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张彤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张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拟南芥,自交不亲和,Cobalamin-Independent,Methionine,Synthase1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彤[1](2018)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不亲和反应是高等植物进化出的一种阻止自花授粉、促进异花授粉的繁殖机制,有利于防止自交衰退,在育种及遗传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然而其下游信号传导因子的鉴定仍非常有限。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Westar及拟南芥Col-0生态型为材料,利用序列分析、遗传转化、表达分析、酵母双杂交、转录组测序等手段,通过对亲和及不亲和反应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成功鉴定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正调控因子Bn CIMS1(Cobalamin-Independent Methionine Synthase 1),为自交不亲和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证明了At CIMS1在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具有保守功能,为探索拟南芥属植物与芸薹属植物间自交不亲和系统的保守性提供新的证据。取得结果如下:1.Bn CIMS1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作用经共线性和进化树分析,发现CIMS1及其同源基因CIMS2的基因组序列和蛋白序列在十字花科物种中都是高度保守的。时空表达分析发现,Bn CIMS1在甘蓝型油菜Westar柱头和茎的表达量最高,在其它部位表达量相对较低。Bn CIMS2在Westar各部位中表达量极低,在柱头中几乎不表达。在甘蓝型油菜Westar柱头中通过RNAi技术下调Bn CIMS1的表达,可部分打破甘蓝型油菜的自交不亲和性,说明Bn CIMS1是自交不亲和反应的正调控因子。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n CIMS1主要在胞质中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Bn CIMS1与自交不亲和反应相关基因Bn SRK-1及Bn ARC1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Bn CIMS1与两个基因间均无互作关系,说明Bn CIMS1以一种新的未知途径调控自交不亲和反应。2.转基因自交不亲和拟南芥的创建及CIMS1功能保守性分析将自交不亲和A.halleri最显性的S13单倍型Ah SRK13和Ah SCR13以及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Ah ARC1共同转入拟南芥Col-0生态型中,成功得到部分转基因自交不亲和拟南芥,而只转入Ah SRK13和Ah SCR13的转基因株系全部表现为自交亲和。说明ARC1确实为自交不亲和反应所必须。为验证At CIMS1和At CIMS2在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是否具有保守功能,分别构建了转基因自交不亲和拟南芥与cims1、cims2 T-DNA插入突变体的杂种F1,筛选纯合突变体背景的F2转基因株系,各单株均为自交亲和,证明At CIMS1和At CIMS2都在维持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作用,且CIMS1在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调控中具有保守功能。3.BC等其它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⑴BC的下调导致甘蓝型油菜和拟南芥叶片发育异常分别在甘蓝型油菜Westar和拟南芥Col-0中下调BC(Biotin carboxylase)的表达,发现转基因Bn BC RNAi Westar株系和At BC RNAi Col-0株系叶片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叶片皱缩,且转基因At BC RNAi Col-0株系柱头对花粉粘附力下降。⑵SLR1启动子的特异性分析克隆甘蓝型油菜Westar SLR1基因启动子,并连接GUS报告基因,转入拟南芥Col-0中。通过GUS染色分析SLR1启动子特异性,发现SLR1启动子在开花当天的雌蕊柱头特异表达,同时在幼苗期除子叶外其它部位及成熟叶片中均有表达。证明SLR1启动子在拟南芥中并非柱头特异启动子。⑶ANN1等叁个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甘蓝型油菜Westar柱头中特异下调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ANN1(膜联蛋白基因)、FBA2(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基因)以及MUR5(可逆的磷酸化多肽)的表达,发现叁个基因分别被干涉后不能影响甘蓝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且在转基因植株中未观察到其它表型变化。4.转录组分析亲和/不亲和反应基因表达的时相变化对甘蓝型油菜亲和及不亲和授粉后不同时间点的柱头进行转录组分析。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情况,将授粉事件分为早期授粉事件和晚期授粉事件,并发现自交不亲和反应信号传导路径比亲和反应更复杂。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提出了一些可能调控花粉-柱头互作机制的假设。根据对柱头富集表达基因的代谢途径的注释,发现SAM循环中所有基因都在柱头中高表达,包括本文已验证的自交不亲和反应正调控因子BnCIMS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岳尧[2](2016)在《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本身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一种防止自交退化和促进异交结籽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未授粉‘Westar’柱头(UP)、‘Westar’柱头授自身花粉后30分钟取样(PC30)、‘Westar’柱头授‘W-3’花粉后30分钟取样(PI30),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花粉与柱头的亲和、不亲和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我们获得了3857个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115个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1039个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比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说明甘蓝型油菜的不亲和反应的调控机制比亲和反应更复杂。(2)细胞壁修饰、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等过程相关的基因在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很高,表明亲和反应与不亲和反应存在这些共同的生物过程。(3)蛋白激酶类基因在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很高,说明蛋白激酶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泛素化类基因在所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不高,推测泛素化类基因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中不起主要作用。(4)转录因子在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和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都很高,我们认为转录因子在亲和、不亲和反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5)我们鉴定了28个甘蓝型油菜的CRPs类基因,认为这些基因可能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中起作用。(6)细胞对逆境反应和调控逆境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在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逆境反应和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在柱头优势表达的基因中富集,说明不亲和反应可能与植物的抗病反应相似。(7)我们选择C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家族的CPK34进行生物学实验,通过干涉的手段下调CPK34在‘Westar’中的表达并通过花粉管萌发实验研究和结籽情况探究其在花粉与柱头互作反应中的作用,发现CPK34不影响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吴名[3](2015)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服油菜的品质和产量矛盾的主要途径是杂种优势,自交不亲和是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选育自交不亲和系是其关键。本实验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父本基因型、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BC1群体和F2群体选育自交不亲和材料。主要结果以下:1.对280份甘蓝型油菜父本的S单倍型鉴定得到恢复系基因型有155份、占55.36%,保持系基因型有82份、占29.29%,其余为杂合株,说明亲和甘蓝型油菜多数为自交不亲和系的恢复系基因型。2.通过对57个F2群体共3100植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到601份基因型为纯合Bns-1300;进一步在田间考察亲和性,有499株表现为自交不亲和,102株表现为自交亲和,自交不亲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83.03%,表明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与田间植株的表型结果基本一致。3.在自交不亲和植株中选择性状良好的82份F2植株进行剥蕾自交,得到F3种子。4.通过对42个BC1群体材料的810株植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到346份植株携带有Bns-1300基因,将这346份植株套袋处理,观察表型,在这346份植株中选择性状良好的35份植株保留,少数不能自交结籽的就剥蕾自交得到BC1F2种子。5.对分子标记体系进行优化、开发鉴定油菜叁系的双重PCR技术,结果显示这些引物组合在有些温度不能扩增出双带,而有些能扩增出双带的却没有特异性,找不到既能扩增出双带又有特异性的最适温度。以上结果说明本实验所用的分子标记体系对选育自交不亲和系是有效可行的,筛选出的自交不亲和材料有助于进一步选育自交不亲和系和自交不亲和杂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剑锋[4](2014)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机理及AtPUB2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不亲和性是显花植物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殖隔离机制。自交不亲和配体和受体特异性识别、细胞内信号传导、由异花授粉向自花授粉的进化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作为一个高效的授粉可控制系统,自交不亲和性可应用于十字花科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与亲和的保持系杂交,F1代表现为自交不亲和,可以利用保持系来繁殖自交不亲和系,但是其保持性机理尚不明确。BnARC1是一个U-box蛋白,具有E3泛素化连接酶活性,介导芸薹属中自交不亲和反应信号传导。拟南芥中是否存在BnARCl的功能同源基因参与自交不亲和反应,尚有待研究证实。本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性机理研究,第二部分是AtPUB2在拟南芥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系筛选与鉴定筛选了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的12份核心保持系,并对保持系S单倍型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所有保持系中A基因组上S单倍型来源于白菜BrS-29, C基因组上S单倍型来源于甘蓝BoS-15。2.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系遗传分析通过对S-1300与保持系后代分离群体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分析发现,Bing409中保持性的遗传受单基因控制,Bing409与S-1300中A基因组上S位点的差异决定了亲和性表型,且S-1300中的S单倍型对Bing409的为显性。89008中保持性不由单基因控制,除S位点以外,还存在其他基因影响自交不亲和性表型。3.甘蓝型油菜保持性机理分析基于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系S位点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对保持性机理进行分析。在保持系中,当SPll基因不表达,自交不亲和特异性识别反应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不能抑制自身花粉表现为自交亲和;当S位点基因正常表达时,可能存在S位点以外基因影响自交不亲和反应使保持系表现为自交亲和。在S-1300与保持系的F1代中,花粉中BrSP11-29的同源基因均不表达,有功能的BrSP11-60的同源基因能够正常表达,从而使得F1表现为自交不亲和。4. AtPUB2在拟南芥中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功能分析敲除AtPUB2后,携带有自交不亲和基因AlSRKBb-SCRb的拟南芥Col-0仍然表现为自交不亲和。拟南芥中AtPUB2的ARM-repeats结构域不与SRKb的胞内激酶结构域发生直接相互作用。AtPUB2不在自交不亲和反应发生的柱头乳突细胞中高表达,而主要在柱头乳突细胞以下的基本组织和维管组织中表达。AtPUB2不是BnARC1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功能基因,不参与拟南芥中自交不亲和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高长斌[5](2013)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分子恢复机理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进化出的一种防止自交衰退、促进异交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遗传机制,在研究和应用两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自交不亲和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栽培的甘蓝型油菜(AACC)表现为自交亲和,但是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及其两个基本种白菜(AA)和甘蓝(CC)却是自交不亲和的。本研究以人工创建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自然存在的亲和甘蓝型油菜‘10-9-8400’和‘Westar'等为材料,通过遗传分析、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启动子序列分析、遗传转化、转录组测序等研究手段对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不亲和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初步揭了示油菜自交亲和的原因,为研究油菜花粉-柱头互作的分子机理打下了基础。同时本研究还创建了鉴别S单倍型的分子标记体系,用于选育自交不亲和杂种,将提供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主要结果如下:1.cS-1300,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分析鉴定‘S-1300'和‘10-9-8400’的S单倍型组成发现,他们在C基因组上含有共同的S单倍型BnS-6,而A基因组不同,分别为BnS-1300和BnS-1。分析‘S-1300×10-9-8400’分离群体植株S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证明‘S-1300’A基因组上的S单倍型BnS-1300决定其自交不亲和性,来源于BrS-60。2.同源序列法克隆'S-1300,A基因组S位点基因根据白菜BrS-60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S单倍型BnS-1300上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发现BnSP11-1300全长为378bp,包括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BrSP11-60具有100%的序列相似性。BnSRK-1300长度为7967bp,包含7个外显子与6个内含子,与BrSRK-60的CDS序列具有100%的相似性,但是在内含子1,内含子3与内含子5却分别有数个碱基的差异。BnSP11-1300与BnSRK-1300均只在花蕾中、而不在根、茎、叶和角果中表达,符合芸薹属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表达特点。3.自交不亲和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克隆了恢复系‘10-9-8400'A基因组BnSRK-1的全长CDS序列和BnSP11-1全长序列。分析本研究得到的‘S-1300’和‘10-9-8400’以及本实验室已有的保持系'Bing409'S位点基因序列,开发分子标记。标记SRK1-1和SCR1-1只在恢复系‘10-9-8400’中扩增,标记SRK-1300只在自交不亲和系‘S-1300’中扩增,标记SCR7-2只在保持系‘Bing409’中扩增。优化PCR反应体系得到了两个多重PCR分子标记SRK-1300/SRK1-1及SRK-1300/SCR7-2。这些标记在91份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品系极其与‘S-1300’的杂种中得到了验证。4. BnSP11-1启动子区Helitron转座子的发现及进化分析发现油菜品系'Westar'A基因组上BnSP11-1基因启动子区的一个3.6kb长的片段为一个非自主的Helitron转座子,该转座子只出现在带有BnS-1的油菜中。通过比对其在转座过程中带入的基因组片段,我们在BrS-47的SPll基因下游发现了另一个Helitron转座子,但是在油菜的BnS-1上却没有这个转座子。由于BnS-1来源于BrS-47,同时两个转座子有相同的边界序列,相同的3’末端的茎环结构。我们推测在甘蓝型油菜的形成过程中,Helitron转座子的移动改变了油菜的授粉方式(由异花授粉变为常异花授粉),从而使该物种能保存下来并对油菜的进化产生重大影响。5. BnSP11-1基因启动子顺式元件的鉴定去掉Helitron转座子的BnSPl1-1基因启动子能驱动GUS报告基因特异地在成熟花药中表达。进一步通过两轮的启动子缺失分析,发现BnSP11-1基因启动子有多个顺式元件协同作用控制着SP11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顺式元件被发现位于-227bp到-217bp (5'-TTCTAGGGAT-3')的区域。6.基因BnSP11-1的功能互补分析通过转基因手段将功能完整的BrSP11-47基因导入到油菜品系'Westar'中,得到了自交不亲和的甘蓝型油菜。授粉实验表明,野生型'Westar'的柱头能接受自身的花粉,但拒绝转基因材料的花粉。这些结果再次证明了SP11基因失活导致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7.柱头亲和/不亲和反应的RNA-seq分析利用野生型'Westar'柱头针对自身花粉与转基因花粉的不同授粉特性,提取授以不同花粉柱头的RNA,对柱头亲和和不亲和反应进行RNA-seq分析。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析,发现亲和反应可能比不亲和反应更复杂。亲和反应与不亲和反应有一些共同的信号传导路径,同时比较了转录因子,蛋白激酶及泛素化相关的基因在亲和反应与不亲和反应中的分布,并探讨了一些可能起作用的信号路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12-01)

赵志刚[6](2013)在《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海大黄油菜和门源小油菜为母本,分别与中迟芥蓝种间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对这些甘蓝型油菜进行了减数分裂、花粉育性和花粉管萌发观察以及自交亲和指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花粉母细胞都具有较正常的染色体行为和较高的花粉粒育性水平,但是自交结实情况和亲和指数差异极显着,大黄油菜×中迟芥蓝后代表现为高自交亲和,门源小油菜×中迟芥蓝后代表现为高自交不亲和。(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林呐,刘列钊,殷家明,王瑞,柴友荣[7](2012)在《甘蓝型黄籽油菜自交系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建立和优化了遗传转化系统。首先构建了由质粒pCNR与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插入到植物的高效表达载体pCAMBIA2301G。利用在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含有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培养5~7d的下胚轴外植体与农杆菌株LBA4404共培养63~69h(pCNR),再于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个月诱导芽再生。在最佳条件下,平均转化效率约为1.3%。转化植株的GUS分析和PCR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成功导入甘蓝型油菜。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转化子含有目标基因1~2个拷贝。用气相色谱分析转基因植物种子的脂肪酸,γ-亚麻酸含量达8.2%。(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王同华,陈卫江,李莓,王建喜,范连益[8](2012)在《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标记对16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4对引物共扩增出72条清晰的谱带,片段长度在100~650 bp之间,引物PIC值介于0.12~0.73之间,平均为0.39;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0之间,平均为0.63,其中pol-CMS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大,pol-CMS不育系间与温敏核不育系间的差异较小;在遗传相似系数0.685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已知的系谱来源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7期)

寇小培[9](2012)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不亲和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重要途径之一,改良自交不亲和系是选育优良自交不亲和杂种保障。本实验以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和103份来自国内外的普通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利用与自交不亲和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并对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机制进行了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杂交组合“S-1300×9-9600”F2分离群体(510株)中调查亲和植株和不亲和植株分别为369株和141株,在“(S-1300×9-3600)×S-1300”分离后代BC1(40株)中亲和株和不亲和株分别为22株和18株,分别符合3:1和1:1比,验证甘蓝型油菜S-1300的自交不亲和性受单位点控制。2.在S-1300与恢复系杂交组合“S-1300×9-6266”的F2分离后代中(共21个单株)检测出基因型S47S47、S60S47、S60S60分别为6株、7株、8株,分别对应表型SC、SC、SI为6株、7株、8株;在S-1300与保持系杂交组合“S-1300×9-6265”的F2分离后代中分析21个单株(有叁株基因型检测未明),检测出基因型S60S60、S60S29、S29S29分别为6株、9株、3株,对应表型SI、SI、SC为6株、8株、7株;检测自交不亲和纯合系S-1300基因型全部为$60S60,对应表型全为SI。实际表型与标记推测表型吻合良好,这说明本实验室开发的分子标记能够有效运用于辅助改良自交不亲和系。3.以S-1300为母本,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杂种F1,再以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进行回交得BC1,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分子标记SRKa进行辅助选择,跟踪自交不亲和位点,挑选分离群体中杂合亲和的单株套袋自交得到BC1F2,继续结合分子标记选择自交不亲和单株进行剥蕾繁殖得到BC1F3,继续自交,结合田间表型鉴定,得到改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4.以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为母本,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得到F1,F1代套袋自交,对分离群体后代F2用分子标记SRKa,跟踪自交不亲和位点,结合田间表型,挑选基因型纯合的自交不亲和单株,连续套袋自交,并用人工剥蕾法进行繁殖直到F4,继续自交,结合田间表型鉴定,最终得到改良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丛娜[10](2012)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系的鉴定及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具有恢复源广、制种产量高等优点,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现有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很少,发现新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材料对其自交不亲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及杂种的利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叁个来自加拿大的甘蓝型油菜(1224-22、1224-41、1254-22)和S-1300为材料,通过对叁个材料亲和表型及S单倍型的鉴定,分析SRK、SP11在叁个材料、S-1300和F1的表达,对叁个新的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准确鉴定出叁个材料中含有的S单倍型:1224-22为S47S15,1224-41为S29S15,1254-22为S3S15。2.通过对材料的套袋自交发现1254-22为自交不亲和,1224-22及1224-41为自交亲和;在叁个材料与S-1300的杂交后代F1中,1224-41×S-1300和1254-22×S-1300为自交不亲和,1224-22×S-1300为自交亲和,说明1224-22可以完全恢复S-1300的自交不亲和性,1224-41可以保持S-1300的自交不亲和性;1254-22是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3.对叁个材料、S-1300和他们的F1后代的S基因进行表达研究,1224-22和(1224-22×S-1300)F1中有BrSRK-47的表达而没有检测到BrSP11-47的表达,说明1224-22的亲和性是由SP1l基因无表达造成的;1224-41×S-1300中能够检测到BnSRK-S-1300和BnSP11-S-1300片段的表达,说明1224-41×S-1300与S-1300都是由来源于白菜S60的S基因决定其自交不亲和性;BoSRK3在只在1254-22开花前一天的花蕾中有表达,而在其他时间的花蕾/花和其他组织中均没有表达。4.由于在S-1300中BnSRK-6和BnSP11-6均有表达,并且用单倍型为S15的甘蓝花粉授在S-1300的柱头上,观察到其花粉不萌发。说明这可能是由于S-1300C基因组上的S基因起作用导致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本身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一种防止自交退化和促进异交结籽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未授粉‘Westar’柱头(UP)、‘Westar’柱头授自身花粉后30分钟取样(PC30)、‘Westar’柱头授‘W-3’花粉后30分钟取样(PI30),通过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花粉与柱头的亲和、不亲和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我们获得了3857个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115个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1039个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比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说明甘蓝型油菜的不亲和反应的调控机制比亲和反应更复杂。(2)细胞壁修饰、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等过程相关的基因在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很高,表明亲和反应与不亲和反应存在这些共同的生物过程。(3)蛋白激酶类基因在PI30和PC30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很高,说明蛋白激酶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泛素化类基因在所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程度不高,推测泛素化类基因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中不起主要作用。(4)转录因子在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和PC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值都很高,我们认为转录因子在亲和、不亲和反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5)我们鉴定了28个甘蓝型油菜的CRPs类基因,认为这些基因可能在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中起作用。(6)细胞对逆境反应和调控逆境胁迫反应相关的基因在PI30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富集,逆境反应和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在柱头优势表达的基因中富集,说明不亲和反应可能与植物的抗病反应相似。(7)我们选择C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家族的CPK34进行生物学实验,通过干涉的手段下调CPK34在‘Westar’中的表达并通过花粉管萌发实验研究和结籽情况探究其在花粉与柱头互作反应中的作用,发现CPK34不影响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彤.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反应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及挖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岳尧.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的挖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吴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5

[4].张剑锋.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保持机理及AtPUB2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5].高长斌.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分子恢复机理研究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3

[6].赵志刚.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

[7].林呐,刘列钊,殷家明,王瑞,柴友荣.甘蓝型黄籽油菜自交系转化体系的建立[J].作物学报.2012

[8].王同华,陈卫江,李莓,王建喜,范连益.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

[9].寇小培.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2

[10].丛娜.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系的鉴定及其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标签:;  ;  ;  ;  ;  ;  

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论文-张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