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陈军,王双青,杨国强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陈军,王双青,杨国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酞菁,非线性效应,光限幅机制,光限幅器件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王双青,杨国强[1](2015)在《有机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及其非线性光限幅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武器的性能也越来越优越,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各国开始加大力度对激光防护材料进行研究.酞菁化合物具有限幅窗口宽、限幅效果明显、响应迅速等特点,是一类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光限幅材料.当前,制备出限幅性能好、稳定性强的酞菁光限幅材料成为激光防护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本文评述和总结了近几年在酞菁光限幅材料方面开展的系统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酞菁化合物实现光限幅效应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影响光限幅效应的因素以及光限幅器件化过程对酞菁光物理和光限幅性能的影响机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指出了该类型光限幅材料面临的挑战和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董帅[2](2011)在《电子活性基团修饰的酞菁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光谱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和酞菁是非常重要的染料分子,其中的四个吡咯或异吲哚氮原子可以和金属元素络合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合物。酞菁其大环周围的苯环上的每个位置均可以被取代基所取代,而且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大大影响着酞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中心空穴的氮原子能与70多种元素配位形成配合物,包括主族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镧系金属元素、锕系金属元素等。根据中心余属原子半径的大小以及氧化态的不同,酞菁大环空穴可以容纳一个甚至两个金属(主要是碱金属元素)元素。当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半径较大时(例如稀土元素,锕系元素以及主族元素In,Sn,As,Sb,Bi等),倾向于形成八配位的叁明治型二层或叁层配合物。近年来,由于叁明治型酞菁稀土化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巨大地潜在的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主要包括分子电子学、化学传感器、电致变色材料、非线性光学器件、催化剂以及液晶材料等。花二酰亚胺(简称PDI)作为一种重要的具备显着的光学和化学稳定性的功能染料,在近二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易修饰性,大大增加了PDI化合物的种类,同时拓宽了这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不管在电子器件领域,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太阳能电池等方面;还是在光学器件领域,如静电复印感受体、荧光传感器、激光器等方面;都引起了化学和物理科学工作者们的极大兴趣。同时,四硫富瓦烯(TTF)是良好的分子功能材料,其衍生物和金属配位化合物在分析化学、催化、分子电子器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改变酞菁苯环上的取代基,并应用各种光谱表征手段对酞菁的结构与性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PDI引入混杂卟啉酞菁的叁明治配合物中,研究了整个系统的光物理性质;在酞菁中引入TTF单元,尝试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叁个主要方面:1.花二酰亚胺修饰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光谱表征和电化学性质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HEuⅢ{Pc(α-3-OC5H11)4}{TriBPP(NH2))](3) [Pc(α-3-OC5H11)4=1,8,15,22-四(3-戊氧基)酞菁,TriBPP(NH2)=5,10,15-叁(对叔丁基苯基)-20-(对氨基苯基)卟啉]和N-正丁基-1,6,7,12-四(对叔丁基苯氧基)-3,4-花二单酐-9,10-单酰亚胺(2)在咪唑的存在下在甲苯中反应得到新颖的苝二酰亚胺与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铕双层配合物相连的双体系(5)。用同样的方法反应得到卟啉与花二酰亚胺相连的化合物(4)。以2,3和4为模板化物,我们系统研究了苝二酰亚胺与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铕双层配合物相连的双体系5的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5在基态下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部分和PDI部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而在荧光测试中发现PDI的荧光大部分被叁明治双层部分淬灭,表明化合物5在激发态下存在明显的分子内部相互作用。2.TTF取代酞菁的合成及表征酞菁(Pcs)和四硫富瓦烯(TTF)都是具有平面共轭型结构的分子,在光电磁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基于扩展酞菁的平面共轭结构考虑,作者设计合成了周边位置被四硫富瓦烯(TTF)取代的酞菁,并对配体及酞菁的合成步骤进行了改进,对各种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表征。TTF取代的酞菁具有独特的性质,因为TTF的强给电子特性,使产物以其以中性态和阳离子态混合存在。作者还对叁明治型含TTF结构单元的酞菁的合成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对含有TTF单元的酞菁配体的四聚反应机理以及对合成叁明治型TTF取代的酞菁配合物的实验方法的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3.β位八正己基磺酰基取代的酞菁的红外光谱研究在2 cm-1的分辨率下,我们测定了一系列周边位置2,3,9,10,16,17,23,24β位八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酞菁M[Pc(SO2C6H13)8] [M=2H(1), Cu(2), Zn(3)]的红外光谱,我们还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泛函计算模拟了1和3的红外振动光谱,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对红外光谱中的各个振动频率进行了详细的指认。同时我们还讨论了金属配位和酞菁周边八个磺酰基取代对于酞菁红外光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4-18)

陈彬,邵允,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3](1996)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Ⅵ──电子转移机制和催化脱硫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H_2S液相氧化反应的催化电池电子转移机制,即借助于催化剂分子自身歧化所形成的催化电池M(Ⅰ)Pc-PcM(Ⅲ)实现底物(HS~-)与分子氧间的电子转移,其反应过程为阴极反应:O_2+M(Ⅰ)Pc→O_2~-+M(Ⅱ)Pc,阳极反应:HS-+M(Ⅲ)Pc→HS·+M(Ⅱ)Pc。这一电子转移过程也是决定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从而导致催化反应按自由基历程进行。(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陈彬,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4](1996)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Ⅲ──M(Ⅱ)Pc-PcM(Ⅱ)的电子结构及M(Ⅱ)与Pc间的键合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NDO/S方法研究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M(Ⅱ)Pc-PcM(Ⅱ)(M=Cr、Mn、Fe、Co、Ni、Cu、Zn)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当金属离子M(Ⅱ)与酞菁环键合后,其价电子重新布居,从而导致在M=Cr、Mn、Fe、Zn时中心金属离子从酞菁环得到电子;而当M=Co、Ni、Cu时却是中心金属离子向酞菁环转移电子.键合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Ⅱ)Pc-PcM(Ⅱ)分子中,中心金属离子与酞菁环间存在着σ配键、反馈π键和离域π键叁种化学键形成,从而在中心金属离子与酞菁环间产生灵活的“电荷呼吸”作用,构成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氧化还原作用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陈彬,杜锡光,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5](1996)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Ⅳ──中心金属离子对MPc-PcM催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MPc-PcM(M=V、Cr、Mn、Fe、Co、Ni、Cu)是催化H_2S液相氧化反应的良好催化剂,且其催化活性顺序为Co>Ni>V>Fe>Cu>Cr>Mn.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INDO/S)分析了其前线分子轨道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这几种MPc-PcM的LUMO轨道皆为有金属离子参与形成的π轨道,但HOMO轨道间的差异却很大.M=Co、Ni、Cu、Cr时,其HOMO为π轨道;而M=Fe、Mn时,其HOMO却为σ轨道.正是在前线分子轨道的轨道类型、共轭程度及金属轨道贡献叁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才导致MPc-PcM的催化活性顺序并非按中心金属离子价电子层d电子数的递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陈彬,邵允,李连忠,杨树卿,刘景福[6](1996)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V──MPc─PcM与分子O_2的键合及荷移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光谱测定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INDO/S)结果探讨了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下以O_2作氧源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及荷移方式.循环伏安测定表明催化反应过程中O_2与催化剂分子结合,且被活化;ESR及IR光谱显示O_2被活化后的形式为;吸收光谱则表明催化剂在活化氧后其中心金属离子由M(Ⅱ)变为M(Ⅲ).INDO/S计算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具有两种稳定结构M(Ⅱ)Pc──PcM(Ⅱ)和M(Ⅰ)Pc──PcM(Ⅲ),且后者相对更稳定.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方式为端配位,就M─O键强度和对O_2分子活化性能的比较而言存在顺序:O_2─M(Ⅰ)Pc>O_2─M(Ⅱ)Pc>O_2─M(Ⅲ)Pc.(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陈彬,傅强,赵成大,张红革,赵宝中[7](1993)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酞菁铁分子的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INDO/CI法讨论了双核酞菁铁分子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该分子有两稳定构型Fe(Ⅱ)pc—pcFe(Ⅱ)和Fe(Ⅰ)pc—pcFe(Ⅲ),其中后者相对更稳定。在双核酞菁铁分子中,自由双核酞菁分子充当电子载体(电子桥)的作用。两种构型的转变导致其前线轨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有利于在双核酞菁铁催化的与分子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底物分子易于在Fe(Ⅲ)pc端而O_2在Fe(Ⅰ)pc端与催化剂结合。(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傅强,陈彬,赵成大,张红革,杜锡光[8](1993)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酞菁镍分子的电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INDO/CI方法研究了双核酞菁镍分子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由于自由双核酞菁分子具有稳定过渡金属离子不同价态的作用,从而导致双核酞菁镍分子有两种稳定构型Ni(Ⅱ)pc—pcNi(Ⅱ)和 Ni(Ⅰ)pc—pcNi (Ⅲ),其中后者相对更稳定。与双核酞菁铁分子相比,双核酞菁镍分子中的酞菁环同样充当电子载体(电子桥)的作用,而且两种构型间的转变同样会引起前线分子轨道性质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卟啉和酞菁是非常重要的染料分子,其中的四个吡咯或异吲哚氮原子可以和金属元素络合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合物。酞菁其大环周围的苯环上的每个位置均可以被取代基所取代,而且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大大影响着酞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中心空穴的氮原子能与70多种元素配位形成配合物,包括主族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镧系金属元素、锕系金属元素等。根据中心余属原子半径的大小以及氧化态的不同,酞菁大环空穴可以容纳一个甚至两个金属(主要是碱金属元素)元素。当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半径较大时(例如稀土元素,锕系元素以及主族元素In,Sn,As,Sb,Bi等),倾向于形成八配位的叁明治型二层或叁层配合物。近年来,由于叁明治型酞菁稀土化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巨大地潜在的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主要包括分子电子学、化学传感器、电致变色材料、非线性光学器件、催化剂以及液晶材料等。花二酰亚胺(简称PDI)作为一种重要的具备显着的光学和化学稳定性的功能染料,在近二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易修饰性,大大增加了PDI化合物的种类,同时拓宽了这类化合物的应用范围。不管在电子器件领域,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太阳能电池等方面;还是在光学器件领域,如静电复印感受体、荧光传感器、激光器等方面;都引起了化学和物理科学工作者们的极大兴趣。同时,四硫富瓦烯(TTF)是良好的分子功能材料,其衍生物和金属配位化合物在分析化学、催化、分子电子器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改变酞菁苯环上的取代基,并应用各种光谱表征手段对酞菁的结构与性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PDI引入混杂卟啉酞菁的叁明治配合物中,研究了整个系统的光物理性质;在酞菁中引入TTF单元,尝试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叁个主要方面:1.花二酰亚胺修饰的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光谱表征和电化学性质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HEuⅢ{Pc(α-3-OC5H11)4}{TriBPP(NH2))](3) [Pc(α-3-OC5H11)4=1,8,15,22-四(3-戊氧基)酞菁,TriBPP(NH2)=5,10,15-叁(对叔丁基苯基)-20-(对氨基苯基)卟啉]和N-正丁基-1,6,7,12-四(对叔丁基苯氧基)-3,4-花二单酐-9,10-单酰亚胺(2)在咪唑的存在下在甲苯中反应得到新颖的苝二酰亚胺与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铕双层配合物相连的双体系(5)。用同样的方法反应得到卟啉与花二酰亚胺相连的化合物(4)。以2,3和4为模板化物,我们系统研究了苝二酰亚胺与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铕双层配合物相连的双体系5的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5在基态下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部分和PDI部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而在荧光测试中发现PDI的荧光大部分被叁明治双层部分淬灭,表明化合物5在激发态下存在明显的分子内部相互作用。2.TTF取代酞菁的合成及表征酞菁(Pcs)和四硫富瓦烯(TTF)都是具有平面共轭型结构的分子,在光电磁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基于扩展酞菁的平面共轭结构考虑,作者设计合成了周边位置被四硫富瓦烯(TTF)取代的酞菁,并对配体及酞菁的合成步骤进行了改进,对各种产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谱表征。TTF取代的酞菁具有独特的性质,因为TTF的强给电子特性,使产物以其以中性态和阳离子态混合存在。作者还对叁明治型含TTF结构单元的酞菁的合成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对含有TTF单元的酞菁配体的四聚反应机理以及对合成叁明治型TTF取代的酞菁配合物的实验方法的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3.β位八正己基磺酰基取代的酞菁的红外光谱研究在2 cm-1的分辨率下,我们测定了一系列周边位置2,3,9,10,16,17,23,24β位八烷基磺酰基取代的酞菁M[Pc(SO2C6H13)8] [M=2H(1), Cu(2), Zn(3)]的红外光谱,我们还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泛函计算模拟了1和3的红外振动光谱,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对红外光谱中的各个振动频率进行了详细的指认。同时我们还讨论了金属配位和酞菁周边八个磺酰基取代对于酞菁红外光谱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军,王双青,杨国强.有机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及其非线性光限幅特性[J].物理化学学报.2015

[2].董帅.电子活性基团修饰的酞菁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光谱性质[D].山东大学.2011

[3].陈彬,邵允,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Ⅵ──电子转移机制和催化脱硫机理[J].分子科学学报.1996

[4].陈彬,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Ⅲ──M(Ⅱ)Pc-PcM(Ⅱ)的电子结构及M(Ⅱ)与Pc间的键合方式[J].分子科学学报.1996

[5].陈彬,杜锡光,杨树卿,赵成大,刘景福.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Ⅳ──中心金属离子对MPc-PcM催化活性的影响[J].分子科学学报.1996

[6].陈彬,邵允,李连忠,杨树卿,刘景福.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V──MPc─PcM与分子O_2的键合及荷移方式[J].分子科学学报.1996

[7].陈彬,傅强,赵成大,张红革,赵宝中.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酞菁铁分子的电子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8].傅强,陈彬,赵成大,张红革,杜锡光.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酞菁镍分子的电子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标签:;  ;  ;  ;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论文-陈军,王双青,杨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