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DFI,CRF,IMT,诊断价值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论文文献综述
蒋丽娜,张莉,武丽菲[1](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评估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CRF患者96例为研究组,再选取同期肾功能正常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均予以CDFI检查,比较两组IMT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中,IMT增厚率高达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8%,χ2为31.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中,出现13例软斑、50例硬斑、15例混合斑,其阳性率为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64%,χ~2为51.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慢性肾衰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临床进一步诊疗方案制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李元宽,禹小凤,李润芝[2](2019)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方法我院确诊的T2DM住院患者168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CIMT值分为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与增厚组。检测患者血清HCY、NSE及常规生化指标,分析血清HCY、NSE水平与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结果增厚组血清HCY、NSE水平高于正常组,且重度增厚组高于轻度增厚组(P<0. 05)。高水平血清HCY和NSE是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 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可能与血清HCY、NSE水平密切关系,高水平血清HCY和NSE可增加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金思彤[3](2019)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内脂素水平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不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患者之间的内脂素(Visfatin)水平变化,分析内中膜增厚与内脂素水平的关系,为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新视角。方法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选择符合要求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住院患者,依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进行选择。以CTMT等于1.0mm为界值,选择CIMT小于界值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CIMT大于等于界值的90例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病例组中CIMT小于1.5mm的40例患者选为轻度增厚组,CIMT大于等于1.5mm的40例患者选为重度增厚组。测量受试者腰臀比及Visfatin水平等。用SPSS17.0对组间分别用卡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用多元线性及二项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性别、腰臀比、ALB、FPG等指标的水平用t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增厚组年龄、CRP、Hb A1c、HCY、Visfatin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5)。3增厚组Visfatin水平升高,Visfatin水平随内中膜增厚程度加重而升高,差异显着(P<0.05)。4以有意义指标为自变量,以内中膜厚度值及内中膜是否增厚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Logistic回归,证明在多因素存在条件下Visfatin依然与内中膜厚度有关,Visfatin水平升高是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5以Visfatin均数水平24.54pg/ml为暴露界值进行关系分析,暴露者发生轻度增厚及重度增厚的危险性分别是非暴露者的4.3、7.0倍,证明Visfatin水平与内中膜增厚密切相关,伴随增厚程度加重危险性逐渐增加。结论T2DM合并NAFLD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关,T2DM合并NAFLD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图0幅;表12个;参120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3)
方建飞,李亚文[4](2019)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健康体检中心就医的体检者2 394名,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的形成情况、以及脂肪肝和甲状腺结节情况,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量血压,同时抽取空腹12 h静脉血检测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结果 2 394名体检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58例(14.95%),颈动脉斑块284例(11.86%)。男性、老年人、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高血压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男性、老年人、糖尿病、高胆固醇(CHOL)、脂肪肝、高血压和高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0.64。结论男性、老年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李彩琴[5](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伴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情况,以伴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为观察组,未伴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饮酒、BMI、舒张压、既往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年龄、吸烟、病程、收缩压、胰岛素治疗、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凝血异常偏高等指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OR=1.307,P<0.01)、吸烟(OR=1.728,P<0.05)、收缩压升高(OR=1.337,P<0.05)、合并高血压(OR=1.435,P<0.05)、合并冠心病(OR=1.722,P<0.05)、血脂异常(OR=1.148,P<0.05)、凝血异常偏高(OR=1.626,P<0.05)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吸烟、收缩压升高、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凝血异常偏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8年21期)
张琨,雷震山,李瑜,蒋姝红,杜剑强[6](2018)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接诊的8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分为增厚组42例和未增厚组38例。选取同期于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40例接受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叁组人员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血糖、Hcy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增厚组BMI为(28.49±3.49)kg/m2,明显高于未增厚组的(24.32±3.17)kg/m2和对照组的(22.91±2.21)kg/m2,且未增厚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增厚组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Hcy、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增厚组空腹血糖、Hcy、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增厚组甘油叁酯高于未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BMI、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影响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因素包括BMI、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雷震山,张琨,高鹏,杜剑强,尹云华[7](2018)在《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女性血清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的100例绝经前后女性,分为绝经前组与绝经后组各50例,比较两组的雌二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评分,分析雌二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组女性的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组,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明显大于绝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雌二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的血清雌激素水平会有明显降低,低雌激素水平下容易导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8年06期)
郑芳[8](2018)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根据有无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其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100例,研究组A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研究组B不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另选取同期进行常规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叁组均运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统计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比其检测结果,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叁组受检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差异均显着(P<0.05);组间两两对比,研究组A、研究组B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A各指标均高于研究组B,差异显着(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磊[9](2017)在《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相关性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高血压组患者50例,选择同时期50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58±0.18)mm,健康对照组为(0.85±0.15)mm,高血压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IMT增厚比例为76%,斑块发生率为68%,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4%、18%,高血压组的IMT增厚比例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应加强筛查干预,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2期)
袁方,刘从兵,何金朋[10](2017)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30例及冠心病非糖尿病组30例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回声、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颈动脉平均IMT厚度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77%)及血管狭窄发生率(30%)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可以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IMT及斑块,为临床预测冠心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方法我院确诊的T2DM住院患者168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CIMT值分为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与增厚组。检测患者血清HCY、NSE及常规生化指标,分析血清HCY、NSE水平与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结果增厚组血清HCY、NSE水平高于正常组,且重度增厚组高于轻度增厚组(P<0. 05)。高水平血清HCY和NSE是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 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可能与血清HCY、NSE水平密切关系,高水平血清HCY和NSE可增加T2DM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论文参考文献
[1].蒋丽娜,张莉,武丽菲.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评估中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李元宽,禹小凤,李润芝.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3].金思彤.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内脂素水平的相关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9
[4].方建飞,李亚文.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5].李彩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
[6].张琨,雷震山,李瑜,蒋姝红,杜剑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J].慢性病学杂志.2018
[7].雷震山,张琨,高鹏,杜剑强,尹云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
[8].郑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
[9].李磊.高血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相关性分析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10].袁方,刘从兵,何金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