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损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癌,REV7,放射敏感性,细胞凋亡
跨损伤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曹菊华[1](2017)在《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食管癌、30例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组织中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中REV7的表达情况。通过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质粒转染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建立REV7高表达或基因沉默的TE-1、Eca-109细胞模型;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Annexin V细胞凋亡测定来检测REV7对食管癌细胞接受电离辐射后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REV7参与调控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机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REV7主要表达于食管癌组织的细胞核中,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结果分别为:食管癌组织2.3±0.6、癌旁组织1.4±0.5和正常组织0.7±0.3,经比较显示REV7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和正常组织(P<0.01)。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细胞核中也检测到REV7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REV7高表达或沉默的TE-1和Eca-109细胞模型,发现沉默REV7引起受照射后食管癌细胞克隆形成率下降,细胞存活分数较对照组下降,细胞发生明显凋亡,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高表达REV7则可使受照射食管癌细胞克隆形成率增加,细胞存活分数增加,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凋亡蛋白Bax表达下降。结论:在食管癌组织、人食管癌细胞株TE-1和Eca-109中均有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的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REV7表达抑制可增加受照射后食管癌细胞凋亡的比例,引起食管癌细胞TE-1和Eca-109放射敏感性的增加。REV7过表达使受照射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降低,引起食管癌细胞TE-1和Eca-109放射敏感性的降低。REV7通过或部分通过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调控,引起受照后细胞凋亡的改变,进而影响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奚才华,胡锦,王慧博,张舒羽,卢大儒[2](2009)在《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DNA跨损伤修复(Translesion Synthesis,TLS)是一类复制后修复。国内、外文献报道,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乳腺癌、肺癌、胃癌和直肠癌等人类常见肿瘤组织或细胞系中的表达上调,说明TLS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Polζ、Polη、Polι、和Polκ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85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取自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胶质瘤病人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另取颅脑创伤患者行内减压术中所取的正常大脑组织14例作正常对照组。所有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验证实,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利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85例人原发脑胶质瘤和1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用SDS2.2图像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比较△Ct的方法对目的基因的定量表达进行计算分析。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在85例脑胶质瘤中,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有4个跨损伤修复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包括Rev3、Rev7、Polη和Polι(P <0.05);其中,Rev3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比Ⅱ级和Ⅲ级中上调,Polι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比Ⅲ级中上调(P<0.05)。另外,Rev1基因和Polκ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上调(P<0.05),但在Ⅱ级和Ⅲ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比在Ⅲ级中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Polη、Polι和Polκ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说明基因的表达量越多,胶质瘤的恶性级别越高;而Rev7基因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则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Rev7、Polη、Polι、和Polκ基因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05-01)
奚才华[3](2008)在《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DNA跨损伤修复是一类复制后修复,有研究证实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乳腺癌、肺癌和胃癌等人类常见肿瘤中的表达上调,说明其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但至目前为止还未有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原发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研究的报道。目的检测DNA跨损伤修复通路中的REV1、Polζ、Polη、Polι和Polκ基因在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定量表达分析,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的发生、进展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85例人原发脑胶质瘤组织(WHO标准分级:II级20例、III级20例、IV级45例)和14例正常脑组织。软件设计内参基因GAPDH和6个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Polζ(REV3和REV7)、Polη、Polι和Polκ的引物。使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于7900HT荧光定量PCR仪上对所有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跨损伤修复基因以及内参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并用SDS2.2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Ct法对最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及各基因在不同性别组和不用年龄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有4个跨损伤修复基因在II级、III级、IV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包括REV3、REV7、Polη和Polι(P<0.05);在这4个跨损伤修复基因中,REV3在IV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比在II级和III级中高,并有显着性差异(P<0.05);Polι在IV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比在II级中高(P<0.05)。与正常脑组织相比,REV1和Polκ基因在IV级胶质瘤中的表达上调(P<0.05),但在II级和III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olκ基因在在IV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比在II级中高(P<0.05)。结合临床资料,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不同性别组和不用年龄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Polη、Polι和Polκ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REV1、REV3、REV7、Polκ、Polι和Polη等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且其表达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除REV7外),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密切相关。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为多个基因的同时定量表达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有效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可用于发现更多在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肿瘤相关基因,为胶质瘤的生物学诊断及化疗药物新靶向的探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5-01)
金彩霞,徐方[4](2002)在《真核生物跨损伤修复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损伤修复 (translesionsynthesis ,TLS)是一类复制后修复 ,最先发现于原核细胞中。当DNA链在复制过程中遇到损伤而使复制停顿时 ,机体启动跨损伤修复系统以忽略存在的损伤 ,继续进行DNA复制 ,然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因此而产生的突变(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跨损伤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DNA跨损伤修复(Translesion Synthesis,TLS)是一类复制后修复。国内、外文献报道,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乳腺癌、肺癌、胃癌和直肠癌等人类常见肿瘤组织或细胞系中的表达上调,说明TLS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Polζ、Polη、Polι、和Polκ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85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取自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胶质瘤病人的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另取颅脑创伤患者行内减压术中所取的正常大脑组织14例作正常对照组。所有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验证实,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和放疗。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利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85例人原发脑胶质瘤和1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用SDS2.2图像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比较△Ct的方法对目的基因的定量表达进行计算分析。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在85例脑胶质瘤中,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有4个跨损伤修复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包括Rev3、Rev7、Polη和Polι(P <0.05);其中,Rev3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比Ⅱ级和Ⅲ级中上调,Polι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均比Ⅲ级中上调(P<0.05)。另外,Rev1基因和Polκ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上调(P<0.05),但在Ⅱ级和Ⅲ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比在Ⅲ级中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Polη、Polι和Polκ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说明基因的表达量越多,胶质瘤的恶性级别越高;而Rev7基因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则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Rev7、Polη、Polι、和Polκ基因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损伤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曹菊华.跨损伤修复基因REV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奚才华,胡锦,王慧博,张舒羽,卢大儒.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09
[3].奚才华.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金彩霞,徐方.真核生物跨损伤修复分子机制的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