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

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

一、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智艳,张天桂,刘芳,姜云飞[1](2022)在《委重投艰的世界经济:新趋势、新应对、新稳态——2022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强势托底和数字化转型红利释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21年世界经济整体迈入修复通道,但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低收入经济体之间的复苏分化日益明显。展望2022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边际弱化、宏观经济政策逐步正常化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或将提速,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力度趋缓,经济增速见顶回落的顺序大概率为美国—欧盟—新兴市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将给国际贸易、跨国并购和全球金融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RCEP的生效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中国经济将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继续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和强劲动力。

徐征[2](2020)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文中认为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终止后同步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经济改革内容,其对世界经济最终的贡献始终存在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不同于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参与持续降低关税,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始终以渐进推行为第一原则,当前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既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寻找经济的新增长点,国际社会也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产生新要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表文章建议加速资本账户开放,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但针对这一提法,大量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在国内一系列改革尚未完成情况下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成本,引起了学界关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普遍讨论,并延续至今。在国内外改革要求和学界争论的背景下,理清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帮助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建议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和相关理论的思考,赞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双向效应”,即资本账户开放可以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因资本账户开放造成的资本流动体量与方向的改变产生抑制经济平稳发展的成本,一个国家的制度与经济环境是否超过阈值决定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净效用,不赞同一些研究对资本账户开放作用做单向判断的做法。在分析资本流动变化后发现高收入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结果整体优于非高收入国家后,表明各国异质性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借助美国、德国、日本、拉美三国和泰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经验,证明了国内经济与制度等“拉动因素”与外部经济环境与压力等“推动因素”都会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最终结果。为构建均衡分析框架,文章还分析了经济与金融周期和美元周期的判定与划分方式,并总结了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情况和中国的外部压力情况,为实证分析和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提供研究基础。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基础回归证明了样本期内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他低收入国家作用并不显着,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改变资本账户开放指数衡量方式做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论。用实际资本账户开放指数替换法定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对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作用更明显。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在金融部门比较优势、外汇储备和制度环境方面均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最为显着。实证分析的第三部门利用分组回归方式探究外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结果证明在美元处于弱势期时,资本账户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无论世界经济周期处于繁荣或衰退阶段,资本账户开放均有利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但在经济衰退期不利于非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各国资本账户开放既受国内诸多“拉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推动因素”影响,同时证明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期望收益大于其他非高收入国家。本文最终将研究标的锁定在中国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资本流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行,资本流动体量显着增加,但资本外逃和资本流动净收益率长期较低等问题开始显性化。在分析中国制度与金融改革尚需进行,外部经济环境尚未到窗口期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中、短期内应保持资本账户开放的渐进原则,让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滞后于中国内部的制度优化与金融改革,“三元悖论”也要求中国继续进行汇率改革,同时建议应充分考虑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与中国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对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并提出可以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有限的资本账户内容互补性合作,如资本账户开放内容的试点试验,在效果理想的情况下扩大到面对全世界的资本账户开放。

王伟[3](2020)在《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对全球市场扎根于国际体系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双重属性:在生产力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商品及服务的跨境流动,这是由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推动而形成,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在生产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影响和规范这种跨境流动的规则、国际秩序和社会结构,这是由主权国家之间的竞合状态以及一国内部的政治博弈结果所决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规则及秩序的供给需要适应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物质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规则的演变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意味着当规则、国际秩序以及社会结构与全球经济的现实发展相脱节时,便会阻碍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全球化的双重属性为本文接下来分析前两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期间,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竞争性均势共同塑造了国际秩序,国际合作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大国的理性自利。在丛林法则理念的影响下,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单向和被动的全球化,金本位制充当着核心保障机制,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欧洲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主要的政治结构,完全主导了后者的发展方向,作为结果,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进程的高度不稳定以及利益分配结果的显着不对称。均势秩序在欧洲地区的成功反而埋下了经济全球化自我毁灭的种子。在对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本文强调了规则及其构建的制度基础是全球化有别于一个世纪之前的最显着特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纷繁复杂的国际机制设计,塑造了一套基于安全联盟、相对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多边合作体制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国际直接投资为载体的生产要素跨境合作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显着特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生产网络逐渐形成,发展中国家也第一次成功地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正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国际制度安排为发展中国家主动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路径。在随后分析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时,本文确证了规则一方面充当着全球化发展的“自动稳定器”,另一方面却又是其不稳定的根源。规则的非中性带来了了国际层面上权利及收益分配的不平衡,再加上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导致后者长期被规锁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这种不平衡还蔓延至一国内部,在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下,缺乏完善社会保障的普通民众,暴露在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国外竞争的冲击中,各国国内财富差距普遍扩大,成为民粹主义兴起的经济根源。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平等借由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催生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反应,民粹主义成为威胁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因素。本文认为,持续的全球性危机弱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合法性,全球化的发展困境提升了对新理念的诉求,因而推行以包容共赢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有助于缓解国际和国内层面的不平衡问题。文章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全面发展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各国有良好的全球化参与路径,在国别层面上表现为市场开放的收益能均衡地惠及每一个阶层。同时,本文还探索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路径,涉及加强国别层面的制度建设、完善区域层面的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塑造全球层面的包容性国际秩序。此外,新理念的扩散需要推动者,而中国的崛起为自身承担更多的全球领导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本文在讨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过程中,还将关注如何将中国崛起的现实转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随后的章节主要围绕着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构建路径展开。本文认为,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新型经济全球化,需要在国别层面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南北国家的制度建设。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实证分析表明,制度质量的提升可以增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而先于制度变革的市场自由化会抑制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足,因而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促进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程度及位次的提升,以规则的调节和完善为切入点,发挥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放宽市场准入并提升引资能力、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而发达经济体则需要抑制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推动全球化的“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并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过于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层面上,本文认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还有赖于通过管理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跨境公共劣品的泛滥增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性,但由于全球公共产品的制度性供给困境,当前的经济治理体系在区域层面缺乏有效的覆盖,影响了管理全球化“不良后果”的成效。在丰富了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内涵后,本文认为,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全球化的“中国叙事”中关键一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应联合地区成员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整合过剩公共品,并推动全球层面的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全球层面上还需要塑造包容型国际秩序来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考虑到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发展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同步性,本文认为全球化的形成和深化依托于一种稳定的国际秩序基础,其发展特征及利益分配结果深受国际秩序的影响和约束。文章随后从理论层面上构建了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国际规范、主导价值观以及国际制度安排,与有着扩张属性的资本以及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刻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当前“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式微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包容性发展,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基础,塑造一个由包容的价值规范和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组成的无界的国际秩序。

陈彦蓉[4](2020)在《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对于开放的小型经济体而言,荷兰总是在国际排名中获得高分。荷兰被誉为卓越的贸易国和投资国。多年来,荷兰在内向和外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茅。荷兰普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荷兰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对创新和技术的投资,荷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荷兰成立的一个公司,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持有海外资产,主要原因有两个:(1)发展实际经济活动,如生产或销售,(2)或通过税收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集团的纳税。第一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常规公司所执行;第二个原因,常常由荷兰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定向投资其他国家。荷兰有时被称为过境国。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有29%来自荷兰常规公司,有71%来自特殊金融机构。特殊金融机构即信箱公司,又称特殊目的实体。特殊金融机构是仅仅出于税务原因而在荷兰成立且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活动的公司。2015年,荷兰拥有超过14,000家特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在荷兰设立特殊金融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尽可能的少缴税,意即避税。荷兰低预扣税,参与免税,税收裁定,荷兰税务机关的可获得性以及荷兰信托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特殊金融机构通过荷兰重新定向投资的主要原因。本论文从二方面着手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OFDI),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从荷兰实体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微观、宏观二个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与前景、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况、深入研究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历经300年的发展概述。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等。荷兰根据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生产,而对发达国家流向高科技生产。2015年,整个荷兰商业界大约有160万个公司,其中只有1.2%是大型公司,其余都是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2015年,大约有1%的荷兰公司会进行对外直接外投资。其中大型公司占20%,中小企业占80%。这14,000家荷兰公司总共在国外投资了45,059家公司。就价值和参股比率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通常都比大型公司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持股两家公司,大型公司平均持股八家公司。大型公司有51%进入欧盟27国的某个国家投资,个体经营的中小企业有67%。大型公司有18%进入亚洲和大洋洲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11%。对大型公司来说有8%进入欧洲其他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6%。大型公司有10%进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内的某个国家投资,中小企业有5%。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有70%以上是由特殊金融机构完成的。2015年荷兰常规公司对外投资了35,144家公司,特殊金融机构对外投资了24,237家公司。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和荷兰常规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时,他们主要都投资于欧盟地区,但欧盟地区对特殊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远低于荷兰常规公司。特殊金融机构更重视在欧盟以外的地区投资,例如,特殊金融机构相对更重视在亚洲和大洋洲投资。特殊金融机构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相对经常投资。荷兰以其庞大的国际条约网络而闻名。尤其着重于三种双边条约;双边税收协定(142个),双边投资条约(91个)和双边贸易条约(581个)。外国公司利用特殊金融机构,转移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用荷兰与这些目的地国家缔结双边条约。其中税收协定的效果最大。当公司尝试逐步征服国外市场时,国际化是伴随而来的过程。首先,出口比投资渠道使用的频率高17倍。其次,公司已经向该国出口后,开始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独立的中小企业首先在特定国家的投资之前,先有出口经验。贸易政策中的各种工具可以影响投资和出口。例如,当法规差异更大时,荷兰出口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出口壁垒大,荷兰公司通过投资比出口更具吸引力。与荷兰缔结条约的国家,若是没贸易壁垒,出口比投资多。投资条约也是如此。对于荷兰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而言,目的地国的特征对于选择特定目标市场至关重要。通常市场离荷兰越远,荷兰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荷兰投资者或出口商在该国活跃的可能性就越小。欧盟27国,北美和亚洲其他地区(中东以外)是投资项目的相对重要目的地。市场规模与决定在有关国家开展业务的荷兰公司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荷兰之间的距离则成反比。荷兰公司的数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得更快,而随着目标市场的规模的增加而增长得更快。除了距离和规模外,文化上的亲近也是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与荷兰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企业家越容易投资。以人均平均收入表示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出口商和投资者的数量成正比。岛国对荷兰出口商和投资者来说,是相对不受欢迎的目的地。平均进口关税对荷兰进入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目标国家适用的进口关税越高,该国家对荷兰出口商的兴趣就越小,进口关税高的国家的新投资者,数量大大低于关税低的国家。目前发生的新冠病毒危机,比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程度还要更严重。在锁国之后,家庭的工作和收入损失,以及较低的企业投资和国际投资,可能会延长复苏的道路。2021年以后,全球增长也有可能受到影响。上一次金融危机,荷兰大约花了13年的时间,才复苏经济,这一次受创较深,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恢复。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过程盘根错节非常复杂,通常是综合考虑所有的投资因素才能做出最佳的决定。

刘登攀[5](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李卓琦[6](2019)在《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研究》文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些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无法解决,而使其现代化进程陷入停滞的一种状态和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脉络中深入思考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中国何以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后如何更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观点和思想主张。可以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习近平关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主要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中国为什么必须而且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二是关于中国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三是关于研究习近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思路的重大意义。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整体研究框架从问题剖析、理论阐释、解决路径、未来展望、重大意义五个层面具体展开。绪论主要阐明习近平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论述与基本观点,总结了习近平关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思路的主要特点,阐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并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一般分析与国际经验及其相关重要概念进行说明。第一章阐述习近平对中国必须而且能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判断和现实依据。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阶段的趋势性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新的战略目标。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传统增长方式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但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备稳定的国家体制和治理体制,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动力,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这是我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从发展进程和发展要求看,中国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从发展大国走向发展强国的必要前提。第二章到第六章针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矛盾和困境,全面深入地阐述并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路径,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如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基本思路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方式。一是关于通过深入推进创新发展以增强核心竞争力而解决发展质量不高和动力不足的思路和对策问题。二是关于通过推进协调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与对策问题。三是关于通过实行绿色发展来破解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思路和对策问题。四是关于通过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之路避免封闭僵化的思路和对策问题。五是关于通过共享发展以破解发展不公和贫富悬殊的思路和对策问题。第七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后继续发展以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路。主要分析未来30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后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论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后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阐述了对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思路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阐明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观点和思想主张,既是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科学指引,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途径。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与当前中国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顺利实现现代化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图景。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观点和思想主张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田孟[7](2019)在《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个视角的测算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额呈现持续较快地增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loal Value Chains,GVC)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更加认识到制造业的关键作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出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双向挤压”。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统计方法,中国制造业出口被高估,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摩擦愈来愈多,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大谈“中国威胁论”。正在重构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相互交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考验。那么,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究竟如何?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何种地位?中国制造业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如何?是处于控制地位还是处于被控制地位?是否已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威胁?这些都是亟待厘清的问题。针对衡量一国或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研究问题的视角不同,故而得出的结论有的相同、有的相似、有的甚至相反。本文认为,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不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详实的数据,还应该基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全面地考评。不能仅根据出口总量的多少,而应充分考虑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真实获利情况、在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方式,更重要的是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鉴于此,本文根据OECD和WTO最新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WIOT),采用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依次递进地从中间品贸易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参与方式视角、技术含量视角四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所处地位进行系统的刻画;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技术对影响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基于以上研究思路,论文共包括7章,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已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梳理。主要包括:贸易增加值、增加值贸易、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理论、世界投入产出表相关概念和基本模型。第3章: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中间品贸易视角。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就是中间品贸易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认识最早也开始于对中间品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本章在跨国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下,首先从中间品贸易的视角来检视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发展趋势。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中间品进口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依赖程度。第二部分是从中间品出口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分析中国制造业对出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依赖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制造业进口中间品的来源地以及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间品的目的地进行分析,找出哪些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间品又流向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比分析中国作为中间品供应者的作用和作为中间品使用者的作用,是前者大于后者,还是后者大于前者;中国是否正在从全球最终品的生产基地向全球中间品生产基础转换。总之,通过中间品的关联分析,对中国制造业与其贸易伙伴国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中的地位进行衡量。第4章: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贸易增加值视角。随着国际贸易越来越“碎片化”,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计算”问题,仅凭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值已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国的真实对外贸易情况,需要从增加值的角度来核算一国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实际获利情况。出口增加值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反映一国出口的获利能力,也能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此,本章在第3章中间品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通过对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值的分解,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出口总值进行分解,测算出口总值中各部分增加值的构成情况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其次,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进口总值进行分解,测算进口总值各部分增加值的构成情况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横向国际比较;然后,根据对制造业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的分解结果,分别计算海关统计口径下和增加值统计口径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净额,找出两种核算口径下净出口的差额,科学地衡量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最后,对影响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第5章: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参与方式视角。在上一章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进行测算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通过测算中国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来探究中国制造业整体及各细分行业究竟是以哪种方式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并与美国和日本进行国际比较。第6章: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技术含量视角。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及所处的地位,除了要衡量其出口获利能力、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还应该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国制造业只有具备了持续的竞争能力,才能具有控制整个价值链的能力,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本章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基于生产工序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出口产品的总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以及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并与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对比。最后,对影响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政策和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第7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就整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做一总结,并说明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概括而言,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中间品贸易视角来看,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进口以中间品为主,出口则以最终品为主,表现出鲜明的加工贸易特征,说明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较低端。不过,从变化趋势上来看,中间品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上升,最终品出口比重在逐渐下降,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全球最终品的生产基地向全球中间品生产基础转换,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从细分行业看,对进口中间品依赖程度最高的是计算机光电行业,出口中间品最多的也是该行业。我国中间品进口主要来源地(国家或地区,下同)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中间品出口主要目的地则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2)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来看,以2009年为转折点,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先下降后持续上升”的“V”形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虽然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断增长的盈利能力表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正在日益提高。通过对海关统计口径下和贸易增加值核算口径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差额进行测算及对比发现,海关统计口径下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差额被远远夸大了,贸易增加值口径下的净出口额远远小于海关统计口径下的净出口额。对2000-2008年和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变动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发现,同一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00-2008年,最终品出口是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2009-2014年,中间品出口则成为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2009-2014年相比于2000-2008年,技术进步对促进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中间品和最终品出口数量对促进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减弱。(3)从参与方式的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以后向参与为主,但前向参与度在不断提高,后向参与度在不断降低,说明中国正在由后向关联逐渐向前向关联转变。加之进口中间品的比重不断降低,出口中间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地从使用中间品的基地向提供中间品的基地转变。(4)从技术含量的视角来看,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总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均表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说明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在不断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加强,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低端向技术中高端攀升,虽然与美国和日本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明显表现出向美日两国逐渐收敛的趋势。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总体说来,中国制造业无论从中间品贸易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参与方式视角还是技术含量视角,均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较低端,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分工中的盈利能力正在提高,参与方式也正在由后向关联向前向关联转变,技术竞争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表现出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爬升的趋势。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目前学者们多从一个角度或两个角度来研究一国或部门参与GVC分工的程度,再加之使用方法的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难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本文从依次递进的四个方面---中间品贸易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参与方式视角以及技术含量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评价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得到的结论更为客观、公正和全面。(2)采用OECD和WTO最新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延长了考察期的时间跨度,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能够更全面地体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新态势。不但可以对比分析入世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而且能够观察中国在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对外贸易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新态势。通过对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程度的研究,可以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3)不同于其他学者仅侧重于对贸易出口总值进行分解,本文不但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总值中所包含的国内和国外增加值,而且还测算了制造业进口总值的国外及国内增加值部分。在此基础上,将海关统计口径与贸易增加值口径下中国制造业的净出口值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一方面可以说明由于存在着“重复”计算,传统海关贸易统计数字夸大了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全球价值链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不再是双边的,而是多边的,除贸易双方之外,还有许多间接的受益者。(4)本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技术对影响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对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变动和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分解。相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及其他统计分析方法,结构分解分析技术具有其独到的优势:首先,结构分解技术非常适宜考察行业之间的联系;其次,它可以对两个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对比分析,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特点,能够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进行检验;最后,相比于其他方法,结构分解分析更便于考察各经济变量之间联系的阶段性特点。当然,论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数据的局限性。一是受限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世界投入产出表只有43个国家(地区),并未包含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二是社会经济帐户(SEAs)中缺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数据,因此在测算出口产品全部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口总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精确性,不过对更为重要的国内技术含量并未有影响。三是在测算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时我们采用的是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指标,虽然劳动生产率指标明显优于前期学者们所使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但是理想的指标应该是全要素生产率或者选择其他更加科学的指标。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无法测算各国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2)未对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价格缩减。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投入产出表存在行向平衡和列向平衡关系,进行价格缩减没有统一的适当的价格指数,如果对不同行业产品采用不同的价格指数,则会影响到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平衡关系。二是由于本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故虽未进行价格缩减,但对研究和测算结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

夏正华[8](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李明[9](2019)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愈加密不可分,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经济纽带联系在一起,任何一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祸福相依。一方面,信息壁垒的消减使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体系下一国的经济波动很容易通过“蝴蝶效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与此同时,随着“碎片化”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单个商品的生产不再仅由单个国家完成,而是由多个国家因为跨国企业的联结垂直分工协作完成。因此,探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文献回顾、国际经济演化的动态特征分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国际经济演化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本文总结出以下特征:一、世界经济格局在合作加深的基础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全球经济周期的更迭都伴随着技术的升级改造;三、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逐步提升。从价值链分工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作用机理来看,价值链贸易作为互补贸易会催生供给和需求溢出效应,进而提高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本文第五章基于2000-2014年102个国家选自Penn World Table 9.0的GDP数据和EORA投入产出数据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构建模型对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应做实证分析。通过马尔可夫域制转换模型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进行测度,进而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作特征事实分析。利用EORA投入产出数据库对增加值贸易进行分解测算,描述价值链贸易的具体流向。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一、采用GMM-IV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正向冲击作用;二、价值链分工对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也即双边经济周期协同程度随着双边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先增加后下降;三、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进一步加深,且其更高程度上提高了双边产出协同度;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垂直一体化贸易占据主导地位;五、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前后双边价值链贸易的加深对双边产出的联动性都有着显着的正向冲击作用,且金融危机之后二者的影响效应均有所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组别而言,制造业价值链分工贸易和服务业价值链分工贸易都显着促进了双边产出联动的一致性;六、就中国而言,与发达国家的价值链贸易表现出对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显着正向冲击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张广婷[10](2019)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新变局、新风险、新机遇——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文中指出2018年是世界经济曲折发展大变局的一年,全球贸易摩擦升温、金融环境收紧、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以及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等将拖累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包容性深受挑战。展望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乐观程度降低,经济企稳仍将面临多重挑战,增长将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趋缓,美国经济增长步伐将随着政府财政政策作用力减弱而回归平庸常态;欧元区因"内忧"(重债高位)和"外患"(全球贸易摩擦冲击)等,经济增长面临不可持续;日本将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贸易摩擦升温,较快增长势头或将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因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经济和政治风险总体偏高,增长势头或将减弱,各国经济走势也将明显分化。中国因追求高质量、更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增长势头将有所减弱。

二、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1)委重投艰的世界经济:新趋势、新应对、新稳态——2022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世界经济回顾
    1.2021年世界经济的新亮点
        (1)科技创新护航经济增长,疫情控制程度决定复苏节奏
        (2)宏观经济政策全面扩张,双松搭配托底经济复苏
        (3)碳减排行动加速推广,绿色经济渐行渐近
        (4)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数字引擎”驱动可持续发展
    2.2021年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
        (1)疫情持续反复,复苏步伐放缓
        (2)复苏分化,不平等加剧
        (3)供应链危机,能源价格飙升
        (4)政府债务高企,通胀快速攀升
        (5) 外商投资审查趋严,高技术贸易风险增加
二、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疫情反复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2.持续高通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
    3.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分化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埋下隐患
    4.全球产业链重构或将重塑国际分工格局
    5.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能
三、2022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逐渐减弱
        (1)经济增速见顶回落的顺序大概率为美国—欧盟—新兴市场
        (2)宏观政策从托底经济复苏向常态化调控回归
    2.国际金融: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释放溢出效应,全球金融市场面临波动风险
        (1)全球流动性预期收紧,资本市场或将全线承压
        (2)供需紧张格局得以缓解,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有望“见顶”
    3.世界贸易:货物贸易增速回落,RCEP生效注入新活力
        (1)补库存需求回落,全球货物贸易有望回归平稳增长
        (2)疫情影响边际弱化,全球服务贸易有望进一步复苏
        (3)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RCEP生效,全球贸易注入新活力
    4.全球投资: 跨境并购投资回归趋势提升,低税引资政策面临调整
        (1)全球融资成本回升,跨境并购投资大幅增长态势或受抑制
        (2)全球企业税改进展迅速,低税引资政策面临调整
四、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1.需求侧:双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制造业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基建投资将有更快增长
        (2)消费复苏缓慢,政策促进空间较大
        (3)货物出口贸易价量齐升,2022年增长将趋于放缓
    2.供给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就业保持平稳
        (1)工业对经济贡献高于疫情前,向好趋势不变
        (2)服务业增速低于GDP增长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将持续提升
        (3)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稳就业政策需持续发力
    3.中国经济的新风险与新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2)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账户开放指数
        1.2.2 资本账户开放学术观点的动态变化
        1.2.3 有条件肯定观点的内容展开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探究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2.1.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
        2.1.2 国际投资理论与资本账户开放
        2.1.3 资本账户开放的正向效应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
        2.2.1 金融风险的构成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负向效应
    2.3 小结: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经验
    3.1 全球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1 两种结局的原因
        3.1.2 不同路径的原因
    3.2 资本账户开放的典型案例
        3.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倡导者与受益者:美国
        3.2.2 发达国家的渐进资本账户开放:德国
        3.2.3 外部压力下放弃渐进开放的后果:日本
        3.2.4 “拉动因素”缺失与长期资本依赖的教训:拉美三国
        3.2.5 对抗“三元悖论”的失败教训:泰国
        3.2.6 典型案例的启示
    3.3 资本账户开放与全球资本流向情况
        3.3.1 资本账户开放子项目的资本流动方向
        3.3.2 赶超成功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流向
第4章 资本账户开放的合意外部条件
    4.1 美元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4.1.1 美元霸权的世界影响
        4.1.2 美元“含金量”变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时机
    4.2 全球经济周期下的资本账户开放
        4.2.1 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
        4.2.2 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
    4.3 逆全球化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外部压力
        4.3.1 逆全球化环境的形成
        4.3.2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外部压力
第5章 资本账户开放要求的验证
    5.1 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
        5.1.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实证结果分析
    5.2 稳健性检验
        5.2.1 计量方法的改变
        5.2.2 资本账户开放指数的改变
    5.3 拓展研究
        5.3.1 “拉动因素”的门槛效应考量
        5.3.2 外部“推动因素”对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6章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6.1 中国积极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逻辑
        6.1.1 中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6.1.2 中国资本账户结构与变化
        6.1.3 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实际情况与资本账户内、外部要求的对比
        6.2.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部条件与现实的对比
        6.2.2 资本账户合意的外部环境与现实的对比
    6.3 “三元悖论”的中国思考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7.1.1 保持资本账户开放整体渐进
        7.1.2 时机和环境的合意是适当加速的动力
        7.1.3 资本账户开放国际合作方式的思考
    7.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徘徊
        1.1.2 有关中国崛起的叙事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兴起
        1.3.2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1.3.3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1.3.4 综述小结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权力导向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2.1 欧洲新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均势秩序
        2.1.1 欧洲的主导地位
        2.1.2 同盟均势下的帝国主义决策机制
        2.1.3 作为经济竞争副产品的新帝国主义
        2.1.4 丛林法则理念推动下的殖民活动
    2.2 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2.2.1 首个完整的全球性世界
        2.2.2 作为保障机制的金本位制
        2.2.3 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
        2.2.4 贸易保护升级下的经济全球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规则导向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
    3.1 美式霸权主导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3.1.1 欧洲的衰落以及美国的崛起
        3.1.2 构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3.1.3 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的霸权属性
    3.2 20世纪80年代前的世界经济
    3.3 规则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3.3.1 贸易自由化与全球市场的延伸
        3.3.2 生产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崛起
        3.3.3 金融国际化与资本市场的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4.1 两轮经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
    4.2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困境
        4.2.1 非中性规则的变现途径
        4.2.2 非中性规则的后果
    4.3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困境
        4.3.1 全球化的“脱嵌”与民粹主义的兴起
        4.3.2 民粹主义的经济根源
    4.4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全球化
    4.5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度质量与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 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1 制度质量与现代经济增长
        5.1.2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关系中的制度质量
    5.2 实证研究分析
        5.2.1 实证研究思路
        5.2.2 静态面板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择与说明
        5.2.4 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数据相关检验
        5.3.2 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5.3.3 交互效应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视角下的国别参与路径研究
    6.1 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规则的先导地位
    6.2 南北国家制度需求的差异性
    6.3 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
        6.3.1 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6.3.2 放宽市场准入
        6.3.3 提高贸易基础设施水平
        6.3.4 加强法治和标准建设
    6.4 推动发达国家内部改革
        6.4.1 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收入停滞
        6.4.2 推动全球化“入嵌”以缓和经济不平等
        6.4.3 调整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1 超越国界的公共产品理论
        7.1.1 全球化过程中公共产品内涵的外延
        7.1.2 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全球公共产品理论发展
    7.2 伴随着地区主义兴起的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7.2.1 区域公共产品的理论发展
        7.2.2 区域与全球公共产品的关系
    7.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3.1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路径
        7.3.2 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7.3.3 区域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7.4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7.4.1 “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公共产品属性
        7.4.2 增加稀缺性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
        7.4.3 整合过剩的公共产品
        7.4.4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际定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国际秩序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8.1 新帝国主义均势秩序和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8.2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及其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8.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互动
        8.3.1 国际秩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机理
        8.3.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秩序有反作用
    8.4 “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困境
        8.4.1 主导价值观的合法性开始弱化
        8.4.2 西方阵营内部的危机
    8.5 塑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基础
        8.5.1 无界的国际秩序
        8.5.2 包容的价值规范
        8.5.3 开放多元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
    8.6 本章小结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9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叙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第一节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景
        三、投资政策发展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二、投资流量的宏观概述
        三、荷兰的就业情况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征
        一、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
        二、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第四章 特殊金融机构
    第一节 特殊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特殊金融机构的定义
        二、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比例
        三、荷兰常规公司和特殊金融机构投资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双边条约的重要性
        一、荷兰是国际条约体系的核心
        二、不同类型双边条约的吸引力
        三、特殊金融机构对荷兰经济重要性有限
第五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一、独立的中小企业主要进行小规模投资
        二、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荷兰重要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金融业跨国公司
        二、金融业跨国公司
        三、非金融服务业跨国公司
第六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出口和投资的介绍
        二、出口和投资齐头并进
        三、出口和投资的方式
    第二节 条约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一、条约和非关税措施与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二、贸易协议的深度
    第三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选择因素
第七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节 德国
        一、德国的经济概况
        二、荷兰对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八章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和挑战
    第一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危机
        一、85年的货物贸易和投资趋势
        二、金融危机
        三、新冠病毒危机
    第二节 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威胁(Threat)
        四、机会(Opportunity)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若干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习近平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论述与基本观点
        (一)习近平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决策
    二、研究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思路的重大意义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一般分析与国际经验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与原因
        (二)国际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四、若干重要概念说明
        (一)中等收入陷阱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现代化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全面小康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共同富裕
第一章 中国必须而且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阶段的趋势性变化
        (二)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目标
    二、中国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要前提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不利因素
        (一)传统增长方式转型困难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条件
        (一)稳定的领导体制和治理体制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保障
        (二)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动力
        (四)抵御风险的强大能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信心保证
第二章 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低质的困境
    一、创新水平是关系能否“爬坡过坎”的根本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创新发展的实质是发展动能的根本性转换
        (三)创新发展是主导国家命运的一场深刻变革
    二、中国创新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三)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四)科技开放合作力度不够
    三、通过创新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路径
        (一)赶超创新:以“非对称”路径实现引领式发展
        (二)协同创新:以“政产学研用”模式构建高效创新体系
        (三)系统创新:以“两轮驱动”释放最大创新活力
        (四)开放创新: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站位
第三章 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失衡的困境
    一、协调发展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
        (一)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
        (二)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补齐短板与激发潜力的统一
        (三)协调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支撑
    二、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
        (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三、通过协调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路径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
第四章 绿色发展:跨越环境污染的困境
    一、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二)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三)绿色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消耗增大
        (二)环境污染严重
        (三)生态破坏明显
    三、通过绿色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径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加快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用系统工程思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五章 开放发展:跨越封闭僵化的困境
    一、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开放发展的实质是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开放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全面开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世界经济增长复苏乏力
        (二)贸易霸凌主义严重威胁经济全球化
        (三)全球经济治理滞后
    三、通过开放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体制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拓展发展新空间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第六章 共享发展:跨越贫富悬殊的困境
    一、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
        (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共享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
        (三)共享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和归宿
    二、我国共享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
        (三)社会保障公平性不足
    三、通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径
        (一)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完善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继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未来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进入富有创新活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进入和谐有序美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三)进入两个文明并重发展的行稳致远阶段
        (四)进入发展地位跃升与世界强国地位确立阶段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发展阶段:开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进
        (一)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项部署
        (二)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
        (三)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结语 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本思路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思路
    三、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伟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清单
致谢

(7)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个视角的测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垂直专业化的研究
        1.3.2 关于贸易增加值的研究
        1.3.3 关于GVC地位指数和GVC参与度的研究
        1.3.4 关于出口技术复杂度和出口品技术含量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
        2.1.2 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出口和进口
        2.1.3 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增加值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1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来源和定义
        2.2.2 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驱动理论
        2.2.3 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理论
    2.3 产业关联与世界投入产出表
        2.3.1 产业关联的相关概念
        2.3.2 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2.3.3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指标
        2.3.4 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优点
第3章 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中间品贸易视角
    3.1 中国制造业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分析
        3.1.1 制造业整体进口中间品占其中间投入总量的比重分析
        3.1.2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中间品占其中间投入总量的比重分析
        3.1.3 制造业进口中间品对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依赖程度分析
        3.1.4 小结
    3.2 中国制造业对出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分析
        3.2.1 制造业整体对中间品出口的依赖程度分析
        3.2.2 制造业细分行业对中间品出口的依赖程度分析
        3.2.3 制造业出口中间品对特定贸易伙伴国的依赖程度分析
        3.2.4 小结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贸易增加值视角
    4.1 进出口增加值的核算及分解框架
        4.1.1 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的理论进展
        4.1.2 进出口增加值的核算及分解框架
    4.2 中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测算及国际比较
        4.2.1 制造业整体出口增加值的变化轨迹及国际比较
        4.2.2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增加值的变化轨迹及国际比较
        4.2.3 小结
    4.3 中国制造业进口增加值的测算及国际比较
        4.3.1 制造业整体进口增加值的变化轨迹及国际比较
        4.3.2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增加值的变化轨迹及国际比较
        4.3.3 小结
    4.4 贸易增加值核算口径与海关统计口径对比分析
        4.4.1 海关统计口径下制造业进出口差额的变化轨迹
        4.4.2 贸易增加值口径下制造业进出口差额的变化轨迹
        4.4.3 贸易增加值核算口径与海关统计口径进出口差额的对比分析
        4.4.4 小结
    4.5 中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SDA)
        4.5.1 结构分解分析(SDA)概述
        4.5.2 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SDA分解模型
        4.5.3 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影响因素的SDA分解结果
        4.5.4 小结
    4.6 本章结论
第5章 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参与方式视角
    5.1 全球价值链参与方式的测算方法
        5.1.1 全球价值链参与方式的种类及涵义
        5.1.2 全球价值链前向和后向参与方式的测算方法
    5.2 中国制造业整体全球价值链前向和后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2.1 制造业整体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2.2 制造业整体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2.3 小结
    5.3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和后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3.1 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3.2 制造业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方式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技术含量视角
    6.1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测算方法
        6.1.1 出口产品包含的总技术含量
        6.1.2 出口产品包含的国内技术含量
        6.1.3 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指数
    6.2 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测算及分析
        6.2.1 制造业整体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国际比较
        6.2.2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国际比较
        6.2.3 小结
    6.3 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SDA)
        6.3.1 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影响因素的SDA分解模型
        6.3.2 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影响因素的SDA分解结果
        6.3.3 小结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7.1.1 主要结论
        7.1.2 政策含义
    7.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7.2.1 研究局限及不足之处
        7.2.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难点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1.4 论文主体结构安排及技术路线图
        1.4.1 论文主体结构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测度及基本事实
        2.1.1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测度方法
        2.1.2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基本演变特征
    2.2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的决定因素
        2.2.1 价值链分工贸易
        2.2.2 国际贸易一体化
        2.2.3 金融一体化
        2.2.4 经济结构相似度
        2.2.5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2.3 国际经济周期的冲击与传导
        2.3.1 国际经济周期的总体冲击效应
        2.3.2 经济体间的经济周期传导效应
        2.3.3 中国经济周期冲击的传导效应
    2.4 结论与述评
第三章 国际经济演化动态的特征事实分析
    3.1 国际经济增长事实分析
        3.1.1 一战前的繁荣时期:相互依存
        3.1.2 一战后的潜伏期:缓慢复苏
        3.1.3 二战后的新发展:机遇与挑战
    3.2 国际经济周期波动事实分析
        3.2.1 全球经济周期的历史走势
        3.2.2 不同地区经济波动差异
    3.3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事实分析
        3.3.1 马尔科夫域制转换模型简介
        3.3.2 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事实分析
第四章 机理分析及实证模型构建
    4.1 价值链分工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理论机制
    4.2 模型构建及指标构建
        4.2.1 模型构建
        4.2.2 主要解释变量测算
        4.2.3 其它控制变量测算
第五章 实证检验
    5.1 基准回归
    5.2 分样本分析
        5.2.1 分时段子样本分析
        5.2.2 不同发展水平国别组分析
        5.2.3 分行业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
        5.2.4 中国经验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新变局、新风险、新机遇——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世界经济回顾
    1.2018年世界经济的新亮点
    2.2018年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1. 中美贸易摩擦或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2. 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将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
    3. 美国国内减税政策将形成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4. 原油价格下跌风险将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同步性
    5. WTO改革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活力
    6. 数字贸易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三、2019年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1. 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 不确定性阻碍恢复性增长步伐
    2. 国际金融:非经济因素或将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3. 世界贸易:全球贸易摩擦或将导致贸易失速
    4. 全球投资:新一轮产业革命或将重新引发全球投资增长
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增长处于合理区间
    1. 需求端:“三驾马车”动力转变, 民营企业作用提升
    2. 供给端: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着, 产业转型亮点突出
    3.2019年中国经济的新风险与新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四、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论文参考文献)

  • [1]委重投艰的世界经济:新趋势、新应对、新稳态——2022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 王莹,智艳,张天桂,刘芳,姜云飞. 世界经济研究, 2022(01)
  • [2]资本账户开放的双向效应与内外部条件研究[D]. 徐征. 吉林大学, 2020(08)
  • [3]通往全面发展之路 ——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研究[D]. 王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荷兰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陈彦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习近平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研究[D]. 李卓琦.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7]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个视角的测算与分析[D]. 田孟.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9]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D]. 李明. 东南大学, 2019(06)
  • [10]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新变局、新风险、新机遇——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张广婷. 世界经济研究, 2019(01)

标签:;  ;  ;  ;  ;  

2003年世界经济同步复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