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示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路机显示屏,界面警示信息,优化设计,层次分析法
显示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姚君,苑梦迪[1](2019)在《压路机显示界面警示信息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驾驶员对压路机显示界面警示信息的快速、有效读取。对压路机显示界面的警示信息提示方式进行分析与问题梳理,确定界面警示信息的样本要素;并分析计算多种要素对警示信息读取的影响权重,并建立信息读取的时效性与警示信息设计模式的关系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警示信息设计组合,输出较优组;将最优组合与优化设计前的组合相对比,通过实验测试用户在使用界面时的反应时间与正确率,从而判断优化是否正确。(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周敏,郭迎庆,李永博[2](2019)在《基于QT的太阳能充电显示界面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提高太阳能充电效率的研究,需要对太阳能充电的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为了方便太阳能充电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QT的太阳能充电显示界面。该显示界面基于Liniux系统中的Qt模块设计,可以实时动态地显示太阳能充电过程中电压的数值及变化情况,对太阳能充电系统的改进与优化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19年09期)
张宁宁,范思岑,王丹丹,邹媛媛,任宏[3](2019)在《基于脑力负荷的通航飞机座舱显示界面测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需从座舱显示界面获取和处理很多视觉信息,大量的视觉信息会使飞行员脑力负荷过高,从而易导致飞行事故。为降低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的脑力负荷和提高飞行的安全性,需判断通航飞机座舱显示界面对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影响,并为通航飞机座舱显示界面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以塞斯纳172SP飞机为例,综合应用主观评价法、绩效评估法和生理测量法,对五边飞行过程中飞行员的脑力负荷进行评估。综合主观评分、飞行绩效、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指标、眼动指标的分析结果,得出了五边飞行不同飞行阶段的脑力负荷大小排序。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不同飞行阶段飞行员所关注的界面信息进行定位,确定飞机座舱显示界面上对脑力负荷影响较大的注视热区。结果显示飞行员在平飞阶段的脑力负荷较低,降落阶段的脑力负荷较高;显示界面侧滑指示器对脑力负荷的影响最大。综上可知结合脑力负荷测量和眼动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价通航飞机座舱显示界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宇,杨清祥,白鸿钧[4](2019)在《LKJ人机界面单元显示字符识别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机界面(DMI)单元是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的用户交互设备。通过对图像字符识别方法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点阵对比方式的字符识别方法,来对DMI图像中的字符做识别,识别的结果提供给系统校验程序使用。通过将界面中的字符点阵信息与字库点阵信息作对比,得到界面中所显示的字符信息。经过大量图像识别测试后得到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8%,对整幅图像识别时间在1 s以内。结果表明,基于点阵识别的字符识别方法可以满足系统校验程序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08期)
邱彩虹,林国伟,郭佩佩,邓烽荣,李永强[5](2019)在《牛顿环图像的显示:从传统实验装置到Android界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一般开设牛顿环实验,牛顿环图像在传统的实验装置即读数显微镜中显示,这存在视场范围小、容易疲劳、难以保证数据准确和实验成本高等缺点。对此,通过利用AndroidUSBCamera软件、OTG-USB转接头、THDCE-20显微摄像头,借助图像分析处理技术、OTG数据传输技术、图像录制技术和手机数据处理技术,把牛顿环图像转移到智能手机上进行显示。具有如下优点:视场范围广阔且平坦度好、无畸变,成像清晰;实验数据准确;成本低廉;可激发操作人员的兴趣,确保实验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李秀瑜[6](2019)在《地铁11号线显示屏变“聪明”了》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商报讯】( 李秀瑜)除行驶方向、停靠站等信息外,还可显示出入口、卫生间、电梯位置等信息——23日,深圳地铁11号线列车显示屏试行“智能指引动态地图显示界面”,以更直观、全面、实时的动态指引信息方便乘客出行。地铁11号线列车共有72个信(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9-07-24)
鲍海峰[7](2019)在《广视野域监控任务人机界面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呈现出信息综合数字化的趋势。广视野域多屏的数字化人机综合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轨道交通、军事指挥、交通管理、航空航天、核电和医院等各类安全苛求领域中。广视野多屏的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提供了集成化的数据显示接口,提高了用户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人机界面信息量的剧增使得用户对各种复杂的系统信息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变得异常困难,极易造成对关键的系统安全信息的遗漏。这将会对系统的运行安全带来严重潜在风险。如何解决上述的人机交互矛盾,保证监控人员对重要信息的实时感知,构建适应于广视野监控任务的人机显示界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和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适用于轨道交通监控作业的增强交互技术研究”为背景,从监控人员的个体视觉注意力特征和信息的实时任务属性两个维度评价信息的动态价值,以混合熵注意力分配模型作为最优监控策略,采用自适应界面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人机增强显示界面。本文一方面基于人体空间坐标系的转换和屏幕深度位置的解算,提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的视线跟踪算法,算法通过叁维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并通过进一步的畸变和随机误差抑制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了视线跟踪的实例系统,并在真实环境进行了实验验证和误差分析。上述系统为辨识操作人员在广视野环境下的个体视觉特征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采用基于信息量的价值函数和基于模糊理论的信息混合熵,构建并验证了适用于监控任务的最优注意力分配模型,这为人机界面的增强显示提供了优化的监控策略。最后,基于自适应界面理论,以信息的动态价值为界面的输入层,以注意力分配模型为决策层,以界面的突显性为输出层,构建了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人机增强显示界面。本研究为广视野监控任务下的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下述几个部分:1.广视野域的视线跟踪算法的研究。为在广视野域的监控场景中实时跟踪用户的注意力行为,需要构建适用于广视野域监控任务的视线跟踪算法。通过基于人体空间坐标表达的数据转换,获得了人体视线的叁维坐标系,进而求解了监控人员在多个屏幕上的视觉注视点,并深入讨论了算法的误差来源,对算法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化研究。空间深度距离的解算过程与现有其他方案进行了算法对比,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2.视线跟踪算法的误差抑制与效能分析的研究。为将视线跟踪算法应用到实际环境中,对广视野的视线跟踪算法的输入数据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输入设备和数据的限制和要求。采用冗余校准的方式对算法的畸变误差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用加权平均滤波算法对输入设备引入的随机误差进行了抑制,进而构建了适用于实际的视线跟踪系统。在实际的场景中进行了系统的误差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对系统的实时性能和系统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为自适应界面的输入层的数据提供了基础的数据解决方案。3.监控人员的最优注意力分配模型的研究。使用监控任务中各类信息的重要度隶属度,通过信息量优先函数将其表征为信息价值的优先程度。基于混合熵理论,通过求解监控人员的最大心理熵值,表征了信息模糊性的注意力选择行为。合并这两个认知趋势构建了适用于监控任务的注意力分配预测模型,最后通过人因实验证明了模型的预测有效性,并与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深入探讨了信息价值优化对信息认知影响的机理,这为自适应界面的决策层的模型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4.自适应增强显示界面的研究。阐述了广视野域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界面的构建过程。基于熵值法对系统任务中信息优先度和监控任务中用户视线注视行为进行加权求解,获得信息价值的综合影响因子,通过该因子对界面信息进行实时价值跟踪。基于注意力分配预测模型对界面的突显性即自适应界面的输出层进行自适应改变,以期引导用户的注意力行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自适应界面模型能有效提升操作人员监控绩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7-01)
夏雪[8](2019)在《复杂信息系统数字界面中不确定性元信息的视觉显示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机交互界面中,信息要素的呈现方式影响了用户的决策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任务决策领域相关信息的理解,还依赖于信息本身的属性,即元信息。文章阐明了元信息的概念、类型和元信息视觉显示设计对任务决策的影响,并以不确定性为例对元信息的视觉显示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比较。最后针对台风扩散范围不确定性进行了多种不同方法的元信息可视设计,通过实验得出利于用户决策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黄光龙,张欣[9](2019)在《大数据信息可视化显示界面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简化大数据信息可视化界面设计的过程,提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大数据信息可视化界面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调研、分析数据、规划设计和校验测试四个部分。研究者使用该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和改进。(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李佳,纪松波[10](2019)在《基于μC/OS系统的液晶显示界面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在嵌入式应用中基于液晶显示屏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需求,文中介绍了基于STM32平台的μC/OS系统上的STemWin的移植过程,对源码中包括初始化配置、LCD驱动、触摸屏驱动以及操作系统的部分进行修改和编写,在此基础上利用STemWin自带的窗口管理软件GUIBuilder进行英文图形界面的设计,最后进行中文字库的移植。界面程序编写完成后烧写到开发板上,在液晶显示屏上实现了中文界面的显示及触摸设置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液晶显示稳定、界面良好、触摸控制便捷,具有较好的实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显示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提高太阳能充电效率的研究,需要对太阳能充电的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为了方便太阳能充电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QT的太阳能充电显示界面。该显示界面基于Liniux系统中的Qt模块设计,可以实时动态地显示太阳能充电过程中电压的数值及变化情况,对太阳能充电系统的改进与优化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示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姚君,苑梦迪.压路机显示界面警示信息优化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
[2].周敏,郭迎庆,李永博.基于QT的太阳能充电显示界面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19
[3].张宁宁,范思岑,王丹丹,邹媛媛,任宏.基于脑力负荷的通航飞机座舱显示界面测评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9
[4].陈宇,杨清祥,白鸿钧.LKJ人机界面单元显示字符识别的方法[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9
[5].邱彩虹,林国伟,郭佩佩,邓烽荣,李永强.牛顿环图像的显示:从传统实验装置到Android界面[J].机电工程技术.2019
[6].李秀瑜.地铁11号线显示屏变“聪明”了[N].深圳商报.2019
[7].鲍海峰.广视野域监控任务人机界面的自适应增强显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夏雪.复杂信息系统数字界面中不确定性元信息的视觉显示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设计.2019
[9].黄光龙,张欣.大数据信息可视化显示界面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
[10].李佳,纪松波.基于μC/OS系统的液晶显示界面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