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光学系统论文-Naif,Alsowaidi,Tawfig,Eltaif,Mohd,Ridzuan,Mokhtar

混合光学系统论文-Naif,Alsowaidi,Tawfig,Eltaif,Mohd,Ridzuan,Mokhtar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光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码多分址,光密集波分复用,帧间信道内四波混频,多址干扰

混合光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Naif,Alsowaidi,Tawfig,Eltaif,Mohd,Ridzuan,Mokhtar[1](2019)在《DWDM混合光学系统中帧间和信道内四波混频效应的抑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光码多分址(CDMA)和光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混合系统,全面研究了四波混频(FWM)的影响。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存在两个四波混频问题:包括多址干扰(MAI)和码间干扰(ISI)的帧间四波混频和信道内四波混频。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信道间和信道内四波混频的影响,最佳发射功率可选为18 d Bm。当发射功率大于18 d Bm时,混合系统的误码率(BER)将增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光相位调制器(EOPM)模块,将其放置在波分复用器之后,通过抑制信道内四波混频的影响,同时调制所有波长信号的相位,从而增加混合系统的非线性容限,这极大地改善了基于OOK传输的光学CDMA-DWDM混合系统的性能。此外,由于多对角线(MD)结构具有零互相关特性,通过使用多对角线识别序列码可以减少多址干扰的影响。结果还表明,CDMA技术与色散相结合有助于降低信道间四波混频的影响。此外,识别序列码间隔在减轻码间干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结果所示,当识别序列码间隔压缩至比特持续时间的25%时,可以避免码间干扰,此时所提出的混合系统的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9年01期)

梁阳,张杰,李俊[2](2017)在《混合光学直流测量系统低功耗就地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电力系统串补及直流输电保护系统的二次采样装置中,测量系统多采用激光供电,而激光供能所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研究设计高效可靠的能量转换供能电路成为直流及串补保护系统二次采样装置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就地变换器的特点,通过对就地变换器结构的分析及具体实现,在各个功能模块中采用低功耗及优化设计实现了就地变换器对光能高效可靠地转换,使设备满足低功耗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刘思平[3](2015)在《基于一混合光学系统光子-光子之间的纠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对耦合的光子晶体腔即光子分子和嵌入光子晶体腔中的单个金刚石氮-空缺中心(NV)组成的混合光学系统,提出一个产生光子-光子纠缠的方案.结果表明,采用现有实验数据,适当调节系统参数包括腔-腔跃迁强度、氮-空缺中心-腔频率失谐量以及两腔膜之间的频率失谐量,可得到较长时间和较高纠缠度的光子-光子稳定纠缠.(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崔莉[4](2012)在《分数阶混合光学系统的混沌与混沌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数阶Routh-Hurwitz条件研究混合光学系统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利用分数阶系统混沌的必要条件得到该系统存在混沌的最小分数阶;采用积极控制的方法实现系统混沌同步,并通过数值模拟证明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沈满德[5](2012)在《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超宽温消热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折衍混合结构设计了超宽温范围内的光学被动式消热差Petzval物镜,系统工作波段为3.2~4.5μm,视场角为8.42°,焦距为95 mm,后工作距为60.5 mm。使用锗和硅两种材料,引入了2个非球面和1个衍射面,实现了消热差和结构简单轻量化,该系统在-80~200℃范围内,调制传递函数(MTF)优于0.7,接近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该系统适用于像元尺寸为35μm、像元数320×240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2年08期)

赵存华,燕慧英[6](2009)在《AGRIN混合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轴向梯度折射率(AGRIN)透镜是一种有望用来替代非球面,并在成像时优于非球面的一种方法。综述了AGRIN材料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在镜头设计中的应用,简述AGRIN材料在光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它与非球面相比的优点,探讨AGRIN材料的制造问题。发现使用AGRIN材料,不仅会使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有所提高,而且在制造和测试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最后以设计一个焦距125 mm、F/4、视场25°,适用于DALSA全帧28M像素大幅面CCD的航测数字相机镜头为例,把原来的11片全球面镜头,利用2片AGRIN透镜,在保持像质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到8片,而且像质均匀性和镜头结构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09年04期)

刘小波,杨洪波,孙强,刘勺斌[7](2008)在《红外折/衍混合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利用衍射元件实现光学系统消热差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利用衍射光学元件特殊的消热差和消色差特性,设计了8~12μm波段内,焦距为90 mm,F/#为1.5,视场角为±2,°在-40~80℃温度范围内既消热差又消色差的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并给出了评价结果。该系统在工作温度范围内,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适用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热像仪上。(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08年02期)

冷家开[8](2008)在《长焦距高分辨率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衍射光学是近年来光学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将衍射光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成像光学系统,结合折射光学元件构成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可以突破传统光学系统的某些限制,对提高成像系统的质量,简化系统结构和降低系统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概述了衍射成像光学的发展和技术现状,运用衍射光学元件对成像系统带来的影响,从而确定本论文的工作及基本方案。作为以后各章分析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处理光波衍射问题的一般方法。第叁章讨论了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和成像性质。第四章研究了传统复消色差原理和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原理,分别设计了一个折射式复消色差光学系统和折衍射复消色差光学系统并进行了比较,另外对两种系统的叁级光谱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设计了两种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光学系统,研究了两种结构产生不同色球差的原因,提出了折衍射混合复消色差光学系统色球差的校正办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张云翠,孙强,卢振武[9](2007)在《凝视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光学成像系统设计(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套折衍混合凝视红外热成像光学系统.该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F数为1,全视场达12°,总长140 mm,两个透镜均采用锗材料。衍射器件制作在第二片透镜的凸面上,可以采用金刚石车削技术进行加工.该系统成像质量接近衍射限并且相对折射系统更好地校正了色差.(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鲍赘,田维坚,张薇[10](2007)在《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该系统将传统的折射透镜的其中一面设计成二元面,通过改变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来实现对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的调节.这种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消除色差.经实验证明该光学系统焦距和折射系统的曲率半径呈线性变化关系并且在变焦的同时很好的解决了色差问题.(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混合光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电力系统串补及直流输电保护系统的二次采样装置中,测量系统多采用激光供电,而激光供能所能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研究设计高效可靠的能量转换供能电路成为直流及串补保护系统二次采样装置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就地变换器的特点,通过对就地变换器结构的分析及具体实现,在各个功能模块中采用低功耗及优化设计实现了就地变换器对光能高效可靠地转换,使设备满足低功耗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光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Naif,Alsowaidi,Tawfig,Eltaif,Mohd,Ridzuan,Mokhtar.DWDM混合光学系统中帧间和信道内四波混频效应的抑制(英文)[J].中国光学.2019

[2].梁阳,张杰,李俊.混合光学直流测量系统低功耗就地变换器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刘思平.基于一混合光学系统光子-光子之间的纠缠[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

[4].崔莉.分数阶混合光学系统的混沌与混沌同步[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沈满德.折衍混合光学系统超宽温消热差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

[6].赵存华,燕慧英.AGRIN混合光学系统设计[J].应用光学.2009

[7].刘小波,杨洪波,孙强,刘勺斌.红外折/衍混合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J].光电子技术.2008

[8].冷家开.长焦距高分辨率折衍射混合光学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9].张云翠,孙强,卢振武.凝视型长波红外折衍混合光学成像系统设计(英文)[J].光子学报.2007

[10].鲍赘,田维坚,张薇.液体可变焦折衍混合光学系统[J].光子学报.2007

标签:;  ;  ;  ;  

混合光学系统论文-Naif,Alsowaidi,Tawfig,Eltaif,Mohd,Ridzuan,Mokhtar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