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图片论文-陈玉霏,赖春华

情绪图片论文-陈玉霏,赖春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图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注视时间,加工模式,中性情绪

情绪图片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霏,赖春华[1](2019)在《悲喜情志下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中医"目者,心使也"的观点,探讨在悲喜情志状态下,个体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方法:选取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通过情绪视频诱发被试的悲与喜情志,使用Tobii-TX300 Eye Track er眼动仪记录被试观看中性情绪图片时的眼动情况,眼动分析包括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总注视次数四个指标。结果:对比悲情志,被试在喜情志下四个眼动指标的变异性均较大,且:到首个注视点所用时间长[(0.36±0.76)s vs.(0.10±0.26)s; P﹤0.01];总注视次数少[(28.52±8.91) vs.(33.56±8.09); P﹤0.001];总注视时间短[(9.15±2.32)s vs.(9.71±1.40)s; P﹤0.05]。对每张中性情绪图片均划分出均等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兴趣区,对比被试在悲喜情志下的眼动指标:在总注视时间上左上、右上、左下叁个区域差异明显(P﹤0.05);在总注视次数上,左上、左下两个区域差异明显(P﹤0.05);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右下区域差异明显(P﹤0.05)。结论:个体在悲喜情志下观看中性情绪图片,其眼动模式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位置上均有不同表现。(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6)

胡浅,张蕾,乔钰茜[2](2019)在《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眼动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眼动特征。比较抑郁症患者与对照者的差异。得到的结果是:在自由观看任务中,抑郁组对负性图片的的注视与眼跳时间高于对照组,对正性图片的注视与眼跳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正性图片的注视点数目上少于对照组;在注视总时间上,对正性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注意转移任务中,相比对照组,抑郁组注意从负性面孔中转向中性面孔所需要的时间更多。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并且更不容易从负性情绪中转移出来。(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温祖满[3](2019)在《情绪躯体动作图片与情绪面孔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思考时,我们的大脑默默的处理着各种各样的外部信息,其中当然就包括情绪信息,情绪信息通常来自于个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感知和自身身体状态的知觉,同时还包括个体对情绪事件的认知评价,所以情绪信息是其中最为复杂难懂的部分,甚至于我们自己偶尔也会对自身的情绪产生困惑。在我们通过情绪去了解他人,去体验世界的时候,情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必要信息。然而当我们面对冲突的情绪场景,面对不一致的情绪信息的时候更能体现我们的情绪加工的能力。关于情绪冲突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不同的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探究。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情绪躯体动作图片的情绪冲突效应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各种情绪冲突效应研究范式的比较研究较少,同时关于情绪冲突效应的脑电成分研究也有待加强。本研究采用叁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范式,希望从各个侧面去了解和剖析情绪冲突效应的作用和机制,同时探索情绪躯体动作图片这个新颖的刺激材料在情绪冲突效应研究中的价值。以便更好的理解人们在处理冲突的情绪信息时的加工模式和认知路径。通过脑电数据研究更加深入地理解情绪冲突效应作用的神经机制和相关情绪信息加工的脑功能回路。实验一使用情绪启动范式,采用2(情绪面孔情绪类别:愤怒、高兴)×2(面孔-词情绪效价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考察被试在情绪面孔刺激图片的干扰下对情绪词的效价判定任务的反应能力是否受到影响。结果表明,当情绪效价为不一致条件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任务,同时高兴面孔对情绪词加工有促进效应,高兴面孔与积极词条件所需的反应时显着短于高兴面孔与消极词条件。而当面孔-词情绪效价为不一致条件时,高兴面孔与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愤怒面孔与积极词。正确率方面则无显着差异,本研究表明情绪冲突效应的存在,验证了情绪效价不一致时个体情绪词信息加工收到干扰。实验二使用词-面孔情绪stroop范式,采用3(词-刺激任务类型:面孔-词、全身-词、躯体-词)×2(词-刺激情绪效价一致性:一致、冲突)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要求被试对情绪刺激材料的情绪效价进行判断。结果发现,叁种任务类型反应时数据差异显着,在躯体-词与全身-词两种任务类型中再次验证了情绪冲突效应的存在。实验叁使用面孔-躯体冲突范式采用2(任务类型:面孔判断任务、躯体判断任务)×2(情绪效价一致性:一致、冲突)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的脑电研究,行为数据表明,情绪躯体与情绪面孔情绪效价不一致条件同样存在情绪冲突效应,这表明被试在加工情绪信息时,不仅需要面孔的情绪信息,同样需要躯体的情绪信息。脑电数据表明,两种任务类型没有显着差异,情绪效价冲突条件诱发了潜伏期更早的,波幅更小的脑电P1成分。综上所述:第一,情绪冲突效应得到了一致的验证;第二,情绪躯体动作图片与情绪全身图片具有无差异的引起情绪冲突的情绪信息;第叁,情绪躯体-面孔冲突范式同样包含情绪冲突情况,需要个体进行情绪冲突加工处理。(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蒋丽萍[4](2019)在《阈下启动情绪图片和词汇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识别面部表情的情感信息,对个体进行社会交往过程有重要意义。但表情通常不是独立存在,它通常伴随着某种情绪色彩的情境。面部表情的识别通常是下意识的状态,人们会自动生成对于表情内涵的定义与此同时再做出相应的回应。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无意识情绪对于认知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认知行为与情绪的关系。在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中由于具体启动材料和实验任务的不同,实验结果仍存在分歧。对此本研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采用阈下启动的范式,以情绪一致性效应作为评价指标,验证阈下情绪启动下面部表情的情绪一致性偏向,并进一步探讨情绪启动研究范式中的具体问题,以期更好的理解无意识情绪,并了解它是如何对我们的面孔表情识别的判断产生影响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阈下情绪启动下情绪词汇和情绪图片两种不同启动材料类型以及愤怒、平静、愉悦叁种水平的情绪效价下的面部表情识别的脑加工机制。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的和准确的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分析被试完成任务的反应时、正确率以及相应的ERP成分。研究结果主要为:(1)行为学结果表明不论启动材料类型为图片还是词汇,情绪一致条件下面孔情绪识别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且差异显着,说明出现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启动材料类型和情绪效价的主效应均显着,在阈下情绪启动条件下对面孔情绪的识别情绪词汇的启动效果优于情绪图片的启动效果,且负性启动下的反应时比正性启动更短;(2)ERP结果分时段对波形进行分析得到N1,N170,EPN,N400和LPP成分,其中早期的N1,N170成分的情绪效价主效应显着,中期的EPN成分在高唤醒刺激下都会产生,而晚期的N400和LPP成分的材料类型主效应显着,其中N400成分中图片组波幅更为明显,且只有图片组诱发出显着的晚期正成分LPP。据此可以将阈下情绪启动面孔情绪识别分为无意识情绪启动阶段和情绪知觉理解阶段两个阶段。(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雷怡,孙晓莹,窦皓然[5](2019)在《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基于两种情绪的区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1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2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叁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着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道婷[6](2019)在《负性情绪图片适应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削弱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流中,由于负性情绪刺激吸引了主体的注意,以致主体无法正常识别刺激流中呈现的目标刺激,该现象称为情绪诱发视盲(emotion-induced blindness,EIB)。研究表明EIB效应是由于负性情绪图片因其强大的资源竞争优势(尤其唤醒优势)会自动吸引注意,挤占目标刺激的注意资源,使得个体无法正确识别目标刺激。来自情绪适应(emotional habituation)的前人研究表明,通过反复观看特定的负性情绪图片可以降低情绪唤醒,进而减少主体对其注意资源的分配。基于以上,负性情绪适应手段有可能作为有效削弱EIB效应的手段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无研究探讨这种可能性。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检验。实验一采用Most(2005)经典的情绪诱发视盲范式和Codispoti(2017)的情绪适应范式,探讨在自由观看(free-viewing)条件下,个体是否能通过负性情绪适应削弱其EIB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结合Chen(2016)的空间双任务范式(spatial dual-task paradigm)和Codispoti(2017)的情绪适应范式,进一步探讨,当适应阶段存在分心刺激时,是否会降低负性情绪刺激适应对EIB的削弱效应。其中适应阶段的分心刺激研究采用的是Chen(2016)的空间双任务范式。主要研究发现,实验一的实验结果表明EIB效应能够通过适应削弱。但这种削弱效应是由于负性情绪图片适应,而不是由于负性情绪适应导致的。实验二证明了实验一结论的可靠性,并进一步表明,适应阶段的分心刺激不会降低负性情绪图片适应对EIB的削弱效应。此结果说明负性情绪图片适应削弱EIB是一个自动化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EIB效应能够通过适应削弱。但这种削弱效应是由于负性情绪图片适应,而不是由于负性情绪适应导致的;负性情绪图片适应削弱EIB是一个自动化效应;这体现了情绪适应所反映的自动化的学习机制对EIB效应的影响,表明特定的负性情绪刺激的记忆学习能够对EIB在时间维度上的注意功能缺陷产生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5)

孙炳丽,钟春雨,孙海洋,张宁,王文忠[7](2019)在《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方法:采用2(实验条件)×3(情绪效价)×2(情绪唤醒)混合设计,64名大学生被随机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中性录音组(每组各32人),采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和多伦多正念量表(TMS)进行基线测量,然后进行录音训练;训练后采用TMS进行干预后测量,并进行情绪图片的学习与再认任务。结果:正念训练组干预后的TMS总分及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基线(均P<0.05)。干预后,正念训练组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和唤醒评价高于中性录音组(均P<0.001);正念训练组对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呈现略高于中性录音组的趋势(P=0.057)。实验条件与情绪效价和唤醒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短时正念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状态正念水平,并增强情绪图片记忆,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图片记忆。(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陈梦伊[8](2019)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图片记忆偏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学习-再认任务中反应时间及正确率特点的分析,分别探讨双相躁狂及双相抑郁患者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的记忆偏好及认知特点。方法:本实验分为叁组,分别为双相躁狂组(双相I组),双相抑郁组(双相II组),正常对照组。其中双相躁狂组筛选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第5版(DSM-5)双相I型诊断标准的患者20人;双相抑郁组筛选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第5版(DSM-5)双相II型诊断标准的患者20人;并选取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与患者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0例。选取中国本土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中的正、中、负性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选用经典的学习-再认任务对研究对象采集反应时间及正确率的行为学数据;并使用E-Prime软件呈现实验范式并记录行为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行为学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在反应时间方面,双相I组,双相I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对所有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间上有显着差别(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反应时间最快,双相I组反应时间最慢,双相II组介于两者之间;在负性图片方面,双相I组,双相I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对所有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间上有显着差别(p=0.023),其中正常对照组反应时间最快,双相I组及双相II组均表现出反应时间延长;而在正性图片及中性图片方面,叁组实验者在反应时间方面虽有差别,但没有统计学意义。将双相I组,双相II组,正常对照组各自分开比较时,叁组实验者对正性图片,中性图片,负性图片的反应时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在正确率方面,双相I组,双相I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对所有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间上有显着差别(p=0.006),其中正常对照组正确率最高,双相I组正确率最低,双相II组介于两者之间;在正性图片方面,双相I组,双相I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对所有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间上有显着差别(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正确率最高,双相II组正确率最低,双相I组介于两者之间;在负性图片方面,双相I组,双相I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对所有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间上有显着差别(p=0.013),其中双相II组正确率最高,双相I组正确率最低,正常对照组介于两者之间。将双相I组,双相II组,正常对照组各自分开比较,叁个实验组中的双相II组在表现出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识别正确率的显着差异(p=0.022),其中对负性图片的识别正确率最高,对正性图片的识别正确率最低,对中性图片的识别正确率介于两者之间;而双相I组及正常对照组在面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时,其识别正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在发作期,对不同情绪信息的记忆特点符合情绪一致性记忆理论;2.双相障碍I型患者及双相障碍II型患者疾病发作期均存在认知水平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陈宇,吴明祥,陈文娇,龚静山,徐坚民[9](2018)在《早期梗塞后抑郁患者观看情绪图片后VBA-DT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基于体素分析法(VBA)探讨早期梗塞后抑郁症(PSD)观看情绪图片后的脑白质微观结构。方法对21例梗塞后抑郁症患者(PSD)和22例梗塞后无抑郁症组(PSND)、20例正常对照组(NC)受试者观看情绪图片后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VBA方法对PSD组和2个对照组的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SD组-NC组差异显着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叶、顶叶(皮层为主),胼胝体前部、体部及压部,扣带回体部,放射冠,基底节区(丘脑、豆状核、左侧内囊),双侧小脑半球(P<0.05);PSD组-PSND组差异显着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顶叶内侧皮层(P<0.05);PSND组-NC组差异显着的脑区主要有双侧扣带回,左侧胼胝体前部及压部(P<0.05)。结论早期PSD患者存在脑白质损伤,观看情绪图片后主要表现为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苍白球-背侧丘脑(LCSPT)神经环路的损伤,提示早期PSD可能与神经网络损伤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杨雪[10](2018)在《不同动机和唤醒度情绪图片对返回抑制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抑制一直是选择性注意中研究的热点,关于返回抑制与体育运动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大部分关于返回抑制的研究都只要集中在行为学层面的研究,关于返回抑制ERP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量的研究显示,返回抑制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与人的认知加工有重要关系。本研究将4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图片(高动机高唤醒、高动机低唤醒、低动机高唤醒和低动机低唤醒)作为线索图片,用线索靶子范式来研究返回抑制。正式实验对象为29名体育类大学生。行为学结果表明:被试在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比无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支持说明返回抑制是一种盲目的机制,不受线索的情绪性的影响。脑电结果显示:(1)情绪图片在有效线索时比无效线索诱发的P1的平均波幅更小,线索有效时诱发的P1的潜伏期显着短于线索无效时P1的潜伏期,高动机高唤醒的图片的P1平均波幅更大;(2)在有效线索时诱发的N1的平均波幅更大比无效条件时更大,低动机高唤醒类型诱发了一个更大的的N1,高动机低唤醒类型的N1潜伏期最长;(3)高动机低唤醒类型的图片所诱发的N2平均波幅最高,高动机高唤醒类型的的图片所诱发的N2平均波幅最低,这4种类型的情绪图片在N2潜伏期上没有显着的差异;(4)在无效线索时诱发的P3的平均波幅大于有效线索时P3的平均波幅,低动机低唤醒类型的图片所诱发P3平均波幅最低,低动机高唤醒类型的的图片所诱发的P3平均波幅最高,有效线索时P3的潜伏期要长于无效线索时的P3潜伏期,低动机高唤醒类型的图片所诱发P3潜伏期最长,低动机低唤醒类型的的图片所诱发的P3潜伏期最短。(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1)

情绪图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入探讨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眼动特征。比较抑郁症患者与对照者的差异。得到的结果是:在自由观看任务中,抑郁组对负性图片的的注视与眼跳时间高于对照组,对正性图片的注视与眼跳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正性图片的注视点数目上少于对照组;在注视总时间上,对正性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少于对照组。在注意转移任务中,相比对照组,抑郁组注意从负性面孔中转向中性面孔所需要的时间更多。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并且更不容易从负性情绪中转移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图片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玉霏,赖春华.悲喜情志下对中性情绪图片的眼动加工模式[C].第六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胡浅,张蕾,乔钰茜.抑郁症患者对情绪图片注意偏向的眼动追踪[J].黑河学院学报.2019

[3].温祖满.情绪躯体动作图片与情绪面孔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9

[4].蒋丽萍.阈下启动情绪图片和词汇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D].武汉体育学院.2019

[5].雷怡,孙晓莹,窦皓然.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基于两种情绪的区分[J].心理科学.2019

[6].陈道婷.负性情绪图片适应对情绪诱发视盲的削弱效应[D].浙江师范大学.2019

[7].孙炳丽,钟春雨,孙海洋,张宁,王文忠.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8].陈梦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图片记忆偏好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9].陈宇,吴明祥,陈文娇,龚静山,徐坚民.早期梗塞后抑郁患者观看情绪图片后VBA-DTI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10].杨雪.不同动机和唤醒度情绪图片对返回抑制影响的ERP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标签:;  ;  ;  

情绪图片论文-陈玉霏,赖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