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不同低硒动物模型研究胰岛功能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袁燕婷[1](2021)在《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肥胖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引发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内脏脂肪诱发严重胰岛素抵抗,也发生在胰岛内部。聚集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的前炎症因子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功能性β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加剧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胡椒碱对成年MSG糖尿病小鼠严重的代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胡椒碱是否通过抑制饮食诱导的C57肥胖小鼠内脏脂肪及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肥胖致T2D的发生。方法1.动物实验。50只7周龄雄性C57BL/6C小鼠,体重20~22 g,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分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HFD)组、罗格列酮组(4 mg/kg/day)、胡椒碱低剂量组(15 mg/kg/day)和胡椒碱高剂量组(30 mg/kg/day),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8周。期间密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每周检测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通过FBG、口服糖耐量(OGTT)、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耐量(ITT)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糖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8周时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测定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GIR)以及稳态时血清胰岛素水平,整体水平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附睾脂肪和胰腺等组织。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相关致炎因子IL-1β、Gal-3和LPS水平以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代谢性炎症的改善作用。qPCR实验进一步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IL-1β、Gal-3的mRNA水平。附睾脂肪和胰岛分别进行HE和Gomori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内CD11c阳性M1样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为了评价胡椒碱对HFD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及定位,检测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和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内mTOR、4E-BP1和PS6的表达探究胡椒碱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2.细胞实验。为了证实胡椒碱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样极化以延缓Min6细胞去分化、提高其合成胰岛素的能力。首先,胡椒碱(20、40、80μM)预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12 h,然后加入LPS(1μg/m L)孵育24 h,刺激RAW264.7细胞发生M1样极化,采用qPCR实验检测细胞中CD11c的mRNA水平,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炎症因子Gal-3和IL-1β的含量以明确胡椒碱对RAW264.7细胞M1样极化的影响。利用上述细胞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处理Min6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测Min6细胞中胰岛素、Pdx1和ALDH1A3的表达。然后通过WB实验分析mTOR、4E-BP1和PS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胡椒碱在不影响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体重的快速增加。胡椒碱显着降低血清FBG、TC、TG和LDL水平,明显改善HFD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OGTT和ITT结果显示胡椒碱能够改善HFD小鼠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FD肥胖小鼠的高胰岛素血症得到显着减轻。胡椒碱能够降低血清中LPS、IL-1β和Gal-3等致炎因子的水平。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减少附睾脂肪内多个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尤其抑制M1样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证实胡椒碱强大的免疫炎症调控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胡椒碱还抑制了胰岛内M1样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高表达。胰岛功能评价的金标准“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提示胡椒碱提高了HFD肥胖小鼠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速率,并降低稳态时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胡椒碱提高胰岛内由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降低了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同时还促进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的高表达,降低去分化前体细胞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胡椒碱延缓β细胞去分化的作用与mTOR/4E-BP1/PS6的活性成正相关。2.细胞实验。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明显降低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CD11c的mRNA水平,胡椒碱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样极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Elisa结果表明,胡椒碱显着降低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前炎症因子(IL-1β、Gal-3)的含量,并与胡椒碱浓度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胡椒碱条件培养基明显增强Min6细胞中成熟分化标志物Pdx1表达,并降低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WB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胡椒碱对Min6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与mTOR/4E-BP1/PS6的表达有关。结论胡椒碱能够有效抑制HFD肥胖小鼠脂肪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减轻全身代谢性炎症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下降及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而且此过程与mTOR/4E-BP1/PS6通路的活化密不可分。
孙琳[2](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王婷婷[3](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徐秋实[4](2021)在《冷诱导RNA结含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的广泛改变,致使肥胖和胆结石发生率日益增加,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急症,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临床上常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占20%左右。最新资料显示,SAP患者的病死率在13%~35%之间。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则是SAP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ALI可进一步发展为危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入院1周内死亡的SAP患者中有60%死于呼吸功能衰竭,ARDS被认为是造成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将这种由急性胰腺炎所导致的肺损害称为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cute Pancreatitis-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APALI),虽然在APALI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方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近年来APALI的治疗效果仍无明显改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亟待深入探索APALI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策略。细胞外冷诱导RNA结合蛋白(Extracellular cold 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e CIRP)是一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在失血性休克或败血症患者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血清CIRP,其升高程度与死亡率呈正相关。在功能上,eCIRP可以激活NLRP3炎性小体,加剧炎症性疾病并导致组织损伤。NLRP3炎性小体是一个蛋白复合物,它可以直接与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相互作用激活caspase-1,激活的caspase-1裂解活化gasdermin D(GSDMD),pro-IL-1β和pro-IL-18,导致细胞焦亡和IL-1β以及IL-18的分泌。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与炎症有关,可导致疾病进程恶化。肺常驻巨噬细胞,如肺泡巨噬细胞活化产生剧烈炎症反应释放多种炎症介质是ALI/ARDS发病的关键因素。肺泡巨噬细胞焦亡可以通过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等,加剧肺组织损伤。然而,对于eCIRP是否引能起肺泡巨噬细胞焦亡以及其是否参与APALI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尚无报道,值得进一步探索。历经20余年的探索,本研究组在APALI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证实,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APALI,可明显缩短SAP病程,并降低病死率。因此,在SAP、APALI的诊疗方面,将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得到充分阐释,并且经后世医家发展,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显示APALI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AP时肠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肠内细菌和毒素易位后被吸收入血,循环至肺部有关。上述研究结果与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中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理论不谋而合,即“腑气不通,上逆于肺”,所以从治疗角度上要注重“从肠治肺”,故病变早期治法上以攻里通下为主,引肺气下行以止喘息。中医常用大黄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故目前临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方剂中都配伍中药大黄,而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为探究大黄素在治疗APALI中可能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5%牛磺胆酸钠(Sodium Taurocholate,STC)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应用SD大鼠建立APALI动物模型,利用现代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探究eCIRP在APALI发病机制中的病理潜在作用及大黄素的干预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APALI的发病机制并为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APALI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治疗策略。目的:通过检测APALI大鼠模型CIRP的表达变化及拮抗CIR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影响,以及应用重组大鼠CIRP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并检测CIRP对该细胞的影响,以探索CIRP在AP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应用大黄素进行干预性治疗的研究,探究大黄素治疗APALI的靶点,从而为治疗APALI寻找潜在靶点和应用大黄素治疗APAL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将40只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重症胰腺炎组(SAP),C23(CIRP拮抗剂)干预组(C23),大黄素干预组(EMO)。采用5%牛磺胆酸钠溶液(Sodium Taurocholate,STC)经胆胰管逆行注射(1ml/kg,0.1ml/min)诱导SAP大鼠模型,CON组大鼠经胆胰管逆行注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C23干预组于造模后2小时经尾静脉注入C23(8mg/kg)。大黄素干预组于术后2小时及术后12小时分别灌胃给予大黄素(40mg/kg)。造模24小时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开腹经腹主动脉采血,并收集胰腺及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胰腺和肺组织病理评分来评价C23和大黄素对SAPALI的保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CIRP、淀粉酶、IL-1β;应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腺和肺组织内CIRP表达情况及肺组织中Ly6G+细胞;采用qRT-PCR测定胰腺和肺组织中的CIRP mRNA水平及肺组织中的NLRP3、IL-1β和CXCL1的mRNA表达水平;以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IRP、p-P65、t-P65、p-IKBα、t-IKBα、NLRP3、ASC、Caspase-1、GSDMD、IL-1β、CXCL1蛋白在各组大鼠中的表达;采用多重荧光染色观察胰岛中CIRP及肺内常驻巨噬细胞(F4/80+细胞)NLRP3和CXCL1的表达。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以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珠NR8383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重组大鼠CIRP对肺泡巨噬细胞焦亡及炎症小体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大黄素的干预作用。实验一,NR8383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重组CIRP处理组(CIRP),TAK-242(一种TLR4受体特异性抑制剂)处理组(CIRP+TAK242),C23处理组(CIRP+C23),大黄素处理组(CIRP+EMO)。其中,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其余各组在采用重组大鼠CIRP(1.5μg/ml)处理NR8383细胞6h的同时,分别予应用TAK-242(500μM)预处理24h、应用C23(300ng/ml)预处理1h以及同时给予大黄素(20μM)干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焦亡(Caspase-1以及PI双染)率。采用qRT-PCR测定各组细胞NLRP3、IL-1β和CXCL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65、t-P65、p-IKBα、t-IKBα、NLRP3、ASC、Caspase-1、GSDMD、IL-1β、CXCL1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实验二,细胞分为Control组,CIRP组,CIRP+Si-IL-1β组和CIRP+NC(Negative control)组,应用NC siRNA或IL-1β特异性siRNA,在Lipofectamine 2000的介导下转染NR8383细胞48h后,用1.5μg/ml的CIRP处理CIRP组、NC组及Si-IL-1β组6h。此外,分别用不同浓度(0、1 ng/ml、5 ng/ml、10 ng/ml)的重组大鼠IL-1β和应用10 ng/ml的IL-1β,以不同的时间点(0、6、12、24h)处理NR8383细胞,然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和RNA,采用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研究IL-1β在CIRP诱导CXCl1表达中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动物模型实验结果:(1)与CON组相比,SAP组大鼠胰腺及肺组织显示出明显的病理损伤,病理评分显着性增高(p<0.001)。此外,与CON组相比,SAP组大鼠血清CIRP、淀粉酶、IL-1β均明显升高(p<0.001),且SAP组动脉血PaO2水平明显下降(p<0.001),与此同时该组动脉血PaCO2水平明显上升(p<0.001)。与SAP组相比,C23组及EMO组胰腺及肺组织损伤明显缓解(p<0.001),血清CIRP、淀粉酶、IL-1β均明显下降(p<0.001),以及动脉血PaO2水平明显上升(p<0.001)而PaCO2水平明显下降(p<0.001)。(2)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q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CON组相比,SAP组大鼠胰腺(主要位于胰岛)及肺组织CIRP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CON组相比,SAP组大鼠肺内p-P65、p-IKBα、NLRP3、ASC(Monomer,Dimer,Polymer)、Caspase-1 p20、GSDMD-N、IL-1β(pro-IL-1β以及p17)、CXCL1表达明显增高(p<0.001),且SAP组大鼠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Ly6G+细胞)的浸润明显增加。(3)与SAP组相比,C23组及EMO组胰岛及肺组织CIRP表达明显被抑制,且伴随着肺内p-P65、p-IKBα、NLRP3、ASC(Monomer,Dimer,Polymer)、Caspase-1 p20、GSDMD-N、IL-1β(pro-IL-1β以及p17)、CXCL1表达的下降(p<0.05)及肺内Ly6G+细胞的浸润的明显减少。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学实验结果。(1)用CIRP(1.5μg/ml)诱导了NR8383细胞内p-IKBα和p-P65及NLRP3、ASC(Monomer,Dimer,Polymer)、Caspase-1 p20、GSDMD-N、IL-1β(pro-IL-1β以及p17)蛋白的表达增高(p<0.001),并进一步促进了NR8383细胞的焦亡(p<0.001),同时还促进了其表达CXCL1(p<0.001)。TLR4受体抑制剂TAK-242几乎完全地抑制了CIRP所致的上述细胞效应(p<0.001)。结果表明,CIRP通过TLR4受体介导的NF-κB信号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诱导NR8383细胞焦亡。CIRP拮抗剂C23和大黄素均显示出能够显着性抑制CIRP所致的NR8383细胞内NF-κB的活化、NLRP3炎症小体及组装与激活、细胞焦亡及CXCL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IRP对NR8383细胞表达CXCL1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IRP组的CXCL1表达明显增高(p<0.001)。而与CIRP组相比,CIRP+Si-IL-1β组的CXCL1表达水平显着性下降(p<0.001),CIRP+NC(Negative control)组的CXCL1表达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表明,IL-1β是CIRP促进NR8383细胞表达CXCL1的关键介质。分别用不同浓度(0、1ng/ml、5ng/ml、10ng/ml)的重组大鼠IL-1β和以相同浓度的IL-1β(10ng/ml)以不同的时间点(0、6、12、24h)刺激NR8383细胞,结果显示,IL-1β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促进NR8383细胞表达CXCL1。结论:(1)采用5%牛磺胆酸钠溶液经胆胰管逆行注射制备SAP肺损伤模型24h后,模型组大鼠血清淀粉酶含量的显着升高,胰腺和肺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也显示大鼠出现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表明SAP诱发肺损伤模型制备成功。(2)CIRP在APALI大鼠模型的胰岛及肺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伴有血清CIRP水平的升高。应用CIRP拮抗剂C23后,CIRP在胰岛、肺组织中表达下调且血清中CIRP水平下降,并明显缓解了ALI,提示CIRP与APALI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IRP拮抗剂C23能抑制APALI大鼠肺组织中NF-κB的激活、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与活化、肺组织中CXCL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并缓解了SAP时的肺损伤。(3)CIRP可能通过TLR4受体介导激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NF-κB信号及NLRP3/IL-1β/CXCL1信号通路,在APALI中发挥重要作用。(4)大黄素能能显着降低APALI大鼠的血清淀粉酶、CIRP和IL-1β水平,能明显减轻SAP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并能够改善肺功能,显示出对APALI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5)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CIRP-TLR4介导的NF-κB和NLRP3/IL-1β/CXCL1信号通路减少中性粒细胞向肺内浸润从而发挥其治疗APALI的药理作用。
白涛[5](2020)在《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及原代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2.研究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3.研究京尼平苷对糖尿病小鼠(db/db)的抗糖尿病作用。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京尼平苷干预后的胰岛素水平。用血糖仪测量小鼠血糖,用生化仪测定小鼠糖化血红蛋白。2.用分子对接方法检测京尼平苷与GLP-1受体的结合能力。3.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方法(CCK-8)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NS-1细胞的细胞活力及凋亡率。4.选取8周龄db/db鼠为模型鼠,同周龄C57BL/6N小鼠为对照鼠。分为3组:对照组:(C57BL/6N小鼠),模型组(db/db小鼠),实验组(db/db小鼠)。实验组予京尼平苷200 mg/kg/d腹腔注射;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注射11周。(1)每周监测小鼠空腹血糖,ELISA方法测空腹胰岛素,计算小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生化仪测定小鼠糖化血红蛋白,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及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评价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对小鼠胰腺称重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2)每周称量小鼠空腹体重,用小动物PET-CT检测小鼠体脂;(3)生化仪测定小鼠血脂;(4)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评价氧化应激状态;(5)用炭墨推进率的方法观察C57BL/6N鼠的肠蠕动功能;(6)生化仪测定小鼠肝功、肾功,并对肝脏、肾脏进行称重,计算肝脏指数、肾脏指数。结果:1.京尼平苷促进生理状态下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P<0.01);促进C57BL/6N小鼠的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P<0.05);保护病理状态下(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细胞及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P<0.001和P<0.01),且通过GLP-1受体发挥作用(P<0.05)。京尼平苷与GLP-1受体有较强的结合效能。2.京尼平苷促进INS-1细胞增殖(P<0.05),抑制高糖高脂及Thapsigargin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P<0.05和P<0.01),且通过GLP-1受体起作用(P<0.05)。3.京尼平苷具有抗糖尿病作用:(1)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空腹血糖(P<0.05)、糖化血红蛋白(P<0.05)及糖耐量实验中的血糖水平(0,5,15min处分别为P<0.01,P<0.05,P<0.05);(2)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空腹胰岛素没有影响(P>0.05);(3)京尼平苷减轻db/db鼠的胰岛素抵抗(P<0.05),保护db/db鼠胰岛结构;(4)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重(P<0.05)及体脂(P<0.01);(5)京尼平苷对db/db鼠血脂没有影响;(6)京尼平苷改善db/db鼠氧化应激状态(P<0.05);(7)京尼平苷促进C57BL/6N小鼠肠蠕动(P<0.01);(8)京尼平苷对db/db鼠肝功、肾功没有影响。结论:京尼平苷促进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促进C57BL/6N小鼠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保护高糖高脂处理后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促进β细胞增殖,减轻高糖高脂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细胞凋亡,改善糖尿病鼠(db/db鼠)的血糖、胰岛素、体重、体脂、氧化应激状态,并具有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本研究从细胞、胰岛、糖尿病鼠3个层面,研究了京尼平苷在生理和病理两个状态下对β细胞功能及形态的影响,阐明了京尼平苷作为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GLP-1的典型生物学特征,为京尼平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刘亚红[6](2020)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硫酸镍诱导大鼠甲状腺和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镍(Nickel,Ni)暴露通过对水、空气、土壤的污染日渐成为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研究热点,由于其对机体内分泌代谢状态的干扰效应,已被列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EDs)之一。内分泌腺体特别是甲状腺和胰腺通过严密反馈机制调控着机体三大物质的代谢平衡,是能量代谢的核心调控器官。Ni对机体代谢调控的干扰往往与胰腺、甲状腺组织的细胞凋亡和增殖紧密相关。目的本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剂量硫酸镍(Nickel sulfate,NiSO4)处理的细胞模型,探讨Ni致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Nthy-ori 3-1,Nthy)及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 TERT-HPNE,HPNE)损伤的剂量及时间效应关系,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并通过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探讨Ni所致人Nthy细胞及人HPNE细胞凋亡与线粒体凋亡通路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构建不同剂量NiSO4染毒的大鼠动物模型,通过检测Ni染毒后大鼠甲状腺和胰腺的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评估Ni对大鼠代谢损伤的毒性效应;并同步检测Ni暴露环境下大鼠甲状腺及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以期阐明Ni暴露代谢损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为寻找有效的预防和干预Ni代谢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人Nthy细胞及HPNE细胞系,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NiSO4对人Nthy及HPNE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NiSO4的适宜损伤浓度及损伤时间,构建Ni损伤细胞模型。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观察Ni对人Nthy细胞和HPNE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干预前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探讨Ni损伤人Nthy及HPNE细胞与线粒体凋亡的关系。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N)、低剂量组(L)、中剂量组(M)、高剂量组(H),每组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5 ml/kg生理盐水,染毒组分别等体积(5 ml/kg)腹腔注射2.5、5.0、10.0 mg/kg NiSO4,1次/日,连续40日。观察亚慢性NiSO4染毒后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甲状腺及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及胰腺组织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cl-2、Fas)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NiSO4对人Nthy细胞及HPNE细胞的活力有较为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随着NiSO4的暴露剂量升高或者暴露时间延长,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形态变圆,贴壁细胞数目减少,出现细胞凋亡,甚至死亡。2.用不同浓度的NiSO4处理人Nthy细胞和HPNE细胞24h及48h,24h-640μM、48h-480μM及48h-640μM浓度可引起人Nthy细胞细胞凋亡增加,48h-640μM浓度可引起HPNE细胞凋亡增加,而各浓度组均能降低其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影响人Nthy细胞及HPNE细胞能量代谢。3.连续腹腔注射NiSO4 40天后,高剂量组大鼠甲状腺组织及胰腺组织病理均出现明显改变,且NiSO4导致大鼠的甲状腺功能及胰腺功能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大鼠的游离T4(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游离T3(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胰岛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NiSO4染毒后,大鼠随机血糖随NiSO4剂量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下降(P<0.05)。4.NiSO4染毒后,大鼠甲状腺组织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NiSO4染毒组Caspase-8、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NiSO4染毒组Bcl-2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各NiSO4染毒组Bax基因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Bax mRNA比值随着NiSO4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NiSO4组Fas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显着高于其他剂量组(P<0.01)。大鼠甲状腺Caspase-3、Fas和Bax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一致。低、中、高剂量NiSO4组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剂量NiSO4染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高剂量NiSO4染毒组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仅在高剂量NiSO4染毒组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NiSO4染毒组Fas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1),中、高剂量NiSO4染毒组Bcl-2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中、高剂量NiSO4染毒组Fa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x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l-2/Bax的mRNA比值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仅高剂量NiSO4染毒组Bcl-2/Bax蛋白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iSO4通过降低人Nthy细胞及HPNE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致使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作用的产生呈现剂量依赖性,从而影响人Nthy细胞及HPNE细胞能量代谢。2.NiSO4作为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细胞凋亡诱导大鼠甲状腺及胰腺损伤,导致大鼠甲状腺功能和胰岛功能异常。3.NiSO4可能通过介导Caspase依赖线粒体凋亡途径和Fas信号通路诱导大鼠甲状腺组织及胰腺组织发生细胞凋亡。
祝祥云[7](2020)在《PSCs在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慢性胰腺炎后新发糖尿病的荟萃分析目的:3c型糖尿病(T3cDM)是一种与胰腺外分泌疾病相关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慢性胰腺炎(CP)是其最常见的病因。本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评价CP相关糖尿病的流行程度、时间进程及分析相关协变量,为临床预防CP患者继发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系统地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三大数据库,以CP后发生新诊断糖尿病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为标准,搜索截止到2019年7月发表的前瞻性及回顾性研究的英文文献。使用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95%可信区间计算所有结局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15篇文献,包括8970例CP患者。根据NOS评分系统显示,纳入文献得分在4-6之间。CP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为30%(95%CI,27%-33%);其中,17%(95%CI,13%-22%)为依赖胰岛素的新发糖尿病患者。3项随访时间小于36个月的研究中,新诊断糖尿病发生率为15%(95%CI,10%-20%);3项随访时间为36至60个月的研究中,糖尿病发生率为31%(95%CI,27%-35%);另有9项随访时间超过60个月的研究,糖尿病发生率为33%(95%CI,29%-37%)。CP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病率从36个月内的15%上升到60个月内的33%。年龄(p=0.856)、性别(p=0.445)、BMI(p=0.596)、吸烟(p=0.586)、酒精性胰腺炎(p=0.443)、和钙化(p=0.842)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较小。结论:CP后糖尿病的发生率与病程相关。对已确诊的CP患者,必须定期监测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本荟萃分析的局限性并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阐明CP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二章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目的:通过比较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腹腔内注射和胰管结扎两种造模方式诱导的慢性胰腺炎(CP)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胰腺内外分泌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为探究胰腺炎后内分泌功能损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12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雨蛙素造模组(n=10)采用反复腹腔内注射雨蛙素(50μg/kg)联合脂多糖(10mg/kg)的方法构建,其对照组(n=10)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胰管结扎组(n=50)及其对照组(n=50)在术后第3天、1周、4周、12周和24周分别进行IPGTT和IPITT,并处死取胰尾组织进行组织学处理。造模期间每周测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采用HE染色及Mason染色评估造模是否成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型胶原(Col-I)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胰腺纤维化相关m RNA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CP小鼠胰腺内外分泌部胰腺星状细胞(PSCs)的活化及胰岛α和β细胞变化情况;TUNEL荧光观察胰岛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雨蛙素联合脂多糖造模后小鼠体重及胰腺质量均明显下降,但空腹血糖没有明显变化,胰腺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胰腺存在明显的炎症和纤维结缔组织,小鼠的胰岛内存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的PSCs细胞,在胰岛内以及胰岛周围均可见Col-I和FN沉积。对胰岛进行分类计数和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胰岛所占面积较对照组小鼠相比明显减少,但雨蛙素联合脂多糖造模组胰岛α细胞与β细胞的分布较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的改变。胰管结扎术后1周,两组小鼠体重均降至最低值,第3周升高至术前体重水平,此后逐渐升高。胰管结扎后胰尾质量逐渐减轻,一直持续到术后4周,术后12周胰尾的质量基本恢复至术前。两组小鼠术前术后血糖无明显变化,且两组之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胰管结扎造模3d后,胰尾部出现腺泡细胞空泡样改变,组织间隙水肿明显,大量炎细胞浸润;造模1周后腺泡出现坏死;造模4周后开始出现腺泡萎缩,部分腺泡被导管样结构所代替,导管周围及腺泡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造模12周后部分胰腺组织被脂肪组织替代。胰管结扎小鼠胰尾部早期出现胰岛增生,12周后胰岛面积显着减少,大胰岛数量减少,但胰岛细胞的分布与假手术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改变。通过检测胰管结扎鼠胰尾α-SMA的miRNA表达水平,发现胰管结扎1周后α-SMA表达大量增加,持续至24周,且与ColⅠ的mRNA增加水平相平行。胰管结扎小鼠的胰岛内存在较多活化的PSCs细胞,并且晚期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结论:本课题通过比较雨蛙素联合脂多糖腹腔注射及胰管结扎建立的CP模型,发现胰管结扎建立的胰腺炎模型更严重,且更适合观察胰岛细胞的变化。胰管结扎小鼠早期出现胰岛增生,晚期胰岛面积显着减少,且大胰岛数量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模型组小鼠胰岛内外分泌组织均见活化的PSCs增多,可能是CP导致胰腺内分泌破坏的原因之一。这为进一步研究PSCs活化对胰岛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提供了依据。第三章TGF-β1刺激的PSCs外泌体miR-140-3p和miR-143-3p通过靶向调控BCL2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目的:近年来外泌体miRNA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本研究首先探讨TGF-β1处理的胰腺星状细胞(PSCs)来源外泌体对胰岛β细胞存活率和功能的影响,继而从外泌体miRNA角度出发探索PSCs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小鼠胰腺星状细胞系(mPSCs)培养基上清,采用超速离心分离并纯化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纳米微粒跟踪分析技术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外泌体经荧光标记后与小鼠β细胞系MIN6细胞共孵育48 h,检测MIN6细胞的摄取外泌体水平。以PBS或TGF-β1(2ng/mL)处理mPSCs,分别收集上清提取外泌体(C-Exo和T-Exo)。将MIN6细胞分为对照组、C-Exo组和T-Exo组,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PBS,后2组加入相应外泌体。CCK8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GSIS)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和胰岛素分泌功能;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C-Exo组与T-Exo组外泌体miRNA表达差异,并进行鉴定。转染miR-140-3p和miR-143-3p minics及NC到胰岛β细胞和小鼠原代胰岛,q RT-PCR检测miR-140-3p和miR-143-3p的表达,并检测细胞活力,胰岛素分泌功能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采用miRDB、Target Scan和miRTarget 3个软件进行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转染mimics及inhibitors后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验证其与miR-140-3p和miR-143-3p的靶向关系。结果:在透射电镜下,外泌体为不均匀分布的、类圆形的、直径30~100nm的囊泡;粒径检测显示其直径集中在30~150nm;Western blot显示外泌体标志蛋白质CD63、CD81和TSG101表达阳性。PKH26标记的外泌体与胰岛β细胞共孵育结果显示,β细胞能够大量摄取mPSCs分泌的外泌体。两种外泌体干预后,MIN6细胞胰岛素释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但T-Exo干预后胰岛素含量有明显下降。T-Exo组的MIN6细胞存活率和增殖率显着低于CExo组,凋亡率增加(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T-Exo组MIN6细胞内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通过外泌体二代测序筛选,发现TGF-β1处理mPSCs可影响外泌体miRNA表达谱,其中36个miRNA显着差异表达,其中miR-140-3p和miR-143-3p在T-Exo中高表达。qRT-PCR验证,与C-Exo组相比,T-Exo处理后MIN6细胞和胰岛均高表达miR-140-3p和miR-143-3p。且TGF-β1处理mPSCs后细胞内miR-140-3p和miR-143-3p显着升高。与Nc对照相比,miR-140-3p和miR-143-3p minics转染后,MIN6细胞及胰岛内miR-140-3p和miR-143-3p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MIN6细胞活力下降和细胞凋亡率增加,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140-3p和miR-143-3p下游靶基因是BCL2。与Nc对照相比,miR-140-3p和miR-143-3p minics转染后MIN6细胞内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提取mPSCs分泌的外泌体,且该外泌体能够被胰岛β细胞摄取。TGF-β1活化的mPSCs可通过外泌体miR-140-3p和miR-143-3p降低β细胞存活率及其胰岛素的合成,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BCL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最终激活β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王云威[8](2020)在《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以珍贵中药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采用腹腔注射化学药物(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其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旨在研发出以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来辅助治疗糖尿病的营养保健品。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s,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模型组小鼠灌胃第4周其空腹血糖值为28.4±3.56(mmol/L),而粗粉和细粉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2.93±2.13(mmol/L)和12.68±2.31(mmol/L),表明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4.66±2.64(mIU/L)和18.32±1.58,而细粉组为17.13±1.33(mIU/L)和12.13±2.35,表明DOP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经DOP治疗组小鼠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6.9366和0.9236,而模型小鼠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5.9333和0.9678。表明DOP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模型组中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5%,经DOP治疗后,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30%;另外,经DOP治疗后艾克曼氏菌(Akkermansia)由模型组内的无增加到约为4%,表明DOP可以增加小鼠肠道有益菌丰度。铁皮石斛复方剂(Dendrobium candidum compound,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27.11±543(mmol/L),而DOC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3.12±5.01(mmol/L),表明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3.58±2.46(mIU/L)和18.85±1.35,而高剂量组为21.49±2.13(mIU/L)和10.42±2.35,表明DOC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Glut-2,Gck,Pklr,在模型组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2±0.06倍、0.31±0.04倍和0.28±0.03倍;与模型组相比,经过DOC治疗后小鼠肝脏中Glut-2、Pklr和Gck的表达量得到上调,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组的0.81±0.06倍、0.83±0.05倍和0.76±0.11倍;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2型糖尿病小鼠的Pdx1和Ins1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8±0.04倍和0.42±0.02倍(P<0.01),经DOC治疗后,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值的0.79±0.11倍和0.87±0.15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是正常组的0.60±0.03倍(P<0.05),而Caspase 3基因在模型组中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是正常组的1.42±0.11倍(P<0.05),经DOC治疗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下调,是正常组的1.11±0.11倍,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石瑞峰[9](2020)在《Clec11a对脂毒诱导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脂毒对小鼠胰岛Clec11a基因表达的影响背景和目的: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状态下,脂肪沉积于骨骼肌、肝脏及胰腺内,引发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失调,进而诱发糖尿病。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长期暴露于高脂环境下,会发生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反应,导致细胞功能受损。然而,脂毒诱导胰岛细胞损伤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探索高脂环境下小鼠胰岛内异常表达的基因,试图发现特异性的分子治疗靶点、阻断脂毒诱导的胰岛损伤。方法:使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小鼠(5周龄)22周,构建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Diet-induced obesity,DIO)模型为实验组,使用普通饲料喂养同周龄的正常小鼠为对照组。22周后检测两组小鼠体重、腹部脂肪、血浆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胰岛素水平;并对两组小鼠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胰岛素耐受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通过对正常小鼠和DIO小鼠的胰岛进行转录组水平测序,寻找两组小鼠胰岛内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 PCR)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验证。分离并培养正常小鼠胰岛,给予离体培养的小鼠胰岛、胰岛β细胞系MIN6细胞以及小鼠胰岛星状细胞(Islet stellate cell,ISC)不同浓度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不同时间,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离体小鼠胰岛、MIN6细胞以及ISC在高脂培养下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1、相比于对照组,DIO小鼠的体重、腹部脂肪沉积、血浆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OGTT和ITT曲线下面积显着扩增。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DIO鼠胰岛中Clec11a基因表达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通过q 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Clec11a基因在DIO小鼠胰岛组织中的低表达。3、免疫荧光染色提示,小鼠胰岛内存在Clec11a蛋白,并且DIO小鼠胰岛内Clec11a染色强度相比于正常小鼠显着减弱。4、用0.5m M PA处理离体培养的小鼠胰岛48小时,western blot结果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lec11a表达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PA处理48小时,Clec11a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对胰岛给予不同浓度PA处理12小时的结果显示,0.5m M PA处理组Clec11a基因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浓度处理组;不同浓度PA处理48小时后,PA组Clec11a基因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呈浓度依赖性降低。5、予MIN6细胞和ISC不同浓度PA处理48小时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PA处理浓度升高,Clec11a基因表达降低;用0.5m M PA处理两种细胞不同时间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处理0.5小时后Clec11a基因表达达到高峰,随后降低并低于对照组。结论:Clec11a基因在小鼠胰岛中表达,并且在高脂诱导的肥胖及糖耐量受损小鼠胰岛内,Clec11a基因表达降低。小鼠离体胰岛、MIN6细胞和ISC在高脂环境下,Clec11a表达也显着降低。以上结果提示:脂毒抑制小鼠胰岛内Clec11a基因的表达,然而该基因在小鼠胰岛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二部分Clec11a蛋白对小鼠胰岛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背景和目的: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升高会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诱发2型糖尿病。然而,脂毒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我们发现了肥胖小鼠胰岛内低表达的Clec11a基因,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基因在高脂环境下的低表达,从而推测Clec11a基因表达降低与高脂诱导的胰岛功能损伤相关。因此,我们将在本部分探索重组Clec11a蛋白在小鼠胰岛细胞中的作用以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培养离体小鼠胰岛、MIN6细胞和ISC,用不同浓度(10ng/ml、100ng/ml、1000ng/ml)重组Clec11a(recombination Clec11a,r Clec11a)蛋白处理48小时后,通过CCK-8实验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IN6细胞和ISC的增殖状态,得到最佳处理浓度作为后续实验浓度;通过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通过BODPIY染色观察胰岛细胞内脂滴的沉积;通过q PCR检测增殖标志物基因以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激活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r Clec11a蛋白处理组MIN6细胞和ISC的增殖能力相比于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各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10ng/ml r Clec11a蛋白处理组Ki67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多于正常对照组;无论是在正常或者高脂环境下,r Clec11a蛋白处理组胰岛及细胞内PCNA基因水平均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2、对小鼠胰岛用不同浓度r Clec11a蛋白处理48小时后,r Clec11a蛋白处理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胰岛内胰岛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MIN6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胰岛素含量均未出现显着改变。3、r Clec11a蛋白处理后,小鼠胰岛、MIN6细胞以及ISC中Erk和Akt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当使用Erk信号通路抑制剂U0216后,胰岛细胞的增殖及PCNA基因水平均降低;然而使用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后未观察到这一现象。4、PA处理48小时后,MIN6细胞和ISC内部脂滴BODPIY染色显着增强,然而r Clec11a蛋白处理未显着改变PA引起的脂滴沉积;q PCR结果显示:PA处理组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c)、Fatty acid synthase(Fasn)、perilipin-2(Plin2)基因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r Clec11a蛋白联合PA处理组SREBP-1c、Fasn、Plin2基因水平较PA组显着降低。5、r Clec11a蛋白处理小鼠胰岛、MIN6细胞和ISC数小时,Fox O1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使用Akt信号通路抑制剂MK2206后,Fox O1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Clec11a蛋白能提高小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促进胰岛细胞的增殖,并且参与高脂状态下脂质代谢基因的调节。第三部分Clec11a基因在人胰岛及人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探索背景和目的:前两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小鼠胰岛中Clec11a基因表达降低,r Clec11a蛋白可促进小鼠胰岛β细胞的增殖、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我们对GEO数据库中的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结果提示,人胰岛内多种细胞中可能存在Clec11a基因,然而,Clec11a基因在人胰岛中的定位和功能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将在这一部分探索Clec11a基因在人胰岛以及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离体培养人胰岛以及人胰岛β细胞系Endo C-βH1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人胰岛及Endo C-βH1细胞内Clec11a基因的表达。分别给予r Clec11a蛋白处理以及si RNA转染干扰细胞内Clec11a基因表达;通过WST-1和Ki67、Ed U染色观察胰岛细胞的增殖;通过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通过q PCR检测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并用1.5m M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模拟高脂环境,探索高脂培养下r Clec11a蛋白对Endo C-βH1细胞的影响。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lec11a基因在Endo C-βH1细胞有表达,且与胰岛素共染。2、WST-1结果显示,r Clec11a蛋白处理48小时组Endo C-βH1细胞的增殖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r Clec11a蛋白处理组Ki67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3、r Clec11a蛋白处理组Endo C-βH1细胞在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细胞内胰岛素含量随着r Clec11a蛋白处理浓度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与si RNA阴性对照组相比,si RNA-Clec11a转染组Endo C-βH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显着降低,但细胞内胰岛素含量亦无显着差异。4、q PCR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r Clec11a蛋白处理组Endo C-βH1细胞内增殖标志物PCNA和胰岛素相关基因insulin、IAPP和Maf A基因水平显着升高,并且Pdx1的蛋白表达也显着升高。5、PA处理组Endo C-βH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及细胞内insulin和Maf A基因的表达均显着降低;r Clec11a蛋白联合PA处理组Endo C-βH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于PA处理组无显着改变,但是insulin基因水平相对于PA处理组显着升高。6、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lec11a基因表达于人胰岛中,且与胰岛素共染;r Clec11a蛋白处理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能力较对照组显着提高,胰岛内胰岛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Clec11a基因在人胰岛和人胰岛β细胞内均有表达,并且与胰岛素表达定位一致。2、r Clec11a蛋白可促进人胰岛β细胞增殖,并提高胰岛素分泌能力,干扰Clec11a基因表达后,胰岛素分泌能力显着降低,因此,Clec11a基因可能是调控人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的重要分子。3、尽管r Clec11a蛋白处理未能缓解脂毒对Endo C-βH1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但可以部分挽回高脂诱导的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下调。
刘洋洋[10](2020)在《固态培养桑黄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两者兼有之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被认为是21世纪最严重的国际健康危机之一。中医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桑黄有辅助治疗糖尿病功效。本实验室早期开发了桑黄固态培养技术,实现了桑黄规模化生产,但固体培养桑黄的降血糖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固态发酵桑黄菌丝体提取物(PLPE)为实验材料,建立高脂饲料和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大鼠模型,研究桑黄的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效果,并从肝脏糖脂代谢过程、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及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研究了桑黄提取物降低血糖和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诱导T2D大鼠的方法是: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剂量为45mg/kg.BW的STZ,10 d后筛选出空腹血糖大于11.1 mmol/L的大鼠进行后续实验。2.PLPE干预组大鼠的进食量、进水量和空腹血糖(FBG),在第8周时均显着低于模型组(MC)组。PLPE干预可以有效提高T2D大鼠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低于MC组(P<0.01)。PLPE还有效降低了T2D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游离脂肪酸(FFA)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3.PLPE干预一方面降低了T2D大鼠肝脏组织中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基因表达量,抑制肝脏糖异生和肝糖原分解过程;另一方面,PLPE干预一定程度恢复了大鼠的肝脏葡萄糖激酶(GCK)的基因表达量,加快了葡萄糖的糖酵解利用速率。此外,PLPE加速了肝脏内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和LDL回收,有助于脂质清除和降低LDL水平。与之对应的是MC组T2D大鼠肝糖原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大鼠,肝脏脂含量增加,肝脏糖异生代谢活跃,肝糖输出增加。4.PLPE干预降低了T2D大鼠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和炎症因子水平,下调了TLR4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量及肝脏组织中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轻了肝脏炎症反应。这有助于降低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的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恢复肝脏胰岛素信号传递,改善大鼠的肝脏胰岛素抵抗。5.PLPE干预能够增加T2D大鼠肠道内的丙酸和丁酸含量,并部分恢复小肠组织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ln)和紧密连接蛋白1(Cldn1)的基因表达水平,肠道组织的形态结构趋向于正常大鼠,维持肠道正常的屏障功能。6.PLPE干预提高了T2D大鼠的微生物多样性,使得T2D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接近于正常大鼠。在PLPE的调节下,Lachnospiraceae-NK4A136、Lachnospiraceae-UCG-006、Roseburia、Eubacterium xylanophilum等具有多糖降解能力且能够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细菌丰度增加。与MC组大鼠相比,PLPE组大鼠肠道内Clostridium-sensu-stricto-1和Escherichia-Shigella等有害菌的丰度减少。7.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MC组大鼠的肝组织形态异常,肝脏细胞肿胀,细胞核界限模糊。同时,T2D大鼠的肾脏组织出现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体积肥大等病变。PLPE干预可以减轻T2D大鼠的肝脏和肾脏的氧化损伤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桑黄在辅助降血糖功能食品开发以及桑黄联合降血糖药物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用不同低硒动物模型研究胰岛功能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不同低硒动物模型研究胰岛功能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肥胖与巨噬细胞炎症 |
2 胰岛巨噬细胞炎症 |
3 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 |
4 小鼠模型 |
5 胡椒碱与T2D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
2.2 给药方式 |
2.3 体重和空腹血糖 |
2.4 口服糖耐量实验 (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ITT) |
2.5 动物处死及血样保存 |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2.7 高葡萄糖钳夹实验 |
2.8 RNA提取 |
2.9 荧光定量PCR |
2.10 HE染色 |
2.11 免疫组化 |
2.12 细胞培养 |
2.13 MTT |
2.14 细胞蛋白提取 |
2.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B) |
2.16 细胞免疫荧光 |
2.17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胡椒碱抑制HFD肥胖小鼠巨噬细胞炎症保护β细胞功能 |
1.1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体重与脂质代谢 |
1.2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口服糖耐量 |
1.3 胡椒碱增强HFD肥胖小鼠胰岛素敏感性 |
1.4 胡椒碱提高HFD肥胖小鼠葡萄糖输注速率 |
1.5 胡椒碱保护HFD肥胖小鼠胰腺发育 |
1.6 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
1.7 胡椒碱降低HFD肥胖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
1.8 胡椒碱抑制HFD小鼠脂肪组织炎症 |
1.9 胡椒碱降低HFD小鼠胰岛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
1.10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 |
1.11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Pdx1 表达 |
1.12 胡椒碱增强HFD小鼠胰岛mTOR通路的活性 |
1.13 小结 |
2 胡椒碱对抑制巨噬细胞炎症保护Min6 细胞功能的研究 |
2.1 胡椒碱对RAW264.7 细胞和Min6 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 胡椒碱抑制LPS诱导RAW264.7 细胞M_1样极化 |
2.3 胡椒碱增强LPS刺激Min6 细胞胰岛素合成能力 |
2.4 胡椒碱增加LPS刺激Min6 细胞Pdx1 的表达 |
2.5 胡椒碱抑制LPS刺激Min6 细胞中ALDH1A3 的表达 |
2.6 胡椒碱上调LPS刺激Min6 细胞的mTOR通路的表达 |
2.7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巨噬细胞炎症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和去分化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人外周血来源 |
3.2.2 材料和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3.3.2 生化的测定 |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
3.3.6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人外周血来源 |
4.2.2 材料和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
5.2.1 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2.4 垫料与饲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
5.3.9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人脐带血来源 |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
6.2.4 材料与试剂 |
6.2.5 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
6.3.7 细胞凋亡检测 |
6.3.8 细胞增殖检测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 |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2.1 糖尿病的分类 |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1.3.1 发病机理 |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4.1 海参概述 |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方法 |
7.2.3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冷诱导RNA结含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CIRP 在 SAP 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在 APALI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大黄素干预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
2.3 采集样本 |
2.4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 Eosin, HE)染色 |
2.5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血清 CIRP、淀粉酶(amylase)、IL-1β 水平 |
2.6 免疫组化检测 CIRP 及 Ly6G 的表达 |
2.7 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ence, IF)实验步骤 |
2.8 Western blot法实验步骤 |
2.9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RCR) 法实验步骤 |
2.10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的比较 |
3.2 各组大鼠胰腺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 |
3.3 各组大鼠肺功能的变化 |
3.4 各组大鼠血清中的淀粉酶、IL-1β 及CIRP水平的变化 |
3.5 各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中 CIRP mRNA 的表达 |
3.6 各组大鼠胰腺和肺组织中CIRP蛋白的表达 |
3.7 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肺组织中CIRP的表达 |
3.8 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大鼠胰岛中CIRP的表达 |
3.9 各组大鼠肺组织内NF-κB p65 和IKBα 磷酸化水平的比较 |
3.10 各组大鼠肺组织内 NLRP3 及 IL-1β mRNA 的表达 |
3.11 各组大鼠肺组织内 NLRP3 炎性小体的组装与活化水平 |
3.12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 CXCL1 表达水平的比较 |
3.13 各组大鼠肺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的比较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CIRP 对 NR8383 细胞 NF-κB 及 NLRP3/IL-1β/CXCL1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试剂准备 |
2.2 细胞的复苏 |
2.3 细胞培养条件 |
2.4 细胞的传代 |
2.5 细胞的冻存 |
2.6 CCK8 实验检测大黄素的细胞毒性 |
2.7 细胞的分组及处理 |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焦亡 |
2.9 siRNA瞬时转染 |
2.10 Western blot分析 |
2.11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
2.12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大黄素对 NR8383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2 各组NR8383 细胞NF-κB p65 和IKBα 磷酸化水平的的比较 |
3.3 各组NR8383 细胞的NLRP3 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 |
3.4 各组 NR8083 细胞内 NLRP3 炎性小体的组装与活化水平 |
3.5 各组NR8383 细胞焦亡率的比较 |
3.6 各组NR8383 细胞的CXCL1 的表达水平比较 |
3.7 RNA 干扰 IL-1β 对 CIRP 诱导 NR8383 细胞 CXCL1 表达的影响 |
3.8 IL-1β 促进NR8383 细胞表达CXCL1 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关系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综述 冷诱导 RNA 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 binding protein)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培养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1.5 实验仪器 |
1.6 实验方法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京尼平苷促进葡萄糖刺激下INS-1 细胞的胰岛素分泌 |
2.2 京尼平苷促进C57BL/6N小鼠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血糖 |
2.3 京尼平苷促进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 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 |
2.4 京尼平苷保护高糖高脂处理后原代大鼠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并通过GLP-1 受体起作用 |
2.5 京尼平苷与GLP-1 受体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京尼平苷对高糖高脂处理后INS-1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培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京尼平苷促进INS-1 细胞增殖 |
2.2 高糖高脂抑制INS-1 细胞增殖 |
2.3 京尼平苷减轻高糖高脂对INS-1 细胞的毒性作用 |
2.4 京尼平苷减轻Thapsigargin对 INS-1 细胞的毒性作用 |
2.5 高糖高脂诱导INS-1 细胞凋亡 |
2.6 京尼平苷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INS-1 细胞凋亡 |
2.7 京尼平苷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INS-1 细胞凋亡 |
2.8 京尼平苷通过GLP-1 受体促进INS-1 细胞增殖,抑制凋亡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抗糖尿病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小鼠一般状况 |
2.2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空腹血糖 |
2.3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糖化血红蛋白 |
2.4 京尼平苷降低葡萄糖刺激后的血糖水平 |
2.5 京尼平苷对db/db鼠的胰岛素水平没有影响 |
2.6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的HOMA-IR指数 |
2.7 京尼平苷减轻db/db鼠的胰岛素抵抗 |
2.8 京尼平苷保护β细胞结构 |
2.9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重 |
2.10 京尼平苷降低db/db鼠体脂 |
2.11 京尼平苷对db/db鼠血脂没有影响 |
2.12 京尼平苷对db/db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
2.13 京尼平苷促进小鼠肠蠕动 |
2.14 京尼平苷对db/db鼠肝功、肾功没有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京尼平苷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硫酸镍诱导大鼠甲状腺和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镍储量及应用现状 |
2.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
2.1 空气、水、土壤的镍污染 |
2.2 镍污染对植被及微生物的影响 |
2.3 镍对动物的影响 |
2.4 镍暴露对人类的影响 |
3.镍与代谢 |
4.镍暴露损伤的机制 |
第二章 不同浓度NiSO_4 诱导人Nthy细胞凋亡及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Nthy-ori3-1 细胞株的复苏、培养、传代 |
2.2 构建人Nthy细胞镍损伤模型 |
2.3 Hoechst33258 荧光染色观察NiSO_4 诱导的Nthy细胞凋亡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2.5 人Nth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
3.2 普通光镜下人Nthy细胞形态改变 |
3.3 Hoechst33258 荧光染色法检测Nthy细胞凋亡情况 |
3.4 NiSO_4 对人Nthy细胞凋亡的处理作用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线粒体膜电位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浓度NiSO_4 诱导人HPNE细胞凋亡及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人HPNE细胞株的复苏、培养、传代 |
2.2 构建人HPNE细胞镍损伤模型 |
2.3 Hoechst33258 荧光染色观察NiSO_4 诱导的人HPNE细胞凋亡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人HPNE细胞凋亡率 |
2.5 人HPNE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 |
3.2 普通光镜下人HPNE细胞形态改变 |
3.3 Hoechst33258 荧光染色法检测人HPNE细胞凋亡情况 |
3.4 NiSO_4 对人HPNE细胞凋亡的处理作用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线粒体膜电位 |
4.讨论 |
5.结论 |
第四章 NiSO_4对大鼠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凋亡增殖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验仪器 |
1.2 主要试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染毒动物模型建立 |
2.2 大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
2.3 大鼠甲状腺功能测定 |
2.4 RT-PCR法测定大鼠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cl-2、Fas的 m RNA表达水平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3、Bax、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NiSO_4染毒后大鼠一般情况 |
3.2 大鼠体重的变化 |
3.3 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学改变 |
3.4 大鼠甲状腺功能的改变 |
3.5 大鼠甲状腺组织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cl-2、Fas的mRNA表达水平和含量的变化 |
3.6 大鼠甲状腺组织Caspase-3、Bax、Bcl-2和Fas蛋白表达水平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五章 NiSO_4对大鼠胰腺功能、形态及凋亡增殖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验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染毒动物模型建立 |
2.2 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 |
2.3 大鼠血糖、胰岛素及C肽水平测定 |
2.4 RT-PCR法测定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cl-2、Fas的 m RNA表达水平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3、Bax、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 |
3.2 大鼠随机血糖、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的变化 |
3.3 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8、Caspase-9、Caspase-3、Bax、Bcl-2、Fas的mRNA表达水平和含量的变化 |
3.4 大鼠胰腺组织Caspase-3、Bax、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 |
4.讨论 |
5.结论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金属甲状腺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PSCs在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继发于慢性胰腺炎的胰源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慢性胰腺炎后新发糖尿病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前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TGF-β1刺激的PSCs源外泌体miR-140-3p和miR-143-3p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博士阶段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8)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的介绍 |
1.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2.1 糖尿病的病因 |
1.1.2.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干预治疗 |
1.1.3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1.2 型糖尿病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模型动物 |
1.2.2 模型分类 |
1.3 铁皮石斛的研究概况 |
1.4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研究进展 |
1.5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1.6 实验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
1.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铁皮石斛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铁皮石斛多糖的制备 |
2.2.2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
2.2.3 小鼠日常生话的观察与记录 |
2.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
2.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2.6 小鼠抗氧化酶活水平测定 |
2.2.7 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2.2.8 数据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小鼠的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变化 |
2.3.2 小鼠空腹血糖与糖耐量变化 |
2.3.3 小鼠血清学分析 |
2.3.4 小鼠胰岛素含量及其抵抗性分析 |
2.3.5 铁皮石斛多糖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
2.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多糖的制备 |
3.2.2 实验动物分组建模 |
3.2.3 小鼠日常生长状态观察 |
3.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
3.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2.6 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性酶活测定 |
3.2.7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
3.2.8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2.10 数据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小鼠体重变化 |
3.3.2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
3.3.3 小鼠血清指标 |
3.3.4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
3.3.5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
3.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4.1 试验结论 |
4.2 展望 |
4.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9)Clec11a对脂毒诱导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一 肥胖与器官脂毒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Clec11a和 Reg蛋白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脂毒对小鼠胰岛Clec1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Clec11a蛋白对小鼠胰岛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Clec11a基因在人胰岛和人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探索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固态培养桑黄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糖尿病概述 |
1.1.1 糖尿病分类 |
1.1.2 肝脏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1.1.3 慢性炎症与胰岛素抵抗 |
1.1.4 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
1.2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 |
1.2.1 肠道微生物概述 |
1.2.2 糖尿病个体肠道微生态特征 |
1.3 HFD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和屏障功能障碍 |
1.3.1 HFD促进LPS诱导的炎症增大肠道通透性 |
1.3.2 HFD引起肠道微生态紊乱损伤肠道屏障功能 |
1.4 食药用真菌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应用 |
1.4.1 食药用真菌在调控血糖方面的应用 |
1.4.2 桑黄概述 |
1.4.3 桑黄的应用概述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与实验动物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联合高脂饮食和STZ建立T2D大鼠模型 |
2.2.2 PLPE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 |
2.2.3 肝脏糖脂代谢及肝肾脏损伤分析 |
2.2.4 炎症因子及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检测 |
2.2.5 小肠病理及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和肠道微生物分析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2D大鼠模型评价 |
3.1.1 HFD喂养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1.2 HFD喂养对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3.1.3 不同剂量STZ处理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
3.2 PLPE成分分析 |
3.2.1 葡萄糖、蛋白质和芦丁的标准曲线 |
3.2.2 PLPE中的主要成分含量 |
3.3 PLPE对 T2D大鼠的作用效果评价 |
3.3.1 大鼠进食饮水量、体重和血糖的变化 |
3.3.2 对T2D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3.3.3 对T2D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 |
3.3.4 对T2D大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3.3.5 对T2D大鼠肝脏脂含量的影响 |
3.4 PLPE对 T2D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 |
3.4.1 对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3.4.2 对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
3.5 PLPE对 T2D大鼠肝脏和肾脏的保护作用 |
3.5.1 对T2D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3.5.2 缓解T2D大鼠肝脏氧化损伤 |
3.5.3 对T2D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
3.5.4 缓解T2D大鼠的肾脏氧化损伤 |
3.6 PLPE对 T2D大鼠炎症及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
3.6.1 对T2D大鼠口服糖耐量(OGTT)的影响 |
3.6.2 对T2D大鼠胰岛素耐量(ITT)的影响 |
3.6.3 缓解T2D大鼠慢性炎症 |
3.6.4 改善T2D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 |
3.7 PLPE对 T2D大鼠肠道通透性及SCFAs含量的影响 |
3.7.1 对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7.2 对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7.3 对大鼠肠内SCFAs含量的影响 |
3.8 PLPE对 T2D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8.1 不同组T2D大鼠粪便中微生物DNA质量检测 |
3.8.2 不同组T2D大鼠粪便微生物测序数据统计 |
3.8.3 T2D大鼠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差异 |
3.8.4 T2D大鼠不同处理组间菌群结构变化 |
3.8.5 组间OTU分布Venn图 |
3.8.6 组间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Heatmap图 |
3.8.7 组间肠道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群落结构Heatmap图 |
3.8.8 组间肠道微生物差异物种统计分析 |
3.8.9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相关指标关联性分析 |
4 总结与讨论 |
4.1 PLPE改善糖尿病大鼠病症和肝脏糖脂代谢 |
4.2 PLPE干预有效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微生物组 |
4.3 PLPE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并减轻炎性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
5 研究创新和展望 |
5.1 本研究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葡萄糖、蛋白质和芦丁的标准曲线 |
附录Ⅱ 粪便样本 DNA 基因组质控 |
附录Ⅲ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用不同低硒动物模型研究胰岛功能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D]. 袁燕婷. 青岛大学, 2021(02)
- [2]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4]冷诱导RNA结含蛋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大黄素干预的实验研究[D]. 徐秋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
- [5]京尼平苷的抗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研究[D]. 白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硫酸镍诱导大鼠甲状腺和胰腺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探讨[D]. 刘亚红. 兰州大学, 2020(04)
- [7]PSCs在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祝祥云. 东南大学, 2020(02)
- [8]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D]. 王云威. 山西大学, 2020(01)
- [9]Clec11a对脂毒诱导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石瑞峰.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固态培养桑黄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D]. 刘洋洋.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