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语文课堂

接地气的语文课堂

◆唐荣梅广西梧州岑溪市水汶华侨中学54320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须是用言语和情感交织成的。才能让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首旋律优雅的歌,一本让人爱你千遍不厌倦的书。语文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语文的“灵动”,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接地气的一门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创新

自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一线教学。随着教龄的延长,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挥舞,我发现:身边不少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慢慢地呈模式化化,说明文讲什么,步骤如何,答题模式是什么;记叙文、小说也一样,模式固定;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的就不讲。因此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感兴趣。

随着课改的进行,语文课堂中呈现出了“万紫千红”的场面。这是语文课堂改革的成效,是可喜可贺的。但是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一些语文课上成音乐、美术、话剧、表演秀等的大杂烩课。一节课下来后,学生眉飞色舞,书本上却是空白一片,脑子里除去笑声,没留下一丝痕迹,连该掌握的基本知识都像雾里看花。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走下去?课改下如何守住语文的“根”?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领略语文的美?

一、让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

情感教育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飞洒热情。

1.以教材激起学生的情感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神兼美”文章,我们要让学生深入研读教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散步》中一家人温馨和睦的浓浓情意;“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伤仲永》里天赋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课文情感基调,就能体会出作者情感。

2.以师情“染”生情

一副风度翩翩,挥洒自如的教态,一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书法,一口流淌着美言雅语的普通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种诗一般的气质,一定是在不经意间透露于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于一个眼神之中的!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美化作用。

语文教师都知道,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进入到一种忘我状态!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

可见,教师的语言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二、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动”起来

在有些学生的心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像断流的江河,枯涸、荒芜。要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教师要学会化作一阵清风,一股清流,吹进学生的心里,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品味语文的精彩,享受语文的快乐。

1.书,品味阅读

读是为了更好鉴赏、感悟文章内容。我在学习课文时采用“读—情—悟”的方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情感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读朱自清的《春》,要读出春之美、春之趣;读《背影》,要读出浓浓的父子情;读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出曹操欲一统天下,谁与争锋的壮志豪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读出词人的爱国热忱……通过读,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苏轼“射天狼”的豪放,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鲁迅入木三分的犀利……都牢牢地印刻在学生的思想中。

2.问,自主质疑

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学习的突破,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能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如教《故宫博物院》,如果直接问:文中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哪些建筑,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那怎么办?那就换一种方式,采用假设法: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故宫,那你将如何向游客展示故宫的雄伟壮丽?这样提示,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的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荒诞可笑的,也许他们的想法是幼稚无知的,但是,提出问题就是学会了思考,学生思考了,课堂教学就自然而然的开展了。

3.说,有话可谈

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在45分钟内,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如在教《孤独之旅》一课时,我创设情景:昨天大家预习了《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烦恼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何学生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孤独之旅》里的杜小康和他们是同龄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畅谈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以及产生的看法。

三、让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厚”起来

实践证明:爱因斯发明创造中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的是非凡的想象力,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进行思维训练。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有的充满哲理,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情真意切,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飘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分析,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理解,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课文。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像“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或是“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这些句子都需要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画面进行补充,想象春天繁花密草,蜂飞蝶舞的热闹景象,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那种心旷神怡、满心欢喜的感觉。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不断产生新的东西。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比如教《散步》时,我在分歧处掐住,让学生揣测到底走大路还是小路,为什么?一句话,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突出的地方,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新课标和课改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动起来,燃烧起来,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愿学的天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和灵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标签:;  ;  ;  

接地气的语文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