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玲(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护理部辽宁本溪117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267-02
【摘要】目的本文对疾病的发病原因、病机以及饮食护理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就饮食护理提出笔者的几点体会:(1)首先辨明胃脘痛的临床分型,确定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然后进行辨证施护。(2)根据“寒症宜温、寒者热之”的原则。(3)提倡中医食疗。(4)饮食有节、少量多餐。(5)饮食种类的选择。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饮食护理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因地、因时、因人进行治疗。因北方秉寒水之气而生,故多生寒病而脾胃虚寒之症,乃东北地区频见。致病原因多为素体阳虚,饮食生冷,故饮食护理尤为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升清;胃受纳腐热,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经曰:“脾为阴土、足太阴,腹为阴,大腹为至防之地。”故此部位最恶寒冷之邪。若脾胃虚寒,升降失常,则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以致寒积于中,损伤中阳,寒主收引,阳气失于舒展;或素体阳虚,禀赋不足;脾胃不足,寒自内生;阳气不足,均可导致脾运失职,胃失和降,生化不足,故有“因虚而寒,因寒而虚”之说。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得食则缓,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少便溏,泛吐清水,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如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慢性肠炎等均可出现脾胃虚寒的证候。
根据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临床上治疗采取“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以“益气健脾”、“温中散寒”为主。护理上必须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使治疗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与食、不知食宜、不足存生。”《皇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治疗和防止疾病的发作及并发症的发生中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对30余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的临床观察,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重点进行饮食护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病程。在临床饮食护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辨明胃脘痛的临床分型,确定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后,进行辩证施护。
2.根据“寒证宜温”,“寒者热之”的原则,对病人的饮食应强调热服,不宜寒凉。药物特别是汤剂,也应温服,避免阴虚之体复感寒邪,使阴衰加重。胃脘部疼痛时,除局部用热水袋保温外,还可用白酒红糖煮沸热服;或灸中脘或给少量颠茄口服;或陈皮、姜片泡水代茶饮,以散寒止痛,但出血者禁用。
3.饮食护理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很重要的环节,根据中医食疗理论,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性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人忌生冷的瓜果和凉性的食物。又因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人机体阳气虚弱,脾胃功能失职,故应少食生冷、油腻之物。
4.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要求做到:饮食有节,少量多餐,切勿过饥过饱,并使病人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急性胃脘痛在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避免滥用止痛剂,以免耽误病情。寒证者多热食,在饥饿情况下,应稍进流食、半流食。如果饮食不节,可导致胃痛的急性发作,严重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5.脾胃病人的饮食原则:宜细软、烂、热、易消化的食物。既能增加营养,又不影响消化。如牛肉:味甘、性平补脾胃之气血;山药:味甘、性平,补脾止滑用于便溏;豆腐:调和脾胃;西瓜补中益气,都是脾胃病人良好饮食。我院积极开展中医食疗,如脾胃病人服用山药粥、黄芪粥、苡米粥等,早晚两餐,温热服用。山药粥的作用:补脾胃、滋肝肾。运用于脾虚、腹泻、慢性久痢等证;黄芪粥的作用:补益元气,健脾养胃,适用于劳倦内伤,慢性腹泻的病人。中医食疗虽作用缓慢,但非常适用于慢性胃痛病人。
病例:李某某,女,30岁,素体阳虚,因饮食水果后,胃部隐痛,待热则减,得寒则重,纳差,腹胀,面黄肌瘦,周身倦怠,手足不温,以胃脘痛收入院,胃钡透无任何改变,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型);治则;温中散寒,补中益气。
责任护士为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制定了饮食护理计划,嘱病人饮热姜汤或热粥,局部热敷,胃痛缓解,由此发挥了饮食护理的作用。
护理体会:在进行辨证施护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向病人介绍寒凉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从而使病人自觉服用温热饮食,汤药热服,定时定量饮食,使病人精神愉快,睡眠充足,通过宣教,让病人了解各种食物的性质、作用,从而选择食物。建议患者坚持食疗,了解饮食护理的重要性,以防寒邪再次侵入,使旧病复发。
坚持食疗,加强护理,特别是脾胃虚寒病人的饮食护理是必不可少的,祖国医学对胃气非常重视,认为:“有一分胃气便有一份生机”,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保持胃的一切功能,切忌饮食不节,寒凉之品或久服败坏胃气之品,这也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院主编.《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田香玲主编.《中医临床护理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