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麻雀论文-贺婷,徐兴军,王有祥,康文锦,刘佳人

树麻雀论文-贺婷,徐兴军,王有祥,康文锦,刘佳人

导读:本文包含了树麻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麻雀,温度,基础代谢率,脱支酶

树麻雀论文文献综述

贺婷,徐兴军,王有祥,康文锦,刘佳人[1](2019)在《温度驯化对树麻雀糖原含量及脱支酶活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温度驯化对树麻雀糖原含量及脱支酶活性的影响,将野外捕获的树麻雀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高温组(35℃)、低温组(5℃)和对照组(25℃),驯化4周,探讨不同温度对树麻雀体质量、器官质量、基础代谢率、体脂质量分数(索氏抽提法)、糖原含量(硫酸蒽酮法)和脱支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组随着驯化的进行,体质量逐渐下降,至驯化结束共下降0.80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而高温组的体质量随着驯化的进行逐渐上升,驯化结束后共增长了0.60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2)高温组的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在驯化0~1周内基础代谢率急剧下降,第4周驯化结束时与初始相比减小了0.39 mL O2/(g·h),和对照组相较差异极显着(p<0.01);低温组的基础代谢率逐渐增高,在驯化1~3周内基础代谢率大幅增加,第4周驯化结束时与初始相比增加了0.51 mL O2/(g·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3)低温组体脂质量分数比对照组低3.17%,高温组体脂质量分数比对照组高1.46%,3组间的差异极显着(p<0.01).(4)3组间肌肉内脱支酶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肝脏内脱支酶活性低温组与高温组差异极显着(p<0.01).(5)低温组、高温组与对照组比较肌糖原含量差异均极显着(p<0.01);3组间肝糖原含量差异均极显着(p<0.01).(6)高温组和低温组肾、胰、脾的干质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揭示温度是影响树麻雀产热特征性变化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高温环境下,树麻雀通过降低代谢率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速率,降低体内脱支酶活性来减少能量耗费,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高师理科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白晓娟[2](2019)在《树麻雀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进入到环境中,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高级消费者,重金属通过皮肤、呼吸和食物链等途径更易在其体内富集,进而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呼吸、生殖、免疫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更为敏感。长期重金属暴露会对鸟类免疫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鸟类的免疫系统会有怎样的响应,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了探究鸟类免疫系统对长期环境重金属污染暴露的响应,本研究以分布广泛的雀形目鸟类——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选择长期受重金属铜(Copper,Cu),锌(Zinc,Zn),铅(Lead,Pb),镉(Cadmium,Cd)污染物为主的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和相对无污染的永靖县刘家峡镇为研究样地,调查并分析了两个样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的体况以及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水平上的特点及差异性。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两地树麻雀主要免疫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腔上囊中重金属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幼鸟、雌性成鸟脾脏中Cu、Zn、Pb、Cd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而在雄性成鸟脾脏中只有Zn和Pb浓度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腔上囊中四种重金属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说明雏鸟、幼鸟及成鸟树麻雀的主要免疫器官均对环境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2.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况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重、体长、尾长、翼长、跗跖长和喙长等身体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两地间树麻雀的上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体况极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1),而且与污染最为严重的Cd浓度呈负相关性。说明环境重金属达到一定阈值范围时,雏鸟的体况更易受到影响。3.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器官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脾脏的脏器系数和雏鸟、幼鸟腔上囊的脏器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脾脏的脏器系数及雏鸟腔上囊的脏器系数均极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1),说明白银地区重金属污染造成了树麻雀脾脏和腔上囊相对变小。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白银地区雏鸟和幼鸟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细胞密度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分别与四种重金属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树麻雀雏鸟脾脏PALS细胞密度与脾脏中Cu浓度呈负相关;白银地区雏鸟腔上囊淋巴滤泡细胞密度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且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的厚度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但均与脾脏中重金属浓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可导致树麻雀脾脏及雏鸟腔上囊结构趋小以及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但与重金属污染水平的相关性不具有明显的规律。4.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细胞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淋巴细胞(Lymphocyte)和异嗜性粒细胞(Heterophil)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异嗜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Heterophil/lymphocyte,H/L)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血细胞比容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并且树麻雀雏鸟H/L值与脾脏中Cd浓度呈正相关,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与脾脏中Cu和Cd浓度呈负相关。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造成了树麻雀雏鸟H/L值升高和血细胞比容下降,而且与重金属种类与富集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分子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内血浆总补体蛋白(Plasma total complement protein,CH_(50))、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免疫球蛋白Y(ImmunoglobulinY,IgY)、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体内CH_(50)、IgA、IL-2和IL-6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但雏鸟和幼鸟体内IgY的浓度以及雌性成鸟体内IgA和IL-6的浓度均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免疫分子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综上,本研究通过对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内环境重金属Cu、Zn、Pb、Cd积累水平的检测以及其体况、免疫系统结构和部分功能指标的分析发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的免疫器官可对环境重金属进行明显的富集,且导致雏鸟体况显着下降,雏鸟和幼鸟脾脏和腔上囊趋小以及组织结构发生改变、H/L值升高、血细胞比容降低、免疫分子水平升高,雌性成鸟部分免疫分子水平的降低等。总之,相对于成鸟,树麻雀雏鸟和幼鸟的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更为显着的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徐兴军,田金波,王有祥,王卿惠,薛明强[3](2018)在《食物组分差异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量、器官鲜质量和干质量、体脂质量分数、糖原质量分数和消化道长度,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黏膜层厚度及肠壁截面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4周后,3组树麻雀基础代谢率与第1周相比分别增加0.14,0.35和0.11 m L·g-1·h-1,稗草籽组与对照组和黄粉虫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与黄粉虫组差异不显着(P>0.05);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黄粉虫组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的鲜质量极显着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黄粉虫组十二指肠、肌胃的干质量极显着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肠、直肠的干质量极显着高于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P<0.01);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的消化能、消化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极显着(P<0.01);3组树麻雀大肠、小肠、十二指肠长度组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稗草籽组、黄粉虫组大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对照组、稗草籽组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与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表明食物组分差异是影响树麻雀能量代谢和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艾世伟[4](2018)在《环境重金属通过食物在[树]麻雀体内的富集与暴露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会通过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进入到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并对其中生存的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环境重金属也可通过土壤、水和食物等途径进入鸟类体内并富集,可能会对鸟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鸟类个体的死亡。因此,本研究选择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雀形目鸟类——【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甘肃白银地区的梁庄村作为重金属污染样地及相对无污染的旅游胜地——甘肃刘家峡地区的魏川村作为对照样地,探讨Cu、Zn、Pb和Cd四种重金属在【树】麻雀成鸟体内的富集水平及其通过土壤、水和食物途径给【树】麻雀雏鸟、幼鸟和成鸟带来的暴露风险,以期为制定鸟类重金属暴露风险的基准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两地土壤和水样中的重金属水平。由于土壤和水均是鸟类摄入重金属的途径,因此本研究调查了两地土壤和水样中的重金属浓度。白银地区土壤中除Cd浓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规定的限值并达到中度污染外,其它叁种重金属均未超过相应限值;白银地区水样中Pb和Cd的浓度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限值,Cu和Zn的浓度则低于相应限值。刘家峡地区土壤和水样中四种重金属的浓度均未超过相应限值,且显着低于白银地区土壤和水样中的重金属浓度(p<0.01)。说明选择刘家峡地区作为对照样地是可行的。2.两地【树】麻雀幼鸟和成鸟的身体指标。通过测定两地【树】麻雀幼鸟和成鸟体重、体长、尾长、翼长、跗跖长和喙长等身体指标,结果表明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重金属污染尚未对白银地区【树】麻雀幼鸟和成鸟的身体指标造成明显影响。3.两地【树】麻雀成鸟各部位和粪便中的重金属富集水平。通过对【树】麻雀成鸟各部位和粪便中重金属浓度的检测发现,初级飞羽、尾羽、腹羽和背羽中四种重金属的浓度均较高,Zn和Pb在跗跖骨中有较高的浓度。其它组织中,肝脏、肾脏和粪便中四种重金属的浓度均较高,胸肌和血液中的重金属浓度则较低。此外,白银地区【树】麻雀成鸟的初级飞羽、血液和粪便中四种重金属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可用于指示环境重金属的污染。4.【树】麻雀雏鸟、幼鸟和成鸟的食物组成。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法(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分析了刘家峡和白银地区【树】麻雀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雏鸟的食物组成中比例最大的是非植食性无脊椎动物,比例最小的是玉米和禾本科C4植物;除个别例外,玉米在幼鸟和成鸟的食物组成中占有最大比例。总之,两地【树】麻雀雏鸟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幼鸟和成鸟则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5.两地【树】麻雀食物中的重金属水平。在所有的食物源中,非植食性无脊椎动物的重金属浓度最高,玉米的重金属浓度最低。除极少数例外,白银地区所有食物源中的重金属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此外,两地【树】麻雀雏鸟的食物源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average concentration,AC值)最高,其次是成鸟(夏季)的,白银地区雏鸟、幼鸟和成鸟食物中的AC值均高于刘家峡地区,说明白银地区的【树】麻雀通过食物会摄入更多的重金属。6.重金属从食物到【树】麻雀体内的生物放大效应。除极少数例外,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和成鸟的生物放大系数(biomagnification factor,BMF值)均大于1.0,这说明四种重金属从食物到【树】麻雀体内存在生物放大效应。其中,Pb的生物放大效应最为显着,从食物到【树】麻雀体内放大了2.29~7.08倍。此外,【树】麻雀初级飞羽及其食物源中的重金属浓度与其δ~(15)N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R~2≥0.3309,p<0.05),且四种重金属在两地的营养级放大系数(trophic magnification factor,TMF值)均大于1.0,表明其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有生物放大效应。总之,四种重金属从两地食物到【树】麻雀体内存在生物放大效应,且重金属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7.两地【树】麻雀的重金属摄入水平。两地【树】麻雀雏鸟的重金属日摄入量(heavy metal daily intake,MDI值)和单位体重日摄入量(heavy metal daily intake per unit of body weight,MDI_(BW)值)最高,其次是成鸟(夏季),幼鸟和成鸟(冬季)的水平相当。白银地区雏鸟、幼鸟和成鸟的MDI值和MDI_(BW)值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说明重金属污染会提高【树】麻雀的重金属暴露水平。此外,不同食物源对【树】麻雀的MDI值有不同贡献,无脊椎动物在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MDI值成正比,粮食作物籽粒则与其成反比。总之,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幼鸟和成鸟的重金属摄入水平均高于刘家峡地区,在【树】麻雀不同生命阶段,雏鸟的重金属摄入水平最高。8.【树】麻雀的重金属暴露水平和暴露风险。本研究分析了【树】麻雀通过土壤、水和食物等途径的重金属暴露水平(exposure level,EL值)、危害商数(hazard quotient,HQ值)和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值)。结果表明,雏鸟的EL、HQ和HI值最高,其次是成鸟(夏季)的,幼鸟和成鸟(冬季)的水平相当。其中,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和成鸟Zn和Pb的HQ值均大于3.0,说明Zn和Pb会给【树】麻雀带来高等暴露风险。此外,白银地区的EL、HQ和HI值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总之,白银地区【树】麻雀的重金属暴露水平和暴露风险均高于刘家峡地区,两地雏鸟面临较高的暴露风险。综上所述,白银地区【树】麻雀初级飞羽、血液和粪便中Cu、Zn、Pb和Cd的浓度均高于刘家峡地区,可用于指示长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学效应。【树】麻雀雏鸟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幼鸟和成鸟则主要以粮食作物籽粒和草籽为食,由于无脊椎动物体内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浓度,所以雏鸟的重金属摄入量和暴露风险均高于幼鸟和成鸟。白银地区土壤、水和【树】麻雀食物中Cu、Zn、Pb和Cd的浓度均高于刘家峡地区,分析结果也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的重金属暴露风险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此外,环境重金属从食物到【树】麻雀体内存在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表明即便是长期栖息在低浓度环境重金属污染条件下,【树】麻雀依然面临较高的暴露风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赵文海,刘方庆,文陇英[5](2018)在《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基于树麻雀的形态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采集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558个样本的7项形态指标,控制纬度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树麻雀的体质量、尾长、跗跖长与海拔极显着正相关(P<0.01),体长与海拔显着正相关(P<0.05);控制海拔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树麻雀的体质量、翅长与纬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按照海拔将树麻雀分为3组:四川盆地(海拔平均值:484.25 m,海拔范围:219~725 m)、华中平原(海拔平均值:250.70 m,海拔范围:46~784 m)、盆地周边山地(海拔平均值:2 260.42 m,海拔范围:807~4 472 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树麻雀种群的体质量、翅长、尾长、跗跖长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盆地周边山地树麻雀种群的体质量显着或极显着大于四川盆地及华中平原(P<0.05或P<0.01)。综上,树麻雀体型随海拔升高而显着增大,说明树麻雀的形态变异与海拔变化密切相关,符合贝格曼定律。同时,四川盆地与华中平原树麻雀种群在体质量、体长、尾长、翅长、跗跖长、嘴峰、嘴裂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体现出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2期)

徐兴军,王卿惠,王有祥,田金波,薛明强[6](2018)在《限食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按其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进行驯化,驯化结束后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形态变化.研究发现,随着限食程度的加大,半饥饿组和1/4饥饿组的体质量、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脂质量分数、糖原含量、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及肠壁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趋势,器官鲜质量、消化能、消化率、消化道长度呈升高趋势.表明限食是影响树麻雀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在限食条件下,树麻雀通过降低体质量,增加摄入能、改变消化道形态结构,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减少基础能耗来缓解食物短缺的生存压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臣玉,郑蔚虹,柳劲松[7](2017)在《温度和光周期对树麻雀代谢产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和光周期是影响鸟类代谢产热最重要的2个环境因子。温带小型鸟类通过增加体重、提高产热能力应对低温短光照胁迫。目前尚未明确的是:(1)温度和光周期对小型鸟类代谢产热影响的相对大小;(2)暖温和长光照下小型鸟类表型变化是否与低温短光照相反。本文以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温度13℃,光周期10L:14D)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暖温长光照(30℃,16L:8D),暖温短光照(30℃2,8L:16D),低温长光照(10℃,16L:8D),低温短光照(10℃,8L:16D)下驯化28天。在第O、7、14、21、28天测定体重、能量摄入。驯化结束并测定基础代谢率(BMR)后,取材,记录内脏器官质量,测定肝脏和肌肉线粒体状态4呼吸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结果表明:(1)暖温组树麻雀体重、BMR、能量摄入显着低于低温组;(2)与低温组相比,暖温组肝脏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肝脏和肌肉组织线粒体状态4呼吸、COX活性显着降低:(3)与短光照组相比,长光照组树麻雀肝脏线粒体状态4呼吸、COX活性显着降低。综上,温度和光周期都是引起树麻雀代谢产热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但温度的影响作用更显着;暖温长光照下树麻雀通过减小体重、降低代谢率来适应外界环境,当动物突然由冷环境转入暖温环境时,隔热能力的减退较慢,相应采取减少组织的产热,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兰敏敏,范龙梅,刘方庆,文陇英,景鑫[8](2018)在《树麻雀表型的环境适应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分布范围广、海拔梯度大,也是人类活动的伴随物种。对中国837个样本的10个形态特征与温度、日照、海拔和风速等4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嘴裂、翅长、尾长、跗跖长、脑骨宽、眼间距与日照因子显着相关(P<0.05),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跖长与海拔因子显着相关(P<0.05),体重、嘴峰、翅长、脑骨长与温度因子显着相关(P<0.05),表明树麻雀的形态指标易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控制经度和海拔两个变量,对形态指标与纬度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体重、翅长、脑骨长和脑骨宽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嘴裂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树麻雀身体逐渐变大,符合贝格曼规律;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和嘴裂随纬度升高变短,符合阿伦规律。飞行能力与海拔因子呈极显着正相关(n=92,r=0.217,P=0.038),表明树麻雀在高海拔地区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这也许是它成为广布种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砚峰,李末,郝银超,李东明,吴跃峰[9](2017)在《不同海拔地区树麻雀越冬期肾上腺皮质酮应激反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动物的肾上腺皮质酮(CORT)应激反应对于维持自身生存至关重要。"越冬期极端环境应激增强假说"认为"在极端环境中越冬的鸟类种群具有更强的肾上腺CORT应激反应,从而快速调整自身生理和行为适应外界环境,以增强适合度"。鉴于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关注于鸟类越冬期的应激反应特征,该假说尚未获得系统、充分的验证。本研究以分布于青藏高原(高海拔,3230m)、内蒙古高原(中海拔,1400m)、华北平原(低海拔,80m)的树麻雀(Passermontanus)为对象,探讨野生鸟类肾上腺CORT应激反应的可塑性及调节方式,验证上述假说。方法采用"标准的捕获-抑制刺激"法,建立急性应激反应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配基法分别检验血浆中CORT含量和皮质酮结合蛋白(CBG)结合力;通过注射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精氨酸催产素AV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地塞米松DEX检验高、低海拔种群HPA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结果(1)叁个海拔地区树麻雀的血浆本底和应激水平CORT均无显着差异,但中、高海拔种群的CBG结合力显着降低、本底和应激水平游离CORT显着增高;(2)低海拔树麻雀对ACTH信号反应敏感(应激水平CORT较对照组显着升高),但对CRF、AVT及DEX信号反应钝化,表明垂体是低海拔树麻雀HPA轴调控CORT释放的限速点;(3)注射ACTH、CRF和AVT均导致高海拔树麻雀应激水平CORT显着高于对照组,注射DEX使应激水平CORT显着降低,表明高海树麻雀通过更为灵敏、强烈的负反馈作用调控血浆CORT的变化。结论生活在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中的树麻雀在越冬期具有增强的肾上腺应激反应以及更灵活的调节方式(HPA轴和血浆CBG),支持"越冬期极端环境应激增强假说"。这些特征既有助于它们应对高原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又可避免过多的CORT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7-13)

王佳琦[10](2016)在《树麻雀在急性热应激下的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动物已经在生活史特性、种群动态变化及分布范围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鸟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气候和环境的改变,反应相当敏感,本文以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急性热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同时分析了树麻雀的抗氧化能力和适应机制。捕自野外的30只树麻雀在25℃环境温度下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进行实验:对照组(25℃)、应激2H组(42℃,2h)、应激4H组(42℃,4h)、应激6H组(42℃,6h)和应激12H组(42℃,12h)。结果显示:应激组树麻雀的体温和饮水显着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都显着增加;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H组显着降低,在12H又恢复到对照水平;肝脏线粒体状态-4呼吸强度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在2H组显着受到抑制,随热应激时间的延长,到12H组线粒体状态-4呼吸强度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肝脏热休克蛋白70表达量在2H组表达量最高,在应激2h后,表达量逐渐降低,12H组以降到对照水平之下。树麻雀在42℃环境下产生了热应激,经历了应激的感应阶段和抵抗阶段,通过对自身产热调节和抗氧化性能的调节,具备了应对急性热应激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树麻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进入到环境中,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高级消费者,重金属通过皮肤、呼吸和食物链等途径更易在其体内富集,进而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呼吸、生殖、免疫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更为敏感。长期重金属暴露会对鸟类免疫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鸟类的免疫系统会有怎样的响应,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了探究鸟类免疫系统对长期环境重金属污染暴露的响应,本研究以分布广泛的雀形目鸟类——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选择长期受重金属铜(Copper,Cu),锌(Zinc,Zn),铅(Lead,Pb),镉(Cadmium,Cd)污染物为主的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和相对无污染的永靖县刘家峡镇为研究样地,调查并分析了两个样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的体况以及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水平上的特点及差异性。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两地树麻雀主要免疫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腔上囊中重金属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幼鸟、雌性成鸟脾脏中Cu、Zn、Pb、Cd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而在雄性成鸟脾脏中只有Zn和Pb浓度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腔上囊中四种重金属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说明雏鸟、幼鸟及成鸟树麻雀的主要免疫器官均对环境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2.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况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重、体长、尾长、翼长、跗跖长和喙长等身体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两地间树麻雀的上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体况极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1),而且与污染最为严重的Cd浓度呈负相关性。说明环境重金属达到一定阈值范围时,雏鸟的体况更易受到影响。3.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器官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脾脏的脏器系数和雏鸟、幼鸟腔上囊的脏器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脾脏的脏器系数及雏鸟腔上囊的脏器系数均极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1),说明白银地区重金属污染造成了树麻雀脾脏和腔上囊相对变小。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白银地区雏鸟和幼鸟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细胞密度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分别与四种重金属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树麻雀雏鸟脾脏PALS细胞密度与脾脏中Cu浓度呈负相关;白银地区雏鸟腔上囊淋巴滤泡细胞密度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且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的厚度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但均与脾脏中重金属浓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可导致树麻雀脾脏及雏鸟腔上囊结构趋小以及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但与重金属污染水平的相关性不具有明显的规律。4.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细胞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淋巴细胞(Lymphocyte)和异嗜性粒细胞(Heterophil)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异嗜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Heterophil/lymphocyte,H/L)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血细胞比容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并且树麻雀雏鸟H/L值与脾脏中Cd浓度呈正相关,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与脾脏中Cu和Cd浓度呈负相关。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造成了树麻雀雏鸟H/L值升高和血细胞比容下降,而且与重金属种类与富集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免疫分子比较。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内血浆总补体蛋白(Plasma total complement protein,CH_(50))、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免疫球蛋白Y(ImmunoglobulinY,IgY)、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白银地区树麻雀雏鸟和幼鸟体内CH_(50)、IgA、IL-2和IL-6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刘家峡地区(P<0.05),但雏鸟和幼鸟体内IgY的浓度以及雌性成鸟体内IgA和IL-6的浓度均显着低于刘家峡地区(P<0.05)。说明环境重金属污染对树麻雀免疫分子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综上,本研究通过对两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体内环境重金属Cu、Zn、Pb、Cd积累水平的检测以及其体况、免疫系统结构和部分功能指标的分析发现:树麻雀雏鸟、幼鸟、成鸟(雌雄)的免疫器官可对环境重金属进行明显的富集,且导致雏鸟体况显着下降,雏鸟和幼鸟脾脏和腔上囊趋小以及组织结构发生改变、H/L值升高、血细胞比容降低、免疫分子水平升高,雌性成鸟部分免疫分子水平的降低等。总之,相对于成鸟,树麻雀雏鸟和幼鸟的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更为显着的应激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麻雀论文参考文献

[1].贺婷,徐兴军,王有祥,康文锦,刘佳人.温度驯化对树麻雀糖原含量及脱支酶活性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19

[2].白晓娟.树麻雀免疫系统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徐兴军,田金波,王有祥,王卿惠,薛明强.食物组分差异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

[4].艾世伟.环境重金属通过食物在[树]麻雀体内的富集与暴露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8

[5].赵文海,刘方庆,文陇英.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基于树麻雀的形态变异[J].四川动物.2018

[6].徐兴军,王卿惠,王有祥,田金波,薛明强.限食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刘臣玉,郑蔚虹,柳劲松.温度和光周期对树麻雀代谢产热的影响[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8].兰敏敏,范龙梅,刘方庆,文陇英,景鑫.树麻雀表型的环境适应进化[J].生态学报.2018

[9].孙砚峰,李末,郝银超,李东明,吴跃峰.不同海拔地区树麻雀越冬期肾上腺皮质酮应激反应的比较[C].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7

[10].王佳琦.树麻雀在急性热应激下的生理反应[D].温州大学.2016

标签:;  ;  ;  ;  

树麻雀论文-贺婷,徐兴军,王有祥,康文锦,刘佳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