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磷论文-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

土壤氮磷论文-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氮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杉木,尾巨桉,黑木相思,养分循环

土壤氮磷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1](2019)在《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着(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着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着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向云西,潘萍,陈胜魁,欧阳勋志,宁金魁[2](2019)在《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森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天然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地调查及样品测定获取数据,利用主成分提取反映凋落物质量特征的变量并将其分别与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结果】(1)随土层深度(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含量逐渐降低,0~10 cm土层的C、N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土层(P <0.05),各土层TP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 0.05)。土壤中的C、N、P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偏低到极低的状态;随林龄的递增,各土层C、N、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0~10 cm土层的C含量各龄组间均呈显着差异(P <0.05)。(2)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现存量随林龄的递增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龄组均在近熟林达最大值;各分解层的C、N、P含量在不同龄组间均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半分解层的C含量、C/N值均显着小于未分解层(P <0.05),N、P含量则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其差异均不显着(P> 0.05)。(3)反映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质量特征的主成分均与土壤C、N含量呈显着相关、与土壤P含量相关性不显着,表现为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半分解C、N、P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未分解层C、N、P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凋落物C、N、P含量在未分解层减少、半分解层增加时其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因此,在经营中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林木生长。(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雅柔,安慧,刘秉儒,文志林,吴秀芝[3](2019)在《短期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氮(N)、磷(P)添加对荒漠草原0~3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敏感指数(SI)的影响,探讨N、P添加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对碳库管理指数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N添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0~2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累积有显着促进作用,但对0~2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无显着影响。NP共同添加显着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0~30 cm土层N、P添加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说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短期N、P添加反应最敏感,因此可作为荒漠草原短期N、P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指示物。短期N、P添加能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荒漠草原土壤恢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陶冶,吴甘霖,邱东[4](2019)在《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庆市区选择7个生境,于夏季和冬季采集香樟叶片和土壤样品,分析叶片N、P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季节和生境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香樟叶片N含量均值为10.91和11.10 mg/g,叶片P含量均值为1.04和1.07 mg/g,叶片N∶P均值为10.62和10.47,呈明显的N限制。各参数变异系数在0.158~0.275之间,属中等偏弱变异。叶片养分计量特征在不同生境间及各生境的不同季节间均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夏季叶片N、P之间呈等速分配关系,而冬季呈N分配速率高于P的异速关系。夏季叶片P分配速率高于冬季,符合生长速率理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关系较弱,而与叶片自身属性(如叶片大小、含水量)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月玲,马璠,许浩,董立国,万海霞[5](2019)在《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宁南山区撂荒梯田的管理利用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宁南山区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2,5,15,17,20 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5个不同年限撂荒梯田0—60 cm土壤样品中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年限撂荒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0—10 cm出现了富集现象,且随着撂荒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4层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分布比较均匀。土壤C∶N随着不同撂荒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升高趋势,撂荒20年0—40 cm土层土壤C∶N最高,并与其他各年呈显着性变化(p<0.05)。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在表层0—10 cm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各层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C∶N与全N和土壤C含量相关性不显着。土壤C∶P与土壤C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通过上述分析,总体反映出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到不同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双重影响,农地弃耕撂荒演替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6](2019)在《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物不施肥(CK)和无作物不施肥(BL)9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2011—2013年连续施肥3年,于每年的10月份获取土壤样品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施肥显着影响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其中,MP肥配施均能显着提高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CK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增加了26.9%~55.2%,24.0%~57.5%,10.4%~42.5%。相比于表层土壤,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受施肥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农地施肥显着影响土壤C∶P和N∶P,以单施M肥或MN配施最为显着;MP肥配施则显着提高了表下层土壤C∶P,为14.2%~18.8%。施肥年限对农地表下层土壤C∶N∶P的影响更为明显,NP或MN肥配施时影响最大。表层与表下层土壤C∶N∶P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单施M肥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最为显着,分别达到14.5%~16.2%,56.6%~71.9%,46.5%~52.2%。施肥对农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C∶N和N∶P有显着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影响不一致,且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变化,总的来说MN或MP配施变化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朱晓瑞,郑向群,张春雪,杨永安[7](2019)在《天津地区不同茄子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种植具有水肥需求量大等特点,导致菜地土壤氮磷淋溶损失(以下简称淋失)风险较高。茄子作为中国主要的蔬菜种类之一,其种植地氮磷淋失问题不容忽视。为探索降低茄田土壤氮磷淋失风险的种植模式,采用田间渗滤池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茄子单作、茄子/小白菜间作、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茄子/小白菜间作+柠条/沙棘植物篱)下菜地土壤淋溶液中氮磷含量进行监测,研究茄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种植模式中,以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对TN、NO_3~-淋失拦截效果最佳,较茄子单作分别降低46.14%、51.62%;然而,不同种植模式对NH_4~+的淋失拦截无显着差异。与茄子单作相比,其他种植模式对TP的淋失拦截显着,其中以茄子/小白菜间作最佳,较茄子单作相比显着减少了40.80%。在茄子生产过程中,茄子/小白菜间作+黄花菜/矮化石榴植物篱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氮磷淋失风险,是适宜天津地区治理菜地氮磷淋失的一种有效措施,研究成果将为治理天津地区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0期)

马凡凡,邢素林,甘曼琴,刘佩诗,黄瑜[8](2019)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可达10 439.66kg/hm2,100%、30%、5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呈依次增加趋势,且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各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有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单施化肥处理总氮(TN)流失量和流失率最高,分别为9.43kg/hm~2和4.91%,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稻季农田径流TN流失量和流失率逐渐下降,50%和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TN流失量和流失率较100%有机肥处理显着升高,但猪粪和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100%秸秆和猪粪有机肥处理总磷(TP)流失量和流失率最高,TP流失量分别为1.815、1.732kg/hm~2,TP流失率分别为1.08%、1.02%,50%和3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TP流失量逐渐下降,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TP流失量和流失率均高于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且有显着性差异。5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在兼顾水稻高产稳产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稻季农田氮素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且维持较低水平的磷素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率,是一种适宜的资源有效利用、节肥增效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谢沂希,杨婉俪,刘慧,陈艳秋,谢尚春[9](2019)在《玉米秸秆炭对土壤中氮、磷淋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玉米秸秆炭对土壤中氮、磷淋溶的影响。在450℃下制成的玉米秸秆炭按1%、2%、3%和5%的质量比例与1kg土壤混合制成土柱,进行土柱室内模拟降水淋溶实验,测定淋溶液中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以不加生物炭为对照。与对照相比,向土壤添加1%、2%、3%和5%生物炭,TN淋溶量分别增加41.79、47.02、51.80、62.77mg,TP淋溶量分别增加0.16、0.69、1.27、3.22mg。将玉米秸秆炭按照1%、2%、3%和5%的质量比例添加到土壤中,氮、磷以及TOC的淋溶损失量随着秸秆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赵娜,贺梦璇,李洪远,孟伟庆,莫训强[10](2019)在《氮磷水耦合作用下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应用参数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植被恢复工程中氮、磷、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种子库萌发的影响,可为表层土壤的合理利用以及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工程中相关参数的调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采用温室萌发法,探讨氮、磷、水分等单一因素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BBC)与响应面法(RSM)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这3个因素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幼苗初期生长的交互影响,并得到植被恢复的最优方案;采用降维法对响应面模型中3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验证。[结果]①当氮、磷、水分分别位于5~20 g/m~2,5~15 g/m~2,10~30 mm范围时,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及幼苗初期生长情况相对较好;②响应面分析中最适模型为二次模型,在该模型中水分(C)对响应值Y的影响最大,且植被恢复的最优条件为氮13.54 g/m~2,磷9.47 g/m~2,水分30 mm;③在水分较低的情况下,植物对氮、磷的吸收也相对较低,氮、磷、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而在水分较高的情况下,即使施肥较少,其对应的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也高于施肥水平高而水分胁迫的处理。降维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水分的重要性,这与响应面分析中的结果相吻合。[结论]尽管优化条件可能与实际中略有差异,但该研究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且氮、磷与水分的交互效应均表现出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土壤氮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森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天然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基于标准地调查及样品测定获取数据,利用主成分提取反映凋落物质量特征的变量并将其分别与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结果】(1)随土层深度(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含量逐渐降低,0~10 cm土层的C、N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土层(P <0.05),各土层TP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 0.05)。土壤中的C、N、P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偏低到极低的状态;随林龄的递增,各土层C、N、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0~10 cm土层的C含量各龄组间均呈显着差异(P <0.05)。(2)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现存量随林龄的递增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龄组均在近熟林达最大值;各分解层的C、N、P含量在不同龄组间均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半分解层的C含量、C/N值均显着小于未分解层(P <0.05),N、P含量则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其差异均不显着(P> 0.05)。(3)反映凋落物半分解层、未分解层质量特征的主成分均与土壤C、N含量呈显着相关、与土壤P含量相关性不显着,表现为土壤C、N、P含量与凋落物半分解C、N、P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未分解层C、N、P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的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凋落物C、N、P含量在未分解层减少、半分解层增加时其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因此,在经营中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林木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氮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向云西,潘萍,陈胜魁,欧阳勋志,宁金魁.天然马尾松林土壤碳氮磷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张雅柔,安慧,刘秉儒,文志林,吴秀芝.短期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4].陶冶,吴甘霖,邱东.安庆市区香樟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和叶片性状的关系[J].生物学杂志.2019

[5].王月玲,马璠,许浩,董立国,万海霞.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6].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朱晓瑞,郑向群,张春雪,杨永安.天津地区不同茄子种植模式对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8].马凡凡,邢素林,甘曼琴,刘佩诗,黄瑜.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9].谢沂希,杨婉俪,刘慧,陈艳秋,谢尚春.玉米秸秆炭对土壤中氮、磷淋溶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19

[10].赵娜,贺梦璇,李洪远,孟伟庆,莫训强.氮磷水耦合作用下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应用参数的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9

标签:;  ;  ;  ;  

土壤氮磷论文-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