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相互作用,促进,自疏,空间格局
动态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麻萍[1](2019)在《不同模式正相互作用对植物种群动态影响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相互作用(促进)与很多生态学理论密切相关,近二十年来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植物个体间不同类型的正相互作用(对称和非对称)对于种群动态的不同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模式的植物正、负相互作用对植物种群密度依赖性死亡过程(自疏)以及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自疏过程是植物种群动态的重要驱动因素,尽管有研究表明促进能影响自疏过程,但尚未区分不同促进模式的影响,并且没有系统地研究多种环境因素对植物种群自疏的相对影响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大量研究表明正相互作用是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目前的研究也没有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促进作用对空间格局动态和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基于个体的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促进模式以及其他因素对种群自疏和空间格局稳定性的相对影响和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促进对植物种群自疏和空间格局稳定性都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自疏来说,不对称促进得到的自疏线比对称促进得到的更低更平缓,但在所有因素中,竞争模式是影响自疏线斜率和截距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在改变自疏线斜率方面远不如竞争那么重要,但不同类型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自疏线截距有显着影响,对生物量积累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空间格局稳定性来说,促进模式是影响它的最重要因素。非生物胁迫越高,具有对称促进的植被空间格局越稳定,但植物个体间不对称的促进在高胁迫环境下会降低植被空间格局稳定性,而相同的高胁迫环境下如果个体间的促进是完全不对称的,甚至会导致系统的突然崩溃。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正相互作用在植物种群动态方面的相关理论,为高胁迫地区的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本研究还证明了基于个体的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的联合应用在研究复杂格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和优势,是种植实验和野外调查的重要补充,在发展完善生态学理论和支持环境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改焕[2](2019)在《基于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构筑响应型乳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液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和石油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些行业中,如食品存储、沥青乳化等,希望乳液具有长期的存储稳定性;但在其它一些行业中,如石油采收、界面反应以及药物封存和释放等,希望乳液能在稳定和失稳之间进行转换。目前,使乳液失稳的措施主要有施加高速离心、高压电场或添加破乳剂。这些使乳液失稳的措施不仅耗能高,而且容易导致二次污染。为了解决上述破乳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响应型乳液。响应型乳液是指,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可逆地稳定和失稳的乳液。这些外部刺激主要包括CO2、pH、温度、光、磁以及氧化还原等。响应型乳液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响应型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或颗粒)的使用。在外界刺激下,响应型乳化剂能够在具有活性和不具有活性之间进行转换。响应型乳化剂可以利用共价合成来制备,也可以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缔合来制备。目前,大多数响应型乳化剂是利用共价合成制备的,但是共价合成的步骤复杂,因此难以推广。近年来,由于动态共价型表面活性剂制备简单,受到了本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构筑响应型胶束、囊泡和微胶囊等。但是,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的报道尚少,本文以简单可控的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为构建策略,制备了响应型乳液。本研究不仅拓宽了可用于构筑响应型乳液的思路,而且扩大了响应型乳液的应用范围。本论文以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可控性为基础,设计了多种易于合成的响应型乳化剂,系统地研究了这些乳化剂在制备响应型乳液中的应用。开展了以下五部分的工作:(1)设计并合成了动态共价型表面活性剂PEI-B。用FTIR证明了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生成;用1H NMR证明了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响应性;用动态界面张力(IFT)测试证明了PEI-B界面活性的pH响应性,结合1H NMR的结果发现,PEI-B界面活性的pH响应性源于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pH响应性。在pH为7.8时,乳化剂PEI-B用于制得稳定的乳液,DLS表征的结果表明,在7天内,乳液液滴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尺寸分布均维持不变,因为具有界面活性的PEI-B分子可以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并形成乳化剂界面膜,降低了体系的界面能,使乳液得以稳定。而将pH从7.8降低至3.5后,乳液在5 min内发生了完全的相分离。结合1H NMR和动态IFT测试的结果,分析了乳液在pH为3.5时破乳的原因。在pH为3.5时,PEI-B中的动态亚胺键发生分解,使具有界面活性的PEI-B分解成了PEI和苯甲醛,二者均由于不具有界面活性而从界面上脱附下来,致使界面能急剧增大,导致液滴之间发生聚并,最终发生完全的油水分离。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在本章,创新性地将动态共价键引入到了构筑响应型乳液中,为基于其它类型的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提供了新思路。(2)由于Pickering乳液有着更高的稳定性,所以寻求简单的策略来构筑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检验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这一策略的适用性,将其运用到了构筑响应型Pickering乳液中。在本章,设计并合成了部分被水润湿的动态共价型二氧化硅(Si02-B)颗粒。用FTIR和元素分析证明了 Si02-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接触角测试证明,Si02-B颗粒具有合适的润湿性;1H NMR测试证明,动态亚胺键具有响应性;Zeta电势结果表明,当pH从7.8降低至3.5后,SiO2-B颗粒完全分解成了 SiO2-NH2颗粒和苯甲醛;颗粒分配行为结果证明,交替地调节pH,能够使Si02-B颗粒在部分被水润湿和完全被水润湿之间进行转换。在pH为7.8时,以Si02-B颗粒为乳化剂,制备了外观均一的Pickering乳液,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证明,Pickering乳液具有长期抗聚并稳定性。但是,将pH从7.8降低至3.5后,Pickering乳液发生迅速的相分离。结合1H NMR、zeta电势和颗粒分配行为测试结果,分析出Pickering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Si02-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本章节为设计响应型Pickering乳液提供了新思路。(3)当乳液用于液晶显示、润滑剂和聚合反应时,水的存在会导致不良的效果。因此,开发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具有长远的意义。在本章,设计并合成了部分被油润湿的动态共价型二氧化硅(Si02-pDB)颗粒,并将其用于构筑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用FTIR、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证明了 SiO2-pD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由于动态亚胺键的引入,使Si02-pDB颗粒具有酸响应性。无酸时,以Si02-pDB为乳化剂,制得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正癸烷包甘油型非水Pickering乳液,乳液的类型用稀释法和CLSM观察法进行了验证。向稳定的非水Pickering乳液中滴加叁氟乙酸后,该乳液发生了完全的相分离。结合颗粒分配行为的测试结果,分析出非水Pickering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Si02-pD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本章的研究丰富了响应型乳液的类型。另外,这种酸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可用于油基钻井液行业中,因为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不仅能避免粘土的膨胀、分散,还能减少油基钻井液使用完毕后的后续处理步骤,便于部分原料的回用。(4)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也是构筑响应型乳液的简单易行的手段。在本章,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中的静电相互作用设计并合成了温度和CO2双重响应型纤维素纳米晶(CNCs-M2005)颗粒。CNCs-M2005颗粒被用于制备温度和C02双重响应型Pickering乳液。通过透光率、DLS和TEM的表征探究了Pickering乳液的响应机理,其温度响应性源于CNCs-M2005中的PEO和PPO的温敏性,C02响应性源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可控性。这种生物安全的多重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在药物封存与释放、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封存和释放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5)在本章,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聚氧丙烯(PPO)型表面活性剂,并将其用于相转变温度(PIT)法制备纳米乳液。PPO型表面活性剂中的短链PPO在相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DLS和cryo-TEM表征了纳米乳液的粒径和形貌。研究了PPO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NaCl浓度对体系PIT和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的影响。此外,探究了纳米乳液的主要不稳定方式。该研究证明,含有短链PPO的PPO型表面活性剂也能用于PIT法制备纳米乳液,拓宽了可用于PIT法制备纳米乳液的表面活性剂的范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6)
张玉莲,白兴兰,谢永和[3](2019)在《基于管土相互作用生产立管动态试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套用来模拟自由悬挂的悬链式立管整体动态分析试验装置,对钢悬链式立管在不同海床模型、不同激励运动和不同环境中的动态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动态试验分别在干、湿两种环境下开展,目的是为了得到悬链式立管与不同刚度的土模型相互作用、不同激励运动作用下触地点的运动响应与顶端的张力响应曲线。为了在位型上实现悬链式,选择柔软的硅胶管作为立管模型。整个试验装置系统包括高清位移拍摄系统、运动振荡器、3.60 m×2.05 m×0.60 m的水槽和两千克量程的力传感器。摄像机位置与数据采集点相配合,每隔25 s记录一次位移,通过视频编辑器给出数据,通过模拟叁种不同的海床模型在干、湿水槽开展试验。不同刚度的海床模型分别为干、湿塑料泡沫和玻璃,其中干、湿塑料泡沫表示不同刚度的线弹性海床,玻璃则表示刚性海床。运动加载装置轨道包括水平、竖直和圆周运动方向。立管模型在不同海床模型、不同运动激励作用下,分别在干、湿水槽中开展试验,并将得到的动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对开发中的数值模拟程序进行了重要的改进和参考,是SCR—浮体—海床整体分析试验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4](2019)在《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含乳糖组装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共价键合胶束(NCCM)的组装策略,制备了表面为糖聚合物的纳米粒子,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实时跟踪了在溶液中糖与蛋白相结合的动力学数据,并以聚集体形成的速度来体现不同的蛋白对相同组装体的结合能力强弱.实验结果表明,对表面覆盖100%乳糖的组装体,各蛋白的结合能力表现为SBA Lec A≈Galectin 3>ECA≈Galectin 1,表明蛋白的糖结合位点个数及其空间分布对多价作用的动力学有较大影响.基于此模型,对人半乳凝素-3与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春利,罗筑,钟金成,陈维龙,周宗淘[5](2018)在《橡胶-填料相互作用对丁苯橡胶/白炭黑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γ-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及双-[γ-(叁乙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Si75)湿法改性白炭黑,将改性后的白炭黑、丁苯橡胶(SBR)制成母炼胶,制备出白炭黑(SiO_2)/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利用结合胶含量、橡胶加工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白炭黑与橡胶基体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及填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用压缩疲劳生热、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和滞后损耗测试研究了白炭黑与橡胶基体的作用效果对丁苯橡胶/白炭黑复合材料生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白炭黑与橡胶基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分散性明显提高,随橡胶-填料相互作用增大,SiO_2/SBR生热明显降低,其中KH550在硫化过程产生化学反应接枝于橡胶大分子,其改性后的白炭黑与丁苯橡胶相互作用力最大,KH550-SiO_2/SBR生热最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李新国[6](2018)在《耿楼节制闸挡土墙施工动态仿真与基础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挡土墙回填施工的特点,采用ADINA程序进行动态施工仿真数值模拟分析,主要包括设计前施工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和施工中的动态分析,研究填土过程中建筑物及基础内部应力应变特征以及不均匀沉降,并提出填土过程应采用的基本步骤及方案。(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8年09期)
閤鑫,王开云,袁玄成[7](2018)在《高速铁路不同结构类型曲线轨道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速铁路不同结构类型曲线轨道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征,以期为动车组在线路上的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动力学仿真的手段,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常见的的板式无砟轨道、双块式无砟轨道和有砟轨道等多种类型轨道结构,采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选取轨道随机不平顺和钢轨波浪形磨耗不平顺,计算了高速动车组通过曲线时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响应,分析了动车组在不同结构类型曲线轨道上运行的动态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动车组在不同结构类型的曲线轨道上运行时,轮轨垂向动态相互作用指标随速度增大而增大,轮轨横向动态相互作用指标随速度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随机不平顺作用下,动车组在不同结构类型曲线轨道上动力学性能很接近,其在无砟轨道上的运行性能略优于在有砟轨道上的运行性能;钢轨波浪形磨耗不平顺作用下,CRTSⅡ型无砟轨道上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最强,CRTSⅠ,CRTSⅢ和双块式无砟轨道次之,有砟轨道最弱。(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8年04期)
杨云帆,陶功权,吴磊,温泽峰[8](2019)在《两种驱动电机地铁车辆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驱动作用下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和旋转电机地铁车辆的轮轨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利用KALKER线性蠕滑理论分析比较电机驱动下两种地铁车辆曲线通过时的轮对导向能力,分别建立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叁维耦合动力学模型和传统旋转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叁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驱动作用和曲线半径对两种地铁车辆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驱动工况下,不同于传统旋转电机地铁车辆,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轮轨蠕滑特性和系统动态响应几乎不受牵引载荷的影响,其轮轨蠕滑力不受到轮轨黏着的限制。曲线通过时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导向轮对的导向能力优于传统旋转电机地铁车辆。(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胥晓莎[9](2018)在《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序网络模型及动态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是细胞进行一切代谢活动的基础。PPI网络是描述细胞中蛋白质活动的生物网络,其研究对于系统理解生物过程、揭示疾病发生机制和研发新药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PPI网络研究已从单源数据静态模型向多源数据动态模型转变。其中,集成静态PPI数据和时间序列蛋白质表达数据构建动态PPI网络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针对这一主题,开展了以下方面工作:动态PPI网络构建的难点在于对基因表达数据的二值化处理。现有方法不能全部保留静态PPI网络的相互作用信息,甚至过滤掉与关键蛋白质相关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关键蛋白质的识别。为了解决在这一问题,提出基于最小全覆盖的动态PPI网络构建方法,首先对每个蛋白质各时点的表达水平值进行排序,并基于从低到高顺序,采用消减法去除所有不影响相互作用全覆盖的时点,得到可覆盖所有静态PPI网络相互作用的最短激活时点序列,并根据激活时点序列,由静态PPI网络投影得到动态PPI时序网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动态PPI网络的节点度分布、节点活跃性、边活跃性和hub节点分布等性质,为从时序角度理解PPI网络的动态特性提供了依据。提出加权聚类系数中心性度量方法,首先计算每个时点的PPI网络中所有相互作用的边聚类系数,然后通过加权得到动态PPI所有相互作用的边聚类系数,最后求和得到所有节点的聚类系数。每个时点的权值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优化。实验表明:加权聚类系数中心性度量方法比现有中心性度量方法具有更高的关键蛋白质识别率;最小全覆盖方法构建的PPI网络比其他方法构建的网络具有更高的关键蛋白质识别率。本文提出的最小全覆盖方法和加权聚类系数中心性度量方法,能有效提高关键蛋白质的识别正确率,为PPI网络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31)
张美清[10](2018)在《含高比例电力电子化装备的弱送端系统动态相互作用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负荷节能效率提升等国家战略需求逐渐推进,电力电子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接入弱支撑送端系统后,各地多时间尺度动态,特别是直流电压时间尺度振荡问题逐渐凸显。然而,目前涉及多个或多类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弱电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是针对特定两端或叁端系统的电流控制时间尺度动态问题展开,结论适用范围有限。且现有分析思路对多装备相互作用的稳定或不稳定背后的物理机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针对直流电压尺度,将弱送端系统的多装备耦合相互作用分析作为课题研究方向。具体包括两方面:其一,根据实际弱送端电网的问题复杂度,分析多装备间、多控制器间在直流电压时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重在发现和揭示系统振荡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解释稳定机理。其二,基于现有稳定分析方法,探索和研究多装备系统相互作用一般化分析手段。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多样化装备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基本思路。着眼于大系统分析,介绍了幅相运动方程统一建模思路,基于自稳性/致稳性相互作用分析思路,以及多样化装备特性优化思路。其中,说明了不同类型装备按照保留关键储能元件状态变量,建立为统一输入输出变量、统一内部特征结构的幅相运动方程模型。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自稳性/致稳性的相互作用分析基本思路,系统性地说明了致稳性概念下的多装备级数展开及多控制器精确重整化的分析思路。(2)在直流电压时间尺度下,基于统一幅相运动方程思路,建立了包含同步机组(SG)、电压源变换器(VSC)装备、传统高压直流输电(LCC HVDC)系统的典型多样化装备系统的统一线性化模型。首先,形成了便于直观理解同步机转速变化对外特性影响的运动方程模型。其次,考虑VSC装备采用不同控制方式,通过变量代换,建立了统一输入输出、统一内部结构特征变量的线性化运动方程模型,统一量化比较了VSC装备不同控制方式的特性。同样地,通过变量代换,建立了LCC HVDC系统统一线性化运动方程模型。并认识到LCC型装备与VSC型装备在形式和本质上的异同点。最后,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直流电压时间尺度运动方程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3)提出了多控制器间相互作用分析的基本思路,即多控制器精确重整化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VSC与同步机相互作用、VSC与LCC相互作用对所接入弱电网稳定性影响规律。首先,给出了多控制器间相互作用精确重整化思路,并说明该思路在少量装备系统的优势。其次,按照自稳性/致稳性分析思路,分析了VSC的不同变化因素对同步机轴系次同步振荡的影响规律。以此为基础,并重整化了VSC对同步机的致稳性传递函数,提取并解释了控制器单独作用、控制器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致稳影响。最后,以自稳性/致稳性思路分析了VSC与LCC HVDC系统相互作用,指出了系统振荡频率随电网强度、控制参数以及功率水平等参量较大范围变化是区别于传统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4)提出了多装备间相互作用分析的基本思路,即多装备近似级数展开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于典型弱送端系统的多装备间相互作用分析。首先,介绍了致稳性概念下装备近似级数展开法的定义及基本性质,并提出了多装备相互作用近似级数展开的一般化构造思路。然后,以具体案例解释了多装备近似级数展开法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并以物理迭代循环逼近原系统相互作用全过程来直观解释数学上近似展开形式的含义。最后,将近似级数展开法应用于典型多样化装备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5)提出了附加频率调节方案以解决锁相同步控制方式下VSC装备接入极端弱电网的稳定运行问题,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其在孤岛电网下稳定性和电网适应性,给出了VSC在孤岛电网下的黑启动方案和电网故障下的暂态响应能力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动态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液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和石油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些行业中,如食品存储、沥青乳化等,希望乳液具有长期的存储稳定性;但在其它一些行业中,如石油采收、界面反应以及药物封存和释放等,希望乳液能在稳定和失稳之间进行转换。目前,使乳液失稳的措施主要有施加高速离心、高压电场或添加破乳剂。这些使乳液失稳的措施不仅耗能高,而且容易导致二次污染。为了解决上述破乳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响应型乳液。响应型乳液是指,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可逆地稳定和失稳的乳液。这些外部刺激主要包括CO2、pH、温度、光、磁以及氧化还原等。响应型乳液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响应型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或颗粒)的使用。在外界刺激下,响应型乳化剂能够在具有活性和不具有活性之间进行转换。响应型乳化剂可以利用共价合成来制备,也可以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缔合来制备。目前,大多数响应型乳化剂是利用共价合成制备的,但是共价合成的步骤复杂,因此难以推广。近年来,由于动态共价型表面活性剂制备简单,受到了本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构筑响应型胶束、囊泡和微胶囊等。但是,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的报道尚少,本文以简单可控的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为构建策略,制备了响应型乳液。本研究不仅拓宽了可用于构筑响应型乳液的思路,而且扩大了响应型乳液的应用范围。本论文以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可控性为基础,设计了多种易于合成的响应型乳化剂,系统地研究了这些乳化剂在制备响应型乳液中的应用。开展了以下五部分的工作:(1)设计并合成了动态共价型表面活性剂PEI-B。用FTIR证明了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生成;用1H NMR证明了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响应性;用动态界面张力(IFT)测试证明了PEI-B界面活性的pH响应性,结合1H NMR的结果发现,PEI-B界面活性的pH响应性源于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pH响应性。在pH为7.8时,乳化剂PEI-B用于制得稳定的乳液,DLS表征的结果表明,在7天内,乳液液滴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尺寸分布均维持不变,因为具有界面活性的PEI-B分子可以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并形成乳化剂界面膜,降低了体系的界面能,使乳液得以稳定。而将pH从7.8降低至3.5后,乳液在5 min内发生了完全的相分离。结合1H NMR和动态IFT测试的结果,分析了乳液在pH为3.5时破乳的原因。在pH为3.5时,PEI-B中的动态亚胺键发生分解,使具有界面活性的PEI-B分解成了PEI和苯甲醛,二者均由于不具有界面活性而从界面上脱附下来,致使界面能急剧增大,导致液滴之间发生聚并,最终发生完全的油水分离。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PEI-B中动态碳氮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在本章,创新性地将动态共价键引入到了构筑响应型乳液中,为基于其它类型的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提供了新思路。(2)由于Pickering乳液有着更高的稳定性,所以寻求简单的策略来构筑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检验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响应型乳液这一策略的适用性,将其运用到了构筑响应型Pickering乳液中。在本章,设计并合成了部分被水润湿的动态共价型二氧化硅(Si02-B)颗粒。用FTIR和元素分析证明了 Si02-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接触角测试证明,Si02-B颗粒具有合适的润湿性;1H NMR测试证明,动态亚胺键具有响应性;Zeta电势结果表明,当pH从7.8降低至3.5后,SiO2-B颗粒完全分解成了 SiO2-NH2颗粒和苯甲醛;颗粒分配行为结果证明,交替地调节pH,能够使Si02-B颗粒在部分被水润湿和完全被水润湿之间进行转换。在pH为7.8时,以Si02-B颗粒为乳化剂,制备了外观均一的Pickering乳液,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证明,Pickering乳液具有长期抗聚并稳定性。但是,将pH从7.8降低至3.5后,Pickering乳液发生迅速的相分离。结合1H NMR、zeta电势和颗粒分配行为测试结果,分析出Pickering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Si02-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本章节为设计响应型Pickering乳液提供了新思路。(3)当乳液用于液晶显示、润滑剂和聚合反应时,水的存在会导致不良的效果。因此,开发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具有长远的意义。在本章,设计并合成了部分被油润湿的动态共价型二氧化硅(Si02-pDB)颗粒,并将其用于构筑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用FTIR、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证明了 SiO2-pD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由于动态亚胺键的引入,使Si02-pDB颗粒具有酸响应性。无酸时,以Si02-pDB为乳化剂,制得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正癸烷包甘油型非水Pickering乳液,乳液的类型用稀释法和CLSM观察法进行了验证。向稳定的非水Pickering乳液中滴加叁氟乙酸后,该乳液发生了完全的相分离。结合颗粒分配行为的测试结果,分析出非水Pickering乳液稳定和失稳的根本原因是Si02-pDB中动态亚胺键的生成和断裂。本章的研究丰富了响应型乳液的类型。另外,这种酸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可用于油基钻井液行业中,因为响应型非水Pickering乳液不仅能避免粘土的膨胀、分散,还能减少油基钻井液使用完毕后的后续处理步骤,便于部分原料的回用。(4)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也是构筑响应型乳液的简单易行的手段。在本章,基于非共价相互作用中的静电相互作用设计并合成了温度和CO2双重响应型纤维素纳米晶(CNCs-M2005)颗粒。CNCs-M2005颗粒被用于制备温度和C02双重响应型Pickering乳液。通过透光率、DLS和TEM的表征探究了Pickering乳液的响应机理,其温度响应性源于CNCs-M2005中的PEO和PPO的温敏性,C02响应性源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可控性。这种生物安全的多重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在药物封存与释放、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封存和释放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5)在本章,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聚氧丙烯(PPO)型表面活性剂,并将其用于相转变温度(PIT)法制备纳米乳液。PPO型表面活性剂中的短链PPO在相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DLS和cryo-TEM表征了纳米乳液的粒径和形貌。研究了PPO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NaCl浓度对体系PIT和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的影响。此外,探究了纳米乳液的主要不稳定方式。该研究证明,含有短链PPO的PPO型表面活性剂也能用于PIT法制备纳米乳液,拓宽了可用于PIT法制备纳米乳液的表面活性剂的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麻萍.不同模式正相互作用对植物种群动态影响的模型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任改焕.基于动态共价键、非共价相互作用构筑响应型乳液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张玉莲,白兴兰,谢永和.基于管土相互作用生产立管动态试验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19
[4].张攀,孙鹏飞,林铭昌,高振飞,陈国颂.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含乳糖组装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5].刘春利,罗筑,钟金成,陈维龙,周宗淘.橡胶-填料相互作用对丁苯橡胶/白炭黑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6].李新国.耿楼节制闸挡土墙施工动态仿真与基础相互作用研究[J].治淮.2018
[7].閤鑫,王开云,袁玄成.高速铁路不同结构类型曲线轨道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征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
[8].杨云帆,陶功权,吴磊,温泽峰.两种驱动电机地铁车辆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对比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9].胥晓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序网络模型及动态性质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
[10].张美清.含高比例电力电子化装备的弱送端系统动态相互作用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