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移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移民,创业,理论,模式
国际移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邦海[1](2016)在《国际移民创业理论和模式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分析,界定国际移民创业相关概念,从文化性和结构性路径出发,介绍国际移民创业的主要理论,包括文化理论、移民聚集地(飞地)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和民族资源利用理论)、少数中间人理论、劣势理论(社会流动性受阻理论),并分析国际移民创业的两种主要模式——互动模式和混合嵌入模式,认为各种理论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视角下解释国际移民创业,但无法解释全部移民创业现象。梳理现有中文文献,专门聚焦国际移民创业理论和模式的少数文献,以期丰富和深化学术界对国际移民创业理论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荆楚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夏敏,卢春龙[2](2016)在《论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验数据与理论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移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在经济上能够实现二者的双赢;而世界体系理论强调国际移民流动会加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经验数据检验,两种理论虽然得到部分支持,但对于国际人口流动的本质和影响都存在理论局限。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于厘清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劳动力这样的生产要素本质是内嵌于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力的流动,也即人口流动不同于一般要素流动那样纯粹,国际移民为流入国和流出国双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可能给流入国的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警惕由于国际移民问题引发的危机对全球化进程的潜在破坏乃至逆转。(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陈程,吴瑞君[3](2015)在《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移民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回流现象,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重视,学界也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从不同视角构建了关于移民回流理论分析框架,对回流现象进行了诠释。本文对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结构理论、跨国主义及社会网络理论等几个较为主流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回顾。通过对不同理论内在演化过程的梳理,比较了不同理论的特征及适用性,为构建我国大陆移民回流理论框架,推动国际移民回流理论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5年06期)
张丽彬[4](2015)在《现代世界体系与国际移民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内容。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人口的跨国流动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商品、资本、信息的国际流动,必然推动国际人口迁移;全球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国际移民形成的动因。此理论不仅为宏观上解释人口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借鉴,而且对日后国际移民理论的发展开了先河。(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5年16期)
张丽彬[5](2015)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移民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对人口的跨国流动进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涉及各个领域的国际移民理论:例如,传统的"推力——拉力"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双元劳动市场论,世界体系理论。国际移民理论新说:网络学说,制度理论,累积因果效应,移民系统理论。林林总总的国际移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国际移民现象的多个视角,新时代促成的新的移民理论的出现,更是为广大学者打开了研究国际移民的新的天窗。(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5年15期)
位秀平,杨磊[6](2014)在《国际移民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移民全球化、加速化、多样化的时代,对移民的关注与研究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国际移民理论主要有"推—拉"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新经济移民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移民系统理论、跨国主义等,并衍生出移民网络说、累积因果关系说、移民文化说,诠释了国际移民的动因与发展以及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王富文,赵秀云[7](2013)在《对国内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反思——以“蒙”苗人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苗族被分为叁到四个族群,他们所讲的语言相互不通,而且在当前来看他们在文化上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这些族群中的一支自称为"蒙"(Hmong)。在过去200年里,"蒙"苗从广西和云南不断移入越南和缅甸,然后进入老挝和泰国,并在那里的山地建起了小村寨。整个过程里他们与来自云南的回族和汉族保持着贸易关系。本文作者于1981至1982年在泰国北部做田野考察时,老人们仍然会讲汉语云南方言,而现在的他们已经忘记了汉语,只会讲他们自己的"蒙"语以及他们当前居住国的主要语言,如泰语、老挝语或者越南语。1975年越战结束后,近10万"蒙"难民逃入泰国,联合国把这部分难民安置在了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从此,"蒙"苗成了一个全球性社区。这些山地居民在美国、澳大利亚过着艰辛的生活。即便今天许多人的生活依然贫困,老人们不会讲英语,要靠年轻人为他们翻译,但是他们中也有获得很大成功的人士。在美国有许多"蒙"苗获得了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有的在地方政府教育董事会和市议会工作,也有许多着名的"蒙"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还有在高校任教的教授或者从商很成功的人士。近期的国际移民理论已经脱离先前的"熔炉"理论,该理论认为许多从不同国家移入美国的移民要么被当地社会所同化,要么同化失败。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知道移民与其原居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断绝,有时他们甚至居于两个国家,并在原居国和现居国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曾经在四川"蒙"寨里做过田野,也就"蒙"的跨境关系做过调查,目前主要关注城市中的族群迁徙。根据作者的调查,无论是国内迁徙或者国际迁徙,迁徙者与其原居地或者原居国之间都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方说许多年老的"蒙"难民以及一些年轻的"蒙",无论是富有的,还是不太富有的,只要有机会就会不断回到泰国、老挝甚至中国寻根、与那里的"蒙"人交朋友、娶当地的"蒙"做妻子,寻找传统医药,甚至开始在两国间做起国际进出口贸易。同时他们也把泰国、老挝或者越南"蒙"的传统生活拍摄成影像资料带回给在美国的"蒙"老人观看。在美国的"蒙"族年轻男子通过网络找"蒙"妻子,用手机跟在老挝的年长亲戚交流,录像以及DVD已经成为书写家书的手段。这些新的联络方式缩短了全球意义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通过这一系列的跨国交往,一种新的全球性的"蒙"的认同理念正在形成。而从乡村移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同样以他们的方式与他们的家乡保持了联系,并用一些表征性的符号如"辛辣的食品"或是"头帕"等进行地方创造(place-making)。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有很多关于流动、地方以及通常被称为"安置"或者人们如何让自己在一个新的地方找到家的感觉方面的研究。欧克斯和谢恩(Oakes and Schein,2006)提出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的理论视角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国内移民研究。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了用来理解一个复杂社会的"流动的社会学"(sociology of mobility)。在这里,流动并不仅仅指人的流动,也指物品(货物、商品)以及标志(构想、价值观)的流动。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复杂的。索林格(Solinger,1999)对叁种方法进行了对比;一种是理性计算(rational calculation),即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讨移民个体的动机;一种是强调导致移民的历史结构性条件(historico-structural conditions),如不平衡发展、干旱、失业、外迁传统,或者与当地政府和城市的矛盾;一种是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ing)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这叁种方法均应得到重视。香港的黎佩炎(Ada Lai Pui Yim)对来自贵州的苗族妇女移民以及在广东的一个贵州苗族同乡会进行了研究,并在两篇还未发表的文章里进行了区分。1)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关于移民强调工资差距;2)结构方法强调移民是历史结构变迁的结果,以及3)基于黛安娜·沃尔夫(Diane Wolfe)在爪哇岛(Java)的研究的更近一些的以"家庭"为基础的方法她对"少数中间商"模式(middlemen minority’model)、"移民企业家"模式(immigrant entrepreneur’model)以及"族裔聚居区"和"族裔职业"模式(‘ethnic enclave’and‘ethnic niche’models)进行了区分。第一种是一个少数民族可能受雇于当地的精英并在他们与当地大众之间起一个缓冲或者保护膜的作用;第二种是把家庭与社区作为一个资源;第叁种则相对集中于移民如何为他们自己在移民地创造居住区以及职业领域。作者认为无论是国内移民研究或是国际移民研究,约翰·厄里的社会学中所提出的网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近期许多人类学文献所强调的一样,我们应该把流动看成是最基本的,是地方的制造。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流动,但把人口固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把他们跟一具体的地方联系在一起一直是政府以及国家权力的兴趣所在。当今世界,流动变得更为明显,更具规模并更为快速,而流动本身从来就未停止过。(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周敏,黎相宜[8](2012)在《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回顾及未来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移民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在梳理以往古典移民学理论以及国际移民汇款理论的基础上,旨在对移民跨国主义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探讨。文章指出,移民跨国主义的实践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移民家庭、家乡以及祖籍地区域性的发展,同时也给移民在移居国的族裔社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国际移民对于社会发展究竟产生多大或怎样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这取决于祖籍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移居国移民/族裔社区的规模及其所拥有的各类资源的多少、移民群体中移居国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因素的互动。最后,文章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层面就国际移民与社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设想。(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刘进[9](2010)在《国际移民理论与中国侨乡研究的交流与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人口在全球的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移民现象成为西方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球性交流频繁,但以往国际移民研究与中国侨乡研究缺乏相互沟通与了解。 为促进国际移民研究与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0-09-30)
汪鲸[10](2010)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国际移民研究——以安徽内陆新侨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介绍了场域理论,并运用场域理论对中国内陆山区新侨乡的国际移民潮进行分析。通过对场域、资本和村民"习性"的研究,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个体心理结构两方面来考察新移民活动,为新侨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解读模式。笔者认为新移民场域内资本的流动和转换是推动国际移民潮出现和变化的关键因素。随着各种资本向内陆山区农村的转移,新侨乡的范围和国际移民的数量将会继续扩大。(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国际移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移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在经济上能够实现二者的双赢;而世界体系理论强调国际移民流动会加深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经验数据检验,两种理论虽然得到部分支持,但对于国际人口流动的本质和影响都存在理论局限。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于厘清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劳动力这样的生产要素本质是内嵌于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力的流动,也即人口流动不同于一般要素流动那样纯粹,国际移民为流入国和流出国双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可能给流入国的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警惕由于国际移民问题引发的危机对全球化进程的潜在破坏乃至逆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移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邦海.国际移民创业理论和模式综述[J].荆楚学刊.2016
[2].夏敏,卢春龙.论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验数据与理论反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陈程,吴瑞君.国际移民理论中的回流研究——回顾与评析[J].西北人口.2015
[4].张丽彬.现代世界体系与国际移民理论[J].新西部(理论版).2015
[5].张丽彬.全球化时代国际移民理论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5
[6].位秀平,杨磊.国际移民理论综述[J].黑河学刊.2014
[7].王富文,赵秀云.对国内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反思——以“蒙”苗人为例(英文)[J].民族学刊.2013
[8].周敏,黎相宜.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回顾及未来展望[J].东南亚研究.2012
[9].刘进.国际移民理论与中国侨乡研究的交流与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10].汪鲸.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国际移民研究——以安徽内陆新侨乡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