语稿子并非口译员所译,因此口译员应正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意思,综合译语稿子的翻译,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译语,当然综合听发言者说话、看译语稿子来选择译语的过程较为耗时耗力,如果出现脑力不足的情况,应选择依靠稿子完成现场口译。平时口译员也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能够从容面对口译现场的突发情况。此外,稿子中的专业业术语应提前进行充分准备。最后,在译出阶段,口译员应严格把握时间,避免跟不上发言者语速的情况。由于口译员在现场使用的是他人翻译的稿子,很可能发生读不顺口的情况,此时应灵活应对,在意思传达正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另外,中日两种语言由于语序不同,如果在稿子的帮助下,口译员如果能够预测发言者的发言内容,可以提前将发言内容提前说出。口译员平时也要多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对于发言者发言内容的突变等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对。对于一些汉字词汇,口译员应该尽量不受稿子影响,选择最为顺耳的译语传达给观众。由于论文篇幅和撰写时间有限,加之中日有稿同传的现场录音资料十分匮乏,所以本论文只对“第叁届中韩日东亚文学论坛”的现场口译实例进行了探讨分析,因此结论的妥当性仍待进一步验证。另外,有稿同传在发言者完全脱稿时的比较研究和稿子的事前准备对有稿同传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在本论文中也未能涉及。这些都是笔者今后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5-18)
有稿同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有幸在读完研一的暑假成为了甘肃省“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旅游推介会的同传译员。本次活动是甘肃省旅游的品牌节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重要宾客、知名旅游组织、旅行商等。这也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篇报告正是基于这次同传活动撰写的。释意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赛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释意理论认为,在口译时,译员会先后或同时经历叁个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译员在进行口译实践时,应该理解原语意义,不受原语语言限制,用译语进行语言的重新表达。该理论认为,翻译的核心是意义,译员不能追求字词的对等,而应该实现意义的对等。在带稿同传过程当中,译者有一定时间去理解原文,进行语言脱壳,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因此,用释意理论指导同传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本次同传的发言人部分为有稿同传,主持人的发言并没有稿件。所以想要很好地完成这次同传并非易事。本篇报告因此也记录了作者译前准备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现场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作者将根据问题的不同,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改善译文的策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作者本身对带稿同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通过撰写这篇报告,总结发现问题,为以后的同传积累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稿同传论文参考文献
[1].谢宇宁.源语语速的变化对学生译员口译表现的影响[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王畅.释意理论视角下有稿同传实践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9
[3].吴平平,赵芹.多任务处理模式下有稿同传教学模型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9
[4].李阳.汉英有稿同传中信息重组原则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9
[5].王莹,牟玲.浅谈日中有稿同传中长句的处理现象——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为例[J].北极光.2018
[6].王飞.“一带一路”中俄投资市场合作论坛汉英有稿同传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
[7].刘翠红.问题诱因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的对比实践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刘莉俐.认知心理学视角下汉英及英汉有稿同传与无稿同传口译质量对比[D].厦门大学.2018
[9].周梦瑶.功能翻译理论在中日有稿同传中的应用考察[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10].张艺洋.论如何提高有稿同传的质量[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